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险中亚
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有的说,人类起源于亚洲;有人认为在非洲。
然而,19世纪末,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让种族歧视观念严重的白人无法接受。他们宁愿退而求其次,希望在亚洲找到人类起源的证据。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古生物学家奥斯朋博士极力主张人类起源于亚洲,而且他认为,在蒙古高原很有可能找到人类起源的证据。
1916年和1919年,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远征队在中国进行了两次探险考察。1919年,美国远征队在蒙古高原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这使得奥斯朋等人更坚定了在蒙古高原寻找人类起源和通过“探险”征服世界的目的。
于是,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准备再次到中国进行大规模探险考察,以实现他们寻找人类起源的希望。
他们从1921年开始了第3次为期10年的探险考察。1922那年4月,美国“远征队”抵达蒙古高原的二连盆地。这儿有个内陆湖二连盐湖。美国考察团在这里展开发掘工作,仅用几个小时,就在营地附近找到了古动物化石。(图1)
10年探险考察,美国中亚考察团5次来到蒙古高原,取得一次又一次重大收获,令世界震惊。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陈列着大量化石标本,其中不少是美国中亚考察团第3次中亚考察时,在中国蒙古高原发掘到的恐龙化石标本。对于现代人来说,恐龙化石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在20世纪初却是非常了不起的重大发现。
因为,这些恐龙化石在中亚地区是首次发现。不仅如此,有些化石还是新发现的恐龙属种,有的化石十分珍贵,填补了世界恐龙化石发掘与研究的空白。
1928年,中国学者李之常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恐龙与哺乳动物发源地之戈壁古大陆》一文,报道了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1932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公布了中亚考察报告——《中亚新征服》。虽然在考察中,古人类的化石终究没有发现,但他们却找到了不少史前人类使用的石器。奥斯朋博士还认为,人类起源的证据仍有可能在蒙古高原找到。
研究成果表明,美国人发现的恐龙生活在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纪,那时蒙古高原二连盆地一带,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这里遍布湖泊、沼泽,一派温暖、潮湿的亚热带风光。植被非常茂盛,蕨类植物、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以及早期的被子植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命的乐园。和地球上其他的地方一样,这里也是恐龙统治的王国。
到了6500万年前,由于种种原因,恐龙王国神秘消失在这片土地上。历经沧海桑田变迁,它们演变成了凝固的画面。
由于上亿年的大陆漂移,南北极的多次变更,距今1000万年前,中亚地区地壳开始隆起,从而形成现在的蒙古高原。
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都是卵生的。然而,恐龙蛋化石是如何被确定的?又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被确定的’这正是美国中亚考察团的重大收获。他们在蒙古高原采集到了恐龙蛋化石,并得以确认。
在美国中亚考察的77年前,法国就发现过恐龙蛋化石。为什么这一次才得到确认呢?
自然,美国考察队最初也没有加以注意。正因为如此,1923年。美国中亚考察队队员欧森,在营地附近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时,他激动地跑回营地向队长安德鲁斯喊道:恐龙蛋!恐龙蛋!不仅没有人欢呼雀跃,反而有人嘲笑他挖到是“石土豆”。第二天,安德鲁斯等人才跟随欧森来到化石点,仔细查看这些化石。他们明白。一个可能震惊世人的发现,正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来。随后,他们又在附近发现了大量恐龙骨骼化石。这些恐龙骨骼化石与恐龙蛋埋藏点离得很近,又都属于同一个地质年代。(图2)
美国考察团无心插柳,发现了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有趣的是,正是这些人,在获得重大收获的同时,也在恐龙学术研究史上,制造了一起“冤案”。
当时,考察队员在恐龙蛋化石点附近发现的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属于原角龙化石,而且老少都有。因此,他们认为这些蛋也应该是原角龙的。在这些原角龙化石中,他们还发现了一具与原角龙完全不同的恐龙化石。这具恐龙化石姿态奇特,因为它趴在一窝恐龙蛋上。这是一种什么恐龙?为什么趴在原角龙蛋上面呢?
原角龙以植物为食,但这条恐龙却是肉食者,而且,它的嘴似乎又很适合吃蛋。所以当时就有一种假设,认为逮条恐龙正在偷吃原角龙的卵。就在那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它的身体顺势趴在了那窝原角龙的卵上面。几千万年后,它与这窝恐龙蛋一起成了闻名于世的珍贵化石。因为它是恐龙的一个新属种,奥斯朋博士给它取名“窃蛋龙”,并一直滑用至令。
60年后,“窃蛋龙”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变化。1993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专家马克教授到蒙古高原考察时,发现了完整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结果证明,这个胚胎就是窃蛋龙的。他还发现,这枚有胚胎的恐龙蛋化石,与60年前发现的被窃蛋龙压在身下的恐龙蛋化石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那些卵并不是原角龙的,而是窃蛋龙自己的。
有的专家认为,窃蛋龙与鸟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有很多与鸟类相似的行为和特征,灾难来临时,它可能正在像鸟一样孵卵。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它和现在的某些爬行动物一样,产完卵后,会用沙土把卵埋起来。埋好后,它守护着这窝卵,以防其他动物的侵害。
不管哪种说法都体现了在几千万年前,动物们就有了为繁衍后代、保护幼小生命的灭性,
1928年4月12日,美国中亚考察团开始了第4轮考察。这次考察的主要地点是内蒙古二连一带。当采集的大批化石运回张家口时,以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秉忐、胡先彇、赵亚曾等为首的爱国志上提出:在我境内发掘,应有互惠之办法。方为公允,特函电各方注意此事。
历经数月,1928年10月20日,中美双方签订了处置化石标本的相关协议。当天,由中国古物保护委员会北平分会部分委员和北平政治分会代表李步青,会同美方考察团团长安得鲁斯和他的助手在北平协和医院预科学校,对90多箱化石和文物进行了开箱检查。把中国有能力研究的部分哺乳动物化石留在中国,恐龙化石和剩余的其他哺乳动物化石都运到了美国。(图3)
1930年,美国中亚考察团再次来到中国,在二连一带工作了近4个月。根据中美协议,这一轮考察,有9名中国专家参加。其中有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键教授和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中方团长是古生物学家张席褪教授。直到此时,中亚考察才成了“中美联合考察”。
这次考察又挖掘到太量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共计120多箱。所有运往美国的化石,没有按协议退还中同,因种种原因,中方也没有派专家去美国参与研究。
二连大量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全世界的古生物学者对这里心驰神往。二连以恐龙为主的古生物化石科考活动,从此一发不可收1949年以后,先后有苏联、加拿大、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与中国组成联合考察团,到二连进行科考,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近20年来,二连古生物科考活动的重大成果接踵而至,如果说美国人在这里的发现出人意料,后来中国人在这里的发现,则更为 神奇和富有戏剧性。
集群死亡之谜
从三叠纪、侏罗纪到白垩纪,恐尼曾经统治地球近1.7亿年,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它们遍布地球所有大陆。无论平原、森林还是沼泽,甚至浩瀚的沙漠,都有恐龙的身影。
然而,在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这个地球的王者,却神秘地消失了。
100多年来,很多人试图揭开恐龙灭绝的秘密,然而,对于古生物的研究,只能依赖它们的化石所提供的信息。关于恐龙灭绝的猎测和假说虽然很多,但都因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而存在种种漏洞,难以使人完全信服。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厅制订了《二连地区的恐龙区域调查》项目,开始对二连地区恐龙化石产地进行系统的捌镬研究。(图4)
从1998年到2004年的7年考察中,又发掘到大量恐龙化石,让专家们更加兴奋的是,他们发现了大量恐龙集群死亡的化石群,这些化石群分布在二连盐湖附近的3个地点。分别是1998年确定的二连盐湖东侧24公里处恐龙化石群;2000年确定的二连盐湖东侧22公单处恐龙化石群;以及2004年在二连盐湖两侧1公里处发现的恐龙化石群。(图5)
这3处的恐龙化石数量非常多,较完整的就有20多条,零散的化石更是不计其数,估计至少有上百条之多。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暴露在地表的恐龙骨骼化石碎片几乎随处可见。
这里的恐龙化石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有近20个属种。它们分别属于蜥脚类、甲龙类、鸭嘴龙类、暴龙类、似鸟龙类、窃蛋龙类、镰刀龙类等。这种数量大、种类多的集中死亡,是名副其实的集群死亡。世界上恐龙集群死亡的现象偶有发现,而像二连这样多种类恐龙集群死亡的现象,实属罕见。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它们和哺乳动物一样,种属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巳发现的恐龙大概有1100个属,被确认的有300多属。每个属里又包含很多种。是非常庞大的家族。如果把二连集群死亡的恐龙比作哺乳动物打比方,就像豺狼虎豹、猪马牛羊这些动物全死在了一起。
恐龙在二连这3个地点集群死亡的时期,恰好是白垩纪晚期,与恐龙灭绝的年代比较接近。这使得人们在惊讶的同时,又产生了极大疑问。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恐龙的集群死亡?它与恐龙的灭绝有关联吗?
