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贫民家庭出身的小姑娘,为了生计学艺卖唱,一番煎熬后,她居然赢得了“成都周璇”的美名。上个世纪50年代,她更是靠着温润柔美、自成一格的“哈哈腔”唱法震惊莫斯科,让老外们见识了四川清音的魅力,为中国民间艺术拿回了一枚金质奖章。她,就是著名清音表演艺术家——李月秋。
苦出身寒门小女学艺讨生活
1925年,李月秋出生在成都一个小杂货店主家,原本就生意清淡的买卖,因为连年军阀混战,小店更是负债累累,难以为继。小月秋从5岁起就跟随着父亲李蓉生手执胡琴穿梭于酒肆茶楼(旧时俗称“钻格子”)卖艺维持生计,她的母亲方巧云则随夫拿着曲册请听客点曲(俗称“点折子”)及收客人付的曲金,平时还洗点衣服贴补家用。小月秋长到7岁时,就开始在父亲的指点下学唱四川清音,天资聪慧的她居然很快就唱得有些模样。不久,被一个崇庆县(现崇州市)的清音艺人蒲光明(因为腿瘸,也被人称“蒲瘸子”)收为义女。从此,小月秋在蒲老师的精心调教下,很快掌握了四川清音的曲牌、音韵,很快就和蒲老师一道,背起琵琶、月琴,走街串巷“钻格子”、“串堂子(进大烟馆、旅店等)”、“扯厂子(逢场天在人多的空坝上)”正式卖起唱来。
那个时候的江湖艺人收入极其微薄,除了一身卖艺时必备的行头和乐器,一天唱下来也仅能裹腹,而且还要遭受欺辱。1938年,13岁的小月秋已长得像一株含苞待放的牡丹,身材清瘦而匀称,一对黑而大的眼睛透明清亮,翘毛根扎起红头绳在脑后飘来飘去,煞是讨人喜欢。有一天,她和蒲老师在成都外西茶店子赶场卖唱,她唱的清音《绣荷苞》、《尼姑下凡》、《青杠叶》都娇嵋亲切,生活气息浓厚,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这时,来了个穿黄呢子军服的国民党巾校军官,把小月秋上下打量了一番后,竞开门见山地对蒲老师说道:“我给200大洋,把你的干女娃子卖给我做‘丫头子’干不干?”蒲一听,立马跪在地上,腩壳像鸡啄米一样磕头,哭兮兮地说:“长官,你老人家做个好事,积点德,求求你老人家大发善心,我哪能没得我的干女?她走了,我只得饿死啊!”说毕泪水长流,哭叫声惊动了听众,纷纷困拢来看个究竞,有个戴白布小帽的老头上前对军官说:“辜营长,这瘸子实在可怜,你要找女娃子,二天我给你选两个送到府上来!”原来这老头是当地的舵把子马本善,这姓辜的营长一见马舵爷出面相劝,只好借势下台,打起假哈哈说:“只要马大爷愿意帮老弟的忙,我就只得算了嘛!”蒲瘸子赶忙向两位磕头作揖,收拾鼓板,匆匆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从此,蒲老师再也不敢带小月秋到茶店子、土桥一带卖唱。
国难起月秋亮嗓宣传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大后方的成都艺人们也坐不住了,纷纷编写唱词,弹起月琴琵琶,宣传抗口。此时的李月秋也才12岁,却已经是成都清音职业公会抗敌宣传团的小团员了。她和其他清音艺人每天穿行在成都的茶馆酒楼,演唱着《还我河山》、《抗口调》、《倭寇侵华图》等多首清音词曲,一时间,满成都大人小孩都会哼上几句“与郎摆设饯行宴,收复失地早回还,还我锦绣好河山”等清音小调,小月秋也随之被更多的成都人所熟悉,人们亲切地把她与当时红遍上海滩的“金嗓子”周璇相比,于是,“成都周璇”的美名誉满巴蜀。
40年代,李月秋的演唱风格逐渐形成,她常演唱的传统曲目有《断桥》、《秋江》、《尼姑下山》、《小放风筝》、《小乔哭夫》等,在演唱时特别注重“唱声、唱曲、唱情”,在叙事中重抒情,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她演唱的每个曲目字字清晰,句句动人,尤其是她那“哈哈腔”技巧,更是白成一格,每当一曲唱罢,听众的巴巴掌总是拍得震山响。当年的成都茶馆书场,只要门口挂出写有李月秋大名的演出广告牌,保险早早就坐满了听众,真是走到哪里就红到哪里。1949年前,她先后在鼓楼衔的芙蓉亭茶什、总府街的大世界、石灰上街的正发书场、新南门外河边柳江茶铺等与相声名家戴质斋、曹宝义,扬琴圣手李德才、洪凤慈,竹琴名家贾树三等曲艺名家同台献艺联袂演唱。尽管当时场场客满,但在旧社会,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艺人一天劳碌奔波下来,依旧是有碗稀饭填饱且十子已算万幸了。
