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由于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之间跨文化交际能力参数对比差异明显,且整体参数偏低,本文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偏低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建议采取多形式多内容的文化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在多年外语学习以后仍然无法顺利交际的严重趋势,使公共外语教学走上一条既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又有利于民族地区外语教学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大学生 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交流不断增多,高校外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外语学习人数不断增加,涉及领域不断拓宽,应用型高层次外语人才紧缺等。同时外语教学也面临更多的挑战:教学模式单一,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民族区位优势无法凸显,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外语兴趣的多元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法词汇教学)虽然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却滞后很多,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更是捉襟见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国外,Samovar and Porter(2004:303)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动机(motivation)、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三个方面,这种模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纳并引用。Cudykunst将Intercultural Competence的基本要素阐述为八个方面:显示尊重(display of respect)、求知倾向(orientation to knowledge)、移情能力(empathy)、交际驾驭能力(interaction management)、事件行为能力(task role behavior)、关系行为能力(relational role behavior)、模糊性容忍(tolerance for ambiguity)、交际性态度(interaction posture)。Chen(1989:113-118)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四个层面:个性力量 (personality strength)、交际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心理调适能力(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文化知觉力(cultural awareness)。
在国内,胡文仲教授指出(2002:5):“重视语言形式而忽略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是一个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重大课题。在认识方面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语言与文化关系,一是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与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关系,一是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著名学者高一虹教授(1998:41)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做“道”与“器”,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道”是交际主体的基本取向;“器”是对信息和技巧的掌握,以及交际的结果或功效。贾玉新(1997)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拓新(2011)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五大系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思维、文化调适能力、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论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者,都包含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注重在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高跨文化交际实际应用能力。
二、外语课程设置、学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楚雄师范学院公外部的外语教学主要采用五四制:一年级每周5节课,其中3节读写,2节听力;二年级每周4节课,其中2节读写,2节听力。教材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1-4册),《新世纪听力教程》(1-4册),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授课主要采用大课堂(英语班级) 小课堂(英语学习小组) 二课堂(英语村、英语营和英语月等),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4为考试,大学英语2和大学英语3为考查课。考查内容更侧重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采用“六个一”形式:读英文小说、看英文电影、写英语的观后感、讲英语故事、唱英文歌曲、演英语话剧。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楚雄师范学院地处云南滇中,属彝族自治州。学生来自全国24个省份,主要以本地学生为主,多民族、多语言并存给外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母语(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负迁移现象严重,极大干扰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和运用。
从第一阶段的调查来看,楚雄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交际能力普遍较弱、中西文化知识欠缺、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偏低、整体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一是相比女生,男生外语学习依赖性较强;二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基础薄弱。
三、成因分析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不懈努力。从2002年升本以来,我院无论是校舍的建设、招生规模方面,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但就公共外语来说,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整体外语能力却不容乐观。一是校园内缺少浓厚的外语学习风气,学生疲于应付课堂教学,课外几乎没有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艺术、体育生尤为明显);二是学校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如外语广播电台、英文电影展播室、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三是学生自身问题。学生整体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中学教学主要以考试为导向(exam-oriented),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外语学习观念没有转变,孤立地忙于词汇和语法的记忆;四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族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的转换和过渡较为困难,语言负迁移现象严重。主观来说,学生对大学外语的培养目标不了解,跨文化交际认知不足,也没有自主地培养起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有些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但在环境适应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异族文化包容能力,交际技巧的应用上还有待提高。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教育部提出的三个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明确指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通病是:学生英语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听不懂,开不了口,再加上英语教学费时多、效率低。根据大纲的要求,无论是整个校园环境还是学生个人因素,楚雄师范学院的公共外语教学都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地区有效开展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地区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语言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又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或限制,而文化又是动态多变的,这似乎让语言学习变得愈加困难。但高一虹教授(1998)在谈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时提出了四点可供参考的原则:道高于器;道寓于器;器由简至繁,道贯穿始终;由器而得道,得道而忘器。同时高一虹教授(2002)指出“超越”是高于“跨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所以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楚雄师范学院的公共外语教学应该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道”的层面上,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坚实的“根”(道)定能绽放出茂密的“叶”(器)。