怀着兴奋和疑问,专家们对二连盆地的古地理进行了考察与研究,以便了解当时恐龙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希望在这里,找到造成恐龙集群死亡的信息。
考察队扩大了考察范围。他们在这3个集群死亡点和盐湖周边地区,大约1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展开了更细致的发掘考察。他们发现,这里的地层厚度约有114米,分别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杂色的泥岩;下部分是灰色的泥岩和淡水灰岩、砂岩;底部为砾岩。(图6)
在挖掘现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地层的结构,以及泥和砂因水的流动而形成的沉积构造。专家认为,这种泥岩和砂岩只有在古湖泊的浅湖区才能形成。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专家们的结论是:在8000万年前,这里曾经有一个直径将近200公里的巨大湖泊。
英国古生物学家有这样一个推论·恐龙变成化石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也就是说,由于各种条件制约,一万条恐龙中只有一条恐龙可能变成化石。根据这一推论,至少有数以百万计的各种恐龙曾生活在这里。当时,古湖泊边缘的滨岸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古河道两岸,还有这一带的森林和沼泽,都是恐龙的美好家园。
专家们依据这些信息和收集的数据,绘制出了古地理图。3个恐龙化石群,处在当时下三角洲平原,以及三角洲前缘区,也就是浅湖区。
有了这个古地理图,一些情况变得清晰起来。
首先,一个重要信息来自恐龙骨骼化石。这里的恐龙化石几乎没有完整的,散乱的恐龙骨骼化石非常多。这说明这些恐龙的尸体有明显的二次搬运迹象,而不是原地埋藏的。这里不是恐龙死亡的第一现场,恐龙尸体是被某种外力搬运到这里的。
在西北侧的恐龙化石沉积物中,专家们得到另一个重要信息。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这里的砾石有明显的棱角。它们与河道中的砾石不一样,后者因为流水的长期冲刷变得圆滑,人们习惯称之为鹅卵石。所以专家认为,这些砾石是短时间内,同样由某种外力搬运到这里的。
以上信息说明,恐龙尸体和砾石的搬移,是同一种原因。那么,这种神秘的外力究竟是什么力量呢?
专家们发现,这些有棱角的砾石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它们从河道大约2公里宽处,向古湖泊延伸,逐渐变成了约4公里宽,而厚度却逐渐变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近似扇形的分布形态,面积将近5平方公里。(图7)
把大量砾石搬运到如此之大的面积内,同时还要搬运庞大的恐龙尸体,这不是一般的力量做得到的。
它极可能是特大洪水。那么,专家们又如何证明8000万年前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特大洪水?为什么这些砾石会呈扇形分布呢?
专家们根据古三角洲的分流河道和流体力学进行了分析。当古河道水流入古湖泊前。因受地形影响会分出多个支流,且分别流入古湖泊。这些网状支流叫古分流河道,它们形成了似树根一样的扇形。当时,大量的砾石被洪水冲向下游分流河道时沉积形成了一个近似于扇形的分布形态。
恐龙骨骼化石都散乱地堆积在一起。这说明,绝大部分恐龙可能在离三角洲平原古分流河道比较远的地方已经被淹死。恐龙的尸体在到达埋藏点之前已被洪水撕碎,然后被冲到了这里。
西边埋藏点恐龙化石的埋藏面积大约有2平方公里,最厚处大约有5米。而恐龙化石埋藏的分布形态近似马蹄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专家认为,大量的恐龙尸体被洪水冲到下三角洲平原主干分流河,当到达分流河道的分叉处时,洪水受到阻挡,力量有所减弱,大量恐龙尸体与泥沙一起快速沉降下来,因为这些恐龙尸体都是沉降在古分流河道的分叉处,因此就形成了一个近似马蹄形的埋藏形状。
历经大约8000万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形成了这个面积较大、沉积较厚的马蹄形恐龙集群死亡化石群。
大约在8000万年前的某段时间,在古河道的上游,离古湖泊较远的北部地区,连降特大暴雨。而此时,古湖泊沿岸的滨岸平原,三角洲平原,天空却是一片晴朗。在这一带生活的恐龙仍然像往常一样,重复着它们的生活。不久暴雨引起山洪爆发,滔滔洪水沿着古河道咆哮奔流而下,估计当时的洪峰将近2公里宽,1层~2层楼高。如此巨大的洪水,瞬间横扫了波及到的一切生物,猛烈地击碎沿途的山石,并把它们从上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一股脑地席卷到下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
那么,中部的恐龙集群死亡的化石群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里没有带棱角的砾石,搬运现象也不明显,化石面积比西部的面积大,大约有8平方公里,但厚度较薄,只有1米~2米。
专家认为仍然是洪水造成的。这次灾害也发生在8000万年前。某一天,许多恐龙正在这里的古分流河道之间的低洼处觅食、嬉戏,这时,巨大的洪水冲溃了分流河道的河岸,大量洪水呼啸着向这里涌来,恐龙瞬间被吞噬,被洪水带起的泥沙和被洪水冲来的恐 龙尸体,一起淤积在低洼处。因此,这里形成了面积较大、厚度较薄,品种较少,骨骼较为完整,具有一定原地埋藏特征的恐龙化石群。
那么,东部的恐龙化石群,那些恐龙集群死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经专家研究,造成东部恐龙集群死亡的原因,可能也是由于巨大的洪水,但与西部和中部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它们被巨大的洪水冲到古分流河道的水下部分,靠近河口的低洼处。这个恐龙化石群埋藏点处在古湖泊的浅水区,就是专家们说的三角洲前缘区。这里的恐龙骨骼化石量很大,化石层的最厚处达5米~6米,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这些恐龙的种类很复杂,有较为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二次搬运特征没有西部的明显。
这说明。有些恐龙可能是在离古湖泊较近的地方才被洪水淹死;或许,有的恐龙被洪水冲到古湖泊之后,还没有完全死掉。
这3处化石群表明,8000万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特大自然灾害,致使大量恐龙死亡,形成了巨大的恐龙墓地。难以计数的恐龙用它们的尸体铸就了恐龙王国的神秘历史,留给人们去探寻与研究。
二连恐龙集群死亡之谜揭开了,但只能说明洪水可能是造成恐龙大量集群死亡的一种原因,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恐龙会整体灭绝。到目前为止。虽然人们仍在努力寻找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但始终没有一致的答案。恐龙究竟是灭绝了,还是它们的生命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
奇妙的发现
关于鸟类的起源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世人。但现在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下奇百怪的庞大鸟类家族,共有一万多种,如果追根溯源,它们都起源一种小型猎食性恐龙。
提到恐龙向鸟的演化,可能马上有人联想到会飞的翼龙,认为它们就是最终演化成鸟类的恐龙。
虽然翼龙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都是爬行动物,而且名字都有个“龙”字,但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爬行动物。翼龙根本不是恐龙,虽然它们能像鸟一样在天上飞,但翼龙与鸟类并没有祖裔关系。
就像今天的蝙蝠也在天上飞,它们的翅膀其实是肉质的膜。蝙蝠是哺乳动物,永远不可能变成鸟。
现在,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设,已被绝大部分科学家认可。但是,这个被认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这种假设提出的那天起,支持者和反对者一直激烈争论着,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反对的声音。
赫胥黎,英国的自然科学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支持者之一。早在19世纪,他就提出了所有鸟都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设、而且,他认为这种演化早在15亿年前就开始了。
赫胥黎的大胆假设刚一提出。市即震惊了世人,人们很难想象,笨拙、巨大的恐龙怎么可能变成体态轻盈、灵巧而美丽的鸟呢?
