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民生之本。努力让每一位灯都群众享有公平均等的优质教育资源,是古镇坚守不渝的教育理想和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多年来,古镇镇委、镇政府不断改善民生,为了凸显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推广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古镇高度重视教育民生,通过构建十五年免费教育、适应产业需求的青年教育、满足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社区教育这三个涵盖终身的教育体系,让人民群众能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
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在古镇,最广为人知的福利之一就是15年免费教育。为进一步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保证下一代能公平地接受教育,自2007年9月1日起,古镇率先试行户籍学生“15年免费教育”:即对九年义务教育,按国家规定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新增幼儿阶段3年保教费及高中阶段(包括普高、职高、中专、中技)3年学杂费,由镇村两级补贴。该举措大大降低普通家庭的教育成本支出,从而实现了均等化的教育资源供给。而为进一步推动新老古镇人的融合,古镇镇在2012年8月修订了15年免费教育实施办法,把已登记入户古镇的或虽未登记入户古镇,但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古镇镇属机关、单位、学校工作的公务员和正式在岗在编的干部、职工,且在市内外公办或民办正规幼儿园、高中就读的在校学生纳入免费教育的补助范围,让更多新老古镇人沐浴民生政策阳光,实现教育机会人人均等。政策实施10年来,学前三年和高中三年保教费、学杂费补贴99867人次,镇村两级补贴资金近1.4亿元。
健全扶困助学网络 构筑层级助学体系
除了着力解决学生最基本的学杂费,古镇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扶困助学工作。除市级层面的“上学易”、“大学通”等资助政策以及镇级层面的十五年免费教育外,古镇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800元(含低保、低收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子,进行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同步资助,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都可以申请。此项经费由镇扶困助学专项资金支出。而从村级层面来看,2007年3月古镇在全市首创村级教育及扶贫基金,作为对市、镇两级资助的一种补充。同时,镇、村两级还设立高考、中考优秀学子奖学基金,对中考、高考成绩优异学子进行表彰,激励学子争先创优、发奋图强。目前,古镇已建成“市-镇-村”三級“金字塔”型资助网络,实现了“政府主导、社区联动、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免、补、助、奖”全方位学生助学体系,做到体系完善、制度健全,实现全程资助,无缝覆盖。
打造校企共同育人平台 推行产学共建新模式
“一镇一品”是珠江三角洲专业镇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了推动古镇灯饰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往前后端延伸,2011年,古镇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筹建了古镇灯饰学院。学院以“一镇一品一专业”为办学理念,推行“零距离办学,零距离就业”的办学模式,提出“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循环递进的人才培养要求,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行开放式办学。学院自成立以来,先后与琪朗灯饰有限公司、华艺灯饰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古镇知名的灯饰企业合作,通过把这些企业的设计项目引入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还通过开设“高雅灯具班”、“胜球灯具班”等企业冠名班,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此外,灯饰学院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还参与和负责“灯具设计师”、“灯具装配工”等国家职业新工种的开发。学院办学至今,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共申报了500多个灯具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和10个实用新型专利。
通过专业镇与产业学院这个协同育人平台,不仅从最大程度上推动了古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潮流,而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学生也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搭建社区教育平台 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随着古镇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家家仓廪实而衣食足,但是精神文化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为促进古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2011年3月,古镇社区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它是以政府购买的方式,由古镇镇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办学的一所“公办民助”学院,它以“扎根社区,面向社会,整合社区资源,培养本地人才,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宗旨,不论学历、不限户籍、免费授课、积分入学入户,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并致力于搭建终身教育平台,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除了以社区学院为修身平台开设镇一级修身学堂外,全镇先后设立了36个修身学堂。学院自开办以来,以贴近社区、贴近企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常年开设公益性课程40多门,通过送教进村、进企、进社区等方式把课送到家门口,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学习的热情。
经过几年的探索,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学院也由开始的自愿报名,发展到部分课程严重超员,要通过测试来择优录取。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老灯都人通过社区学院这个平台融入到古镇大家庭。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处的这个学习环境已经悄然形成,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这个观念也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
案例一
15年免费教育让教育可及性看得见感受得到!