新中国月秋清音唱出新生
解放后,四川清音与其它民间艺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李月秋的艺术生涯翻开了崭新的篇章。1953年,李月秋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她那婉转柔美、清亮的音质、独到的“哈哈腔”,在全国的义化艺术界名声大振,并深得中央领导的好评。不久,清音被列入赴朝慰问团的剧种之一。在朝鲜,她跟随众团员,冒着枪林弹雨,顶着风雪严寒,在一个又一个的阵地上,为抗美援朝的英雄儿女们献艺。赴朝慰问团回成都后,她参加了成都市第一实验书场,同竹琴名家贾树三、扬琴圣手李德才等同台献艺。后来,书场改组为“成都市曲艺团”,李月秋荣任副团长,并相继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四川分会副主席、省曲协顾问等要职。
1956年,李月秋参加了全国音乐周的演出。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听了她演唱的清音《小放风筝》、《忆娥郎》等曲目,大加赞誉。1957年,李月秋作为新中国民间演唱家的一员,赴前苏联莫斯科参加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倾倒了众多国际评委,获得演唱金奖。1960年在参加全国第3届文代会期间,李月秋还为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演唱了四川清音。
李月秋从艺65个春秋,一生演唱的清音代表曲目有五六十段。她唱的《小放风筝》一串“哈哈腔”,使听众如痴如醉;她唱的《赶花会》,把春意化作春雨,浸透听众心田;她唱的《布谷鸟儿咕咕叫》,尽情讴歌了神州大地的春天。
1993年8月2日至4日,李月秋在成都市锦江剧场“群星梨同”书场参加了“巴蜀曲艺一代名师荟萃献演”,不想竟成为她最后一次演出。1996年3月,这位清音艺术家在蓉因病逝世。
苦出身寒门小女学艺讨生活
1925年,李月秋出生在成都一个小杂货店主家,原本就生意清淡的买卖,因为连年军阀混战,小店更是负债累累,难以为继。小月秋从5岁起就跟随着父亲李蓉生手执胡琴穿梭于酒肆茶楼(旧时俗称“钻格子”)卖艺维持生计,她的母亲方巧云则随夫拿着曲册请听客点曲(俗称“点折子”)及收客人付的曲金,平时还洗点衣服贴补家用。小月秋长到7岁时,就开始在父亲的指点下学唱四川清音,天资聪慧的她居然很快就唱得有些模样。不久,被一个崇庆县(现崇州市)的清音艺人蒲光明(因为腿瘸,也被人称“蒲瘸子”)收为义女。从此,小月秋在蒲老师的精心调教下,很快掌握了四川清音的曲牌、音韵,很快就和蒲老师一道,背起琵琶、月琴,走街串巷“钻格子”、“串堂子(进大烟馆、旅店等)”、“扯厂子(逢场天在人多的空坝上)”正式卖起唱来。
那个时候的江湖艺人收入极其微薄,除了一身卖艺时必备的行头和乐器,一天唱下来也仅能裹腹,而且还要遭受欺辱。1938年,13岁的小月秋已长得像一株含苞待放的牡丹,身材清瘦而匀称,一对黑而大的眼睛透明清亮,翘毛根扎起红头绳在脑后飘来飘去,煞是讨人喜欢。有一天,她和蒲老师在成都外西茶店子赶场卖唱,她唱的清音《绣荷苞》、《尼姑下凡》、《青杠叶》都娇嵋亲切,生活气息浓厚,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掌声。这时,来了个穿黄呢子军服的国民党巾校军官,把小月秋上下打量了一番后,竞开门见山地对蒲老师说道:“我给200大洋,把你的干女娃子卖给我做‘丫头子’干不干?”蒲一听,立马跪在地上,腩壳像鸡啄米一样磕头,哭兮兮地说:“长官,你老人家做个好事,积点德,求求你老人家大发善心,我哪能没得我的干女?她走了,我只得饿死啊!”说毕泪水长流,哭叫声惊动了听众,纷纷困拢来看个究竞,有个戴白布小帽的老头上前对军官说:“辜营长,这瘸子实在可怜,你要找女娃子,二天我给你选两个送到府上来!”原来这老头是当地的舵把子马本善,这姓辜的营长一见马舵爷出面相劝,只好借势下台,打起假哈哈说:“只要马大爷愿意帮老弟的忙,我就只得算了嘛!”蒲瘸子赶忙向两位磕头作揖,收拾鼓板,匆匆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从此,蒲老师再也不敢带小月秋到茶店子、土桥一带卖唱。
