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权蓉,女,85后,现居呼和浩特,擅长写短篇故事,文笔清丽秀美,构思别致,有多篇文字见于各类刊物。
哪怕自己做了编辑多年,见了很多出版业里的精妙案例,但有一件事,还是十分佩服:《暑假生活》、《寒假生活》这俩名字到底是谁给起的?明明就两本作业,偏偏还老让人觉得被捧上来的是诗和远方。
暑假生活,寒假生活,多么让人向往。但——生活就是作业,作业就是生活。
虽然,好多人通常是在开始三天和最后三天把它给做完的。
暑假,天热,就着瓜果,偶尔还能偷听会儿电视的声音。赶作业就算写到夜里十二点,也不觉得晚,那算纳凉。寒假,这件事就复杂多了——比暑假短不说,作业体量还差不多,要写到夜里十二点,就覺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冰棍人。
更过分的是,寒假有个年关,一串门,就俩问题:一是这次期末考了多少分;二是作业做完了吗?我这样脸皮薄成绩又不拔尖的中等生每次都面红耳赤,当然,也有我先生田老师这样两个问题都不在话下的资优生。
面对过这两个问题的我们多年后相遇时,高下立判。
他说,你们南方没暖气,大冬天的还赶作业,你傻吗?直接从中间把作业撕上几页不就得了。看着连连惊呼“这也行”的我,他又说,或者你把作业放到炉子旁边让岳母不小心点了啊,真烧了,就有底气了。
有次李诞在节目里说内蒙古冬天点炉子都是用寒假作业点的,我才明白,原来这事儿是群体智慧集体事件。于是不得不给田老师这样在北方长大的娃科普,南方寒假收假的时候,早已经到了春天,都不生炉子。而且就算某年倒春寒,山里松针多得很,根本轮不上寒假作业上阵去引火。
念中学时年纪小,好动得很,被时任班主任押着练字。
每天练字半小时,交一篇给他,如果鬼画符般地应付一篇,就要罚每天写两篇。
因为严苛,假期里练字倒没有像要求每天写一篇日记那样滑头,就算起了玩心,也少不得要每天动弹着实实在在地写。三年时间,寒暑假都是一天不落整本标上日期交去的。
当时为此背地里不知道抱怨了班主任多少次,现在却只有暗自庆幸的份儿。
不然,别说字有什么风骨,估计都能蜷缩成蚯蚓乱爬。
假期日记是我最不怕的一项作业,因为得过彼时“过来人”的真传——姑姑家的哥哥教的:
今天我看了一本什么书,照书搬一个段落过来,完毕;今天听到一首什么歌,照歌词抄一遍过来,完毕;今天重读了某篇课文,还是觉得写得特别好,复述一段过来,完毕;今天听到家里人聊天,记录几句,再不停地引号、分段,完毕。
若真要算起来,这大概就是我最早的摘抄本子吧。
寒暑假还有两大巨头:看电视和看闲书。在这两点上,我和田老师也是完全对不上时间线的。
他一方面诧异我没有看过赵薇版的《还珠格格》,一方面又不相信我看过潘迎紫版的《神雕侠侣》;一方面诧异我那么早就读《康熙大帝》看二月河,一方面又不相信我竟然那么晚才追的《诛仙》小说。
又奇特又超前又落后,不过这次,倒不是南北差异造成的紊乱。
那时一到寒暑假,总有很多疯狂的小孩打电话去地方台点播录像,录像几本,歌曲几首之类的。还有彼此认识的小孩攀比着点播,大人知道后一顿胖揍,但为时已晚,一点也不妨碍点播的节目被我这样的观众看完。无论新旧、哪个系列,只要当时能拿到台前播的港片,就看过。于是,繁体字也认识,粤语也懂,但寒暑假必播的经典影视剧,就完美地错过了。
书是跟着亲戚家的哥哥姐姐们的脚步看的,平时想看不行,但假期很长,怎么也有时间匀给你看。没有课外书的我紧跟着他们的口味——他们演义,我演义;他们历史,我历史……
经过寒暑假的孩子们后来长成了人海中的这个那个,一入江湖,便风雨天涯,独饮寒暑。所以在还没体味到“从此故乡便只有了冬季,再没有春夏秋”这句话时,假期都是惬意的,有的是甜西瓜和雪娃娃,有的是寸金的光阴,有的是一冬接着一夏。
也有少数人会因另一种无常而突然长大:暑假溺水,煤气中毒,出游车祸……那些因为意外没来得及告别的朋友,用消失在世间来收割走了天真,留下说不清道不明的心酸。
长大后看书,朱生豪先生写——
“问你寒假里有没有计划的人,我不知是谁,大概是一位蠢货,一定。理想的人生,应当充满着神来之笔,那才酣畅有劲。计划,即使实现了也没趣。祝福你。告诉我几时开学,我将数着日子消遣儿,我一定一天撕两张日历。”
