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琴教学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j00000p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校在实行口琴进课堂以来,经过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总结出课堂口琴教学在情感体验、过程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性,确立了新的知识观,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
  一、以培养全体学生为目标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面向全体学生。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首先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口琴教学,往往以音乐教师为主体,教师的命令学生必须遵照执行,教师的答案是唯一的标准。以口琴的拿法为例,我们不能只要求学生按照传统的单调的拿法去拿,只要学生拿着方便吹奏都可以,可以单手拿,也可以双手拿,可以拿在中间一点,也可以拿在两端。反正不做太死板的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应该体现音乐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于难度稍微大一点的,教师自己可以对曲子进行改编、简化。例如西施版教材三年级有一首曲子《黄桷树》,这首曲子中有很多的十六分音符,在吹奏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比较难,于是我就把曲子改编了一下,把十六分音符改成八分音符,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吹奏起来就容易多了。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有的学生对于简化了的谱子还觉得有难度,我就给乐曲配上单音伴奏。配上二声部既可以为学生降低难度,还可以给歌曲增加色彩。使全体学生都能参加到演奏中来。
  二、以促进音乐教学为核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口琴教学的实践和大胆地尝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把器乐演奏与唱歌、欣赏等音乐知识结合起来教学,改变了以往在音乐课上单纯教唱歌的状况,使得音乐课中的器乐教学越来越受学生的欢迎。但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还应该正确处理器乐教学与唱歌教学、音准节奏、律动教学的关系。乐器演奏的节奏常常是演唱歌曲的典型节奏型,演奏的旋律也是演唱歌曲或欣赏作品的主要旋律。可以这么说,每一首教唱歌曲的曲谱都是我们器乐教学的演奏曲谱,同样的一个乐谱,我们既用于演奏又用于演唱。通过使用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口琴,学生能掌握音高、节奏、视唱及乐理知识,解决唱歌的音准问题。以往的音乐教学,视唱、听音、练耳训练要费很大的精力才能使学生学会,而现在借助乐器由学生自己来学习,就容易多了。
  三、以发展兴趣爱好为动力
  在口琴教学中,我们要一改往日的教学方法,采取兴趣诱发式教学。如初学习口琴时,有的教师在教学时先是示范演奏一曲,然后让学生马上学吹,吹不会就反复地教,直到吹会为止。这样,学生通常会觉得很难、很枯燥,会失去信心。若教师能善于引导,这个难题便会迎刃而解。我们不妨先拿出口琴,吹奏一曲学生熟悉的优美歌(乐)曲,如《小星星》、《红蜻蜓》等,然后简介口琴的结构、发声原理、演奏方法和音阶指法,并鼓励学生认识到学口琴并不难,只要自己想学,就一定能学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调动了他们主动吹奏学习口琴的兴趣。口琴中的一些演奏技巧则可以把它趣味化,例如学习音阶时,我让学生在口琴每个音的背面贴上标签,吹的时候对这镜子,就可以像学习电子琴那样看着音练习了,只要熟悉了音位,以后就可以熟悉地吹奏音阶了。这样教学还可以使他们对口琴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要他奏”为“他要奏”,激发学生持久的口琴学习动机。
  四、以创设良好氛围为平台
  素质教育的浪潮一浪接一浪,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知识的启发者和引路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因而,在教学时,我非常重视课堂的气氛。因为适宜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使用了口琴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本身就活跃,如果要让学生的兴趣不是一时的,作为教师就应该注重教学教法。让他们觉得每一堂课都是新鲜的,每一次上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特别是口琴练习,如果我们在选曲子的时候选择学生喜欢的曲子,如放《大长今》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学生喜欢主题曲,我就干脆把曲子写在黑板上,这样就能使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了,练习起来也轻松。为了不让学生的练习枯燥,在课堂上我让他们分组练习,学生可以从中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点,还可以让学得好的同学帮助不会吹的同学。为了使学生把口琴学好,形成一门技能,光靠上课的时间练习是不行的,必须要靠课外的时间练习才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中午组织全校的练习,每天中午学生把器乐课上老师教的内容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口琴的技能也会随之提高。
  虽然,我们不能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口琴演奏高手,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把口琴带入课堂教学中去,让他们创造性的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才能。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中,更加富有个性和创造性。
其他文献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最动人的创造之一。音乐曾使数以亿万的人为之动情、为之感奋。每一个音符都是情感的表达,高校音乐教育该如何开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成效?我觉得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四美”,即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塑造健康的心理、和谐的生活,真正达到大学美育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高校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欣赏能力。当然这种音乐不仅指高雅音乐,通俗音乐同样有此功效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40首文质兼美的古诗,其语言凝炼含蓄,意境深邃优美,不仅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文字知识的本身,所以诸如填鸭式、注入式的串讲,信口开河式的问答等充斥着课堂。笔者认为新课标理念下的古诗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整合——增强学生感受  《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的和运用的领域,注重
期刊
情感是人对各种事物所报有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有较大影响,是影响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对英语教师而言,作业批语是教师的文字语言,教师通过这种“静态”的语言把自己的情感向学生表露出来。通过作业批语以情染情,优化学生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有形无声语言的真谛。才能展示英语作业批语的情感魅力。  批改作业则是教师在课下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文字
期刊
在信息技术算法模块的课堂教学中,对于优秀学生,他们能迅速地从教师的课堂讲授、自己的动手实践中获取知识,找到程序设计的灵感;而对于一大批面临信息技术高考的差生,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异常卖力地讲解、课后不计休息地改作、分析却也收效甚微。面对这批“差生”,很多教师都觉得很失望,还能凭什么去奢望新课标的实施与落实?在意识形态上,新课标更多强调素质的全面提升,而高考则是将课堂教学逼向应试教育的死胡同;貌似一对“
期刊
在新课程背景下,有着不竭动力的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什么?数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育学指出,数学教育的功能和任务主要体现在:提供给学生一门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以适应今后生活及工作的需要;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虽然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对数学的感悟和应用是千差万别的,但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是可以让每一个人能终身受益的,那就是数学的文化。数学文化的核心是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
期刊
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真实交际打下基层。……”目前,初中学生随着词汇量的增多,知识难度的加大以及其他的现实原因,不同程度地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直接影响了自学能力的发展。而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必须首先培
期刊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效果的延续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由于学生的学习时间有片断式的特点,为了创造优良的教学情境,我们必须把握好一堂新课的引入。成功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很多方面的良好作用: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在知识层面上还可以达到前后衔接的作用。因此,对新课引入内容及方案的的设计,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在设计引入内容时
期刊
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极具可塑性,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认为:在语文教学上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看来,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会使人终生受益。  一、写字习惯的培养  写字的良好习惯,需从小抓起。它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执笔姿势、书写姿势正确。(二)书写
期刊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而学生是教师主导下的课堂活动的主体,这已不容质疑。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
期刊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要在充分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遵循学生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阅读和科学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自觉地把客观真理转化为坚实的基础知识,并同时发展智力、能力和受到教育,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精神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这些不同形式启发式教学法?我认为做好课堂设疑是这种教学法成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