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谢宗玉,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过13部书,其中专栏随笔集《与子书——作家父亲写给儿子的性爱经验》、儿童文学《涂满阳光的村事》、电影思想随笔《时光的盛宴》正在热销中。有四十多篇散文和小说入选中国年度文学年鉴,有三百多篇文章收入各种选本。有二十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和读本。
作品简介:
这部书以音年的回忆作为线索,把孩子们带进一个丰饶、梦幻、感性多汁的少年情感世界。哪怕伴着原始、伤痛、隐忍、蛮气,这部书最大的特点仍是“思无邪”。这种藏匿于坚硬生活中的纤敏思绪,这种将一切臆想都无声涵蕴的山水之灵,正是当下浮躁喧嚣中的孩子们急需的凝神静思。
豆娘
写下豆娘两个字,我的心就温柔一颤。那种小生灵,瘦削的身子,薄薄的羽翼,温和的性情,怎么看,都有弱质女子的影子。所以,我常怀疑豆娘的前生一定是一个绝色女子,受了冤,又思谋不出报复的法子,今世就化作了豆娘,它纤小的身子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似还含着前世的余冤,让人看了,莫名其妙就生愧疚之情,总觉得有哪个地方对不住它似的。粗砺的心也一下子汤汤水水起来,柔软得不行。人也感觉连站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常常怀念在西园与豆娘独对的日子。西园在西墙的西北角,不很远,也不大,四周园墙长满了荆棘杂藤,从一个小小的栅栏进去,村庄就被绿色的园墙挡在了外面,青青绿绿的一园便成了我独自的王国。
初夏,是久雨放晴的天气,园子里地气蒸腾,东边媚眼似的桃叶簇簇拥拥挤满了枝头,树下则是一地残红。西边是些初攀的南瓜藤,大大咧咧的南瓜花次第绽放,每一朵都开出十足的金黄。西园的北面靠山,倾斜的红砂崖被青苔覆盖,上面爬满藤藤蔓蔓,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雨后很久的晴日,都有水泡儿从崖缝里往外冒。那些豆娘往往就憩在北面的园墙上。
幼时的我常一个人去西园,一待就是半天。很多时候我是在看豆娘,北面的园墙如一道黛青色的幔帐,三五只花白色的豆娘就这样在黛青色的背景下款款地飞,散漫地飞。它们翅膀振动的频率极慢,我几乎可以数得清。有时我还真的一下一下地数,我想计算它们从东边飞到西边,需要掀动翅膀多少次。也真怪,它们的飞舞总以那道黛青色的幔帐为界,将要飞过头的时候,就又折转身子往回飞。有时我想赶它们出去,但我太小,北面的园墙太高太宽,它们有回旋的余地,我怎么赶,它们就是不飞出。
有时它们飞累了,就停在一片叶子或一朵花上,那身子真是轻得如风,在停落的一刹那,叶子或花都不会颤动一下。而那时我的心往往会莫名其妙微微一颤。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很近距离地打量着它们。它们的样子像蜻蜓,但停下时的两对翅膀直立背上,蜻蜓则是平放的。另外,它们的细脚有些像花蕊,大概是沾花的时间太多的原故吧。有时我也动了捉它们的念头,就屏住呼吸,把手慢慢伸过去,在接近翅膀的刹那,迅速向前一捏,就把豆娘的翅膀捏在手里了。豆娘也掙扎,却是柔柔弱弱的,一会儿没气力了,就安静下来。它的脸太小,我看不见它的表情,然而我能感觉它哀哀怨怨的气息。我轻叹一声,一松手,它就款款飞起来了,也不急着逃走,还是在北面的园墙前飞。
