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厌地拜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仔细地咀嚼苦涩的“茴香豆”,曾想为孔乙己指点迷津,曾想为孔乙己奔走呼告……时代如过眼烟云,而今迷茫之中,这个可怜的苦人儿、可悲的牺牲品、可叹的多余人似乎还在国人眼前摇头叹息,为自己?为国人?为过去?抑或为今天的教育?此话还得先从孔乙己的悲情人生说起。
一、先前曾经是鲜活的生命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孔乙己在那个时代至少算是个鲜活的生命。其一,他有远大的理想,想做一个“治人的劳心者”。在那个能将人变成鬼的社会中生存,为了不做鬼而不断地挣扎,想求取到一点点做人的风光与尊严,仅这一点来说,难能可贵!其二,他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他屡试不第却毫不退缩,至死还念念不忘“之乎者也”, 不断地深究着常人所不屑的文字,俨然是一个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其三,他有良好的品德。虽然自己地位并不高,却还乐意降格自己,和短衣帮说上几句话;他也很讲诚信,今天赊账、下回必还,从不拖沓。其四,他还是个体格强健的人。若以明清小说中所描绘的英雄人物的身材作为丈量孔乙己身高的标准,起码孔乙己也算得上是身长八尺的汉子吧?如此的高大身材,估计通过“高考体检”这一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其五,他的癖好未必是他一个人的缺点,他有着和古代一些成功读书人士相同的爱好,那就是喝酒;上有士大夫李白斗酒百篇、陶公箪瓢屡空;下有愚氓的短衣帮站在柜台前吆五喝六的点菜要酒,他孔乙己为什么不可以喝?他是想用喝酒唤起自己对生命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啊!总之,在当时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理想和进取精神的、算得上合格等第的读书人。我们无法想象他作为“往届生”是如何承受住多年的科场煎熬的,也无从想象他见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后的焦虑与无奈的神情。鲜活的生命结伴着无助的阵痛,这一路走来,怎一个苦字了得!
二、后来失缺了做人的尊严
是谁剥夺了孔乙己做人的尊严?社会的制度、人性的冷酷、自身的堕落使这样一个本该鲜活的生命失去了做人的光辉。是科举制度迷惑了这么一个虔诚的信徒的灵魂,是捷足先登的丁举人毁损了他赖以生存的躯体,是短衣帮的不见黄河不死心的追问和嘲笑扫去了一个落晚不第的读书人最后的颜面。孔乙己恰恰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所谓畸形的理想、士子的尊严而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正常人的生活状态,这又不能不说是人性的自我泯杀。尽管我们可以大胆地将孔乙己的悲剧根源定性为自身的性格、制度的戕害、人情的冷漠,想做人上人不得,进而连做人中人也失去了资格和机会。但是,人们却大多站在看客的角度,将视觉停留在对孔乙己这个“历史人物”的评头论足上,很少有人能把思绪回归到对当前教育现实的冷峻的思考。
一方面国家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极力推行素质教育,可谓高瞻远瞩;另一方面社会上囿于传统的思想束缚,总希望孩子将来能够高人一等,过人上人的生活,总有各种借口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从多年前的教育乱收费到眼前热火朝天的择校热、家教热、补课风以及高考方案的反复性突变,家长与孩子已经被教育折腾得够呛。教育不再让孩子快乐成长,相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反智的力量。2014年的1月23日,海南省一名13岁的初一女生跳楼自杀,也就是这个刚刚考了年级前十名的优秀的女孩,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再也不要上学了!如此场景不能不令人深思:花季的生命和不切实际的所谓理想化的美好前程,今天的快乐和明天的幸福,孩子更需要哪一个?这里,我们只是听到了这句出自年级前十名学生的生命的最后的呼告,只是听到了家长撕心裂肺的哭泣,但谁又能听到还有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的强压下那更为凄厉的心声?
从封建时代的“学而优则仕”中的“官本位”思想,到现代社会的“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偏狭想法,围绕高考这个魔圈,我们还要徒劳地转多久?
