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巨大工程。而數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要造就智慧型人才,就必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直至学生能更全面、更敏捷地思考。
传统的教学恰恰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思维,甚至有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课堂上一再降低思维难度和思维深度,而在学习时间上、在作业数量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巧引善导,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设问,创设“ 愤” 和“ 悱”的思维情境。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在教学中创设课堂活跃的氛围,能使枯燥单调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效果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现成的概念要有效得多。
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要经常注意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逐步培养其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具,要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内化所学知识,还要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学生“懂得”某些结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辅导五年级学生复习《几何图形面积公式》时,我先出示了所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异同点,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而是先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掌握规律,弄清最基本的公式——长方形面积公式;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通过剪拼的方法得到最基本的图形——长方形,从长方形求积公式中推导出它们的公式。反之从梯形公式出发,让学生在钉板上操作:移动梯形的上底,使其长度逐渐缩小至0,原来的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它的面积就是:s=(a+0)×h÷2=ah÷2;再抽动梯形的上底,使它逐渐延长,当上底等于下底时就变成平行四边形,其面积:s=(a+a)×h÷2=ah。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平面几何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还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系统中结构的美和形式多样统一的美。
强化训练启发学生思考更全面
强化发展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是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需要
在教学中必须启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分析,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广阔性,促进学生智能和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看到一组数量关系就可以联想出多种数量关系。例如:某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引导学生联想到: 1.女生数与男生的比3∶2;2.男生人数比女生少;3.女生人数比男生多;4.男生人数占全班的40%;5.女生3份,男生2份 ……
克服思维的定势,开拓解题思路
思维的定势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扼杀学生的解题思路,妨碍学生去发现新的东西,既不利于学习,更不利于创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习惯性定势思维的约束,突破旧框框,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如:教授了正比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正比例中两个变化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思考更敏捷
直觉思维是对某一问题单刀直入,达到对问题的顿悟和理解,它是一种综合性、突发性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高度积极的精神力量。必须以熟悉知识和掌握有关知识结构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规律,以准确的思维活动,通过口算、速算、应用题等内容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更严密、更迅速地思考问题。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我出示了一个土豆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同学们窃窃私语,学生1:“这又不是长方体正方体,怎么能算体积呢?”学生2:“不可能!它没有长宽高。”学生3:“把土豆煮熟了捏成长方体不就可以吗?”教师:“我就有办法,把土豆埋在沙里就能测出它的体积。你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吗?”此时,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我放手让学生想象、讨论、反馈各自的想法。而后我拿出教具,向学生出示一个装满沙的长方体,然后把土豆埋进长方体沙里,我故意设疑道:“咦?怎么还剩这么多沙子呀?这沙子是哪里来的?”这时的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已学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对问题产生了顿悟和理解,可将土豆的体积转化为剩下部分沙子的体积,把剩下部分沙子装在规则的长方体中不就求出沙子的体积了吗?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把土豆完全浸没在装有水的长方体中,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变化你能求出土豆的体积吗?”经教师引导,以及自己动手实验,全班同学很快就掌握了这种转化思想,解决了测量土豆体积的实际问题。
传统的教学恰恰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思维,甚至有许多教师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课堂上一再降低思维难度和思维深度,而在学习时间上、在作业数量上、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巧引善导,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设问,创设“ 愤” 和“ 悱”的思维情境。疑问是学生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在教学中创设课堂活跃的氛围,能使枯燥单调的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这种学习效果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现成的概念要有效得多。
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善于思考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要经常注意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逐步培养其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具,要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内化所学知识,还要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学生“懂得”某些结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知识的同时,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辅导五年级学生复习《几何图形面积公式》时,我先出示了所学过的平面几何图形,要求学生观察它们的异同点,不要死记硬背公式,而是先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掌握规律,弄清最基本的公式——长方形面积公式;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通过剪拼的方法得到最基本的图形——长方形,从长方形求积公式中推导出它们的公式。反之从梯形公式出发,让学生在钉板上操作:移动梯形的上底,使其长度逐渐缩小至0,原来的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它的面积就是:s=(a+0)×h÷2=ah÷2;再抽动梯形的上底,使它逐渐延长,当上底等于下底时就变成平行四边形,其面积:s=(a+a)×h÷2=ah。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平面几何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又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还充分显示了数学知识系统中结构的美和形式多样统一的美。
强化训练启发学生思考更全面
强化发展思维训练,拓宽学生的思路是培养开拓型人才的需要
在教学中必须启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结构形式、不同的相互关系出发进行分析,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广阔性,促进学生智能和思维的发展。
学生在看到一组数量关系就可以联想出多种数量关系。例如:某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引导学生联想到: 1.女生数与男生的比3∶2;2.男生人数比女生少;3.女生人数比男生多;4.男生人数占全班的40%;5.女生3份,男生2份 ……
克服思维的定势,开拓解题思路
思维的定势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扼杀学生的解题思路,妨碍学生去发现新的东西,既不利于学习,更不利于创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习惯性定势思维的约束,突破旧框框,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如:教授了正比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正比例中两个变化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思考更敏捷
直觉思维是对某一问题单刀直入,达到对问题的顿悟和理解,它是一种综合性、突发性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高度积极的精神力量。必须以熟悉知识和掌握有关知识结构为依据,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的本质规律,以准确的思维活动,通过口算、速算、应用题等内容的思维训练,促使学生更严密、更迅速地思考问题。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我出示了一个土豆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同学们窃窃私语,学生1:“这又不是长方体正方体,怎么能算体积呢?”学生2:“不可能!它没有长宽高。”学生3:“把土豆煮熟了捏成长方体不就可以吗?”教师:“我就有办法,把土豆埋在沙里就能测出它的体积。你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吗?”此时,同学们议论纷纷,跃跃欲试。我放手让学生想象、讨论、反馈各自的想法。而后我拿出教具,向学生出示一个装满沙的长方体,然后把土豆埋进长方体沙里,我故意设疑道:“咦?怎么还剩这么多沙子呀?这沙子是哪里来的?”这时的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已学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对问题产生了顿悟和理解,可将土豆的体积转化为剩下部分沙子的体积,把剩下部分沙子装在规则的长方体中不就求出沙子的体积了吗?教师:“还有其他方法吗?如果把土豆完全浸没在装有水的长方体中,水面会发生什么变化?根据变化你能求出土豆的体积吗?”经教师引导,以及自己动手实验,全班同学很快就掌握了这种转化思想,解决了测量土豆体积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