也有的豆娘是靛蓝色的,翅膀上还闪着鳞鳞冷光,这样的豆娘就带着巫气,飞过园墙的时候,那道黛青色的幔帐也突然幽暗了许多。这种豆娘我是不敢接近的,它们一出现,我的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四周的寂静让我害怕,那时的阳光也非常孤独的样子。好在这种豆娘不会在北面园墙逗留很久,它们是以过客的身份经过,它们像是在寻找什么,我一直怀疑是它们前世受了冤,今世以一种幽怨的姿态出现,让它们的仇人见了内疚一辈子。有时它们围着我飞一圈,我就感觉自己的魂儿被它们勾走了,我电击般怔在那里,好半天才知道怎么呼吸。我想幽怨到了极致,它们都会成巫的。
豆娘也谈爱,豆娘谈爱的姿态同蜻蜓一样,就是一只豆娘用细长的尾巴勾住另一只豆娘的头,然后合着节拍,飞一起飞,停一起停。豆娘谈爱的时候我就特想哭,因为村庄里的小孩没有一个人理我。有时我还哭出声来,母亲就循声赶到西园,我不知怎么回答她,就说被斑蝥蛰了一下,擦了眼泪,默默跟母亲回家,母亲在前面唠叨着:你这个孩子……唉。
秧雀
秧雀儿可能是瑶村最小的鸟儿,跟一颗核桃差不多,在瑶村我是没见过比它们更小的鸟儿了。
六月的瑶村,所有的树木都长成最茂盛的样子,又没有一丝风,所有的树冠就凝固成一朵朵苍老的绿云。那时的阳光也不再是灵动的那种,才一出来,就有些狰狞的意味了。反射在树叶上的那些光亮,也像一堆堆破碎的玻璃碴似的,一动不动,在树叶上一待就是一天。幻觉中似乎可以听见强光摩擦树叶时尖锐的刺耳声。而事实上,盛夏瑶村的白天,比月夜还要沉寂得多。在阳光最烈的时候,所有的生灵都会恹恹地躺在阴凉处,进入沉沉的梦乡。
唯有秧雀和小孩例外。小孩似乎是瑶村最不怕晒的动物了,在盛夏的正午,他们可以从这条田埂渡到那条田埂,从这道山梁翻到那道山梁,但什么事也不干。他们只是太无聊了,漫长而沉寂的正午让他们实在不知如何消磨。
然后他们就发现了秧雀。浑身绿色的秧雀躲在树阴之中,首先当然看不到它们的身影,而是听到无数声符在树叶间跳跃,这时就像听《秋日丝语》那种轻灵的琴声,通体一下子就凉爽了,仿佛是一场音乐雨突然把全身浇了个透湿。秧雀与叫天子不同,叫天子是属声嘶力竭的那种,带有点摇滚的味道。秧雀的声音则是怯怯的,俏俏的,清清的,比我们横吹柳叶可要动听多了,与钢琴弹奏的声符比,也毫不逊色。秧雀的声音才可用得上鸣啾一词。呀,在那样的酷暑听它,全身每一个毛孔都会迷醉的。
秧雀一般是成群的,但别担心它们的声音会因此乱而无章。秧雀才不会像叫天子那样,一个劲地猛叫,全然不管别人,秧雀很注意群奏的效果,所以它们的声音尽管密,却没有重叠的。秧雀这种生灵又特喜动,它会在树叶间一刻不停地跳着,因此其特质的音符也会在树叶中这这那那地跳跃,这样一来,它们的乐声就像万花筒似的不可捉摸,却又妙不胜收。仿佛微雨落在安静的池面,泛起的涟漪似乎毫无章法,却又井然有序的样子。那实在是造化中最高的境界啊。后来我听人为的音乐,唯有《百鸟朝凤》一曲,那种东跳西跃捉摸不定的音符似乎才有这种神韵,我敢肯定,当初的创作者一定借鉴了秧雀儿的这种合奏。
秧雀儿突然像约好了似的,齐齐地从树阴中飞了出去。乍一见,还以为是树阴被拓印了一张被风吹走了呢。秧雀儿飞出时的队形,往往保持树冠的形状,而秧雀儿本身又是淡绿色的,所以这种幻觉是常存在的。秧雀儿在这棵树上唱一阵,又齐齐地飞到那棵树上再唱一阵,好像要用它们清凉的歌喉,唤醒正午沉睡的一切。秧雀儿过后,我们再看草看木,看村庄看山野,一切就真的没有那么呆滞了呢。凝固的正午也似乎一点点松动起来。
(摘自《涂满阳光的村事》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名家推荐
谢宗玉虽然有那么多沉重的乡村记忆,可是他的表达常常比较洒脱。他的语言轻俏活泼、跳荡无羁,即使言说疼痛的体验也是那么节奏明快,有举重若轻之感。他的用词往往简易浅俗,却充满诗意的华彩和灵光,他提炼出的意象总是那么明白晓畅,质朴纯净,甚至像水晶一样润泽透明,不经意间就折射出欢快、欣悦的幻影。即使面对黯淡无光的生活,他也能发现明媚亮丽的诗意。
