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fox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事裁判权”与“治外法权”是中国近现史一个重要的概念。高中教材中曾在三个地方提到相关问题:在1843年的《南京条约》补充条约中,英国首先获得“领事裁判权”;1928年,刚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要求废除“领事裁判权”未果;经历100年的司法权被破坏后,到1943年,英美与在重庆的国民政府签订条约,废治外法权等特权。 那么到底什么是领事裁判权?什么是治外法权呢?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一、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的含义
  
  治外法权,指“一定的人和房舍虽然处于一国领土之内, 但在法律上被认为是处于该国之外, 因而不受当地法律的管辖, 该原则适用于外国君主、国家元首、外交使节和其他享有外交特权的人”。其产生是在国与国之间交流日益增多,为维持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按照国际法和外交惯例, 对外国人、物, 在不损害本国主权的情况下, 给予优待, 以示礼让。治外法权内容主要包括: 人身不受侵犯; 不服从所在国的法律; 居住不受侵犯; 免除所在国捐税; 通讯自由等等。
  领事裁判权, 是一国通过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人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中国近代史上的领事裁判权包含的具体内容有: (1)中外混合民刑诉讼案, 如中国人为原告, 外国人为被告, 由领事法庭按其本国法律审判; 反之, 则由中国法庭按本国法律审理。(2)单纯外国人诉讼案, 享有领事裁判权的一国侨民之间涉讼, 完全由该国领事法庭审理, 中国方面不得过问。
  
  二、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的关系
  
  目前对于“治外法权”一词的含义存在很多争议。但从本质含义上讲,“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还是存在差别的。
  治外法权的概念的由来, 始于15 世纪欧洲国家,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欧洲各国对于互派使臣办理交涉一事, 渐渐视为一种实际的需要。那时候各国政府对使臣个人,只承认他是一种不可侵犯的人物, 随时随地,予以特别优待与保护而已。到了17 世纪初, 为保障使臣的特殊地位,尊重国家的使节权考虑, 不得不从‘不可侵犯’的观念上面, 形成两种外交官应得的权利,置于法律保护之下。一为使臣个人不可侵犯, 一为使馆的不可侵犯。这两种不可侵犯权利,可谓是最早的治外法权的涵义。
  而领事裁判权制度起源于12 世纪。当时由于地中海贸易的发达, 各民族之间交往加剧。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因为教义宗旨不同, 遂订立特殊条约,取得了被征服地同意的特权,即受本国法律支配的特权。后来, 随着商业交易的频繁, 产生了领事制度, 这种法律特权遂赋予领事行使, 形成了领事裁判权制度。
  
  三、“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产生混淆的原因
  
  “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之间的纠缠,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初两者的混淆,乃是出于西方列强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的需要, 有意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 借“治外法权”之名,欲获“领事裁判权”之实。这从西方列强获取在华领事裁判权的过程可以得知。
  在鸦片战争以前, 中国对外享有完全的司法权。而西方列强一直企图获取在华领事裁判权。《南京条约》之前, 东印度公司曾试图以整治中国及印度商务为名, 提出法案, 欲在中国设立特别法庭, 适用英国法律审理有关案件, 实行领事裁判权制度。当时因我国反对, 未能实行。
  
   四、围绕“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区别与斗争
  
  清末时期,国人对于“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的区别, 产生了一定认识。随着国际法知识的普及,中国开始对两者进同时, 在一些国际会议中, 中国明确使用“领事裁判权”的概念。
  1919年, 中国开始废除领事裁判权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明确提出:“允欲五年内将领事裁判权撤废,其在中国境内设有特别法庭者, 同时一并裁撤。”1921 年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又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并得到会议的肯定。到1924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在与当时的中国政府签署的《中俄协定》中明确提出:“苏俄政府允诺取消治外法权及领事裁判权。”
  “九一八”事变后,迫于国内外形势,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谈判工作陷于长期停顿。抗战开始后,为了联合中国对抗日本,英美开始在外交上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通过谈判分别与中国达成了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的协议: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日本及德、意宣战,同美、英、苏诸国结成盟邦,中国再次向美、英两国提出取消不平等条约。美国鉴于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于1942年 8 月决定即时放弃在华特权,英国也随即表示同意放弃在华特权。经过两个多月的谈判,《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条约》于1943年1月11日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字。根据条约,取消了两国在中国的特权如下:①领事裁判权。②使馆界及驻兵区域。③租界。④特别法庭。⑤外籍引水人等特权。⑥军舰行驶之特权。⑦英籍海关总税务司之特权。⑧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⑨影响中国主权的其他问题。
  
