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强调,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老年教育不仅是一项老龄事业,也是一种特殊的继续教育形式,是全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大学作为老年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已成为实现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精神文化阵地,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为培养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三有”老人,满足学员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层次的需求,本文以重庆市老年大学为例,对开办老年“研究生”班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思考,针对开办老年“研究生”班的现状,剖析原因,提出创新老年“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优质的教育创造老年人美好生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老年大学 老年“研究生”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不仅是为了娱乐、交友,更重要的是自我充实、自我实现。因此,老年大学只开办基础教学班已不能满足学员学习求知需要,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也亟待改革转型。全国很多老年大学开办了提高班,满足了部分学员学习的更高要求,但提高班怎样培养学员,培养怎样的学员,尚没有统一标准和模式。本文以重庆市老年大学教学实践为基础,借鉴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老年教育特点,提出一些适合老年“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老年教育的发展有益。
老年“研究生”班开办现状及原因
重庆市老年大学现有13个教学系、257个班、学员14711人次。其中,“研究生”班共43个,学员人数约2000人次。不难看出,老年“研究生”班数量仅占所有班次的16.73%,老年“研究生”人数仅占学员总人数的13.6%,老年“研究生”班的开办数量远不能满足学员的求知需求,再加上老年“研究生”流动性差、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也影响了“研究生”班开办的质量。
(一)没有科学合理的准入准出机制,学员流动性差
目前,重庆市老年大学老年“研究生”的录取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部分专业完成基础班学习自动进入提高班或中级班,比如太极拳班、推拿班、中医保健班、普通书画班等。二是学员本人申请并提交作品,由授课教师根据作品确定招收对象,主要是从书画摄影艺术研究院各班学员招录。三是面向全校学员发出通知,有意向的学员主动报名,再由授课教师、系主任、专业人士组成考评团队对学员进行现场考评,确定招收名单,主要见于校艺术团各班的学员招录。这三种方式较好满足了各“研究生”班的生源需求,但对学员的年龄、开班人数等没做要求。如何培养这部分学员也没有统一的思考,对学员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缺乏全面考量,“研究生”招收门槛缺乏明确标准。而且大多数学员一旦进入“研究生”班学习,就不愿意退出。比如建校33年来,学习时间最长的学员已经在校学习了28年,老学员不愿意退出,新学员进不来,学员流动性差,导致“研究生”班人数饱和,难有新鲜血液加入。
(二)学员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学习效果难提升
老年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收费低,门槛低,学员招录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经过严格选拔,而是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满足年龄要求的老年人都可以报名参学。老年“研究生”招录也只是稍微侧重专业素质的考评,对于学员其他方面没有任何要求。但随着专业学习不断深入,必然对学员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课程,当学习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学员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做基础,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才能破除学习壁垒,取得更高层次的学习效果。学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势必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效果。
(三)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课题组在《老年大学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研究》课题中,对华东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13个省市92所老年大学进行了調查,调查数据显示,老年大学中60岁以上老年教师占48.03%,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7.84%;专科及以下学历占52.72%,研究生学历仅占4.27%;高级职称占37.51%,无职称占19 .16%。由此可见,老年大学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无职称教师偏多。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或专业知识储备固化,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和视野。而且现行教学方式多以讲授式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学员课堂参与度不高。比如国画课堂,学员更多的是模仿教师作品,自主思考、创作较少。
(四)展示平台有限,学习成果转化不足
老年大学主要依托第三课堂为学员提供展示平台,让学员参与到服务社会中,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虽然活动组织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相较于学员人数的增长速度还明显不足,导致学员学难致用,成果转化较难。 探索老年“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优质的教育创造老年人美好生活
老年大学是实现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精神文化阵地,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办好老年大学,必须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使老年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终身化、优质化、现代化。为使老年大学成为培养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三有”老人的主阵地,重庆市老年大学对老年“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合理设置准入门槛,把好学员“入口关”
办好老年“研究生”班首先要注意把好“入口关”。结合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和各校办学实际,建议设置如下门槛:
1.招收对象。年龄为50 80周岁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其中舞蹈、瑜伽类课程要求年龄在70周岁以下。 2.学制要求。学制设置为“3+3+X”模式,3年基础班学习,3年提高班学习,X是研究院或者创作班学习,可根据专业不同设置为2 4年。
3.学费及学时。学费应比同专业其他班次略高,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安排1 2学时。
4.报考流程。(1)由学员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申请表。(2)由授课教师命题,组织报考学员进行文化考试。文化考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类,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政治修养、个人素养、文化涵养等综合素质考评。文化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进入现场考评。(3)由授课教师、系主任、本专业其他教师2 3名组成考评组对申请学员进行现场考评,主要是要求学员现场创作或展演,合格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研究生”。