赫胥黎的假设得到许多古生物学家的支持。他们对恐龙化石进行了针对性研究,试图找到这一假设成立的证据。
1975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巴克宣布:有证据显示恐龙从未灭绝,如今仍有一个类群活着,这个类群我们称之为鸟。他认为,向鸟演化的恐龙应该已经长有羽毛。但当时的化石证据还不充足,因此仍然不被科学界接受。
1996年和1999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季强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丕基等专家,分别报道了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并把它和鸟的起源以及羽毛的起源联系到了一起。中华龙鸟化石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化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但是中华龙鸟身上的羽毛状结构,是否就是原始的羽毛,却引起很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羽毛状结构物与鸟类的羽毛没有关系,它们是由一种胶原纤维形成的。
199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中国辽西发现了一块小型驰龙化石。徐星等专家给它取名叫作中国鸟龙。中国鸟龙的发现与研究,证明了这些生活在1.2亿年前的似鸟恐龙,已经长有羽毛,并肯定了此前的中华龙鸟化石上的毛状结构就是原始羽毛。这些化石是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恐龙化石。
1999年,徐星、汪筱林和吴肖春等专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有证据表明鸟类很可能起源于一种形态上非常接近于驰龙的小型兽脚类恐龙”。
随后,徐星叉在2000年和2003年,分别发现了赵氏小盗龙化石和顾氏小盗龙化石。小盗龙也属于“驰龙类”。它们的个体非常小,体长只有50厘米,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小恐龙。过去发现的所有似鸟恐龙,都比最早的始祖鸟要大,但是小盗龙却比始祖鸟小。
向鸟演化的恐龙,在演化过程中,体形会逐渐变小的观点,很快被学术界所接受。
利学家还发现,这些小型恐龙不但都长着羽毛,而且其他结构和行为也已经与鸟类很相像。比如,它们的前肢和鸟的翅膀一样已经会拍打,小盗龙已经可以在树上停留。
长期以来,科学家对恐龙的形态、行为、骨骼等进行了悉心研究,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很多恐龙具有似鸟的特征,它们与鸟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
也就是说,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是成立的。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大约16亿年以前已经出现了第一只由恐龙变成的鸟。
然后,由这第一只鸟开始,再经过一亿多年的演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庞大鸟类家族。从物种演化的角度来看,恐龙并没有灭绝,而是演化成了另一种形态的动物——鸟。
但是,仍有人对恐龙演化成鸟的假说持有异议。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时代的错位。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鸟类化石,产于德国索伦霍芬,它是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距今大约1.5亿年左右的始祖鸟。而目前发现的有可能向鸟演化的恐龙,却都是生活在比始祖鸟晚数千万年的白垩纪。比如,中国发现的似鸟恐龙,就是生活在1.2亿年前左右。从时代上看,最早的鸟类比可能演化成鸟的恐龙出现得早。换句话说,后裔出现在祖先之前。
这意味着,对恐龙向鸟类演化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更新的信息。而二连不同的似鸟恐龙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了大量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认识。而且这些信息是世界上的首次发现,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世界上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更奇妙的是,它们的发现过程都极富戏剧性。
1998年,内蒙古开始实施《二连地区恐龙自然调查》项目。1999年8月,内蒙古龙吴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恐龙考察队,进行新一轮恐龙发掘调查。他们又来到二连盆地的恐龙化石埋藏区。
考察队员在这里找到了两具恐龙化石。专家们发现,这两具恐龙化石与以前发现过的化石都不一样,他们隐约感到,这可能是一次极具价值的新发现。
随后,内蒙古国土资源厅顾问徐星与内蒙古考察队的专家,对这两具恐龙化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把这两具恐龙装架成完整的骨架。
专家们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两具恐龙化石处在同一地层,它们都生活在距今大约8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这两具恐龙化石都是新属种,同属于镰刀龙类,但它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图8)
先发现的恐龙,是杂食性中小型恐龙,专家把这条新发现的恐龙命名为“杨氏内蒙古龙”。
杨氏内蒙古龙体长2米,臀高不超过1米。它长着狭长的脑袋、 尖细的牙齿、超长的脖颈、带钩的爪子和相对较短的尾巴。
它具有明显的镰刀龙特征,但又与目前已发现的镰刀龙不完全相同。它是目前已知脖颈最长的镰刀龙,至少有14个颈椎,脖颈大约长0.7米,几乎占了它体长的一半。而此前发现的镰刀龙化石的脖颈都要短一些。
专家把后发现的恐龙化石,命名为“美掌二连龙”。它体长2米,头部高度为1.88米,臀高1.1米。它的尾巴比杨氏内蒙古龙要长。将它们进行对比研究后得知,虽然它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杨氏内蒙古龙要比美掌二连龙更为原始。
它们的爪子都非常尖利,像镰刀一样,因此得名镰刀龙。这样的爪子表明,它们应该属于肉食性动物。但是从它们的其他特征,比如牙齿、嘴的构造来看,它们又不像很凶猛的动物,而像温顺的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正因为它们有这种矛盾的特征,才使人们对它们的分类产生了疑问。
传统上把恐龙分成两大类:蜥臀类、鸟臀类。后来又发现一类非常奇特的恐龙,这就是镰刀龙类。所以人们对它的系统位置一直有争议。有人曾建议,把它归入第3类恐龙。二连龙和内蒙古龙就属于镰刀龙类。
这样,恐龙大家族,就有了所谓3大类的说法。在二连盆地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同时发现蜥臀类、鸟臀类和镰刀龙类3大类恐龙化石,让研究者们非常兴奋。
镰刀龙种类发现很少,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现了大约16种。除了北美地区发现3种、蒙古国发现4种以外,其他发现于中国的云南、甘肃、广东、辽宁和内蒙古,其中二连占有两种。
那么,杨氏内蒙古龙和美掌二连龙的发现与研究,能提供哪些恐龙向鸟演化的信息呢?