1.进一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加大图书馆书籍采购力度,除了传统的经典文学读物外,还应采购一些介绍西方政治、经济、教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的读物,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拓宽他们的阅读领域,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让师生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通过互联网实时给学生介绍经典英语视频,通过视觉、听觉冲击,逐步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学生能在课余时间根据教师的安排学习相关外语知识。
2.加强师资建设。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必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高永晨,2006:28)。年轻教师普遍职称低、教学任务重、外出机会少,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大年轻教师出国(短期或长期)学习、培训和访学的力度,让年轻教师真正体验异国文化,这对他们今后的外语教学和科研将会有很大帮助。
3.充分利用好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资源。通过英语角、系列讲座、师生联谊会等活动加大学生和外教及留学生的联系,学生可以在较短时期内直接接触到最为直接、最为丰富的语言现象,感受到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的运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鉴别能力,也能在不断的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能力,实现交际能力从“跨越”到“超越”的发展。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经典电影展播不但能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感受英语母语国家在实际交际中应遵守什么样的准则,还能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根据不同兴趣爱好成立外语读书会,撰写读书笔记(英语),由专门教师定时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实时邀请留学生和外教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5.充分组织好课堂教学,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教室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教师是学生知识的直接来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好教材、教案、课件、多媒体资源等,在知识讲解的同时穿插文化知识传授,运用教材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分组操练,教师及时做出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还欠妥,需要改进。一年级学生多注重引导和知识的输入,二年级学生应以训练为主,注重语言的输出能力。通过分级、分阶段的训练和培养,逐渐消除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忧虑和胆怯心理。
五、结语
大学外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语法词汇教学,更应该注重深层次的跨文化教学,以教材为基础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比。教师在文化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日常语言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悟出跨文化交际的“道”。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跨越”到“超越”的过程,一个由“道”生“器”、由“器”升“道”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交际之道,并加以内化(internalization)才能在实际交际中游刃有余,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或文化休克。
参考文献:
[1]Chen G.M.Relationships of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89,(377):118-113.
[1]Gudykunst William B.The Potential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杜瑞清,田德新,李本现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C].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432.
[2]Samovar L A
关键词: 大学生 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外交流不断增多,高校外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外语学习人数不断增加,涉及领域不断拓宽,应用型高层次外语人才紧缺等。同时外语教学也面临更多的挑战:教学模式单一,硬件设施相对落后,民族区位优势无法凸显,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学生外语兴趣的多元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语法词汇教学)虽然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却滞后很多,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更是捉襟见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国外,Samovar and Porter(2004:303)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动机(motivation)、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三个方面,这种模式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纳并引用。Cudykunst将Intercultural Competence的基本要素阐述为八个方面:显示尊重(display of respect)、求知倾向(orientation to knowledge)、移情能力(empathy)、交际驾驭能力(interaction management)、事件行为能力(task role behavior)、关系行为能力(relational role behavior)、模糊性容忍(tolerance for ambiguity)、交际性态度(interaction posture)。Chen(1989:113-118)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四个层面:个性力量 (personality strength)、交际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心理调适能力(psychological adaptation)和文化知觉力(cultural awareness)。
在国内,胡文仲教授指出(2002:5):“重视语言形式而忽略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忽视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是一个涉及跨文化交际的重大课题。在认识方面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一是语言与文化关系,一是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与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关系,一是外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著名学者高一虹教授(1998:41)把跨文化交际能力比做“道”与“器”,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道”是交际主体的基本取向;“器”是对信息和技巧的掌握,以及交际的结果或功效。贾玉新(1997)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拓新(2011)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五大系统: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思维、文化调适能力、文化知识和交际能力。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论述,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者,都包含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注重在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高跨文化交际实际应用能力。
