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力持
广东东莞人,香港著名金牌喜剧导演,人称“大力”。曾导演过数十套经典卖座喜剧,与周星驰合作多年,作品有《唐伯虎点秋香》、《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等。
“我喜欢这些食物有人情味,就像我拍戏一样,要有人情味”,在聊完关于美食的种种以后,李力持用这样一句话作总结。在外拍戏仍然不忘用粥水养生,对健康的要求来源于追求食材的干净和最传统的家乡味道。又或许听李力持随意拎起某种菜名,娓娓说起让他联想起的画面和桥段,是一番别样的“广味”。
每次回广东我都吃白切鸡
《风尚周报》:你记忆中的广州和广州食物是怎样的?
李力持:广州和我很有渊源,因为妈妈的老家就在佛山南海,小时候回老家一定经过广州。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外公在世的时候,每次我回去都会带我到广州的友谊商店,当时是很高级的地方,去喝茶就很不得了了。外公的一双大手带着我到处走。可是那时的云吞、虾饺都一般,比不上香港。可能是因为当时广州经济还不发达吧,那时内地的米饭都不是白色的,经常掺着杂质。
《风尚周报》:你的饮食口味如何?最喜欢吃什么菜?
李力持:我还是广东人口味,喜欢粤菜,不要太油腻,喜欢蒸鱼这些清淡菜。我最喜欢吃鸡,但在香港无法计较,供港的饲料鸡看上去卖相很好,很肥美,却不好吃。反而在内地看到的有时候很瘦,却很有味道,皮很脆。白切鸡加姜葱是绝配,炸子鸡也好吃,这也有传统在里面,和外国的炸鸡不一样。还有东江盐焗鸡,以前香港也有,我经常去吃,但现在的肥鸡都没有鸡味了。所以,每次回广州我都要吃白切鸡。
《风尚周报》:在外拍戏的时候会尝试其他菜系吗?
李力持:在剧组里都是工作餐,以盒饭为主。去年在横店呆了四五个月,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闻!幸好附近有家“广东食府”,就经常在那里点个粥,配上叉烧酥就不错了,虽然水准比不上广东,也算有点慰藉了。我不太喜欢吃辣。
《风尚周报》:你自己会做菜吗?
李力持: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一般,我妈妈要做帮工,拿衣服回家缝。我作为长子,下面有弟弟妹妹,有段时间就是我来做饭。我很自豪一件事是我会用炭炉做煲仔饭,露营的时候很多人不会做饭,但我就会。现在就不怎么做了,但还是会蒸点排骨,做个芽菜煎蛋这些平民的菜式。
2001年,广州姑娘李卉被周星驰相中,成为星爷第一位星女郎,在《少林足球》出演第二女主角,认识了该片导演李力持。听说李力持即将在广州开拍下一部“美食”电影,李卉特意邀请李力持来广州“实地考察”南粤美食。这天,他们在荔湾湖公园边的西关老字号泮溪酒家“试吃”广州点心,享受下午茶时光,聊起当年拍戏的花絮,两人仍然十分怀念。
李卉从小在广州长大,对广州的点心有着独特的情结,但说到最喜欢什么,她却说是小时候学校旁边早餐小铺卖的拉肠,当时穿着白围裙、戴着白袖套的拉肠阿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阿姨拉出拉肠抽屉,手中的刮板三五下就做好一碟热腾腾的肠粉,配上一碗皮蛋瘦肉粥就能滋润一上午的时光。让她遗憾的是,当时味道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可能这些只能在电影中保存下来。
我爱吃广式茶点,尤其喜欢拉肠,一般早上吃比较多,最记得读书的时候早餐就是拉肠,看见小店那些阿姨套着袖套拉这铁板,在上面刮刮刮就做了一碟拉肠,但那时的味道现在找不回来了,小时候一碗粥、一个拉肠就很满足了,虽然料很少了,但是味道很好,以前油条、牛杂也找不回当时的味道了。当时牛杂几毛钱一串,很好吃,以前我学校门口的牛杂阿姨听说都发达了,开上了奔驰。
食物一定要吃出人情味
《风尚周报》:你拍过《食神》等一些讲饮食的戏,对食材要求会很严格吗?
