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容易得分难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fe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卷第22题,在不少考生眼中是一道非常容易的题,但据阅卷点最后统计,本题我省人均分数是2,2分,这一结果大大出乎考生的意料。本人参加了今年高考阅卷工作,评阅的正是这道题,对考生的失误深感惋惜。本文拟对考生的失误作点简析。
  
  一、试题回放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下你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4分)
  
  二、答案呈现
  
  《献给母亲的歌》
  1 把祖国比喻为母亲,给母亲献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爱,直抒胸臆,情真意切。(4分标答)
  
  2 这个书名体现了我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亲切动人,更表现出中华儿女的拳拳赤子之心。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4分符合标答)
  《山河岁月欢乐颂》
  1 山河是祖国的代称。岁月是祖国的历程,欢乐颁是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4分标答)
  2 用山河代祖国,岁月表现历史,欢乐颂表现的是中国成立60周年的喜庆,题目有文采,大气。(4分符合标答)
  【评分说明】申述理由时能正确理解书名,尤其是准确理解书名所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2分,语言准确生动2分。语言分一定是要在准确理解书名基础上才能获得。
  
  三、失误例谈
  
  在我所阅的数以万计的试卷中,有如下几种失误:
  
  1 修辞缺失
  未能识别出书名中的修辞,如前一个书名中“母亲”的寓意。即“把祖国比喻为母亲”,后一个书名中“山河”、“岁月”指代意义,即“山河”指代“祖国”,“岁月”指代“祖国发展历程”。这两个书名出采,得益于修辞,不能识别修辞,对书名的理解就会出现偏差。这类失误占了很大的比重。如:
  母亲生育了我们,为我们的成长花费了巨大的心血,《献给母亲的歌》正好反映了儿女对母亲的热爱崇敬之情,感情真挚,亲切动人。(0分)
  
  2 表达(效果)遗漏
  答出了比喻,未能更深一层地说出表达效果,妙处。如:
  母亲是我们最亲近的人,祖国是我们大家的母亲,我想用歌来赞颂她。(2分)
  
  3 弄错对象
  有人将比喻的“本体”弄错,答成“长江”(“黄河”、“地球”、“母校”等)是我们的母亲。陈述的对象是书名。有人却写成了“这本书”、“这首歌”、“这支曲子”,答案中虽要点具备,无奈评分标准很严,酌情给分0~1分。
  
  4 以例代析,即举例过多,缺少分析。如:
  60年以来,祖国山河经历了沧桑巨变,毛主席领导人民推翻了旧中国。邓小平设计了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第三代领导人带领我们走上了强国之路。对于祖国既今日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献上欢乐颂。所以我喜欢第二个书名。(2分)
  
  5 表达(方式)不当
  申述理由应用评述性语言,目的在于表明观点态度,有人用的却是抒情性语言,表达的是对祖国的歌颂,不切题意。
  如:五千年沉甸甸的历史啊,岁月的磨难使你变得更加坚强,那顽强的信念,使你变得更加伟岸。(0分)。
  
  6 评述空泛
  不结合具体内容作概念化的评述。
  如:“献给母亲的歌”名字俗气,缺乏吸引力,而“山河岁月欢乐颂”灵动飞扬,有文采,我喜欢后一个标题。(0分)
  
  7 另起炉灶
  没有审题,答的是自己喜欢的某一名著及理由。这类失误人数也不少。判0分。
  
  四、温馨提示
  
  1 答题中要有考点意识。对于这类实用性强、开放度高的题目,我们的考生缺乏考点意识或是找不到对应的考点,如本题对应的考点为“修辞”与“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不突破这点:答题没有方向,结果可想而知。
  
  2 平时训练要严格规范。把陈述的对象弄错,尤其是将“书名”写成“本书”、“这本文集”、“这首歌”的情形属平时训练不严留下的“后遗症”;过多举例,用抒情性语言陈述的现象反映出平时训练不规范、不到位的问题。
  