二、外语课程设置、学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楚雄师范学院公外部的外语教学主要采用五四制:一年级每周5节课,其中3节读写,2节听力;二年级每周4节课,其中2节读写,2节听力。教材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1-4册),《新世纪听力教程》(1-4册),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授课主要采用大课堂(英语班级) 小课堂(英语学习小组) 二课堂(英语村、英语营和英语月等),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4为考试,大学英语2和大学英语3为考查课。考查内容更侧重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采用“六个一”形式:读英文小说、看英文电影、写英语的观后感、讲英语故事、唱英文歌曲、演英语话剧。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楚雄师范学院地处云南滇中,属彝族自治州。学生来自全国24个省份,主要以本地学生为主,多民族、多语言并存给外语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母语(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负迁移现象严重,极大干扰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和运用。
从第一阶段的调查来看,楚雄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交际能力普遍较弱、中西文化知识欠缺、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偏低、整体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一是相比女生,男生外语学习依赖性较强;二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语言基础薄弱。
三、成因分析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阵地,校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不懈努力。从2002年升本以来,我院无论是校舍的建设、招生规模方面,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但就公共外语来说,随着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整体外语能力却不容乐观。一是校园内缺少浓厚的外语学习风气,学生疲于应付课堂教学,课外几乎没有自主学习外语的能力(艺术、体育生尤为明显);二是学校缺乏相应的硬件设施:如外语广播电台、英文电影展播室、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三是学生自身问题。学生整体英语基础较为薄弱,中学教学主要以考试为导向(exam-oriented),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基本处于缺失状态,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外语学习观念没有转变,孤立地忙于词汇和语法的记忆;四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族语、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的转换和过渡较为困难,语言负迁移现象严重。主观来说,学生对大学外语的培养目标不了解,跨文化交际认知不足,也没有自主地培养起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有些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交际能力,但在环境适应能力、语言驾驭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异族文化包容能力,交际技巧的应用上还有待提高。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教育部提出的三个要求中(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明确指出我国大学外语教学的通病是:学生英语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听不懂,开不了口,再加上英语教学费时多、效率低。根据大纲的要求,无论是整个校园环境还是学生个人因素,楚雄师范学院的公共外语教学都面临极大挑战: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地区有效开展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服务地区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语言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又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或限制,而文化又是动态多变的,这似乎让语言学习变得愈加困难。但高一虹教授(1998)在谈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时提出了四点可供参考的原则:道高于器;道寓于器;器由简至繁,道贯穿始终;由器而得道,得道而忘器。同时高一虹教授(2002)指出“超越”是高于“跨越”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所以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楚雄师范学院的公共外语教学应该把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放在“道”的层面上,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了坚实的“根”(道)定能绽放出茂密的“叶”(器)。
1.进一步改善教学硬件设施。加大图书馆书籍采购力度,除了传统的经典文学读物外,还应采购一些介绍西方政治、经济、教育、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知识的读物,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拓宽他们的阅读领域,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让师生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通过互联网实时给学生介绍经典英语视频,通过视觉、听觉冲击,逐步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学生能在课余时间根据教师的安排学习相关外语知识。
2.加强师资建设。只有教师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教师如果没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必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高永晨,2006:28)。年轻教师普遍职称低、教学任务重、外出机会少,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应该加大年轻教师出国(短期或长期)学习、培训和访学的力度,让年轻教师真正体验异国文化,这对他们今后的外语教学和科研将会有很大帮助。
3.充分利用好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资源。通过英语角、系列讲座、师生联谊会等活动加大学生和外教及留学生的联系,学生可以在较短时期内直接接触到最为直接、最为丰富的语言现象,感受到不同场合不同语言的运用,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鉴别能力,也能在不断的交流中增强学生的语言和非语言交际能力,实现交际能力从“跨越”到“超越”的发展。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经典电影展播不但能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识,感受英语母语国家在实际交际中应遵守什么样的准则,还能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和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根据不同兴趣爱好成立外语读书会,撰写读书笔记(英语),由专门教师定时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实时邀请留学生和外教参与其中,鼓励学生大胆交流。
5.充分组织好课堂教学,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教室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地方,教师是学生知识的直接来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好教材、教案、课件、多媒体资源等,在知识讲解的同时穿插文化知识传授,运用教材经典案例,组织学生分组操练,教师及时做出点评,让学生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还欠妥,需要改进。一年级学生多注重引导和知识的输入,二年级学生应以训练为主,注重语言的输出能力。通过分级、分阶段的训练和培养,逐渐消除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忧虑和胆怯心理。
五、结语
大学外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传统语法词汇教学,更应该注重深层次的跨文化教学,以教材为基础注重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对比。教师在文化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日常语言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悟出跨文化交际的“道”。总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跨越”到“超越”的过程,一个由“道”生“器”、由“器”升“道”的过程。学生只有掌握交际之道,并加以内化(internalization)才能在实际交际中游刃有余,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或文化休克。
参考文献:
[1]Chen G.M.Relationships of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89,(377):118-113.
[1]Gudykunst William B.The Potential fo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A].杜瑞清,田德新,李本现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C].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432.
[2]Samovar L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