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溧阳市光华高级中学 江苏 溧阳 213300)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我们每一位施教者都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呢?简谈几点个人体会。
1. 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我国传统观念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课堂上要以教师为圆心画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好似天经地义,其实这与教学理论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格格不入,要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来解决同一问题,独立地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解答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其次,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只要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热情,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于是就有了主动探索的空间,相继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因为教与学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创新须达成统一。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寻找办法,总结规律,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2. 创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掌握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丰富和提高自己。第二,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以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第三,合理使用教材中的探究材料,积极开展适于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立足于提高学习兴趣,扩展数学视野,达到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3. 训练主体思维,强化创新品质 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品质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组织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合理构成的产物。因此要训练主体思维,强化创新品质应重点加强两个层次的训练:(1)训练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必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按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图形,将会得到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则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促进每个学生打破常规,形成独特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想象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深入观察、大胆想象,形成奇思妙想,产生新的发明创造。想象力和观察力要一同培养,同时训练。(2)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独到的解题途径,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 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谈谈数学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攻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思维。数学可以说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以探索者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培养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中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扩。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我们每一位施教者都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才能不辱使命,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呢?简谈几点个人体会。
1. 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我国传统观念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和作用,课堂上要以教师为圆心画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好似天经地义,其实这与教学理论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格格不入,要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能力,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不同条件、不同角度和不同方法,引发不同的思路,甚至采用多种对立的思路来解决同一问题,独立地提出新的设想,问题的解答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其次,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只要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他们就会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的热情,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于是就有了主动探索的空间,相继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表现。因为教与学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因此教师和学生的创新须达成统一。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于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寻找办法,总结规律,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新。
2. 创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创新的环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对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挖掘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掌握具有创新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丰富和提高自己。第二,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以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创造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第三,合理使用教材中的探究材料,积极开展适于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立足于提高学习兴趣,扩展数学视野,达到真正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3. 训练主体思维,强化创新品质 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品质是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组织性、发散性等思维品质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协调、合理构成的产物。因此要训练主体思维,强化创新品质应重点加强两个层次的训练:(1)训练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必须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培养创新思维。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特别有助于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按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图形,将会得到不同的思维方法,从不同方向去观察,则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方法,促进每个学生打破常规,形成独特的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想象与观察是密不可分的,深入观察、大胆想象,形成奇思妙想,产生新的发明创造。想象力和观察力要一同培养,同时训练。(2)训练发散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独到的解题途径,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 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谈谈数学和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的意识地主动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创新活动奠定扎实的数学功底。学生在接受教育和攻取知识的同时,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第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思维。数学可以说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巧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以探索者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培养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中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扩。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强化训练。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