通过分析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很重要的信息,也澄清了一些问题。比如。镰刀龙类虽然长得非常奇特,但它跟鸟类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搞清这一点非常重要。
它们之所以奇特,是因为大多数与鸟有亲缘关系的似鸟恐龙,都是肉食性动物,而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远的恐龙大都是吃植物的。但是,尽管杨氏内蒙古龙和美掌二连龙都有吃植物的特征,但它们仍然有着向鸟演化的似鸟特征。比如,原始的翅膀形态已经在它们身上演化出来,翅膀的运动方式已经开始接近鸟类。
这两具恐龙化石的发现,增加了世界上已知镰刀龙的属种,丰富了白垩纪恐龙的种群。它们不仅为恐龙分类学提供了新的资料,还丰富了恐龙向鸟演化的信息。因此,它们被公认为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科学成果之一。
杨氏内蒙古龙和美掌二连龙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很多媒体的极大兴趣。2004年,中央电视台为了报道杨氏内蒙古龙和美掌二连龙,派摄制组来到二连。而那时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只好用“再现”的方法拍摄。为真实起见,摄制组让工作人员去寻找与镰刀龙比较匹配的骨骼化石。这时奇妙的事情出现了,工作人员无意中找到了一块非常奇特的恐龙骨骼化石,这让参加拍摄的专家感到吃惊。
研究后发现,它的确是又一个恐龙新属种,而且是蜥脚类恐龙中很特殊的新属种。它长9米,臀高1.75米,头部高度近3米,体重约2吨。蜥脚类恐龙以身材高大而著称,大部分体长都十几米,体重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所以新发现的这条恐龙,只能算是蜥臀类恐龙中的侏儒。
因为这具恐龙化石出土的地点,位于二连盆地的苏尼特草原,所以专家把它命名为“苏尼特龙”。
徐星与谭琳在《中国地质》杂志英文版上联合发表论文,公布了他们对苏尼特龙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又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2005年的夏天,日本NHK电视台摄制组来到二连。他们希望拍摄徐星和谭琳在野外发现苏尼特龙化石的过程。
为了形象地再现苏尼特龙的发现过程,徐星和谭琳一边用小刷子慢慢刷去覆盖在化石上,已经被风化的松软岩土,一边交淡着。随着化石的逐渐暴露,他们注意到,暴露出来的股骨化石的关节面,显然和苏尼特龙所属的蜥脚类恐龙不同,而是更接近兽脚类恐龙。经验丰富的徐星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个恐龙新属种,而且很有可能是一个重量级的新发现。
异类恐龙
中国著名恐龙专家徐星,有丰富的野外考察和研究经验。面对这种意外而特殊的新发现,他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在没有掌握足够的化石证据之前,也只能反复比对和推测。
中国一直没有发现相对完整的霸王龙化石。这种恐龙体格庞大,看起来一副凶狠的模样,但它却与温顺、灵巧的鸟类有着亲缘关系。无疑,如果能在二连找到霸王龙化石,又是一个重大发现。
霸王龙让中国的古生物学家们望眼欲穿。为了证实这条疑似霸王龙的真实身份,必须找到其关键的证据——头骨化石。幸运之神似乎又一次降临,经过考察队员们的努力寻找,这条恐龙的头骨化石终于被找到了。这块奇怪的头骨虽然不属于霸千龙,但可以肯定,它属于另一个新的属种。为了得到更多的证据,在荒蛮的戈壁滩上,考察队员们夜以继日地发掘寻找,工作持续几个月,最后把这条恐龙60%以上的骨骼化石挖掘出来,这头神秘的“巨兽”终于重见天日。
在徐星主持下,这具恐龙化石的修复,整理和研究工作,在内蒙古龙吴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全面展开。工作进行了两年多,终于确认了这条恐龙的身份。
经专家研究鉴定,这具恐龙化石属于窃蛋龙类的一个新属种。因为这具窃蛋龙化石产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体形又异常地大,而窃蛋龙也叫盗蛋龙,专家就把它命名为二连巨盗龙。
二连巨盗龙到底有多大?又是一副什么模样呢?
在专家指导下,工作人员根据二连巨盗龙化石复制了骨骼,并装架起完整的骨架。现在存放在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它的臀高接近4米,头部伸起来高5米以上,体长超过8米,估计体重超过1400公斤,大小可与暴龙相比。(图9)
但判断它的科学价值,只依靠外形是远远不够的。专家们要对二连巨盗龙的年龄、结构、行为、生活习性等进行详细的综合研究,才能得出比较完整的结论。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恐龙化石,大部分都是恐龙意外死亡后形成的,因衰老而正常死亡的恐龙非常少。二连巨盗龙就是在8000万年前,因为巨大的洪水而死亡的。专家研究发现,二连巨盗龙还不到12岁,属于未成年恐龙。如果完全成年,它的躯体会更加庞大、
化石是古生物留给今天的惟一见证,里面保留着它们生前的许多信息。专家们在对这些信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恐龙骨骼化石上有一种生长纹,并研究出通过生长纹分析和计算恐龙年龄的方法、还可以判断出恐龙的生长速率。不到12岁的二连巨盗龙,它每个月体重要增加10多公斤。
在以往的研究中,专家们发现当恐龙躯体变得庞大的时候,它的四肢会变得更加粗壮,远端部分会变得更短,行动也会因此而变得比较缓慢而笨拙。
然而,二连巨盗龙却是个例外。它的后肢比例非同寻常,它不仅没有变得更粗壮,反而变得更纤细,小腿也变得更加修长了,这标志着它的奔跑能力肯定强于其他恐龙。
此前,专家们认为,恐龙向鸟演化的过程,是一个躯体尺寸逐渐变小的过程。这意味着恐龙与鸟的亲缘关系越近,尺寸就会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尺寸就会越大。比如最有可能演变成鸟的驰 龙,它的体重就只有几十克。这是过去发现的一个基本规律,早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二连巨盗龙将近两层楼高的庞大躯体,的确让人难以把它和鸟类联系起来。
但二连巨盗龙的前肢结构和鸟类的翅膀很相像。鸟类翅膀的结构使它的翅膀可以收叠起来,二连巨盗龙前肢的结构也在向这方面发展,已经开始具有折叠功能。
另外,还可以通过恐龙蛋的结构来分析研究。将恐龙蛋蛋壳切片后进行显微观察,会发现窃蛋龙蛋的结构与鸟类的蛋非常接近。
根据专家研究的结果,复原了8000万年前二连巨盗龙的生活状态,可以看出,二连巨盗龙除了还不能飞起来、翅膀上还有爪子、还长着长长的尾巴,以及羽毛还不够丰满以外,已经很像一只鸟了。二连巨盗龙和其他似鸟的恐龙一样,与鸟类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而且它具有的鸟类特征,多于比它小很多的某些窃蛋龙。
专家们还找到了二连巨盗龙的祖先类恐龙,将它们进行对比研究后的结果,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尾羽龙出现在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那时它就已经有了似鸟特征。尾羽龙比二连巨盗龙早出现4000万年,如此漫长的时光,该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啊!
的确,它的变化非常大,不过这种变化,却违反已经发现的规律。按照已知的规律,当恐龙体型变大后,许多似鸟特征往往会消失。而二连巨盗龙比它的祖先类尾羽龙大了300倍,似鸟特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多、更明显,它比尾羽龙更像鸟了。在向鸟演变的漫长过程中,二连巨盗龙越变越大,它是对原有规律的一种颠覆。
二连巨盗龙的演化模式与原来已知的模式完全不同,这无疑增加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复杂性,但也因此丰富了我们对恐龙向鸟演化的认识。(图10)
为什么说尾羽龙是二连巨盗龙的祖先类,而不说是祖先呢?