三、类似的悲情从未间断
曾经听说过一件事:在一个春风和煦的星期天,几个天真烂漫的少年正在田野中学放风筝,蓝天、白云、春风、笑语共同组成了一幅最美的春天图画!不幸的是,妈妈的呵斥声无情地中断了他们的快乐,给这幅童话般的图画添上了本不应该出现的败笔。其实,在校期间,枯燥的英语单词、复杂的几何图形、繁琐的推算公式本来已经沉重地压抑着他们的心灵了,未泯的童心在周末来一点尽情的释放,这点权利难道还要剥夺吗?尤其是目前的择校热已经演绎到了很难逆转的地步!从对苏北某县2013届小学毕业生的去向分布调查来看,全县初一在校生共有9500左右,虽然义务教育学段的公办学校的教学设施、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学生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但还是有6000名左右的学生偏偏选择了县城的几所优质的民办学校就读,他们热切希望考上重点高中,但中考的结果却很少能够达到所有家长的预期;即便部分学生靠挤时间、靠题海战术考上了高中,却也大多不能适应高中阶段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最终很少有人考上文化类统招二本以上的高校。家长花了钱,孩子熬三年;买回了自卑,失去了尊严;孩子们本该灵动闪烁的眼睛变得木讷而茫然,灿烂的脸上还架上了一副与学识并不般配的眼镜,这不由得我们想起孩子们背上不堪重负的书包和令大学教授都感到头疼的高考语文试题……
四、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教育改革的滞后是造成悲剧的主要根源之一。诚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上再也没有比高考更公平的东西了,如果再简单、草率地取消它,不仅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寒门子弟施展才华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会带来一系列难以设想的社会问题。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的教育机构,包括中小学校,是不是分别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担当呢?
(一)加快改进选拔、评价的机制,特别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这一点,江苏省已经远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比如2014年高考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以最高一次的分数计入高校录取总分;据说,还要逐步论证,要将英语学科作为选修科目,不计入一般本科院校的录取成绩。另外,江苏省教育厅还早在2009年6月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即“省五严”:严格禁止下达高考(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2010年又出台相关文件,严禁各学校宣传、炒作所谓的中考、高考“状元”,严格规范中小学校考试次数,严禁给学生成绩排名。还有,高等教育的“宽进严出”制度,提了十几年至今还没有一个高校真正的尝试过;相信这项制度一旦真正的付诸实施,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使家长对知名高校望而却步,进而降低标准、退而求次,重新规划孩子的未来,这不也就减轻了孩子们的压力? (二)根据学生实际,选取教学内容。中小学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应在基本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同时,适当地选择文本以外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也要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以英语学科为例,我国本来就并不具备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除了极少数优秀生以外,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是不需要非学英语不可的,他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或需求安排学与不学;而对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他们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学一些基本知识,教师也不宜给他们过高的要求;如果有必要的话,学校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如手工艺制作、产品深加工技术、物流运作、网上购销等实用技术课程。总之,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三)结合生活实际,改进教学方式。目前,我们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太多地脱离了实践;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年复一年地背诵公式、定律,日复一日地记单词、钻题海,这些枯燥的、单调的、去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带给了学生太多的压抑与伤害,因此,推进学科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作为一种尝试。一位教师在教学初中数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这一节时,没有照本宣科地说教讲解,而是将定理的应用原理设计在具有生活气息的问题中,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化数学的无穷趣味。