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宁圣诞:重看美国

来源 :海上文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u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宁的《留学美国》1996年初版时,曾风行全国,惊动海外,被译成英文、日文。今年年初,此书又再版发行。作为一部优秀的新闻纪实作品,书中记述了70年代末期以来,一代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的经历、感受、梦想,以及文化环境和社会体制的急剧变化对他们思想意识的深刻影响。最近,笔者和钱宁谈起此书,以及今日的美国……
  问:新版《留学美国》发行之日,正是伊拉克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自你当年写作和后来出版《留学美国》一书,已有了近十年的时间。如今重看美国,你有什么新的感触吗?
  答:在电视上看到美国军队攻陷巴格达时,我感到一起沦陷的,不仅仅是伊拉克首都,好像还有美国自己。
  问:你的意思是说,美国的国际形象跟着巴格达一起陷落了?
  答:是的。准确地讲,应该是美国在一代中国青年心目中的形象。 问:在一代中国青年心目中,美国是种什么形象呢?
  答:美国的形象,在中国青年的心目中,是不断变化着的:先是帝国主义,后是资本主义,自1978年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美国在大部分中国青年心目中,就开始被视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标本,也是全球现代化过程中各国应该仿效的模式。
  


  问:在书中,你对自己留美的第一印象,曾有过一段相当经典的描述,说在抵美的第一天,你到了密执安大学校,看到美国大学生们在秋季开学的最后一个周末里,正在举行聚会,尽情欢乐,你突然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中国人——至少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可以有另一种生活。
  答:是的,我那时的强烈感觉就是,几代中国人所经历的严酷的政治斗争和激昂的群众运动,也许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生活状态,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完全应当有另一种更为正常的生活。
  当年,让最早几批中国留学生深感震动的,不仅仅是美国的强大经济、尖端科技和很高的生活水准,还有就是美国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所体现出来的一整套“现代理念”——尊重个人权利的基本价值观,主张自由平等的人权思想,强调市场竞争的自由经济;实行民主的政治体制,倡导多元的文化精神。
  问:那么,你现在为什么会感到美国的形象在陷落呢?
  答:伊拉克战争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从中可以发现,美国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价值观,有着种族、国界和文化的界限。美国社会,可以尊重个人的权利,作为国家,却又可以无视另一个国家的主权;自己的选民可以用投票表达意愿,而在国际争端中,却要用枪炮导弹来发言。如果人生来平等,那么民族呢?国家呢?文化呢?宗教信仰呢?这里面好象有着一个深刻的自相矛盾。
  问:也许不仅是在国际争端里,就是在美国国内事务中,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也常常出现,比如,“9·11”之后,尽管美国是一个主张种族平等,文化多元的国家,但在那里外国留学生和侨民却感受到了被歧视的危险。
  答:的确如此,这已是一个在美国国内引起广泛争论的问题。当一个国家面临极大的现实挑战时,往往会以偏离其社会基本原则的方式来回应。一个国家常常这样走向与其建国初衷相反的一面。
  问:美国形象在中国人心目中的陷落,也许与美国本身没有关系?它原本就是这样,只是我们以前看不清楚。
  答:这引向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美国的现代社会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现代理念”,是不是一个虚幻的真实?美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现代社会,现在,我们发现,美国并不是那个我们所曾经以为的那么完美的现代化社会,那么,这个“现代社会”和所体现出来的“现代理念”,是不是都是假象?不值得学习和借鉴?我想不是,就像人类不能以自己的不完美来否定上帝的完美,人们也不应以某个国家的某些优劣,来否定对一个自由、平等、公正的现代社会的追求。对中国来说,美国不是“样板”,而是:“启示”,不论是好的方面,还是不好的方面。
  问:问一个题外但也相关的问题。你写完了《留学美国》后,又写了一本历史小说《秦相李斯》,当时《北京青年报》曾评论说,你是“从美国到秦国”。美国和秦国有什么相关吗?