——摩罗(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
谢宗玉,一级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过13部书,其中专栏随笔集《与子书——作家父亲写给儿子的性爱经验》、儿童文学《涂满阳光的村事》、电影思想随笔《时光的盛宴》正在热销中。有四十多篇散文和小说入选中国年度文学年鉴,有三百多篇文章收入各种选本。有二十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和读本。
作品简介:
这部书以音年的回忆作为线索,把孩子们带进一个丰饶、梦幻、感性多汁的少年情感世界。哪怕伴着原始、伤痛、隐忍、蛮气,这部书最大的特点仍是“思无邪”。这种藏匿于坚硬生活中的纤敏思绪,这种将一切臆想都无声涵蕴的山水之灵,正是当下浮躁喧嚣中的孩子们急需的凝神静思。
豆娘
写下豆娘两个字,我的心就温柔一颤。那种小生灵,瘦削的身子,薄薄的羽翼,温和的性情,怎么看,都有弱质女子的影子。所以,我常怀疑豆娘的前生一定是一个绝色女子,受了冤,又思谋不出报复的法子,今世就化作了豆娘,它纤小的身子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似还含着前世的余冤,让人看了,莫名其妙就生愧疚之情,总觉得有哪个地方对不住它似的。粗砺的心也一下子汤汤水水起来,柔软得不行。人也感觉连站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常常怀念在西园与豆娘独对的日子。西园在西墙的西北角,不很远,也不大,四周园墙长满了荆棘杂藤,从一个小小的栅栏进去,村庄就被绿色的园墙挡在了外面,青青绿绿的一园便成了我独自的王国。
初夏,是久雨放晴的天气,园子里地气蒸腾,东边媚眼似的桃叶簇簇拥拥挤满了枝头,树下则是一地残红。西边是些初攀的南瓜藤,大大咧咧的南瓜花次第绽放,每一朵都开出十足的金黄。西园的北面靠山,倾斜的红砂崖被青苔覆盖,上面爬满藤藤蔓蔓,开些红红白白的小花。雨后很久的晴日,都有水泡儿从崖缝里往外冒。那些豆娘往往就憩在北面的园墙上。
幼时的我常一个人去西园,一待就是半天。很多时候我是在看豆娘,北面的园墙如一道黛青色的幔帐,三五只花白色的豆娘就这样在黛青色的背景下款款地飞,散漫地飞。它们翅膀振动的频率极慢,我几乎可以数得清。有时我还真的一下一下地数,我想计算它们从东边飞到西边,需要掀动翅膀多少次。也真怪,它们的飞舞总以那道黛青色的幔帐为界,将要飞过头的时候,就又折转身子往回飞。有时我想赶它们出去,但我太小,北面的园墙太高太宽,它们有回旋的余地,我怎么赶,它们就是不飞出。
有时它们飞累了,就停在一片叶子或一朵花上,那身子真是轻得如风,在停落的一刹那,叶子或花都不会颤动一下。而那时我的心往往会莫名其妙微微一颤。我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很近距离地打量着它们。它们的样子像蜻蜓,但停下时的两对翅膀直立背上,蜻蜓则是平放的。另外,它们的细脚有些像花蕊,大概是沾花的时间太多的原故吧。有时我也动了捉它们的念头,就屏住呼吸,把手慢慢伸过去,在接近翅膀的刹那,迅速向前一捏,就把豆娘的翅膀捏在手里了。豆娘也掙扎,却是柔柔弱弱的,一会儿没气力了,就安静下来。它的脸太小,我看不见它的表情,然而我能感觉它哀哀怨怨的气息。我轻叹一声,一松手,它就款款飞起来了,也不急着逃走,还是在北面的园墙前飞。
