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03年2月颁布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所以,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但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老师课程本位思想严重,以传授课本内容为目的,忽视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软件应用操作能力;二是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促进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新知识、新软件层出不穷,总结、自我提高才是这门学科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应如何应用课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能想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这就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仔细阅读教学大纲,我们会发现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科目,重在技能培养。因此,一是理论课与上机操作课在时间分配上应科学,并且动态、可调。比如,我们在学习信息技术有关概念、理论时,可适当增加知识识记时间,在学习软件应用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時间。二是应加强操作细节的总结,加强同类软件操作的分析、比较,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三是应加强应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尝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四是应鼓励、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课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主。
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明确提出来作为学科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也是最好的实施创新教育的平台,这不仅仅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还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环境,为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空间。课外活动课是教学课堂的补充与延伸,更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专业性、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范围相对开放、扩大,因而,在兴趣、专长、条件的影响下更容易从专业的角度去就某一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更容易牵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如下的活动或专题培训:一是解决某一问题的优化方案设计,比如小发明、小设计等;二是机器人培训,有机器人项目的竞赛培训和机器人创新项目培训等;三是信息技术作品制作培训,作品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开启思维,让学生体验成功。通过教师的上课、引导开展这些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第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从研究学习入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课程,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有丰富的各科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还必须有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会使用各种工具,教师的作用相对减弱,而信息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拓宽了选题范围和解决解决渠道,为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并出成果提供了可能。我区举行了多次研究性学习优秀课题的评比展示,选题在内容上是多方面的,涵盖中学阶段的各个学科,甚至有些还涉及到了一些边缘学科,但无一例外都运用了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利用网络搜索新知识,了解新动态;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处理数据、材料;三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成果的演示,如拍摄、制作视频材料,制作Powerpoint文稿。
第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有两层意思:一是自我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软件应用操作能力;二是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促进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新知识、新软件层出不穷,总结、自我提高才是这门学科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较少依赖他人的帮助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它“主要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应如何应用课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我认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时能想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这就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熟练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仔细阅读教学大纲,我们会发现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科目,重在技能培养。因此,一是理论课与上机操作课在时间分配上应科学,并且动态、可调。比如,我们在学习信息技术有关概念、理论时,可适当增加知识识记时间,在学习软件应用时应适当增加操作時间。二是应加强操作细节的总结,加强同类软件操作的分析、比较,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三是应加强应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尝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四是应鼓励、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参与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课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为主。
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明确提出来作为学科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也是最好的实施创新教育的平台,这不仅仅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发展中的学科,还因为它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环境,为学生进行创新研究提供了空间。课外活动课是教学课堂的补充与延伸,更强调学生参与活动的专业性、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范围相对开放、扩大,因而,在兴趣、专长、条件的影响下更容易从专业的角度去就某一问题进行研究,也就更容易牵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开展如下的活动或专题培训:一是解决某一问题的优化方案设计,比如小发明、小设计等;二是机器人培训,有机器人项目的竞赛培训和机器人创新项目培训等;三是信息技术作品制作培训,作品不仅能巩固基础知识,还能开启思维,让学生体验成功。通过教师的上课、引导开展这些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得到进一步开发。
第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应从研究学习入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课程,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有丰富的各科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还必须有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会使用各种工具,教师的作用相对减弱,而信息技术科学的飞速发展,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拓宽了选题范围和解决解决渠道,为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并出成果提供了可能。我区举行了多次研究性学习优秀课题的评比展示,选题在内容上是多方面的,涵盖中学阶段的各个学科,甚至有些还涉及到了一些边缘学科,但无一例外都运用了信息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利用网络搜索新知识,了解新动态;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处理数据、材料;三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成果的演示,如拍摄、制作视频材料,制作Powerpoint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