从专家绘制的演化村,可以清楚地看出恐龙向鸟演化的走向。比如二连巨盗龙由于所处演化树的位置,到一定的时候它可能停止了演化,它并没有演化成鸟。但是在似鸟的恐龙中,肯定有一种恐龙最终演化成了鸟。
2007年6月14日,徐星等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公布了他们经过两年多潜心研究的成果。
这一重大成果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并立刻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主要报刊都发布了这一消息,国内外众多电视和网络媒体也竞相进行采访报道。随后,这一成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全球科技十大发现之一。2009年,二连巨盗龙化石被评为世界八大著名化石之一。
二连盆地的恐龙化石群,代表着我国晚白垩纪恐龙生物群的主要特征。二连作为研究亚洲白垩纪晚期的重要地区,其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多样性和完整性十分突出,如此丰富的恐龙化石及完整系统的地层地质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二连这个古生物化石的聚宝盆里,还深藏着大量未被人类发现的远古时代的神秘信息,二连恐龙化石的科考活动远没有结束。它等待着人们去继续发现。
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论由来已久。有的说,人类起源于亚洲;有人认为在非洲。
然而,19世纪末,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说法让种族歧视观念严重的白人无法接受。他们宁愿退而求其次,希望在亚洲找到人类起源的证据。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古生物学家奥斯朋博士极力主张人类起源于亚洲,而且他认为,在蒙古高原很有可能找到人类起源的证据。
1916年和1919年,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远征队在中国进行了两次探险考察。1919年,美国远征队在蒙古高原发现了一些哺乳动物化石,这使得奥斯朋等人更坚定了在蒙古高原寻找人类起源和通过“探险”征服世界的目的。
于是,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准备再次到中国进行大规模探险考察,以实现他们寻找人类起源的希望。
他们从1921年开始了第3次为期10年的探险考察。1922那年4月,美国“远征队”抵达蒙古高原的二连盆地。这儿有个内陆湖二连盐湖。美国考察团在这里展开发掘工作,仅用几个小时,就在营地附近找到了古动物化石。(图1)
10年探险考察,美国中亚考察团5次来到蒙古高原,取得一次又一次重大收获,令世界震惊。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陈列着大量化石标本,其中不少是美国中亚考察团第3次中亚考察时,在中国蒙古高原发掘到的恐龙化石标本。对于现代人来说,恐龙化石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在20世纪初却是非常了不起的重大发现。
因为,这些恐龙化石在中亚地区是首次发现。不仅如此,有些化石还是新发现的恐龙属种,有的化石十分珍贵,填补了世界恐龙化石发掘与研究的空白。
1928年,中国学者李之常在中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恐龙与哺乳动物发源地之戈壁古大陆》一文,报道了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1932年,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公布了中亚考察报告——《中亚新征服》。虽然在考察中,古人类的化石终究没有发现,但他们却找到了不少史前人类使用的石器。奥斯朋博士还认为,人类起源的证据仍有可能在蒙古高原找到。
研究成果表明,美国人发现的恐龙生活在8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纪,那时蒙古高原二连盆地一带,完全是另外一种景象:
这里遍布湖泊、沼泽,一派温暖、潮湿的亚热带风光。植被非常茂盛,蕨类植物、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以及早期的被子植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命的乐园。和地球上其他的地方一样,这里也是恐龙统治的王国。
到了6500万年前,由于种种原因,恐龙王国神秘消失在这片土地上。历经沧海桑田变迁,它们演变成了凝固的画面。
由于上亿年的大陆漂移,南北极的多次变更,距今1000万年前,中亚地区地壳开始隆起,从而形成现在的蒙古高原。
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都是卵生的。然而,恐龙蛋化石是如何被确定的?又是在什么时候、在哪里被确定的’这正是美国中亚考察团的重大收获。他们在蒙古高原采集到了恐龙蛋化石,并得以确认。
在美国中亚考察的77年前,法国就发现过恐龙蛋化石。为什么这一次才得到确认呢?
自然,美国考察队最初也没有加以注意。正因为如此,1923年。美国中亚考察队队员欧森,在营地附近首次发现恐龙蛋化石时,他激动地跑回营地向队长安德鲁斯喊道:恐龙蛋!恐龙蛋!不仅没有人欢呼雀跃,反而有人嘲笑他挖到是“石土豆”。第二天,安德鲁斯等人才跟随欧森来到化石点,仔细查看这些化石。他们明白。一个可能震惊世人的发现,正在他们面前展现出来。随后,他们又在附近发现了大量恐龙骨骼化石。这些恐龙骨骼化石与恐龙蛋埋藏点离得很近,又都属于同一个地质年代。(图2)
美国考察团无心插柳,发现了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蛋化石。有趣的是,正是这些人,在获得重大收获的同时,也在恐龙学术研究史上,制造了一起“冤案”。
当时,考察队员在恐龙蛋化石点附近发现的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属于原角龙化石,而且老少都有。因此,他们认为这些蛋也应该是原角龙的。在这些原角龙化石中,他们还发现了一具与原角龙完全不同的恐龙化石。这具恐龙化石姿态奇特,因为它趴在一窝恐龙蛋上。这是一种什么恐龙?为什么趴在原角龙蛋上面呢?
原角龙以植物为食,但这条恐龙却是肉食者,而且,它的嘴似乎又很适合吃蛋。所以当时就有一种假设,认为逮条恐龙正在偷吃原角龙的卵。就在那个时候,意外发生了,它的身体顺势趴在了那窝原角龙的卵上面。几千万年后,它与这窝恐龙蛋一起成了闻名于世的珍贵化石。因为它是恐龙的一个新属种,奥斯朋博士给它取名“窃蛋龙”,并一直滑用至令。
60年后,“窃蛋龙”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变化。1993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古生物专家马克教授到蒙古高原考察时,发现了完整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结果证明,这个胚胎就是窃蛋龙的。他还发现,这枚有胚胎的恐龙蛋化石,与60年前发现的被窃蛋龙压在身下的恐龙蛋化石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那些卵并不是原角龙的,而是窃蛋龙自己的。
有的专家认为,窃蛋龙与鸟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有很多与鸟类相似的行为和特征,灾难来临时,它可能正在像鸟一样孵卵。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它和现在的某些爬行动物一样,产完卵后,会用沙土把卵埋起来。埋好后,它守护着这窝卵,以防其他动物的侵害。
不管哪种说法都体现了在几千万年前,动物们就有了为繁衍后代、保护幼小生命的灭性,
1928年4月12日,美国中亚考察团开始了第4轮考察。这次考察的主要地点是内蒙古二连一带。当采集的大批化石运回张家口时,以中国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秉忐、胡先彇、赵亚曾等为首的爱国志上提出:在我境内发掘,应有互惠之办法。方为公允,特函电各方注意此事。
历经数月,1928年10月20日,中美双方签订了处置化石标本的相关协议。当天,由中国古物保护委员会北平分会部分委员和北平政治分会代表李步青,会同美方考察团团长安得鲁斯和他的助手在北平协和医院预科学校,对90多箱化石和文物进行了开箱检查。把中国有能力研究的部分哺乳动物化石留在中国,恐龙化石和剩余的其他哺乳动物化石都运到了美国。(图3)
1930年,美国中亚考察团再次来到中国,在二连一带工作了近4个月。根据中美协议,这一轮考察,有9名中国专家参加。其中有中国恐龙研究的奠基人杨钟键教授和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教授。中方团长是古生物学家张席褪教授。直到此时,中亚考察才成了“中美联合考察”。
这次考察又挖掘到太量恐龙骨骼和恐龙蛋化石。共计120多箱。所有运往美国的化石,没有按协议退还中同,因种种原因,中方也没有派专家去美国参与研究。
二连大量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全世界的古生物学者对这里心驰神往。二连以恐龙为主的古生物化石科考活动,从此一发不可收1949年以后,先后有苏联、加拿大、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与中国组成联合考察团,到二连进行科考,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果。
近20年来,二连古生物科考活动的重大成果接踵而至,如果说美国人在这里的发现出人意料,后来中国人在这里的发现,则更为 神奇和富有戏剧性。
集群死亡之谜
从三叠纪、侏罗纪到白垩纪,恐尼曾经统治地球近1.7亿年,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它们遍布地球所有大陆。无论平原、森林还是沼泽,甚至浩瀚的沙漠,都有恐龙的身影。
然而,在65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这个地球的王者,却神秘地消失了。
100多年来,很多人试图揭开恐龙灭绝的秘密,然而,对于古生物的研究,只能依赖它们的化石所提供的信息。关于恐龙灭绝的猎测和假说虽然很多,但都因缺乏足够的化石证据,而存在种种漏洞,难以使人完全信服。
1997年,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厅制订了《二连地区的恐龙区域调查》项目,开始对二连地区恐龙化石产地进行系统的捌镬研究。(图4)
从1998年到2004年的7年考察中,又发掘到大量恐龙化石,让专家们更加兴奋的是,他们发现了大量恐龙集群死亡的化石群,这些化石群分布在二连盐湖附近的3个地点。分别是1998年确定的二连盐湖东侧24公里处恐龙化石群;2000年确定的二连盐湖东侧22公单处恐龙化石群;以及2004年在二连盐湖两侧1公里处发现的恐龙化石群。(图5)
这3处的恐龙化石数量非常多,较完整的就有20多条,零散的化石更是不计其数,估计至少有上百条之多。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暴露在地表的恐龙骨骼化石碎片几乎随处可见。
这里的恐龙化石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有近20个属种。它们分别属于蜥脚类、甲龙类、鸭嘴龙类、暴龙类、似鸟龙类、窃蛋龙类、镰刀龙类等。这种数量大、种类多的集中死亡,是名副其实的集群死亡。世界上恐龙集群死亡的现象偶有发现,而像二连这样多种类恐龙集群死亡的现象,实属罕见。
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它们和哺乳动物一样,种属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巳发现的恐龙大概有1100个属,被确认的有300多属。每个属里又包含很多种。是非常庞大的家族。如果把二连集群死亡的恐龙比作哺乳动物打比方,就像豺狼虎豹、猪马牛羊这些动物全死在了一起。
恐龙在二连这3个地点集群死亡的时期,恰好是白垩纪晚期,与恐龙灭绝的年代比较接近。这使得人们在惊讶的同时,又产生了极大疑问。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恐龙的集群死亡?它与恐龙的灭绝有关联吗?