国难起月秋亮嗓宣传抗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大后方的成都艺人们也坐不住了,纷纷编写唱词,弹起月琴琵琶,宣传抗口。此时的李月秋也才12岁,却已经是成都清音职业公会抗敌宣传团的小团员了。她和其他清音艺人每天穿行在成都的茶馆酒楼,演唱着《还我河山》、《抗口调》、《倭寇侵华图》等多首清音词曲,一时间,满成都大人小孩都会哼上几句“与郎摆设饯行宴,收复失地早回还,还我锦绣好河山”等清音小调,小月秋也随之被更多的成都人所熟悉,人们亲切地把她与当时红遍上海滩的“金嗓子”周璇相比,于是,“成都周璇”的美名誉满巴蜀。
40年代,李月秋的演唱风格逐渐形成,她常演唱的传统曲目有《断桥》、《秋江》、《尼姑下山》、《小放风筝》、《小乔哭夫》等,在演唱时特别注重“唱声、唱曲、唱情”,在叙事中重抒情,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她演唱的每个曲目字字清晰,句句动人,尤其是她那“哈哈腔”技巧,更是白成一格,每当一曲唱罢,听众的巴巴掌总是拍得震山响。当年的成都茶馆书场,只要门口挂出写有李月秋大名的演出广告牌,保险早早就坐满了听众,真是走到哪里就红到哪里。1949年前,她先后在鼓楼衔的芙蓉亭茶什、总府街的大世界、石灰上街的正发书场、新南门外河边柳江茶铺等与相声名家戴质斋、曹宝义,扬琴圣手李德才、洪凤慈,竹琴名家贾树三等曲艺名家同台献艺联袂演唱。尽管当时场场客满,但在旧社会,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艺人一天劳碌奔波下来,依旧是有碗稀饭填饱且十子已算万幸了。
新中国月秋清音唱出新生
解放后,四川清音与其它民间艺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李月秋的艺术生涯翻开了崭新的篇章。1953年,李月秋赴北京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她那婉转柔美、清亮的音质、独到的“哈哈腔”,在全国的义化艺术界名声大振,并深得中央领导的好评。不久,清音被列入赴朝慰问团的剧种之一。在朝鲜,她跟随众团员,冒着枪林弹雨,顶着风雪严寒,在一个又一个的阵地上,为抗美援朝的英雄儿女们献艺。赴朝慰问团回成都后,她参加了成都市第一实验书场,同竹琴名家贾树三、扬琴圣手李德才等同台献艺。后来,书场改组为“成都市曲艺团”,李月秋荣任副团长,并相继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四川分会副主席、省曲协顾问等要职。
1956年,李月秋参加了全国音乐周的演出。后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听了她演唱的清音《小放风筝》、《忆娥郎》等曲目,大加赞誉。1957年,李月秋作为新中国民间演唱家的一员,赴前苏联莫斯科参加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倾倒了众多国际评委,获得演唱金奖。1960年在参加全国第3届文代会期间,李月秋还为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演唱了四川清音。
李月秋从艺65个春秋,一生演唱的清音代表曲目有五六十段。她唱的《小放风筝》一串“哈哈腔”,使听众如痴如醉;她唱的《赶花会》,把春意化作春雨,浸透听众心田;她唱的《布谷鸟儿咕咕叫》,尽情讴歌了神州大地的春天。
1993年8月2日至4日,李月秋在成都市锦江剧场“群星梨同”书场参加了“巴蜀曲艺一代名师荟萃献演”,不想竟成为她最后一次演出。1996年3月,这位清音艺术家在蓉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