也有的豆娘是靛蓝色的,翅膀上还闪着鳞鳞冷光,这样的豆娘就带着巫气,飞过园墙的时候,那道黛青色的幔帐也突然幽暗了许多。这种豆娘我是不敢接近的,它们一出现,我的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四周的寂静让我害怕,那时的阳光也非常孤独的样子。好在这种豆娘不会在北面园墙逗留很久,它们是以过客的身份经过,它们像是在寻找什么,我一直怀疑是它们前世受了冤,今世以一种幽怨的姿态出现,让它们的仇人见了内疚一辈子。有时它们围着我飞一圈,我就感觉自己的魂儿被它们勾走了,我电击般怔在那里,好半天才知道怎么呼吸。我想幽怨到了极致,它们都会成巫的。
豆娘也谈爱,豆娘谈爱的姿态同蜻蜓一样,就是一只豆娘用细长的尾巴勾住另一只豆娘的头,然后合着节拍,飞一起飞,停一起停。豆娘谈爱的时候我就特想哭,因为村庄里的小孩没有一个人理我。有时我还哭出声来,母亲就循声赶到西园,我不知怎么回答她,就说被斑蝥蛰了一下,擦了眼泪,默默跟母亲回家,母亲在前面唠叨着:你这个孩子……唉。
秧雀
秧雀儿可能是瑶村最小的鸟儿,跟一颗核桃差不多,在瑶村我是没见过比它们更小的鸟儿了。
六月的瑶村,所有的树木都长成最茂盛的样子,又没有一丝风,所有的树冠就凝固成一朵朵苍老的绿云。那时的阳光也不再是灵动的那种,才一出来,就有些狰狞的意味了。反射在树叶上的那些光亮,也像一堆堆破碎的玻璃碴似的,一动不动,在树叶上一待就是一天。幻觉中似乎可以听见强光摩擦树叶时尖锐的刺耳声。而事实上,盛夏瑶村的白天,比月夜还要沉寂得多。在阳光最烈的时候,所有的生灵都会恹恹地躺在阴凉处,进入沉沉的梦乡。
唯有秧雀和小孩例外。小孩似乎是瑶村最不怕晒的动物了,在盛夏的正午,他们可以从这条田埂渡到那条田埂,从这道山梁翻到那道山梁,但什么事也不干。他们只是太无聊了,漫长而沉寂的正午让他们实在不知如何消磨。
然后他们就发现了秧雀。浑身绿色的秧雀躲在树阴之中,首先当然看不到它们的身影,而是听到无数声符在树叶间跳跃,这时就像听《秋日丝语》那种轻灵的琴声,通体一下子就凉爽了,仿佛是一场音乐雨突然把全身浇了个透湿。秧雀与叫天子不同,叫天子是属声嘶力竭的那种,带有点摇滚的味道。秧雀的声音则是怯怯的,俏俏的,清清的,比我们横吹柳叶可要动听多了,与钢琴弹奏的声符比,也毫不逊色。秧雀的声音才可用得上鸣啾一词。呀,在那样的酷暑听它,全身每一个毛孔都会迷醉的。
秧雀一般是成群的,但别担心它们的声音会因此乱而无章。秧雀才不会像叫天子那样,一个劲地猛叫,全然不管别人,秧雀很注意群奏的效果,所以它们的声音尽管密,却没有重叠的。秧雀这种生灵又特喜动,它会在树叶间一刻不停地跳着,因此其特质的音符也会在树叶中这这那那地跳跃,这样一来,它们的乐声就像万花筒似的不可捉摸,却又妙不胜收。仿佛微雨落在安静的池面,泛起的涟漪似乎毫无章法,却又井然有序的样子。那实在是造化中最高的境界啊。后来我听人为的音乐,唯有《百鸟朝凤》一曲,那种东跳西跃捉摸不定的音符似乎才有这种神韵,我敢肯定,当初的创作者一定借鉴了秧雀儿的这种合奏。
秧雀儿突然像约好了似的,齐齐地从树阴中飞了出去。乍一见,还以为是树阴被拓印了一张被风吹走了呢。秧雀儿飞出时的队形,往往保持树冠的形状,而秧雀儿本身又是淡绿色的,所以这种幻觉是常存在的。秧雀儿在这棵树上唱一阵,又齐齐地飞到那棵树上再唱一阵,好像要用它们清凉的歌喉,唤醒正午沉睡的一切。秧雀儿过后,我们再看草看木,看村庄看山野,一切就真的没有那么呆滞了呢。凝固的正午也似乎一点点松动起来。
(摘自《涂满阳光的村事》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名家推荐
谢宗玉虽然有那么多沉重的乡村记忆,可是他的表达常常比较洒脱。他的语言轻俏活泼、跳荡无羁,即使言说疼痛的体验也是那么节奏明快,有举重若轻之感。他的用词往往简易浅俗,却充满诗意的华彩和灵光,他提炼出的意象总是那么明白晓畅,质朴纯净,甚至像水晶一样润泽透明,不经意间就折射出欢快、欣悦的幻影。即使面对黯淡无光的生活,他也能发现明媚亮丽的诗意。
——摩罗(著名作家、评论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