  五、小结
  
  近代中国风雨飘摇,使中国的法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近代化过程, 在此过程中,中国法制逐渐走出封闭,开始与世界接触。“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的混淆与辨析, 正反映了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艰辛历程。而治外法权与领事裁判权的废除,也充分的证明中国人民主权意识的觉醒和国家实力的增强。
其他文献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课程。它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也是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面临着学生生存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传统课程上存在多学科并立、分裂、结构单一化、封闭化而内容上学科之间重叠、交叉的弊
期刊
内容摘要:“新课标”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语文 资源 拓展    长期以来,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学时,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和教参,影响了创造性的发挥。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利用最多的也是教材
期刊
当前教育界人士存在一种共识,就是现在孩子越来越不好管了,学生顶撞老师的事件频繁发生,矛盾冲突不断,有的教师甚至与学生的关系长期处于“焦灼”状态。在这样紧张的师生关系下去教书育人,其效果难免大打折扣。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巩固教育成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们应该找出问题的成因以针对性的逐个攻破。  造成孩子越来越不易管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期刊
泱泱华夏,熠熠篇章,英雄史诗,源远流长。翻开五千年历史长卷,传记  文学可谓汗牛充栋,不胜枚举。尤其是太史公首创纪传体通史以来,形形色色人物的传记在历史记载中更是独领风骚,备受青睐。  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尚有一定难度,传记体古文中的人物评论当然就更难以把握了。多数学生只是简单地一刀切,武断地把人物划分为非此即彼、非忠即奸。这看似简洁干脆、直截了当,其实失之全面,谬以千里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阐明在数学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发展区 数学教学 发展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指出了学龄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新课程改革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利于我们的教学目的,使教师、学生各有所得。    一
期刊
高中生已接受十年左右的汉语文学熏陶和奠基教育,大多具备了一定的语文“才情”基础,他们最需要的是这种“才情”的提升,“才情”的个性优化,以及“才情”的不断创新与更新,从而摆脱庸常、狭隘与幼稚,为语文素质的跨越式发展开道辟路。    一、重中西思维优势兼容,给语文“才情”以时代生命    语言文学,总是最典型地沉淀着一个民族深厚的心理习性、人伦习性和社会习性,于是传统习性印记着民族渊源的“语文才情”。
期刊
“教育是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与精神契合,人与人交往的双方对话”,人类不可能在沉默中生存,学生也不可能默默地被动接收外界强加的知识,课堂应该是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因此,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师生信息交流的有效度与师生双方态度和情绪相关,在良好的气氛、情绪和心境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感受性
期刊
内容摘要:课改强调了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数学知识的接受提出了在探究过程中创新的新方向。创新的涵义应包括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以及学生们创新的兴趣和创新的精神,还有就是师生共建创新的环境,培养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探究、创新的主体。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意识 创新兴趣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
期刊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美术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独特渠道。在现代教育力量的推动下,美术教师越来越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创作。近年来,笔者根据对中学美术教学的实践,就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思考与探索,并做了一些总结。    一、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创造性思维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大推动
期刊
内容摘要:通过“全面评价”以达“双赢”,改变过去以考试定输赢的片面方式,只以一次考试的成败评价学生的不科学做法,这种“全面”的评价方法可以让教师与家长更全面、更仔细的去了解自己的学生与子女,从而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可以生学生更好的去寻求个性发展,从而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评价 制度 改革    多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督导部门以及好多学校,在建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