大善,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样子。
1
哪怕自己做了编辑多年,见了很多出版业里的精妙案例,但有一件事,还是十分佩服:《暑假生活》、《寒假生活》这俩名字到底是谁给起的?明明就两本作业,偏偏还老让人觉得被捧上来的是诗和远方。
暑假生活,寒假生活,多么让人向往。但——生活就是作业,作业就是生活。
虽然,好多人通常是在开始三天和最后三天把它给做完的。
2
暑假,天热,就着瓜果,偶尔还能偷听会儿电视的声音。赶作业就算写到夜里十二点,也不觉得晚,那算纳凉。寒假,这件事就复杂多了——比暑假短不说,作业体量还差不多,要写到夜里十二点,就覺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冰棍人。
更过分的是,寒假有个年关,一串门,就俩问题:一是这次期末考了多少分;二是作业做完了吗?我这样脸皮薄成绩又不拔尖的中等生每次都面红耳赤,当然,也有我先生田老师这样两个问题都不在话下的资优生。
3
面对过这两个问题的我们多年后相遇时,高下立判。
他说,你们南方没暖气,大冬天的还赶作业,你傻吗?直接从中间把作业撕上几页不就得了。看着连连惊呼“这也行”的我,他又说,或者你把作业放到炉子旁边让岳母不小心点了啊,真烧了,就有底气了。
有次李诞在节目里说内蒙古冬天点炉子都是用寒假作业点的,我才明白,原来这事儿是群体智慧集体事件。于是不得不给田老师这样在北方长大的娃科普,南方寒假收假的时候,早已经到了春天,都不生炉子。而且就算某年倒春寒,山里松针多得很,根本轮不上寒假作业上阵去引火。
4
念中学时年纪小,好动得很,被时任班主任押着练字。
每天练字半小时,交一篇给他,如果鬼画符般地应付一篇,就要罚每天写两篇。
因为严苛,假期里练字倒没有像要求每天写一篇日记那样滑头,就算起了玩心,也少不得要每天动弹着实实在在地写。三年时间,寒暑假都是一天不落整本标上日期交去的。
当时为此背地里不知道抱怨了班主任多少次,现在却只有暗自庆幸的份儿。
不然,别说字有什么风骨,估计都能蜷缩成蚯蚓乱爬。
5
假期日记是我最不怕的一项作业,因为得过彼时“过来人”的真传——姑姑家的哥哥教的:
今天我看了一本什么书,照书搬一个段落过来,完毕;今天听到一首什么歌,照歌词抄一遍过来,完毕;今天重读了某篇课文,还是觉得写得特别好,复述一段过来,完毕;今天听到家里人聊天,记录几句,再不停地引号、分段,完毕。
若真要算起来,这大概就是我最早的摘抄本子吧。
6
寒暑假还有两大巨头:看电视和看闲书。在这两点上,我和田老师也是完全对不上时间线的。
他一方面诧异我没有看过赵薇版的《还珠格格》,一方面又不相信我看过潘迎紫版的《神雕侠侣》;一方面诧异我那么早就读《康熙大帝》看二月河,一方面又不相信我竟然那么晚才追的《诛仙》小说。
又奇特又超前又落后,不过这次,倒不是南北差异造成的紊乱。
7
那时一到寒暑假,总有很多疯狂的小孩打电话去地方台点播录像,录像几本,歌曲几首之类的。还有彼此认识的小孩攀比着点播,大人知道后一顿胖揍,但为时已晚,一点也不妨碍点播的节目被我这样的观众看完。无论新旧、哪个系列,只要当时能拿到台前播的港片,就看过。于是,繁体字也认识,粤语也懂,但寒暑假必播的经典影视剧,就完美地错过了。
书是跟着亲戚家的哥哥姐姐们的脚步看的,平时想看不行,但假期很长,怎么也有时间匀给你看。没有课外书的我紧跟着他们的口味——他们演义,我演义;他们历史,我历史……
8
经过寒暑假的孩子们后来长成了人海中的这个那个,一入江湖,便风雨天涯,独饮寒暑。所以在还没体味到“从此故乡便只有了冬季,再没有春夏秋”这句话时,假期都是惬意的,有的是甜西瓜和雪娃娃,有的是寸金的光阴,有的是一冬接着一夏。
也有少数人会因另一种无常而突然长大:暑假溺水,煤气中毒,出游车祸……那些因为意外没来得及告别的朋友,用消失在世间来收割走了天真,留下说不清道不明的心酸。
9
长大后看书,朱生豪先生写——
“问你寒假里有没有计划的人,我不知是谁,大概是一位蠢货,一定。理想的人生,应当充满着神来之笔,那才酣畅有劲。计划,即使实现了也没趣。祝福你。告诉我几时开学,我将数着日子消遣儿,我一定一天撕两张日历。”
大善,生活还可以有这样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