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南京市某两个居民小区之间要开通一条公交线路,两个小区的居民为建公交站台的位置而争论不休,都想站台能距离自己的小区近一些;如果你是小区的居民,你将如何运用你在本节课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拿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选址方案提交给公交公司?”这个话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一起围绕图纸反复地比划、争论,最后形成了一个公平、公正地解决方案:连接两个小区,取它们的中垂线,在中垂线与公交线路的交叉点处建公交站台。这样,“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这个定理就这样被轻松、愉快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诠释了。通过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数学学习演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数学生活,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一种仿真的生活体验。
当然,仅靠这些微观措施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国家教育决策的重大而根本性的调整。目前,中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比如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问题、择校热问题、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等等,所有的问题都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最敏感的神经,都关乎着民族的兴衰。而今,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的边缘,我们期待着决策者们尽快拿出一个能从根本上破解难题的方案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
一、先前曾经是鲜活的生命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孔乙己在那个时代至少算是个鲜活的生命。其一,他有远大的理想,想做一个“治人的劳心者”。在那个能将人变成鬼的社会中生存,为了不做鬼而不断地挣扎,想求取到一点点做人的风光与尊严,仅这一点来说,难能可贵!其二,他有不断进取的精神。他屡试不第却毫不退缩,至死还念念不忘“之乎者也”, 不断地深究着常人所不屑的文字,俨然是一个古文字研究的学者。其三,他有良好的品德。虽然自己地位并不高,却还乐意降格自己,和短衣帮说上几句话;他也很讲诚信,今天赊账、下回必还,从不拖沓。其四,他还是个体格强健的人。若以明清小说中所描绘的英雄人物的身材作为丈量孔乙己身高的标准,起码孔乙己也算得上是身长八尺的汉子吧?如此的高大身材,估计通过“高考体检”这一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其五,他的癖好未必是他一个人的缺点,他有着和古代一些成功读书人士相同的爱好,那就是喝酒;上有士大夫李白斗酒百篇、陶公箪瓢屡空;下有愚氓的短衣帮站在柜台前吆五喝六的点菜要酒,他孔乙己为什么不可以喝?他是想用喝酒唤起自己对生命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啊!总之,在当时他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充满理想和进取精神的、算得上合格等第的读书人。我们无法想象他作为“往届生”是如何承受住多年的科场煎熬的,也无从想象他见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后的焦虑与无奈的神情。鲜活的生命结伴着无助的阵痛,这一路走来,怎一个苦字了得!
二、后来失缺了做人的尊严
是谁剥夺了孔乙己做人的尊严?社会的制度、人性的冷酷、自身的堕落使这样一个本该鲜活的生命失去了做人的光辉。是科举制度迷惑了这么一个虔诚的信徒的灵魂,是捷足先登的丁举人毁损了他赖以生存的躯体,是短衣帮的不见黄河不死心的追问和嘲笑扫去了一个落晚不第的读书人最后的颜面。孔乙己恰恰是为了追求心中的所谓畸形的理想、士子的尊严而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正常人的生活状态,这又不能不说是人性的自我泯杀。尽管我们可以大胆地将孔乙己的悲剧根源定性为自身的性格、制度的戕害、人情的冷漠,想做人上人不得,进而连做人中人也失去了资格和机会。但是,人们却大多站在看客的角度,将视觉停留在对孔乙己这个“历史人物”的评头论足上,很少有人能把思绪回归到对当前教育现实的冷峻的思考。
一方面国家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极力推行素质教育,可谓高瞻远瞩;另一方面社会上囿于传统的思想束缚,总希望孩子将来能够高人一等,过人上人的生活,总有各种借口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从多年前的教育乱收费到眼前热火朝天的择校热、家教热、补课风以及高考方案的反复性突变,家长与孩子已经被教育折腾得够呛。教育不再让孩子快乐成长,相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反智的力量。2014年的1月23日,海南省一名13岁的初一女生跳楼自杀,也就是这个刚刚考了年级前十名的优秀的女孩,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再也不要上学了!如此场景不能不令人深思:花季的生命和不切实际的所谓理想化的美好前程,今天的快乐和明天的幸福,孩子更需要哪一个?这里,我们只是听到了这句出自年级前十名学生的生命的最后的呼告,只是听到了家长撕心裂肺的哭泣,但谁又能听到还有更多的孩子在学习的强压下那更为凄厉的心声?
从封建时代的“学而优则仕”中的“官本位”思想,到现代社会的“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的偏狭想法,围绕高考这个魔圈,我们还要徒劳地转多久?