对于十五年免费教育,古镇居民最有发言权。李培新是古镇某学校教师,其女儿今年6月份高中毕业,高中期间政府每学期都会补贴学费1200元,家里只需要出住宿费和生活费,三年下来共省了7200元。“虽然省的钱不是很多,但一想到免费,心里就感到非常高兴,这不仅是镇政府对普通老百姓的一种关爱,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充分感受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舞。”
此外,免费教育的报销流程则更加凸显“古镇速度”,整个登记报销的流程相当简单顺畅。为解决当地人在外地上学的这一情况,古镇采取先缴费后报销的方式。每年4月和10月,学生或家长凭本学期收费发票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所属村(居)委会登记,经所属村(居)委会审定为免费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后,各村(居)委会把登记情况给予公示五天,无异议后将有关资料送镇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最后,各村(居)委结合镇下拨经费和本村(居)委负担经费,返还到登记的银行账户内,报销程序就顺利完成。另外对于贫困户以及低保户的学生,每学期缴费前可在户籍所属村(居)委会预借应缴交的费用,待学校开出收费单据后再拿回所属村(居)委会作报销凭据。贫困户、低保户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后读书仍有困难的,可向镇扶困助学机构申请困难补助。 案例提供:刘冠贤
案例二
产学结合助推产业发展放飞青年梦想
中山市柏顺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是古镇同益工业园内的一家灯饰企业,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2015年,灯饰学院正式与该企业合作,成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自项目开展以来,双方紧密合作,通过利用学校人才优势,多方面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经过几年的实践,灯饰学院与古镇灯饰企业最终探索出了“54321”的合作模式。既实现“5共”——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评价、共同组建基地、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开展研发;推进“4项合作”——明确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强调全面持久的合作理念;实行“3层对接”——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建好“2种课堂”——学校建到企业中,企业建在学校里;最终实现“1个目标”——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中山市开元灯配城装饰灯创意设计大赛、贤俊龙杯第十五届中南星奖设计艺术大赛等多项比赛中,古镇灯饰学院凭借明显的专业优势,多名同学在比赛中斩获多项大奖。在学院及社企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培养出了近400名灯具设计、制造及销售人才,也为古镇灯饰行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这部分学生有的已经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技术骨干,有的成为了企业的技术主管或部门负责人。学院的成立对推动古镇灯饰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
社区学院放飞新梦想汇聚正能量
赵小琴是一位来自重庆的姑娘,因为身体残疾,热爱学习的她在初中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在家,又因为行动不便,语言功能障碍,导致她特别自卑、胆小,身边没有太多的朋友。尤其在外出务工过程中处处碰壁,令其对生活一度绝望。后来辗转来到了古镇,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她了解到古镇社区学院是一个不论户籍、不论年龄、不论学历的全民公益性的免费学习平台。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尝试着报名,希望借助社区学院的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在学院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她顺利报读了社区学院的语言训练班和灯饰英语班,通过学员们的鼓励和老师的专心辅导,取得了好成绩,在结业典礼上顺利拿到了结业证和优秀学员证,并代表班級上台表演。现在的她,是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员。她激动地说道:“是社区学院,给了我坚强生活的希望;是社区学院,点燃了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社区学院,让我找到了一个幸福的精神家园。”这个学期,好学的赵小琴不但参与了院刊的编写工作,还热心社会公益,现在的她再也找不到以前自卑的影子,表现出来的是充满阳光和满满的自信。
古镇社区学院,是一个编织梦想、实现梦想的乐园,在这里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它还是一所百花盛放的教育殿堂,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你可以和新老灯都人共聚一堂,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同时它还是一所栽种友谊、培育感情的大花园,是年轻人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大平台,是全民修身、终身学习的大学堂!
