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正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精神。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质疑 培养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程颐也说过:“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是充分思考分析的结果。思考越深,提出的问题就越多,越深。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全新的角度去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
一、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学生敢于大胆展现自己,敢有疑,敢质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实现师生间民主平等,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更新和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图画、幻灯、录像、演讲、讨论、辩论、朗诵、表演、社会调查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激活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敢于质疑。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文题上质疑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如《陈情表》的学习中,看到这个文题就有同学提出疑问: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怎样陈情?在问题的带动下,学生根据背景介绍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讨,很快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在积极的质疑——解决问题——再质疑——再解决问题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为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
(一)从整体结构上质疑。如学习《囚绿记》时,同学提出问题:除了写了囚绿,还写了放绿吧?为什么要称为《囚绿记》呢?笔者就引导学生在绿前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寻)绿——(观/察/看)绿——(囚)绿——(放/释)绿——(怀/念/想/思)绿。学生在动词的积极寻找过程中,也了解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从课文局部细节妙处质疑。课文细节精妙之处,往往是感人最深的地方。语文学习非常注重对字、词、句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节处质疑。比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抓住陆虞侯富安入店这一细节, “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为什么用“闪”,不用“走”或者“踱”?明明是同伙人,为什么不一起进入,而是“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从课文局部细节处质疑,能让学生体会到经典之作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从比较中质疑。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能让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在《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了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同学们发现了两首诗有相同的主要意象,如西风,酒,黄花。老师马上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意境相同吗?有同学甚至质疑两首诗标点符号不一样,《声声慢》用了很多的问号和感叹号,为什么呢?同学的质疑让我欣喜,通过这样的问题的思考讨论,李清照的前后期词作的区别还会不清楚吗?一个是离别相思之苦,一个是国破家亡、夫丧之痛,如此下来,主题把握还怕不深刻吗?
三、培养习惯,让学生乐于质疑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质疑探讨的成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并且让学生当堂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思考质疑探索收获的乐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更增强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了研究探索的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晓辉,周娜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欧阳海萍,江西省萍乡中学,邮编:337000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质疑 培养
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程颐也说过:“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是充分思考分析的结果。思考越深,提出的问题就越多,越深。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全新的角度去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
一、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学生敢于大胆展现自己,敢有疑,敢质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实现师生间民主平等,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不断更新和变化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图画、幻灯、录像、演讲、讨论、辩论、朗诵、表演、社会调查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激活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敢于质疑。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经常推敲课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文题上质疑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如《陈情表》的学习中,看到这个文题就有同学提出疑问: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怎样陈情?在问题的带动下,学生根据背景介绍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思考与探讨,很快就把握了文章的中心、结构特点和语言特点。在积极的质疑——解决问题——再质疑——再解决问题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为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指明了方向。
(一)从整体结构上质疑。如学习《囚绿记》时,同学提出问题:除了写了囚绿,还写了放绿吧?为什么要称为《囚绿记》呢?笔者就引导学生在绿前各填入一个动词,构成全文完整的结构示意图:(寻)绿——(观/察/看)绿——(囚)绿——(放/释)绿——(怀/念/想/思)绿。学生在动词的积极寻找过程中,也了解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二)从课文局部细节妙处质疑。课文细节精妙之处,往往是感人最深的地方。语文学习非常注重对字、词、句的理解和领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节处质疑。比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抓住陆虞侯富安入店这一细节, “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为什么用“闪”,不用“走”或者“踱”?明明是同伙人,为什么不一起进入,而是“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从课文局部细节处质疑,能让学生体会到经典之作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从比较中质疑。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发现更多的问题,能让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在《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教学时,我让学生进行了比较阅读。在比较中,同学们发现了两首诗有相同的主要意象,如西风,酒,黄花。老师马上引导学生思考,两首诗意境相同吗?有同学甚至质疑两首诗标点符号不一样,《声声慢》用了很多的问号和感叹号,为什么呢?同学的质疑让我欣喜,通过这样的问题的思考讨论,李清照的前后期词作的区别还会不清楚吗?一个是离别相思之苦,一个是国破家亡、夫丧之痛,如此下来,主题把握还怕不深刻吗?
三、培养习惯,让学生乐于质疑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质疑探讨的成果,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并且让学生当堂展示他们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思考质疑探索收获的乐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养成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学习习惯。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就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更增强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了研究探索的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王晓辉,周娜新课程:语文教育怎样改革[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欧阳海萍,江西省萍乡中学,邮编:3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