  3 反复重申审清题意。由于作文审题门槛不断降低,由于考生对试卷的熟悉而产生的“套板效应”。以致在本题中答成了自己喜爱的名著与理由,他们将为自己的低级失误而买单,岂不可惜!在此,我不厌其烦地重申下笔前一定要审清题意。
其他文献
带着不愿回头的气概,在跨过十七岁门槛的那一刻,我迎来了新的清晨,送走了充满着迷茫懵懂的十七岁。终于我不再徘徊迷茫,我开始努力。在前进的道路上,情不自己,写了以下内容。  走吧,十七岁  連同用十七年的代价浇灌的欢乐  还有失误的迷惘和单调的忧郁  也一起走吧  告别  雨季中蠢笨的雨伞  和昨天太长的游戏    走吧,十七岁  我推搡你跃过记忆的门  甩掉许多羁绊我的深思与反省  第十七个年轮中转
期刊
文学语言的特质    从语言学的立场看,语言是记录人类思想情意的符号,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志”到“言”,中间有一个传译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并不如一般人所想那么理所当然;要心手相应,中间毫不走失意思,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事。譬如翻译,要铢两悉称,往往得旬日踌躇。然而,仅仅翻译,也有直译和意译之不同。有译书经验的人都知道,直译在理论上较符合原著,但有时较深微精奥处,直译却会大大妨害原意,意译才
期刊
细细的潮音  张晓风    每到月盈之夜,我恍惚总能看见一幢筑在悬崖上的小木屋,正启开它的每一扇窗户,聆听远远近近的潮音。  而我们的心呢?似乎已经习惯于一个无声的世代了。只是,当满月的清辉投在水面上,细细的潮音便来撼动我们沉寂已久的心,我们的胸臆间遂又鼓荡着激昂的风声水响!  有一次,午夜醒来,后庭的月光正在涨潮,满园的林木都淹没在发亮的波澜里。我惊讶地坐起,完全不能置信地望着越来越浓的月光,一
期刊
坦诚地说,我从来自诩为一名成功者,也并没有什么可以一招制胜的独门秘笈。事实上,我一直认为,无论最终是否选择了高考,无论选择了高考后又是否有理想的分数,只要这高中三年是在思考中度过,是在交流中度过,是在不断了解自身中度过,那么这三年时光,本身就是最好的结果。或许从某种程度上,在学习中收获的感悟与思考,比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成绩要重要得多,其影响也更为持久。  对我而言,在华师一的三年里,我的大部分迷惘、
期刊
意象是组成诗歌的最小单位,本无情感色彩的客观事物,一进入诗歌作品就会烙上作者的主观情绪,这样一来,普通的物象就成了诗歌意象。若干意象照一定的审美理想组织在一起,就能构成一个大的完整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意境是诗歌中的自然、生活图画(景、物、人、事)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情、思)两相交融的产物。  意象有其较强的文化色彩,同学们在解读意象的时候,有必要了解其历经千百年之久而积淀下来的较稳固的
期刊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叨扰(dāo)  刨床(pá0)  一抔土(póu)  矫揉造作(jiǎo)  B,配给(jǐ) 阐明(chǎn)  露马脚(lù) 汗流浃背(jiá)  C.辟谣(pì) 解剖(pōu)  压轴戏(zhòu) 忧心忡忡(chōng)  D.症结(zhèng) 炮烙(páo)  唱片儿(piàn) 纵横捭阖(b
期刊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    方法一 抓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应抓住这些词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例如2009年全国卷I作文题(材料见第36面第1-4自然段)  该材料的关键句就是末尾处青蛙和仙鹤的感慨,找准这些关键句,也就切准了材料的主旨。所以本题的立意可以从两个评论人手。从青蛙的评论中我们可以提炼出观点:要发展特长,学会扬长避短,实现理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盲目
期刊
题画诗,是中国画与诗歌联姻的产物,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题画诗的鉴赏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运用想像,再现画面。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面写得活灵活现,写得画中之物如在目前,让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像得到画面的图景,诗与画交相辉映。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
期刊
尽管表达技巧这一概念很宽泛,古诗涉及的表达技巧又多又杂,但只要我们把主要的表达技巧进行分类整理,并一举例讲析,就会很快掌握其思考角度和答题要领。  在诗歌鉴赏中。对于表达技巧,我们主要掌握其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这四个方面的技巧就行了。现分类整理如下:    一、表达方式    主要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五种,古诗鉴赏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期刊
漆黑的屏障将万物笼罩,黄昏的来,临预示着新一天的结束,几缕炊烟,百种鸟鸣,回荡空中。曾几何时,我习惯了一个人在夜里静静的品位夜的独特。  灯光装满了整个屋子,翻出珍视已久的泛黄日记本。大概是为了最初那份渴盼的梦想而静坐于桌旁,苦思冥想。即使没有任何结果,那累积的情绪得到释放,仿佛也是一件快事。漫漫静夜,脱去世事的尘杂,几点繁星,窥视着我微妙的心绪。我也特爱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视机旁,随剧中人物时悲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