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与中医通用药材比较研究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选取《中药学》和《傣药学》中最常用的中医及傣医通用药材,依各自学科的性味、归属、用法以及功能主治进行列表对比,发现这些药材尽管植物学属性没有明显差异,但两种医学对同种药材的药用部位、性味归属、分类及使用方面各具特色。虽然作用机理的阐释完全不同,但功效主治则大多重叠相近。傣医药与中医药基于理论体系的架构完全不同,对药材的认识、总结以及用法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殊途同归,在功效主治方面却接近或相同,表明两种医学体系存在相通以及相互借鉴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关键词】傣药;中药;通用药材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5-0001-09
  Abstract:By selecting the common medicine used in Traditional Dai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we compared the medicinal part, nature and flavour, classification, applic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se medicines, and found that two kinds of medicine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medicinal part, the nature and flavou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ame medicine,despite no difference in the botanical properties; in addition, the explains of their mechanism of action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but the function of these medicines are mostly similar. The conclusion: The theory systems of Traditional Dai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and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on the understanding, summar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dicines, but their efficacies are similar or same, researchers of Traditional Dai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an learn each other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Dai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Generic Medicine
  傣医药是傣族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及知识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它与中医药虽同属传统医学,但两种医学体系的方药理法却大相径庭,前者以“四塔五蕴”理论为基础,药物以性味入塔进行归属分类,通过调整人体及脏腑的四塔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而后者则基于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通过中药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体现其功效主治,两种医学体系在用药方面的异同,最易从基源相同的通用药材中得以体现。鉴于此,笔者通过选取基源相同的傣、中药材,分别进行药用部位、用法、性味、分类及功能主治等方面的比较,以期明确两种医学体系在药学方面的差异、特色及优势,为两种医学体系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提供参考。
  1 傣医、中医通用药材对比
  以现行使用中的200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1]和21世纪傣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傣药学》[2]为依据,经过对比两套教材中收载的傣医、中医常用药材,发现傣中医通用的、基源相同的药材共45种,这些药材在两种医学体系中即有相近或相同的认识及评价标准,如药材性味、药用部位、使用方法、针对疾病等;又有各自医学体系独有的特色,如药用部位选择的差异,药材性味的细分、鲜药使用及透皮吸收的用法等;尤其在分类及作用机理方面,两种医学体系使用了完全不同的分类方式及机理阐释,但从药材的功效主治来看,则治疗的重点及目标大多相通或相近(45种药材的对比详见表1)。
  2 讨论
  2.1 药用部位对比 从上表可以看出,45种通用药材在药用部位选择上,中医多用根茎或果实,傣医选择则更为多样和广泛,其根、茎、果、叶、藤、皮、心、种子都能入药,几乎所有的药材部位均可选择。中医的药用部位选择精细源于这些部位的药物活性成份最为集中、药力最强,而傣医选择多样首先是基于对药材全株药性及药力的认可;另一原因就是傣医有喜用鲜药的传统,鲜药植株的药物活性成份遍及药材的各个部位且未受到破坏。傣医运用鲜药非常普遍,除与经验有关外,也与傣族生活地区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四季药源相对充足有关。
  2.2 药材用法对比 在用药方法上,中药以内服为主,外用相对较少。傣药则凡可内服的药材几乎均可外用,尤其大量的使用傣药鲜品。傣医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内病外治的治疗方法,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尤其注重通过透皮吸收做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除了外用鲜药,傣医睡药疗法最能体现透皮吸收的治疗效果,而这些说明傣医对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吸收器官、排毒通道及效应器官方面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2.3 药材性味对比 在药材性味方面,中药仅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傣药则有酸、甜、涩、咸、苦、麻、辣、淡八味。傣药性味中的辣、麻、涩、酸、淡原为完全不同的味觉感受,中医却将麻、辣统称为辛,涩、酸统称为“酸”,淡则归属于甘。在概括与阐述药材性味过程中,傣医更加精细、准确,而中医则基于对药材所具不同气味与临床作用之间的规律来进行性味的总结区分,虽只五种药性,却体现了药材实际性能。另外,中药仅有寒、热、温、凉四性,而傣药则有寒、凉、温、热、平五性。中药学中未强调平性药物,是出于中医对阴阳理论的认识,即平性只是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2.4 药材的归属分类对比 从药材的归属及分类来看,中药归经指药材的作用脏腑或效应器官,分类有解表药、温理药、燥湿化痰、淡渗利水、补益药、活血药等,而傣医则以入塔归类,指的是药材的作用途径及效应渠道,如调风塔、调火塔、调水塔、调土塔药及解药。由于理论体系不同,入塔与中医分类无明显关系,如调风塔药即可是解表药,亦可是补益药,甚或是活血药,不管调哪一个塔的通用药材,都可能涵盖所有中药分类的药物。