李力持:拍了《食神》后,发现其实作料来来去去就这几样,其实吃东西最讲究的还是食材本身的味道。我吃日本菜,就不喜欢太多酱油和芥末。海胆我就要吃出海胆味,三文鱼要吃出三文鱼味,不是芥末味。当然人情味才是最重要的,妈妈煮的饭肯定最好吃的,妈妈和老婆煲的汤一定最好喝的。
平常对食物我最在意的就是健康和卫生。外面酒楼那么多,能够很放心地带客人去参观厨房的不多。现在有些食肆有“透明厨房”,这做法能让消费者很放心。
《风尚周报》:作为娱乐圈中人又是导演,工作一定很忙,你有什么养生之道?
李力持:怎么吃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病从口入这个观点说得很对。我拍了《食神》之后也接触了很多厨师,在节目上大吃大喝,但私底下都吃得很少很清淡。其实每个人身体都有一个配额,如果你的进食量超过了这个数,其实对身体很不好,所以富贵病也是这么来的。我的早餐都是豆浆、麦片。在横店拍戏的时候也坚持生菜粥、豆浆。我吃东西很克制,绝不多吃,也很健康,平时一天只有两顿,不过在节假日就给自己找借口解解馋。
欧洲很流行吃芝士,但我是中国人,基因决定了我的胃只能消化五谷类、蔬菜、少量的肉类。吃炸鸡、喝可乐是现代人很不好的习惯。我觉得中国人天生就有一个喝茶、吃五谷类的胃,还是回归传统比较好。
《风尚周报》:吃得这么少是不是真的让你更健康了?
李力持:我喜欢吃粥,为了健康不让自己有饥饿感,选择少吃多餐。以前大人说三成饱我都当耳边风,现在回过头才发现都是对的。
我也喜欢打边炉(火锅),因为可以吃得很慢。在剧组时大多数都是半小时吃完一个盒饭,时间很紧张,匆匆忙忙咽下去就算了,长期这样胃就不太好。我在书里看到欧洲人吃饭吃得很慢,一边吹牛一边吃,咀嚼的时间加长,减轻了胃负担。现在年轻人20分钟吃完饭,其实就是把消化的功能全部交给了胃。我现在吃饭很慢,同时这习惯也让我吃得更少了。我不太习惯看到内地一些年轻人,吃饭喜欢多而快,年纪轻轻就有肚腩。我觉得越瘦就越显得年轻。
但我吃东西不喜欢浪费,看到一些吃自助餐的剩下很多,觉得很不好。我女儿就知道我的性格,经常拉开冰箱就喊我——老爸,牛奶快到期了,你赶快把它喝掉吧!哈哈,抓住我弱点,没到期的时候怎么不叫我喝。
我准备卖李力持艇仔粥
《风尚周报》:你最欣赏广东菜的哪些部分?
李力持: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很欣赏广东的点心,它代表一个很远古的文化,完全是一门手艺。汉堡包怎会比叉烧包过瘾呢,甜包和咸包各有造型,咸包要开花,甜包则要包起来,这就是它文化的一部分了。
《风尚周报》:拍《食神》时你应该认识不少名厨,有没听过一些关于烹调的故事?
李力持:听到的通常都是管理的故事。不是煮食,反而是怎么经营管理。现在的餐厅还加了西方的管理模式和科技支持,我最早是在内地看到点餐器的。而且内地有优势,香港寸土寸金,很难像广州这样一间酒家能有这么多房,而且这么大。
我和很多厨师都能聊到一块,和戴龙师傅一坐下来就有说不完的话,他经常说现在的厨师太不认真了,连个炒饭都做不来,还跟我强调虾饺一定要有十二折,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个说法,还有虾饺上要捏出“二撇须”,这些小故事可能以后都没人讲了。以前的厨师都是一级一级慢慢熬上来的,现在什么都讲究快,都是烹饪学校毕业就上的,就像现在有些油画把图像都画在画布上,编好颜色,你只需要把颜色涂上去就好了。
我现在经常吃的还是传统的东西,虽然老厨师脾气大,却又真材实料。其实我做事也是这样。曾经有人带我去吃了一些广州的大排档,那里的老板很有个性,我拿着菜单问他这里什么是招牌菜?他回一句:这里什么都是招牌!
《风尚周报》:你有广东菜情结吗?