怀着兴奋和疑问,专家们对二连盆地的古地理进行了考察与研究,以便了解当时恐龙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希望在这里,找到造成恐龙集群死亡的信息。
考察队扩大了考察范围。他们在这3个集群死亡点和盐湖周边地区,大约1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展开了更细致的发掘考察。他们发现,这里的地层厚度约有114米,分别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杂色的泥岩;下部分是灰色的泥岩和淡水灰岩、砂岩;底部为砾岩。(图6)
在挖掘现场,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地层的结构,以及泥和砂因水的流动而形成的沉积构造。专家认为,这种泥岩和砂岩只有在古湖泊的浅湖区才能形成。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专家们的结论是:在8000万年前,这里曾经有一个直径将近200公里的巨大湖泊。
英国古生物学家有这样一个推论·恐龙变成化石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也就是说,由于各种条件制约,一万条恐龙中只有一条恐龙可能变成化石。根据这一推论,至少有数以百万计的各种恐龙曾生活在这里。当时,古湖泊边缘的滨岸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古河道两岸,还有这一带的森林和沼泽,都是恐龙的美好家园。
专家们依据这些信息和收集的数据,绘制出了古地理图。3个恐龙化石群,处在当时下三角洲平原,以及三角洲前缘区,也就是浅湖区。
有了这个古地理图,一些情况变得清晰起来。
首先,一个重要信息来自恐龙骨骼化石。这里的恐龙化石几乎没有完整的,散乱的恐龙骨骼化石非常多。这说明这些恐龙的尸体有明显的二次搬运迹象,而不是原地埋藏的。这里不是恐龙死亡的第一现场,恐龙尸体是被某种外力搬运到这里的。
在西北侧的恐龙化石沉积物中,专家们得到另一个重要信息。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这里的砾石有明显的棱角。它们与河道中的砾石不一样,后者因为流水的长期冲刷变得圆滑,人们习惯称之为鹅卵石。所以专家认为,这些砾石是短时间内,同样由某种外力搬运到这里的。
以上信息说明,恐龙尸体和砾石的搬移,是同一种原因。那么,这种神秘的外力究竟是什么力量呢?
专家们发现,这些有棱角的砾石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它们从河道大约2公里宽处,向古湖泊延伸,逐渐变成了约4公里宽,而厚度却逐渐变薄,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近似扇形的分布形态,面积将近5平方公里。(图7)
把大量砾石搬运到如此之大的面积内,同时还要搬运庞大的恐龙尸体,这不是一般的力量做得到的。
它极可能是特大洪水。那么,专家们又如何证明8000万年前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特大洪水?为什么这些砾石会呈扇形分布呢?
专家们根据古三角洲的分流河道和流体力学进行了分析。当古河道水流入古湖泊前。因受地形影响会分出多个支流,且分别流入古湖泊。这些网状支流叫古分流河道,它们形成了似树根一样的扇形。当时,大量的砾石被洪水冲向下游分流河道时沉积形成了一个近似于扇形的分布形态。
恐龙骨骼化石都散乱地堆积在一起。这说明,绝大部分恐龙可能在离三角洲平原古分流河道比较远的地方已经被淹死。恐龙的尸体在到达埋藏点之前已被洪水撕碎,然后被冲到了这里。
西边埋藏点恐龙化石的埋藏面积大约有2平方公里,最厚处大约有5米。而恐龙化石埋藏的分布形态近似马蹄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专家认为,大量的恐龙尸体被洪水冲到下三角洲平原主干分流河,当到达分流河道的分叉处时,洪水受到阻挡,力量有所减弱,大量恐龙尸体与泥沙一起快速沉降下来,因为这些恐龙尸体都是沉降在古分流河道的分叉处,因此就形成了一个近似马蹄形的埋藏形状。
历经大约8000万年的漫长岁月,终于形成了这个面积较大、沉积较厚的马蹄形恐龙集群死亡化石群。
大约在8000万年前的某段时间,在古河道的上游,离古湖泊较远的北部地区,连降特大暴雨。而此时,古湖泊沿岸的滨岸平原,三角洲平原,天空却是一片晴朗。在这一带生活的恐龙仍然像往常一样,重复着它们的生活。不久暴雨引起山洪爆发,滔滔洪水沿着古河道咆哮奔流而下,估计当时的洪峰将近2公里宽,1层~2层楼高。如此巨大的洪水,瞬间横扫了波及到的一切生物,猛烈地击碎沿途的山石,并把它们从上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一股脑地席卷到下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
那么,中部的恐龙集群死亡的化石群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里没有带棱角的砾石,搬运现象也不明显,化石面积比西部的面积大,大约有8平方公里,但厚度较薄,只有1米~2米。
专家认为仍然是洪水造成的。这次灾害也发生在8000万年前。某一天,许多恐龙正在这里的古分流河道之间的低洼处觅食、嬉戏,这时,巨大的洪水冲溃了分流河道的河岸,大量洪水呼啸着向这里涌来,恐龙瞬间被吞噬,被洪水带起的泥沙和被洪水冲来的恐 龙尸体,一起淤积在低洼处。因此,这里形成了面积较大、厚度较薄,品种较少,骨骼较为完整,具有一定原地埋藏特征的恐龙化石群。
那么,东部的恐龙化石群,那些恐龙集群死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经专家研究,造成东部恐龙集群死亡的原因,可能也是由于巨大的洪水,但与西部和中部的情况又不尽相同。它们被巨大的洪水冲到古分流河道的水下部分,靠近河口的低洼处。这个恐龙化石群埋藏点处在古湖泊的浅水区,就是专家们说的三角洲前缘区。这里的恐龙骨骼化石量很大,化石层的最厚处达5米~6米,面积达10余平方公里。这些恐龙的种类很复杂,有较为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二次搬运特征没有西部的明显。
这说明。有些恐龙可能是在离古湖泊较近的地方才被洪水淹死;或许,有的恐龙被洪水冲到古湖泊之后,还没有完全死掉。
这3处化石群表明,8000万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特大自然灾害,致使大量恐龙死亡,形成了巨大的恐龙墓地。难以计数的恐龙用它们的尸体铸就了恐龙王国的神秘历史,留给人们去探寻与研究。
二连恐龙集群死亡之谜揭开了,但只能说明洪水可能是造成恐龙大量集群死亡的一种原因,而不能解释为什么恐龙会整体灭绝。到目前为止。虽然人们仍在努力寻找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但始终没有一致的答案。恐龙究竟是灭绝了,还是它们的生命轨迹发生了重大改变?