案例提供者:廖宇庭
专家评点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民生之本。人民群众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之后,便会产生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古镇从满足人们自我实现这个需求出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努力实现人们对教育的价值追求,通过提供公平均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15年免费教育到适应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再到满足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社区教育,通过打造终身教育体系,把每一位灯都群众共建共享平等的教育资源作为其不懈的价值追求,助学促学,产学共建,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但改善和体现了教育民生,也使人民群众从教育可及性和教育获得感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方向感、成就感、希望感和幸福感。
专家简介
彭未名教授,教育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社会组织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在古镇,最广为人知的福利之一就是15年免费教育。为进一步夯实教育公平的基础,保证下一代能公平地接受教育,自2007年9月1日起,古镇率先试行户籍学生“15年免费教育”:即对九年义务教育,按国家规定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新增幼儿阶段3年保教费及高中阶段(包括普高、职高、中专、中技)3年学杂费,由镇村两级补贴。该举措大大降低普通家庭的教育成本支出,从而实现了均等化的教育资源供给。而为进一步推动新老古镇人的融合,古镇镇在2012年8月修订了15年免费教育实施办法,把已登记入户古镇的或虽未登记入户古镇,但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古镇镇属机关、单位、学校工作的公务员和正式在岗在编的干部、职工,且在市内外公办或民办正规幼儿园、高中就读的在校学生纳入免费教育的补助范围,让更多新老古镇人沐浴民生政策阳光,实现教育机会人人均等。政策实施10年来,学前三年和高中三年保教费、学杂费补贴99867人次,镇村两级补贴资金近1.4亿元。
健全扶困助学网络 构筑层级助学体系
除了着力解决学生最基本的学杂费,古镇镇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扶困助学工作。除市级层面的“上学易”、“大学通”等资助政策以及镇级层面的十五年免费教育外,古镇对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800元(含低保、低收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子,进行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同步资助,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都可以申请。此项经费由镇扶困助学专项资金支出。而从村级层面来看,2007年3月古镇在全市首创村级教育及扶贫基金,作为对市、镇两级资助的一种补充。同时,镇、村两级还设立高考、中考优秀学子奖学基金,对中考、高考成绩优异学子进行表彰,激励学子争先创优、发奋图强。目前,古镇已建成“市-镇-村”三級“金字塔”型资助网络,实现了“政府主导、社区联动、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免、补、助、奖”全方位学生助学体系,做到体系完善、制度健全,实现全程资助,无缝覆盖。
打造校企共同育人平台 推行产学共建新模式
“一镇一品”是珠江三角洲专业镇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为了推动古镇灯饰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链往前后端延伸,2011年,古镇政府投资2000多万元,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筹建了古镇灯饰学院。学院以“一镇一品一专业”为办学理念,推行“零距离办学,零距离就业”的办学模式,提出“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循环递进的人才培养要求,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行开放式办学。学院自成立以来,先后与琪朗灯饰有限公司、华艺灯饰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古镇知名的灯饰企业合作,通过把这些企业的设计项目引入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学院还通过开设“高雅灯具班”、“胜球灯具班”等企业冠名班,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此外,灯饰学院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还参与和负责“灯具设计师”、“灯具装配工”等国家职业新工种的开发。学院办学至今,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共申报了500多个灯具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和10个实用新型专利。
通过专业镇与产业学院这个协同育人平台,不仅从最大程度上推动了古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潮流,而且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学生也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搭建社区教育平台 推动全民终身学习
随着古镇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家家仓廪实而衣食足,但是精神文化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为促进古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2011年3月,古镇社区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它是以政府购买的方式,由古镇镇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合作办学的一所“公办民助”学院,它以“扎根社区,面向社会,整合社区资源,培养本地人才,构建学习型社会”为宗旨,不论学历、不限户籍、免费授课、积分入学入户,以此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需求,并致力于搭建终身教育平台,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除了以社区学院为修身平台开设镇一级修身学堂外,全镇先后设立了36个修身学堂。学院自开办以来,以贴近社区、贴近企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常年开设公益性课程40多门,通过送教进村、进企、进社区等方式把课送到家门口,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学习的热情。
经过几年的探索,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学院也由开始的自愿报名,发展到部分课程严重超员,要通过测试来择优录取。如今,越来越多的新老灯都人通过社区学院这个平台融入到古镇大家庭。人人是学习之人,处处是学习之处的这个学习环境已经悄然形成,全民教育、终身教育这个观念也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
案例一
15年免费教育让教育可及性看得见感受得到!
