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测评中学业水平目标分类及其应用*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a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没有提供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评的具体指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业水平目标描述上不够清晰明了,据此测评,结果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通过对学业水平目标重新分类并细化,制成学业水平考查细目表,可以有效指导科学命题,真实反映学生学业水平。
  品德与社会;学业水平;目标分类
  廖光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教育科研规划办副主任,厦门市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小学高级教师
  一、品德与社会学业水平测评
  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虽然有自己的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但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评一直是个难题,因为它没有提供对学生学业水平测评的具体指标。不过,它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列举了三方面15条课程目标,在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按照六大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列举了52条课程内容,在其中运用了“知道”“了解”“懂得”等42个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业达成水平。对这42个行为动词,可以进行大致分类,见表1。
  这42个行为动词指向具体的学习内容时,有些表达的是同等学业达成水平。见表2。
  从表2看出,描述同一个学业达成水平,可以使用多个不同的行为动词。这种目标描述上的不确定性,导致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不够清晰明了。这会造成不同人对同一个达成水平理解差异较大,进而无法指导科学化命题,当然,测评结果也无法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
  二、品德与社会测评中学业水平
  目标分类的方法
  解决品德与社会学业水平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不妨对学业达成水平进行分类,即学业水平目标分类。
  (一)将学业达成水平分为四档
  我们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的指导下,将42个行为动词整合成代表四档学业达成水平的四个行为动词。见表3。
  在表3中,四个目标维度体现的是学生的四档学业水平,它们是逐步提高的,反映了学生从“机械学习”到“有意义学习”的过程。
  “识记”是前提和基础。品德与社会课包含了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涉及历史、地理、法律、经济、伦理道德等,它虽不同于系统的学科知识学习,但无论是学生的品德形成还是社会性发展,都离不开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创造”体现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能力,包括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等,具体而言包括辨析、选择、评价、收集信息、计划、组织、沟通、参与、操作、自护、反思、自制、实践等。
  (二)将四档学业达成水平细化
  我们知道,目标越具体,我们对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评就越容易操作。目标具体了,教师在定教学目标以及命学业水平测评题时,就会有一个细化的参照标准。我们将每一种学业达成水平进一步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细目,一共十个细目,并对它们进行具体定义。为了便于理解,我们结合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给出了具体的考查例题,以此来说明每一个细目所对应的学业达成水平。见表4。
  细目是在“识记、理解、运用、创造”四个学业水平上的细化,反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课程实施的具体要求。细目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保持了一致。
  (三)制定学业水平考查细目表
  如何把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与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对应起来,是品德与社会学业水平测评中学业水平目标分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还以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材为例,按照“单元→主题→课题”的结构方式,分析和提炼出需要学生完成的学习内容,即“考查点”。考查点与课程内容标准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描述“考查点”,参照表4中的“细目”进行,或者注明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这样就在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学业水平目标分类三者间建立起了线性的关系,克服了以往学科教师脱离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实施教学,试卷命题者脱离课程标准随意选择考查内容、试题难易度难于把控的问题。见表5。
  下面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来展示考查细目表。见表6。
  表6把《品德与社会》五年级第一单元的考查依据、考查内容、考查难易水平做了全面的界定。教师在教学中可参照“单元考查细目表”中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选择和确定适宜的教学方式。命题者也可参照“单元考查细目表”确定考查的内容和难易度,并选择适宜的考查题型。这样能够有效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与“测评”的一致性。
  三、品德与社会测评中学业水平
  目标分类的应用
  当前,评价品德与社会达成水平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闭卷考查,二是开卷考查,三是作品考查。开卷考查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等,但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作品考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无法较为全面地覆盖学习内容,准确反映和体现学生学业水平。从操作的角度看,多数地区常用闭卷考查,它形式简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达成情况以及学校课程实施情况;但其命题的题型、内容和目标要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基于此,我们以“单元考查细目表”中的“考查点”作为切入点,研究考查同一知识点但不同学业达成水平的不同题型。还是以《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来说明。
  例1:
  考查点:了解炎帝、黄帝、仓颉等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贡献。
  填空题:传说教人们制作耕田农具,播种五谷、治病的是( )。
  选择题:传说教人们制作耕田农具,播种五谷、治病的是( )。
  A.大禹 B.黄帝 C.炎帝
  分析:相同的考查点,考查的题型与难度均不相同,填空题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但选择题只需要从记忆中“辨别”信息。显然,前者的难度大,后者的难度小。
  例2:
  考查点:学会使用公元纪年推算历史时间。
  填空题:按照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一个世纪”,那么我们现在生活在哪个世纪?( )
  选择题:按照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称为“一个世纪”,那么我们现在生活在哪个世纪?( )
  A.公元20世纪 B.公元前21世纪 C.公元21世纪
  分析:这个知识考查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自己生活在21世纪,那么无论是填空题还是选择题,其题干都是无意义的。这个考查点属于“识记”水平。但如果学生不知晓这一点,那么这两题的难度基本相当,都需要学生通过时间“2014年”推算得出答案“公元21世纪”。这样就属于“理解”水平。
  但是,如果将这道试题改为:
  在一次考古中,发现一批古代文物,其中四件文物被测定的年代如下所示,距离现在最近的文物是( )。
  A.公元前910年瓷器 B.公元前221年钱币 C.公元120年种子 D.公元10年铜器
  分析:这道题显然属于“运用”水平的试题,选项中增加了干扰项目“瓷器、钱币、种子、铜器”,学生要能够排除干扰项目,从时间上进行判断并排序,找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从例1和例2中我们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题型,难度不同,其考查的学业水平不同。
  因此,试卷命题要依据品德与社会课学业水平目标分类和考查细目表,在题型、内容等方面做到考查内容的全面性、考查结果的客观性,既不能忽视对品德与社会基本知识的考查,又要加强对品德与社会学科核心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使结果能够较为科学地反映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其他文献
我最早接触书法,应该从小学二年级算起。当时,学校开设了书法兴趣班,要找一批字写得不错的同学加入,老师推选了我。在书法班学习了一年后,我遇到了恩师陆亚鸿老师。我庆幸遇到了陆老师,让我在学习书法方面没有走弯路。  学习书法是一件需要長期坚持的事情。小时候,每周数天,我都要站在爸爸特制的小板凳上才能勉强够着桌子习字,周末也不例外。我也曾羡慕过其他孩子可以出去自由玩耍,但我却未曾想过放弃手中的毛笔。  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