  2.5 药材功能与主治对比 通过对基源相同的45种通用药材进行功能和主治的对比,所治疾病症型大多相同或相似。说明两种医学体系从不同的侧重角度,同样达到了相同或相近的治疗效果。
  3 结语
  近年来在傣医药临床和研究过程中,有傣医药工作者们已经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傣药与中药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如朱成兰等[3]对傣药与中药的药用部位和临床作用进行的比较,徐晶[4]对10种基源相同的傣药与中药进行的比较等,但是未见有系统规范的比对总结。本文所列比的45种傣中医通用药材,虽然在植物学上没有差异,但仍能体现出两种医学体系在药材认识、评价、机理、使用方面的各自特点及明显差别。尽管如此,两种完全不同的用药理论却能达到相同或相近的功效主治,说明两种医学体系不但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具有相互借鉴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成兰,赵应红.傣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张廷模.中药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朱成兰, 贾克琳. 傣药与中药的药用部位和临床作用之比较[J].中国民族医药,2007,10:42-43.
  [4]徐晶.10种基源相同的傣药与中药的比较[J].中国民族医药,2008,10:52-53.
  (编辑:程鹏飞)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基于新课标的视角,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模式”弊大于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不深入、教学实践缺乏知识衔接等问题,提出依据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强化高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完善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性机制等对策,从而改进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程衔接 新课标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B-002
"叔叔你看,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菜哦。"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陆屋镇第二幼儿园)大班小朋友黄辰江扬起小脸兴奋地对记者说。顺着黄辰江所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菜
【摘 要】 目的:论述京族医药的发掘及其主要特点,为其以后的发展寻找方向。方法:通过搜集、阅读、归纳分析关于京族医药的文字记载和文献材料,总结京族医药的民族特色。结果:京族医药具有自己的文化体系,有着以海洋药物治疗疾病的独特经验,在治疗疾病方面主要以药食两用的中药为主。结论:京族医药还处于发掘的初期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以以海洋药物研究和功能食品开发为出发点来推动京族医药的研究。  【关键词】
【摘 要】 目的:观察滴鼻平息法结合艾灸疗法治疗呃逆症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3例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以藏药滴鼻剂结合艾灸疗法进行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呃逆连续不断,且不能自主,呃声低沉,呃逆时脐周围疼痛。 
【摘 要】 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造就了河口县丰富的医药资源,文中通过对河口县瑶族民间草医进行走访和调查,了解当地瑶族草医的基本情况、诊疗特色、口述医药文献的传承和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河口瑶族草医人口社会学信息、口述医药文献发展现状的数据对瑶族医药的发展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地经济、文化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河口县;瑶族;口述医药文献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
【摘 要】 目的:建立三种藏药绿绒蒿的质量标准。方法:考察药材基源;采用显微和薄层色谱法对样品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木犀草素的含量:Waters Xselect C18 (250mm × 4.6mm,5μm);流动相:甲醇-0.2%磷酸水溶液(55∶45);检测波长:350nm;进样量10μl,流速为1.0ml/min。结果:将绿绒蒿的植物基源规定为罂粟科植物全缘绿绒蒿M.Integri
【摘要】蒙医用整体观、辨证法诊治胃病有独特的认识及优势。笔者从蒙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胃病蒙医古典记载、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辨证分型论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能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慢性胃炎;蒙医;诊治;特色;优势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001-02  蒙医胃病是指不同因素下消化之能相对平衡失调导致上腹部不适、疼痛和消
【摘 要】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同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两者从主证上看似相差甚远,但是在病机、主症、用药、煎法、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却有诸多相同之处。而提出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之变方的观点并从《伤寒论》原文、方剂煎法、病机主症、方中药物组成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充分体现张仲景从现象中探本质、灵活善变的遣方用药之法,对理解临床方药随证加减的本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小柴
云南名贵的红药——血竭,又名麒麟竭,傣医称之为埋嘎筛。笔者从历史发展、植物来源、药物性质、临床的应用研究以及对未来实际应用的展望进行简要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