奇妙的发现
关于鸟类的起源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着世人。但现在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下奇百怪的庞大鸟类家族,共有一万多种,如果追根溯源,它们都起源一种小型猎食性恐龙。
提到恐龙向鸟的演化,可能马上有人联想到会飞的翼龙,认为它们就是最终演化成鸟类的恐龙。
虽然翼龙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都是爬行动物,而且名字都有个“龙”字,但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类别的爬行动物。翼龙根本不是恐龙,虽然它们能像鸟一样在天上飞,但翼龙与鸟类并没有祖裔关系。
就像今天的蝙蝠也在天上飞,它们的翅膀其实是肉质的膜。蝙蝠是哺乳动物,永远不可能变成鸟。
现在,鸟类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设,已被绝大部分科学家认可。但是,这个被认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这种假设提出的那天起,支持者和反对者一直激烈争论着,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反对的声音。
赫胥黎,英国的自然科学家,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支持者之一。早在19世纪,他就提出了所有鸟都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假设、而且,他认为这种演化早在15亿年前就开始了。
赫胥黎的大胆假设刚一提出。市即震惊了世人,人们很难想象,笨拙、巨大的恐龙怎么可能变成体态轻盈、灵巧而美丽的鸟呢?
赫胥黎的假设得到许多古生物学家的支持。他们对恐龙化石进行了针对性研究,试图找到这一假设成立的证据。
1975年,美国古生物学家罗伯特·巴克宣布:有证据显示恐龙从未灭绝,如今仍有一个类群活着,这个类群我们称之为鸟。他认为,向鸟演化的恐龙应该已经长有羽毛。但当时的化石证据还不充足,因此仍然不被科学界接受。
1996年和1999年,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季强和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丕基等专家,分别报道了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并把它和鸟的起源以及羽毛的起源联系到了一起。中华龙鸟化石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化石,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但是中华龙鸟身上的羽毛状结构,是否就是原始的羽毛,却引起很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羽毛状结构物与鸟类的羽毛没有关系,它们是由一种胶原纤维形成的。
199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中国辽西发现了一块小型驰龙化石。徐星等专家给它取名叫作中国鸟龙。中国鸟龙的发现与研究,证明了这些生活在1.2亿年前的似鸟恐龙,已经长有羽毛,并肯定了此前的中华龙鸟化石上的毛状结构就是原始羽毛。这些化石是与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恐龙化石。
1999年,徐星、汪筱林和吴肖春等专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有证据表明鸟类很可能起源于一种形态上非常接近于驰龙的小型兽脚类恐龙”。
随后,徐星叉在2000年和2003年,分别发现了赵氏小盗龙化石和顾氏小盗龙化石。小盗龙也属于“驰龙类”。它们的个体非常小,体长只有50厘米,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小恐龙。过去发现的所有似鸟恐龙,都比最早的始祖鸟要大,但是小盗龙却比始祖鸟小。
向鸟演化的恐龙,在演化过程中,体形会逐渐变小的观点,很快被学术界所接受。
利学家还发现,这些小型恐龙不但都长着羽毛,而且其他结构和行为也已经与鸟类很相像。比如,它们的前肢和鸟的翅膀一样已经会拍打,小盗龙已经可以在树上停留。
长期以来,科学家对恐龙的形态、行为、骨骼等进行了悉心研究,找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很多恐龙具有似鸟的特征,它们与鸟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
也就是说,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是成立的。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大约16亿年以前已经出现了第一只由恐龙变成的鸟。
然后,由这第一只鸟开始,再经过一亿多年的演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庞大鸟类家族。从物种演化的角度来看,恐龙并没有灭绝,而是演化成了另一种形态的动物——鸟。
但是,仍有人对恐龙演化成鸟的假说持有异议。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时代的错位。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鸟类化石,产于德国索伦霍芬,它是生活在侏罗纪晚期,距今大约1.5亿年左右的始祖鸟。而目前发现的有可能向鸟演化的恐龙,却都是生活在比始祖鸟晚数千万年的白垩纪。比如,中国发现的似鸟恐龙,就是生活在1.2亿年前左右。从时代上看,最早的鸟类比可能演化成鸟的恐龙出现得早。换句话说,后裔出现在祖先之前。
这意味着,对恐龙向鸟类演化问题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更新的信息。而二连不同的似鸟恐龙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了大量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信息,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恐龙向鸟类演化的认识。而且这些信息是世界上的首次发现,甚至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在世界上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更奇妙的是,它们的发现过程都极富戏剧性。
1998年,内蒙古开始实施《二连地区恐龙自然调查》项目。1999年8月,内蒙古龙吴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恐龙考察队,进行新一轮恐龙发掘调查。他们又来到二连盆地的恐龙化石埋藏区。
考察队员在这里找到了两具恐龙化石。专家们发现,这两具恐龙化石与以前发现过的化石都不一样,他们隐约感到,这可能是一次极具价值的新发现。
随后,内蒙古国土资源厅顾问徐星与内蒙古考察队的专家,对这两具恐龙化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把这两具恐龙装架成完整的骨架。
专家们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两具恐龙化石处在同一地层,它们都生活在距今大约8000万年的白垩纪晚期。这两具恐龙化石都是新属种,同属于镰刀龙类,但它们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图8)
先发现的恐龙,是杂食性中小型恐龙,专家把这条新发现的恐龙命名为“杨氏内蒙古龙”。
杨氏内蒙古龙体长2米,臀高不超过1米。它长着狭长的脑袋、 尖细的牙齿、超长的脖颈、带钩的爪子和相对较短的尾巴。
它具有明显的镰刀龙特征,但又与目前已发现的镰刀龙不完全相同。它是目前已知脖颈最长的镰刀龙,至少有14个颈椎,脖颈大约长0.7米,几乎占了它体长的一半。而此前发现的镰刀龙化石的脖颈都要短一些。
专家把后发现的恐龙化石,命名为“美掌二连龙”。它体长2米,头部高度为1.88米,臀高1.1米。它的尾巴比杨氏内蒙古龙要长。将它们进行对比研究后得知,虽然它们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杨氏内蒙古龙要比美掌二连龙更为原始。
它们的爪子都非常尖利,像镰刀一样,因此得名镰刀龙。这样的爪子表明,它们应该属于肉食性动物。但是从它们的其他特征,比如牙齿、嘴的构造来看,它们又不像很凶猛的动物,而像温顺的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正因为它们有这种矛盾的特征,才使人们对它们的分类产生了疑问。
传统上把恐龙分成两大类:蜥臀类、鸟臀类。后来又发现一类非常奇特的恐龙,这就是镰刀龙类。所以人们对它的系统位置一直有争议。有人曾建议,把它归入第3类恐龙。二连龙和内蒙古龙就属于镰刀龙类。
这样,恐龙大家族,就有了所谓3大类的说法。在二连盆地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同时发现蜥臀类、鸟臀类和镰刀龙类3大类恐龙化石,让研究者们非常兴奋。
镰刀龙种类发现很少,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现了大约16种。除了北美地区发现3种、蒙古国发现4种以外,其他发现于中国的云南、甘肃、广东、辽宁和内蒙古,其中二连占有两种。
那么,杨氏内蒙古龙和美掌二连龙的发现与研究,能提供哪些恐龙向鸟演化的信息呢?