5.毕业机制。修满学年、考试及格,可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学员也可自动退出“研究生”学习,退出后若想继续学习,则需重新进行考评。
(二)科学规划培养课程,提升学员综合素质
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老年教育姓“老”也姓“教”,在老年“研究生”的培养上应按照教育的一般规律,重视学员综合素质提升,科学设置培养课程。一是思想政治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最鲜亮的底色。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应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加入思想政治课程,确保“研究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文化类课程,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老年心理健康等课程。这类公共基础课不专门安排学时进行课堂学习,学员自主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网站、远程教学网或学校举办的公开课、专业讲座等进行学习。三是专业课程。老年大学开办“研究生”班的教学应以学员创作为主。因此,学校应尽量为“研究生”班提供创作室或排练室,使学员在教师指导下,从模仿学习向自主创作转变,逐步创作出优秀作品,最终将老年“研究生”培养成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三)开拓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
在创新教学方法上,拟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在教师的选拔培养上下功夫。一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选拔“研究生”班的指导教师。二是建立教师交流机制。每学期组织1~2次教师座谈会或讨论会,建立起教师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的平台,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部分专业实行双教师制,取长补短,扩大学员学习领域和视野。四是建立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起系主任、教师、学员之间的联系,以便及时有效地沟通。五是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学期末向学员发放课程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将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从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研究生”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这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模式上应把课堂还给学员,从传统的教师为主向学员为主转变。比如书、画、摄影等专业,可在课前完成作品,课上讲评、点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定期举办学员教研活动或笔会活动,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还可组织学员进行游学,为其提供自主创作的环境和条件。
(四)丰富成果展示平台,促进学员不断自我实现
老年“研究生”相较于普通学员,他们对知识更渴求,自我要求更高,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更强烈。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既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他们实现社会价值的舞台。一是利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市内外各级组织等举办的展演赛活动,向人们展示阳光心态,展现新时代新型老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是积极参加敬老慰问等公益活动,用以老慰老的实际行动,传承孝亲敬老文化传统,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并倡导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做风范长者。三是積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进校园进社区,展示教学成果,分享人生经历,传授有益经验。发挥三大优势,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四是将特别优秀的学员留校或推荐到乡镇、街道、社区等教学点任教,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唱响主旋律,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关键词】老年大学 老年“研究生”培养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老年是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不仅是为了娱乐、交友,更重要的是自我充实、自我实现。因此,老年大学只开办基础教学班已不能满足学员学习求知需要,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也亟待改革转型。全国很多老年大学开办了提高班,满足了部分学员学习的更高要求,但提高班怎样培养学员,培养怎样的学员,尚没有统一标准和模式。本文以重庆市老年大学教学实践为基础,借鉴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老年教育特点,提出一些适合老年“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以期对老年教育的发展有益。
老年“研究生”班开办现状及原因
重庆市老年大学现有13个教学系、257个班、学员14711人次。其中,“研究生”班共43个,学员人数约2000人次。不难看出,老年“研究生”班数量仅占所有班次的16.73%,老年“研究生”人数仅占学员总人数的13.6%,老年“研究生”班的开办数量远不能满足学员的求知需求,再加上老年“研究生”流动性差、文化素养参差不齐、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也影响了“研究生”班开办的质量。
(一)没有科学合理的准入准出机制,学员流动性差
目前,重庆市老年大学老年“研究生”的录取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部分专业完成基础班学习自动进入提高班或中级班,比如太极拳班、推拿班、中医保健班、普通书画班等。二是学员本人申请并提交作品,由授课教师根据作品确定招收对象,主要是从书画摄影艺术研究院各班学员招录。三是面向全校学员发出通知,有意向的学员主动报名,再由授课教师、系主任、专业人士组成考评团队对学员进行现场考评,确定招收名单,主要见于校艺术团各班的学员招录。这三种方式较好满足了各“研究生”班的生源需求,但对学员的年龄、开班人数等没做要求。如何培养这部分学员也没有统一的思考,对学员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缺乏全面考量,“研究生”招收门槛缺乏明确标准。而且大多数学员一旦进入“研究生”班学习,就不愿意退出。比如建校33年来,学习时间最长的学员已经在校学习了28年,老学员不愿意退出,新学员进不来,学员流动性差,导致“研究生”班人数饱和,难有新鲜血液加入。
(二)学员文化素养参差不齐,学习效果难提升
老年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收费低,门槛低,学员招录不像普通高等教育那样经过严格选拔,而是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满足年龄要求的老年人都可以报名参学。老年“研究生”招录也只是稍微侧重专业素质的考评,对于学员其他方面没有任何要求。但随着专业学习不断深入,必然对学员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课程,当学习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学员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做基础,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才能破除学习壁垒,取得更高层次的学习效果。学员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势必影响“研究生”的培养效果。