李力持:的确,有个情意结在当中,下一部戏里很想放些食物的元素进去,我选择了艇仔粥。这个香港也有,但我很好奇点解叫荔湾艇仔粥,很广州。这道粥是因为在艇仔上面做还是在艇仔上面吃呢?这就很有一个画面感。再加上戏剧的加工,很有趣。大家都说港产片信息量多,我就想在电影的一个半小时里把这些都加进去。
我的想法是在广东搞一个活动,叫饮食协会办“艇仔粥大赛”,最好的一名我就把他的秘方在电影里面展示,征集一下到底怎么才算最经典、最传统,里面最有文化,最重要是人情味,这是我电影里最重要的东西。
《风尚周报》:你在电影中的食物是怎么起作用的?
李力持:什么都从画面开始考虑。我就觉得艇仔粥是很有画面感的东西,而且参观了广州的荔湾湖公园,发现有条水道,也是很有趣的一点,起码画面上没见过,这些新鲜的东西能吸引我。我这次就可以讲一碗艇仔粥的传奇,里面有让人流泪、开心的爱情故事。
为什么我在《食神》里面选叉烧饭这么普通的食物,而不是鱼翅,因为这才是所有人都吃过的,像黯然销魂叉烧饭一样,我的艇仔粥也会起个名字。以前只有我、田鸡、周星驰在关心剧本,甜在心馒头都街知巷闻,这次我还打算选一个铺位,专门买李力持艇仔粥!我和师傅商量我想开一家大力茶餐厅,里面就吃黯然销魂饭、爆浆濑尿牛丸、甜在心馒头,也相当有趣。
《风尚周报》: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在电影里强调食物,或者说,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李力持:我拍《食神》和接下来这部戏就是想讲一个道理:一定要尊重顾客,讲究食物的卫生和质量,我看很多日剧的饮食剧情,他们很在乎食材和水的质量,并不是装潢,它只针对食物本身,如果通过一个影视媒体来讲,大家会更注意吧。
挚爱食物
虾饺
代表广东的最重要的是点心,其中虾饺很有代表性,皮薄很有嚼劲,尤其是以前的虾饺有些笋、肥肉在里面,一咬下去有点汁,很正点!但是师傅很重要。
粥
粥水绵滑,帮助消化,也容易饱,非常健康。广东的粥水也很重要,花样也多,而且好像每个名字都有个来由,特别有故事感。
咸煎饼
这个香港没有吃过。很香脆,配粥刚刚好。
广东东莞人,香港著名金牌喜剧导演,人称“大力”。曾导演过数十套经典卖座喜剧,与周星驰合作多年,作品有《唐伯虎点秋香》、《食神》、《喜剧之王》、《少林足球》等。
“我喜欢这些食物有人情味,就像我拍戏一样,要有人情味”,在聊完关于美食的种种以后,李力持用这样一句话作总结。在外拍戏仍然不忘用粥水养生,对健康的要求来源于追求食材的干净和最传统的家乡味道。又或许听李力持随意拎起某种菜名,娓娓说起让他联想起的画面和桥段,是一番别样的“广味”。
每次回广东我都吃白切鸡
《风尚周报》:你记忆中的广州和广州食物是怎样的?
李力持:广州和我很有渊源,因为妈妈的老家就在佛山南海,小时候回老家一定经过广州。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外公在世的时候,每次我回去都会带我到广州的友谊商店,当时是很高级的地方,去喝茶就很不得了了。外公的一双大手带着我到处走。可是那时的云吞、虾饺都一般,比不上香港。可能是因为当时广州经济还不发达吧,那时内地的米饭都不是白色的,经常掺着杂质。
《风尚周报》:你的饮食口味如何?最喜欢吃什么菜?
李力持:我还是广东人口味,喜欢粤菜,不要太油腻,喜欢蒸鱼这些清淡菜。我最喜欢吃鸡,但在香港无法计较,供港的饲料鸡看上去卖相很好,很肥美,却不好吃。反而在内地看到的有时候很瘦,却很有味道,皮很脆。白切鸡加姜葱是绝配,炸子鸡也好吃,这也有传统在里面,和外国的炸鸡不一样。还有东江盐焗鸡,以前香港也有,我经常去吃,但现在的肥鸡都没有鸡味了。所以,每次回广州我都要吃白切鸡。
《风尚周报》:在外拍戏的时候会尝试其他菜系吗?
李力持:在剧组里都是工作餐,以盒饭为主。去年在横店呆了四五个月,真是叫天不应,叫地不闻!幸好附近有家“广东食府”,就经常在那里点个粥,配上叉烧酥就不错了,虽然水准比不上广东,也算有点慰藉了。我不太喜欢吃辣。
《风尚周报》:你自己会做菜吗?