对于十五年免费教育,古镇居民最有发言权。李培新是古镇某学校教师,其女儿今年6月份高中毕业,高中期间政府每学期都会补贴学费1200元,家里只需要出住宿费和生活费,三年下来共省了7200元。“虽然省的钱不是很多,但一想到免费,心里就感到非常高兴,这不仅是镇政府对普通老百姓的一种关爱,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充分感受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鼓舞。”
此外,免费教育的报销流程则更加凸显“古镇速度”,整个登记报销的流程相当简单顺畅。为解决当地人在外地上学的这一情况,古镇采取先缴费后报销的方式。每年4月和10月,学生或家长凭本学期收费发票在规定的时间内到所属村(居)委会登记,经所属村(居)委会审定为免费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后,各村(居)委会把登记情况给予公示五天,无异议后将有关资料送镇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最后,各村(居)委结合镇下拨经费和本村(居)委负担经费,返还到登记的银行账户内,报销程序就顺利完成。另外对于贫困户以及低保户的学生,每学期缴费前可在户籍所属村(居)委会预借应缴交的费用,待学校开出收费单据后再拿回所属村(居)委会作报销凭据。贫困户、低保户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后读书仍有困难的,可向镇扶困助学机构申请困难补助。 案例提供:刘冠贤
案例二
产学结合助推产业发展放飞青年梦想
中山市柏顺照明电器有限公司是古镇同益工业园内的一家灯饰企业,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2015年,灯饰学院正式与该企业合作,成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自项目开展以来,双方紧密合作,通过利用学校人才优势,多方面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经过几年的实践,灯饰学院与古镇灯饰企业最终探索出了“54321”的合作模式。既实现“5共”——与行业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评价、共同组建基地、共同培育师资、共同开展研发;推进“4项合作”——明确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强调全面持久的合作理念;实行“3层对接”——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职业;建好“2种课堂”——学校建到企业中,企业建在学校里;最终实现“1个目标”——校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中山市开元灯配城装饰灯创意设计大赛、贤俊龙杯第十五届中南星奖设计艺术大赛等多项比赛中,古镇灯饰学院凭借明显的专业优势,多名同学在比赛中斩获多项大奖。在学院及社企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培养出了近400名灯具设计、制造及销售人才,也为古镇灯饰行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这部分学生有的已经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技术骨干,有的成为了企业的技术主管或部门负责人。学院的成立对推动古镇灯饰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
社区学院放飞新梦想汇聚正能量
赵小琴是一位来自重庆的姑娘,因为身体残疾,热爱学习的她在初中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在家,又因为行动不便,语言功能障碍,导致她特别自卑、胆小,身边没有太多的朋友。尤其在外出务工过程中处处碰壁,令其对生活一度绝望。后来辗转来到了古镇,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她了解到古镇社区学院是一个不论户籍、不论年龄、不论学历的全民公益性的免费学习平台。在朋友的鼓励下,她尝试着报名,希望借助社区学院的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同时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在学院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她顺利报读了社区学院的语言训练班和灯饰英语班,通过学员们的鼓励和老师的专心辅导,取得了好成绩,在结业典礼上顺利拿到了结业证和优秀学员证,并代表班級上台表演。现在的她,是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学员。她激动地说道:“是社区学院,给了我坚强生活的希望;是社区学院,点燃了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是社区学院,让我找到了一个幸福的精神家园。”这个学期,好学的赵小琴不但参与了院刊的编写工作,还热心社会公益,现在的她再也找不到以前自卑的影子,表现出来的是充满阳光和满满的自信。
古镇社区学院,是一个编织梦想、实现梦想的乐园,在这里你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人生理想。它还是一所百花盛放的教育殿堂,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你可以和新老灯都人共聚一堂,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同时它还是一所栽种友谊、培育感情的大花园,是年轻人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的大平台,是全民修身、终身学习的大学堂!
案例提供者:廖宇庭
专家评点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民生之本。人民群众在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之后,便会产生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古镇从满足人们自我实现这个需求出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努力实现人们对教育的价值追求,通过提供公平均等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15年免费教育到适应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再到满足群众多样文化需求的社区教育,通过打造终身教育体系,把每一位灯都群众共建共享平等的教育资源作为其不懈的价值追求,助学促学,产学共建,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但改善和体现了教育民生,也使人民群众从教育可及性和教育获得感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方向感、成就感、希望感和幸福感。
专家简介
彭未名教授,教育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社会组织管理学院院长、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