三、类似的悲情从未间断
曾经听说过一件事:在一个春风和煦的星期天,几个天真烂漫的少年正在田野中学放风筝,蓝天、白云、春风、笑语共同组成了一幅最美的春天图画!不幸的是,妈妈的呵斥声无情地中断了他们的快乐,给这幅童话般的图画添上了本不应该出现的败笔。其实,在校期间,枯燥的英语单词、复杂的几何图形、繁琐的推算公式本来已经沉重地压抑着他们的心灵了,未泯的童心在周末来一点尽情的释放,这点权利难道还要剥夺吗?尤其是目前的择校热已经演绎到了很难逆转的地步!从对苏北某县2013届小学毕业生的去向分布调查来看,全县初一在校生共有9500左右,虽然义务教育学段的公办学校的教学设施、教育资源完全能够满足学生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但还是有6000名左右的学生偏偏选择了县城的几所优质的民办学校就读,他们热切希望考上重点高中,但中考的结果却很少能够达到所有家长的预期;即便部分学生靠挤时间、靠题海战术考上了高中,却也大多不能适应高中阶段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最终很少有人考上文化类统招二本以上的高校。家长花了钱,孩子熬三年;买回了自卑,失去了尊严;孩子们本该灵动闪烁的眼睛变得木讷而茫然,灿烂的脸上还架上了一副与学识并不般配的眼镜,这不由得我们想起孩子们背上不堪重负的书包和令大学教授都感到头疼的高考语文试题……
四、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教育改革的滞后是造成悲剧的主要根源之一。诚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社会上再也没有比高考更公平的东西了,如果再简单、草率地取消它,不仅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寒门子弟施展才华的机会越来越少,更会带来一系列难以设想的社会问题。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的教育机构,包括中小学校,是不是分别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担当呢?
(一)加快改进选拔、评价的机制,特别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这一点,江苏省已经远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比如2014年高考英语,将实行一年两考,以最高一次的分数计入高校录取总分;据说,还要逐步论证,要将英语学科作为选修科目,不计入一般本科院校的录取成绩。另外,江苏省教育厅还早在2009年6月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即“省五严”:严格禁止下达高考(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2010年又出台相关文件,严禁各学校宣传、炒作所谓的中考、高考“状元”,严格规范中小学校考试次数,严禁给学生成绩排名。还有,高等教育的“宽进严出”制度,提了十几年至今还没有一个高校真正的尝试过;相信这项制度一旦真正的付诸实施,必然会很大程度上使家长对知名高校望而却步,进而降低标准、退而求次,重新规划孩子的未来,这不也就减轻了孩子们的压力? (二)根据学生实际,选取教学内容。中小学教学内容不能完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应在基本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同时,适当地选择文本以外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教学内容;对于教材,也要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以英语学科为例,我国本来就并不具备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除了极少数优秀生以外,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是不需要非学英语不可的,他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或需求安排学与不学;而对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他们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学一些基本知识,教师也不宜给他们过高的要求;如果有必要的话,学校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如手工艺制作、产品深加工技术、物流运作、网上购销等实用技术课程。总之,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三)结合生活实际,改进教学方式。目前,我们中小学的教学方式太多地脱离了实践;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年复一年地背诵公式、定律,日复一日地记单词、钻题海,这些枯燥的、单调的、去生活化的学习方式带给了学生太多的压抑与伤害,因此,推进学科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作为一种尝试。一位教师在教学初中数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这一节时,没有照本宣科地说教讲解,而是将定理的应用原理设计在具有生活气息的问题中,使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化数学的无穷趣味。他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南京市某两个居民小区之间要开通一条公交线路,两个小区的居民为建公交站台的位置而争论不休,都想站台能距离自己的小区近一些;如果你是小区的居民,你将如何运用你在本节课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拿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选址方案提交给公交公司?”这个话题一下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一起围绕图纸反复地比划、争论,最后形成了一个公平、公正地解决方案:连接两个小区,取它们的中垂线,在中垂线与公交线路的交叉点处建公交站台。这样,“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这个定理就这样被轻松、愉快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诠释了。通过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数学学习演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数学生活,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是一种仿真的生活体验。
当然,仅靠这些微观措施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它需要国家教育决策的重大而根本性的调整。目前,中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很多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面临过的问题,比如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义务教育均衡问题、择校热问题、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等等,所有的问题都牵动着社会的每一根最敏感的神经,都关乎着民族的兴衰。而今,教育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的边缘,我们期待着决策者们尽快拿出一个能从根本上破解难题的方案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