李力持:小时候因为家庭条件一般,我妈妈要做帮工,拿衣服回家缝。我作为长子,下面有弟弟妹妹,有段时间就是我来做饭。我很自豪一件事是我会用炭炉做煲仔饭,露营的时候很多人不会做饭,但我就会。现在就不怎么做了,但还是会蒸点排骨,做个芽菜煎蛋这些平民的菜式。
2001年,广州姑娘李卉被周星驰相中,成为星爷第一位星女郎,在《少林足球》出演第二女主角,认识了该片导演李力持。听说李力持即将在广州开拍下一部“美食”电影,李卉特意邀请李力持来广州“实地考察”南粤美食。这天,他们在荔湾湖公园边的西关老字号泮溪酒家“试吃”广州点心,享受下午茶时光,聊起当年拍戏的花絮,两人仍然十分怀念。
李卉从小在广州长大,对广州的点心有着独特的情结,但说到最喜欢什么,她却说是小时候学校旁边早餐小铺卖的拉肠,当时穿着白围裙、戴着白袖套的拉肠阿姨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记得阿姨拉出拉肠抽屉,手中的刮板三五下就做好一碟热腾腾的肠粉,配上一碗皮蛋瘦肉粥就能滋润一上午的时光。让她遗憾的是,当时味道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可能这些只能在电影中保存下来。
我爱吃广式茶点,尤其喜欢拉肠,一般早上吃比较多,最记得读书的时候早餐就是拉肠,看见小店那些阿姨套着袖套拉这铁板,在上面刮刮刮就做了一碟拉肠,但那时的味道现在找不回来了,小时候一碗粥、一个拉肠就很满足了,虽然料很少了,但是味道很好,以前油条、牛杂也找不回当时的味道了。当时牛杂几毛钱一串,很好吃,以前我学校门口的牛杂阿姨听说都发达了,开上了奔驰。
食物一定要吃出人情味
《风尚周报》:你拍过《食神》等一些讲饮食的戏,对食材要求会很严格吗?
李力持:拍了《食神》后,发现其实作料来来去去就这几样,其实吃东西最讲究的还是食材本身的味道。我吃日本菜,就不喜欢太多酱油和芥末。海胆我就要吃出海胆味,三文鱼要吃出三文鱼味,不是芥末味。当然人情味才是最重要的,妈妈煮的饭肯定最好吃的,妈妈和老婆煲的汤一定最好喝的。
平常对食物我最在意的就是健康和卫生。外面酒楼那么多,能够很放心地带客人去参观厨房的不多。现在有些食肆有“透明厨房”,这做法能让消费者很放心。
《风尚周报》:作为娱乐圈中人又是导演,工作一定很忙,你有什么养生之道?
李力持:怎么吃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病从口入这个观点说得很对。我拍了《食神》之后也接触了很多厨师,在节目上大吃大喝,但私底下都吃得很少很清淡。其实每个人身体都有一个配额,如果你的进食量超过了这个数,其实对身体很不好,所以富贵病也是这么来的。我的早餐都是豆浆、麦片。在横店拍戏的时候也坚持生菜粥、豆浆。我吃东西很克制,绝不多吃,也很健康,平时一天只有两顿,不过在节假日就给自己找借口解解馋。
欧洲很流行吃芝士,但我是中国人,基因决定了我的胃只能消化五谷类、蔬菜、少量的肉类。吃炸鸡、喝可乐是现代人很不好的习惯。我觉得中国人天生就有一个喝茶、吃五谷类的胃,还是回归传统比较好。
《风尚周报》:吃得这么少是不是真的让你更健康了?
李力持:我喜欢吃粥,为了健康不让自己有饥饿感,选择少吃多餐。以前大人说三成饱我都当耳边风,现在回过头才发现都是对的。
我也喜欢打边炉(火锅),因为可以吃得很慢。在剧组时大多数都是半小时吃完一个盒饭,时间很紧张,匆匆忙忙咽下去就算了,长期这样胃就不太好。我在书里看到欧洲人吃饭吃得很慢,一边吹牛一边吃,咀嚼的时间加长,减轻了胃负担。现在年轻人20分钟吃完饭,其实就是把消化的功能全部交给了胃。我现在吃饭很慢,同时这习惯也让我吃得更少了。我不太习惯看到内地一些年轻人,吃饭喜欢多而快,年纪轻轻就有肚腩。我觉得越瘦就越显得年轻。
但我吃东西不喜欢浪费,看到一些吃自助餐的剩下很多,觉得很不好。我女儿就知道我的性格,经常拉开冰箱就喊我——老爸,牛奶快到期了,你赶快把它喝掉吧!哈哈,抓住我弱点,没到期的时候怎么不叫我喝。
我准备卖李力持艇仔粥
《风尚周报》:你最欣赏广东菜的哪些部分?
