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仅不能丢弃我们祖先的文化,而且更需要将它传承发扬,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关键词:勤俭节约;校园生活;优良传统
当代大学生的感性消费和感性节约现象很严重。在一个调查中,49%的同学会通过节省饮食费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所倡导的勤俭节约应该是一种满足自身身心发展后的勤俭节约,是一种理性的节约,而不是为个人对物质的偏好而省钱。采访发现,15%的学生认为“在看到周围人都很节俭时才想到节俭”,41%的学生选择“钱不够花时”想到节俭。说明仍有很多的学生没有具备紧迫的节俭意识。如果兜里没有钱,或许不会有节俭的概念了,这种意识大部分学生认为身边50%同学有勤俭节约的意识,这意味着许多学生还是缺乏这种意识。然而欣慰的是,同学们仍普遍认为全社会提倡的“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65%的大学生认为永不过时。93.5%的学生认为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必要坚持勤俭节约。
要践行勤俭节约不是说省的连饭都不吃那种,而是先把肚子填饱,保证好一日三餐,然后其他消费尽量减小,比如买书可以选择二手书啊,夏天不去喝小店的水啊等等,一般平时注意开销的话,不会花太多钱,实在不行,建议每天都记录自己花的钱,和花的地方,自己看看就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里了。另外可以去找份兼职来做一下,但前提是不要影响自己的学习,大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建议在学校找一些教师助理,工作较轻松,而且工资还算可以,工作时间不长,要求不高,如果想找点有挑战性的也可以,注意时间的分配就好了。
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高校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认清提高消费水平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使大家明确: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是不要改善人民生活,而是要把人们生活改善建立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只有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的生产增长只有高于消费的增长,才能使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获得牢固的基础。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们摒弃脱离现实的消费观念,树立靠勤劳的双手、靠艰苦的劳动创造、积累社会财富的思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做贡献。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须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次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应抓住时机、创新形式、营造氛围,把这方面的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中是勤俭节约之风盛行,还是奢侈浪费之风泛滥,对社会风气会产生重要影响。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和 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政党,难以兴旺发达。在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我们就能够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促进节约的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因校制宜,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办法和措施,大力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要在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基建后勤等各方面,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节约办公用品、节约经费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完善评价、监管措施,形成有利于节约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着力形成制度、形成风气、形成习惯,一抓到底,常抓不懈,常抓常新,防止搞成新的形式主义。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厉行勤俭节约。要把执行情况纳入教职员工管理和考核,对浪费现象进行批评处罚,对违反规定的开支不予报销,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内涵与过去相比有所不同,但尊重劳动、物尽其用、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仍然是其要义,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弘扬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节俭意识和坚持艰苦奋斗精神,主要是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树立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弘扬埋头苦干、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等等。这不仅是培养良好个人品质的需要,而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
关键词:勤俭节约;校园生活;优良传统
当代大学生的感性消费和感性节约现象很严重。在一个调查中,49%的同学会通过节省饮食费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们所倡导的勤俭节约应该是一种满足自身身心发展后的勤俭节约,是一种理性的节约,而不是为个人对物质的偏好而省钱。采访发现,15%的学生认为“在看到周围人都很节俭时才想到节俭”,41%的学生选择“钱不够花时”想到节俭。说明仍有很多的学生没有具备紧迫的节俭意识。如果兜里没有钱,或许不会有节俭的概念了,这种意识大部分学生认为身边50%同学有勤俭节约的意识,这意味着许多学生还是缺乏这种意识。然而欣慰的是,同学们仍普遍认为全社会提倡的“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65%的大学生认为永不过时。93.5%的学生认为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必要坚持勤俭节约。
要践行勤俭节约不是说省的连饭都不吃那种,而是先把肚子填饱,保证好一日三餐,然后其他消费尽量减小,比如买书可以选择二手书啊,夏天不去喝小店的水啊等等,一般平时注意开销的话,不会花太多钱,实在不行,建议每天都记录自己花的钱,和花的地方,自己看看就知道自己的钱花在哪里了。另外可以去找份兼职来做一下,但前提是不要影响自己的学习,大学生是以学习为主的,建议在学校找一些教师助理,工作较轻松,而且工资还算可以,工作时间不长,要求不高,如果想找点有挑战性的也可以,注意时间的分配就好了。
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高校进行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认清提高消费水平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使大家明确: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并不是不要改善人民生活,而是要把人们生活改善建立在生产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消费水平只有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的生产增长只有高于消费的增长,才能使社会成员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获得牢固的基础。通过教育,使大学生们摒弃脱离现实的消费观念,树立靠勤劳的双手、靠艰苦的劳动创造、积累社会财富的思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营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做贡献。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须联系实际、注重实效。对大学生进行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次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应抓住时机、创新形式、营造氛围,把这方面的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应成为经济社会生活的一个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领导干部中是勤俭节约之风盛行,还是奢侈浪费之风泛滥,对社会风气会产生重要影响。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带头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勤俭节约原则,精打细算,严格把关,真正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历史和 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作支撑的政党,难以兴旺发达。在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我们就能够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促进节约的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因校制宜,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办法和措施,大力推动节约型校园建设。要在教学实验、科学研究、行政办公、基建后勤等各方面,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节约办公用品、节约经费等各个环节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完善评价、监管措施,形成有利于节约的制约和激励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勤俭节约办教育,建设节约型校园工作。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着力形成制度、形成风气、形成习惯,一抓到底,常抓不懈,常抓常新,防止搞成新的形式主义。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厉行勤俭节约。要把执行情况纳入教职员工管理和考核,对浪费现象进行批评处罚,对违反规定的开支不予报销,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内涵与过去相比有所不同,但尊重劳动、物尽其用、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仍然是其要义,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和弘扬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节俭意识和坚持艰苦奋斗精神,主要是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树立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弘扬埋头苦干、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等等。这不仅是培养良好个人品质的需要,而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