  答:也许有吧,今天的美国就是当年的秦国?当然,时代毕竟不同了。说到两本书的相关性,我想倒是有一点,就是它们实际上是一个留学生对美国和秦国的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而且,书中都关注到一代青年的人生选择。在美国的年轻人,要比在秦国的幸福许多,因为有更多的个人选择,当然,现在也要去打仗。但愿美国不要成为秦国。
  《留学美国》一书中的几个历史场景
  
  (图一、容闳——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
  1847年1月4日,也就是在1978年12月首批中国留学人员赴美的130多年前,一个未满19岁的中国青年,在广州的黄浦港登上一艘名叫“亨特利思”号(Huntress)的专向美国运载茶叶的帆船,远渡重洋,去美国求学。帆船在大洋的惊涛骇浪中颠簸了整整98天,终于于1847年4月12日驶进了当时只有二三十万人口的纽约港。三年后,那位中国青年考入了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8年后,也就是1854年,他从耶鲁大学毕业,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留学生。
  


  (图二、1872年第一批幼童去美国留学)
  1854年冬,容闳归国。带回了一个梦想——一个日后影响了几代中国青年命运和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梦想。1863年,容闳有机会结识了曾国藩。他多次游说这位当时清廷中最有权势同时也最有远见的人物来实施他的留学生派遣计划。1870曾国藩终于被容闳说动,同意领衔上奏请朝廷派遣子弟出洋学习。一年之后,曾国藩去世。留学生的派遣成为他充满矛盾的复杂的一生中所完成的最后一项业绩。当年整个留学计划分四年进行:每年选30名12岁到15岁之间的幼童赴美,四年共120名,留学期限为15年。15年后每年分30名回国。容闳被任命为“选带幼童出洋肄业局”副监督。他负责招选了第一批幼童。1872年8月11日,30名穿着长袍马褂、拖着辫子的中国男孩子在上海港登上一艘邮船。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
  (图三、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狭小的“国门”)
  中国的国门是狭小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这句话不仅具有象征性,而且是相当写实的。北京东城王府井南面有一条僻静的小街,叫东交民巷。在这条狭长而幽静的小街西头,有两扇极不起眼的红漆剥落的小门。门前挂着一块牌子:北京市公安局签证处,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国门”之一。当第一次看到这“国门”时,我有些不敢相信。很难想象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中国留学生中的许多人竟是从这两扇小门钻出去而“走向世界”的。
  (图四、1978年首批52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留学人员)
  1978年12月27日,在与西方世界隔绝了近40年之后,首批52名中国留学人员乘飞机,经巴黎、纽约,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第二天,《纽约时报》刊登了这一消息:52名中国学者到达美国,留学两年。首批赴美留学人员大都是国家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里的骨干,据《人民日报》报道,他们中不少人是副研究员、讲师、工程师和主治大夫,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49岁,平均年龄是41岁。他们将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各大学和科研机构里进修两年。
  1979年至1982年间,在中国大陆派到美国的5593名访问学者中,年纪在40岁到49岁之间的,占60%-66%;在1982年至1985年之间,一批更年轻的、经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中国学生被派到美国和西方留学。根据美方入境签证的统计,在1982年间,持J—1签证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中,20岁到29岁年龄段所占的比例第一次超过了30岁到39岁年龄段所占的比例,达到54%;而这两个年龄段的人数占那一年的留学生总数的85%。
  [实习编辑·丁 妮]
其他文献