李力持:作为一个南方人,我很欣赏广东的点心,它代表一个很远古的文化,完全是一门手艺。汉堡包怎会比叉烧包过瘾呢,甜包和咸包各有造型,咸包要开花,甜包则要包起来,这就是它文化的一部分了。
《风尚周报》:拍《食神》时你应该认识不少名厨,有没听过一些关于烹调的故事?
李力持:听到的通常都是管理的故事。不是煮食,反而是怎么经营管理。现在的餐厅还加了西方的管理模式和科技支持,我最早是在内地看到点餐器的。而且内地有优势,香港寸土寸金,很难像广州这样一间酒家能有这么多房,而且这么大。
我和很多厨师都能聊到一块,和戴龙师傅一坐下来就有说不完的话,他经常说现在的厨师太不认真了,连个炒饭都做不来,还跟我强调虾饺一定要有十二折,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个说法,还有虾饺上要捏出“二撇须”,这些小故事可能以后都没人讲了。以前的厨师都是一级一级慢慢熬上来的,现在什么都讲究快,都是烹饪学校毕业就上的,就像现在有些油画把图像都画在画布上,编好颜色,你只需要把颜色涂上去就好了。
我现在经常吃的还是传统的东西,虽然老厨师脾气大,却又真材实料。其实我做事也是这样。曾经有人带我去吃了一些广州的大排档,那里的老板很有个性,我拿着菜单问他这里什么是招牌菜?他回一句:这里什么都是招牌!
《风尚周报》:你有广东菜情结吗?
李力持:的确,有个情意结在当中,下一部戏里很想放些食物的元素进去,我选择了艇仔粥。这个香港也有,但我很好奇点解叫荔湾艇仔粥,很广州。这道粥是因为在艇仔上面做还是在艇仔上面吃呢?这就很有一个画面感。再加上戏剧的加工,很有趣。大家都说港产片信息量多,我就想在电影的一个半小时里把这些都加进去。
我的想法是在广东搞一个活动,叫饮食协会办“艇仔粥大赛”,最好的一名我就把他的秘方在电影里面展示,征集一下到底怎么才算最经典、最传统,里面最有文化,最重要是人情味,这是我电影里最重要的东西。
《风尚周报》:你在电影中的食物是怎么起作用的?
李力持:什么都从画面开始考虑。我就觉得艇仔粥是很有画面感的东西,而且参观了广州的荔湾湖公园,发现有条水道,也是很有趣的一点,起码画面上没见过,这些新鲜的东西能吸引我。我这次就可以讲一碗艇仔粥的传奇,里面有让人流泪、开心的爱情故事。
为什么我在《食神》里面选叉烧饭这么普通的食物,而不是鱼翅,因为这才是所有人都吃过的,像黯然销魂叉烧饭一样,我的艇仔粥也会起个名字。以前只有我、田鸡、周星驰在关心剧本,甜在心馒头都街知巷闻,这次我还打算选一个铺位,专门买李力持艇仔粥!我和师傅商量我想开一家大力茶餐厅,里面就吃黯然销魂饭、爆浆濑尿牛丸、甜在心馒头,也相当有趣。
《风尚周报》: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在电影里强调食物,或者说,食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李力持:我拍《食神》和接下来这部戏就是想讲一个道理:一定要尊重顾客,讲究食物的卫生和质量,我看很多日剧的饮食剧情,他们很在乎食材和水的质量,并不是装潢,它只针对食物本身,如果通过一个影视媒体来讲,大家会更注意吧。
挚爱食物
虾饺
代表广东的最重要的是点心,其中虾饺很有代表性,皮薄很有嚼劲,尤其是以前的虾饺有些笋、肥肉在里面,一咬下去有点汁,很正点!但是师傅很重要。
粥
粥水绵滑,帮助消化,也容易饱,非常健康。广东的粥水也很重要,花样也多,而且好像每个名字都有个来由,特别有故事感。
咸煎饼
这个香港没有吃过。很香脆,配粥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