(三)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教学方式传统单一
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教学工作委员会课题组在《老年大学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体系研究》课题中,对华东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13个省市92所老年大学进行了調查,调查数据显示,老年大学中60岁以上老年教师占48.03%,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仅占7.84%;专科及以下学历占52.72%,研究生学历仅占4.27%;高级职称占37.51%,无职称占19 .16%。由此可见,老年大学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无职称教师偏多。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或专业知识储备固化,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研究领域和视野。而且现行教学方式多以讲授式为主,教学方式单一,学员课堂参与度不高。比如国画课堂,学员更多的是模仿教师作品,自主思考、创作较少。
(四)展示平台有限,学习成果转化不足
老年大学主要依托第三课堂为学员提供展示平台,让学员参与到服务社会中,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虽然活动组织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相较于学员人数的增长速度还明显不足,导致学员学难致用,成果转化较难。 探索老年“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优质的教育创造老年人美好生活
老年大学是实现老年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精神文化阵地,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办好老年大学,必须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使老年教育普及化、公平化、终身化、优质化、现代化。为使老年大学成为培养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新时代“三有”老人的主阵地,重庆市老年大学对老年“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合理设置准入门槛,把好学员“入口关”
办好老年“研究生”班首先要注意把好“入口关”。结合老年教育的特殊性和各校办学实际,建议设置如下门槛:
1.招收对象。年龄为50 80周岁身心健康的老年人。其中舞蹈、瑜伽类课程要求年龄在70周岁以下。 2.学制要求。学制设置为“3+3+X”模式,3年基础班学习,3年提高班学习,X是研究院或者创作班学习,可根据专业不同设置为2 4年。
3.学费及学时。学费应比同专业其他班次略高,学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安排1 2学时。
4.报考流程。(1)由学员本人提出申请,并填写申请表。(2)由授课教师命题,组织报考学员进行文化考试。文化考试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类,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包括政治修养、个人素养、文化涵养等综合素质考评。文化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进入现场考评。(3)由授课教师、系主任、本专业其他教师2 3名组成考评组对申请学员进行现场考评,主要是要求学员现场创作或展演,合格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研究生”。
5.毕业机制。修满学年、考试及格,可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学员也可自动退出“研究生”学习,退出后若想继续学习,则需重新进行考评。
(二)科学规划培养课程,提升学员综合素质
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中最基本的环节。老年教育姓“老”也姓“教”,在老年“研究生”的培养上应按照教育的一般规律,重视学员综合素质提升,科学设置培养课程。一是思想政治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事业最鲜亮的底色。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应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加入思想政治课程,确保“研究生”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文化类课程,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老年心理健康等课程。这类公共基础课不专门安排学时进行课堂学习,学员自主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网站、远程教学网或学校举办的公开课、专业讲座等进行学习。三是专业课程。老年大学开办“研究生”班的教学应以学员创作为主。因此,学校应尽量为“研究生”班提供创作室或排练室,使学员在教师指导下,从模仿学习向自主创作转变,逐步创作出优秀作品,最终将老年“研究生”培养成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三)开拓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员学习主动性
在创新教学方法上,拟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方面是在教师的选拔培养上下功夫。一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选拔“研究生”班的指导教师。二是建立教师交流机制。每学期组织1~2次教师座谈会或讨论会,建立起教师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的平台,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部分专业实行双教师制,取长补短,扩大学员学习领域和视野。四是建立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起系主任、教师、学员之间的联系,以便及时有效地沟通。五是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学期末向学员发放课程相关的调查问卷,并将问卷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从创新教学方法上下功夫。“研究生”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这对教师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模式上应把课堂还给学员,从传统的教师为主向学员为主转变。比如书、画、摄影等专业,可在课前完成作品,课上讲评、点评、互评相结合,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定期举办学员教研活动或笔会活动,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还可组织学员进行游学,为其提供自主创作的环境和条件。
(四)丰富成果展示平台,促进学员不断自我实现
老年“研究生”相较于普通学员,他们对知识更渴求,自我要求更高,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更强烈。搭建成果展示平台,既是对他们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他们实现社会价值的舞台。一是利用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市内外各级组织等举办的展演赛活动,向人们展示阳光心态,展现新时代新型老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是积极参加敬老慰问等公益活动,用以老慰老的实际行动,传承孝亲敬老文化传统,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并倡导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做风范长者。三是積极投身关心下一代工作,进校园进社区,展示教学成果,分享人生经历,传授有益经验。发挥三大优势,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四是将特别优秀的学员留校或推荐到乡镇、街道、社区等教学点任教,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唱响主旋律,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