通过分析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很重要的信息,也澄清了一些问题。比如。镰刀龙类虽然长得非常奇特,但它跟鸟类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搞清这一点非常重要。
它们之所以奇特,是因为大多数与鸟有亲缘关系的似鸟恐龙,都是肉食性动物,而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远的恐龙大都是吃植物的。但是,尽管杨氏内蒙古龙和美掌二连龙都有吃植物的特征,但它们仍然有着向鸟演化的似鸟特征。比如,原始的翅膀形态已经在它们身上演化出来,翅膀的运动方式已经开始接近鸟类。
这两具恐龙化石的发现,增加了世界上已知镰刀龙的属种,丰富了白垩纪恐龙的种群。它们不仅为恐龙分类学提供了新的资料,还丰富了恐龙向鸟演化的信息。因此,它们被公认为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重要科学成果之一。
杨氏内蒙古龙和美掌二连龙的重大发现,引起了很多媒体的极大兴趣。2004年,中央电视台为了报道杨氏内蒙古龙和美掌二连龙,派摄制组来到二连。而那时发掘工作已经结束,只好用“再现”的方法拍摄。为真实起见,摄制组让工作人员去寻找与镰刀龙比较匹配的骨骼化石。这时奇妙的事情出现了,工作人员无意中找到了一块非常奇特的恐龙骨骼化石,这让参加拍摄的专家感到吃惊。
研究后发现,它的确是又一个恐龙新属种,而且是蜥脚类恐龙中很特殊的新属种。它长9米,臀高1.75米,头部高度近3米,体重约2吨。蜥脚类恐龙以身材高大而著称,大部分体长都十几米,体重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所以新发现的这条恐龙,只能算是蜥臀类恐龙中的侏儒。
因为这具恐龙化石出土的地点,位于二连盆地的苏尼特草原,所以专家把它命名为“苏尼特龙”。
徐星与谭琳在《中国地质》杂志英文版上联合发表论文,公布了他们对苏尼特龙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又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2005年的夏天,日本NHK电视台摄制组来到二连。他们希望拍摄徐星和谭琳在野外发现苏尼特龙化石的过程。
为了形象地再现苏尼特龙的发现过程,徐星和谭琳一边用小刷子慢慢刷去覆盖在化石上,已经被风化的松软岩土,一边交淡着。随着化石的逐渐暴露,他们注意到,暴露出来的股骨化石的关节面,显然和苏尼特龙所属的蜥脚类恐龙不同,而是更接近兽脚类恐龙。经验丰富的徐星马上意识到,这又是一个恐龙新属种,而且很有可能是一个重量级的新发现。
异类恐龙
中国著名恐龙专家徐星,有丰富的野外考察和研究经验。面对这种意外而特殊的新发现,他也不敢轻易下结论。在没有掌握足够的化石证据之前,也只能反复比对和推测。
中国一直没有发现相对完整的霸王龙化石。这种恐龙体格庞大,看起来一副凶狠的模样,但它却与温顺、灵巧的鸟类有着亲缘关系。无疑,如果能在二连找到霸王龙化石,又是一个重大发现。
霸王龙让中国的古生物学家们望眼欲穿。为了证实这条疑似霸王龙的真实身份,必须找到其关键的证据——头骨化石。幸运之神似乎又一次降临,经过考察队员们的努力寻找,这条恐龙的头骨化石终于被找到了。这块奇怪的头骨虽然不属于霸千龙,但可以肯定,它属于另一个新的属种。为了得到更多的证据,在荒蛮的戈壁滩上,考察队员们夜以继日地发掘寻找,工作持续几个月,最后把这条恐龙60%以上的骨骼化石挖掘出来,这头神秘的“巨兽”终于重见天日。
在徐星主持下,这具恐龙化石的修复,整理和研究工作,在内蒙古龙吴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全面展开。工作进行了两年多,终于确认了这条恐龙的身份。
经专家研究鉴定,这具恐龙化石属于窃蛋龙类的一个新属种。因为这具窃蛋龙化石产于内蒙古二连盆地,体形又异常地大,而窃蛋龙也叫盗蛋龙,专家就把它命名为二连巨盗龙。
二连巨盗龙到底有多大?又是一副什么模样呢?
在专家指导下,工作人员根据二连巨盗龙化石复制了骨骼,并装架起完整的骨架。现在存放在内蒙古国土资源厅。它的臀高接近4米,头部伸起来高5米以上,体长超过8米,估计体重超过1400公斤,大小可与暴龙相比。(图9)
但判断它的科学价值,只依靠外形是远远不够的。专家们要对二连巨盗龙的年龄、结构、行为、生活习性等进行详细的综合研究,才能得出比较完整的结论。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恐龙化石,大部分都是恐龙意外死亡后形成的,因衰老而正常死亡的恐龙非常少。二连巨盗龙就是在8000万年前,因为巨大的洪水而死亡的。专家研究发现,二连巨盗龙还不到12岁,属于未成年恐龙。如果完全成年,它的躯体会更加庞大、
化石是古生物留给今天的惟一见证,里面保留着它们生前的许多信息。专家们在对这些信息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恐龙骨骼化石上有一种生长纹,并研究出通过生长纹分析和计算恐龙年龄的方法、还可以判断出恐龙的生长速率。不到12岁的二连巨盗龙,它每个月体重要增加10多公斤。
在以往的研究中,专家们发现当恐龙躯体变得庞大的时候,它的四肢会变得更加粗壮,远端部分会变得更短,行动也会因此而变得比较缓慢而笨拙。
然而,二连巨盗龙却是个例外。它的后肢比例非同寻常,它不仅没有变得更粗壮,反而变得更纤细,小腿也变得更加修长了,这标志着它的奔跑能力肯定强于其他恐龙。
此前,专家们认为,恐龙向鸟演化的过程,是一个躯体尺寸逐渐变小的过程。这意味着恐龙与鸟的亲缘关系越近,尺寸就会越小;亲缘关系越远,尺寸就会越大。比如最有可能演变成鸟的驰 龙,它的体重就只有几十克。这是过去发现的一个基本规律,早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二连巨盗龙将近两层楼高的庞大躯体,的确让人难以把它和鸟类联系起来。
但二连巨盗龙的前肢结构和鸟类的翅膀很相像。鸟类翅膀的结构使它的翅膀可以收叠起来,二连巨盗龙前肢的结构也在向这方面发展,已经开始具有折叠功能。
另外,还可以通过恐龙蛋的结构来分析研究。将恐龙蛋蛋壳切片后进行显微观察,会发现窃蛋龙蛋的结构与鸟类的蛋非常接近。
根据专家研究的结果,复原了8000万年前二连巨盗龙的生活状态,可以看出,二连巨盗龙除了还不能飞起来、翅膀上还有爪子、还长着长长的尾巴,以及羽毛还不够丰满以外,已经很像一只鸟了。二连巨盗龙和其他似鸟的恐龙一样,与鸟类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而且它具有的鸟类特征,多于比它小很多的某些窃蛋龙。
专家们还找到了二连巨盗龙的祖先类恐龙,将它们进行对比研究后的结果,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尾羽龙出现在12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那时它就已经有了似鸟特征。尾羽龙比二连巨盗龙早出现4000万年,如此漫长的时光,该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啊!
的确,它的变化非常大,不过这种变化,却违反已经发现的规律。按照已知的规律,当恐龙体型变大后,许多似鸟特征往往会消失。而二连巨盗龙比它的祖先类尾羽龙大了300倍,似鸟特征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变得更多、更明显,它比尾羽龙更像鸟了。在向鸟演变的漫长过程中,二连巨盗龙越变越大,它是对原有规律的一种颠覆。
二连巨盗龙的演化模式与原来已知的模式完全不同,这无疑增加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的复杂性,但也因此丰富了我们对恐龙向鸟演化的认识。(图10)
为什么说尾羽龙是二连巨盗龙的祖先类,而不说是祖先呢?
从专家绘制的演化村,可以清楚地看出恐龙向鸟演化的走向。比如二连巨盗龙由于所处演化树的位置,到一定的时候它可能停止了演化,它并没有演化成鸟。但是在似鸟的恐龙中,肯定有一种恐龙最终演化成了鸟。
2007年6月14日,徐星等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公布了他们经过两年多潜心研究的成果。
这一重大成果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并立刻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主要报刊都发布了这一消息,国内外众多电视和网络媒体也竞相进行采访报道。随后,这一成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7年全球科技十大发现之一。2009年,二连巨盗龙化石被评为世界八大著名化石之一。
二连盆地的恐龙化石群,代表着我国晚白垩纪恐龙生物群的主要特征。二连作为研究亚洲白垩纪晚期的重要地区,其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多样性和完整性十分突出,如此丰富的恐龙化石及完整系统的地层地质资源,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在二连这个古生物化石的聚宝盆里,还深藏着大量未被人类发现的远古时代的神秘信息,二连恐龙化石的科考活动远没有结束。它等待着人们去继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