某日,QQ上遇到一个特小资的女生  她问我:“有个书生,带着5个包袱,分别是财富,智慧,美貌,权力,健康,诚实在赶路,路经一条大河,书生要过河,河边只有一艘小船,船公对书生说,船太小,无法带他过河,他必须在5个包袱中丢掉一个,才可以过河,书生想了想,然后将诚实给丢了  如果是你,你会丢哪个呢?”  我嘿嘿一笑,回答她说:“如果我有了财富,智慧,美貌,权力,健康;诚实,还要渡那河干嘛?  啥都不丢,
期刊
当神仙遇见魔鬼,延绵出的后代就是人。  内心的恐惧塑造了魔,内心的朝拜塑造了神。  当恐惧与朝拜结合在一起时,塑造的是权势。  正如是说,神与魔是共同存在的,分别占据人的左脑与右脑,有人习惯受左脑支配,有人习惯受右脑支配,受左,右脑同时支配的人可以成为王者,而既不接受左脑支配,又不接受右脑支配的人,只有用下体思考,真正的自然产物——动物,这样的人或许可以代表人在自然中的纯洁性。  关于神仙与魔鬼的
期刊
虽然工作是枯燥的,赚钱是辛苦的,但理想却是远大的。等咱有了钱,喝豆浆吃油条,妈的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红糖蘸红糖。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  虽然工作是枯燥的,赚钱是辛苦的,但理想却是远大的。等咱有了钱,喝矿泉水吃臭豆腐,妈的想放麻酱放麻酱,想吃香油放香油。矿泉水买两瓶,喝一瓶,洗手一瓶!   虽然工作是枯燥的,赚钱是辛苦的,但理想却是远大的。等咱有了小车,想违章就违章,想轧警察就轧警察,冲灯就
期刊
还在学校时,曾在寝室里和一帮花儿似的女同学们,一起讨论到“花”;是喜欢樱花的,被她们否定为“太细太碎”;再说百合,被冠以“淡而清白,过眼即忘”;后来提议说玫瑰,又是四个字:“廉价俗艳”——本来挺美的花,被人家这么一说,兀自心下有了恶感。  过了人云亦云的年纪,渐渐发觉玫瑰的好处;她色彩鲜亮,每一花瓣都圆润饱满,而且层层叠叠,看上去热闹得很。即便有刺,也藏在翠绿的叶子当中,并不碍眼,而且“玫瑰有刺”
期刊
昆山的差头司机真是厉害  领教过一次  去年十月去昆山同行友人欲吃奥灶面,便叫了差头昆山出租车,起步费6元,上面书写  “限乘5人”。  我们一行正好五个,对此政策表示十分欢迎。  待上车后,司机说:“怎么这么多人?”  我们理直气壮地反问:“不是限乘5人?”  司机言简意赅又镇定自若地驳斥:“我不算人啊!”  众正恍然大悟间,奥灶面馆已到。  #¥·#¥%¥%怎么就说了两句话的工夫,它就到啦? 
期刊
钱庄的远去,已是小有时日的事情。  借助豫园内园的那块石碑,我们确定了上海有钱庄的历史是在1776年前。依据是碑文上刻有从1776到1795年期间(即清乾隆四十一年至六十年)上海106家钱庄的名字,还有12名钱业公所董事的大名。写记刻文的日子是在1797年,也就是清嘉庆二年。众所周知,公所是个行业的组织和管理的机构,它的诞生是足以表明上海当时钱庄的昌盛繁荣。  站在上海放眼全国,中国有钱庄的日子还
期刊
满街都是商品。新起的商厦。满当当的货柜(香水、服装、皮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时,一个书店出现,就像是一个绿洲出现。  在南京路上的新世界商厦,几年前,楼上,我看到一间小小的书店。太窄了,它只能沿墙壁放一圈书柜,当中再放一条书柜。书从下而上,摞着,叠着,平放着。我看到黑大春的诗集,西川的诗集,很少的印数,一般卖书人避之不及的,这儿就有。这儿的书店老板是文学爱好者吗?或者,一位诗人?  书堆使
期刊
白人少女要回国了。那艘巨轮的甲板上站满了数百位离别的人,每个人都在激动地挥着手,向岸上的亲人、朋友告别。而她却,动不动地靠着栏杆,凝望着远处那辆熟悉的黑色轿车。里面坐着的是她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他在车上没有下来,然而他的目光是否在人群拥挤的轮船上触到了她?他对她难以释怀的感情是否会跟随着她的离去而走远?她对他说过,她永远都不会爱上他的。但是为何此时一行清泪会不知不觉地挂在少女的脸上?那是怎样莫名的
期刊
约翰·J·肯尼迪的病情和造假出乎人们的意料。在媒体看采,他是年轻活力的榜样。然而事实上他是在巨大的病痛和早逝的阴影中度过一生的。  1947年9月21日,——个30岁的美国政治家在伦敦克拉里奇斯饭店倒下了,一个朋友把他送到了一家诊所。幸运的是,这个朋友帕米拉·丘吉尔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儿媳妇,社交广泛,她叫伦敦一个最著名的医生为这位年轻人作了诊视。这个医生检查后对帕米拉说:“你的那个美国青年活不过一
期刊
人是怀旧的动物,因为旧时的场景承载着我们的过去。可是,当看到自己的城市里那些熟悉的景物正一点一点地消亡,丧失了载体的怀旧之心,只能空落落的无所依托。  城市亮丽的新景观,令无数外来客“惊艳”。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港汇商厦是一幢仿希腊式的建筑,高高的台阶让人生出自然的敬畏。不过,看上去神圣的港汇却是很懂得媚俗的,它时而在自己门前树起一个带有前卫艺术风格的巨型运动员形象,时而又用数万只新鲜柑橘堆砌起一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