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1、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1)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发表看法,讨论问题,编题解答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2)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课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个闪光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权威性不可动摇,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會。长此以来,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调整情绪,强化正确,改正错误,促进学习。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信息的反馈,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
(4)“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既不能超越过程,也不能半途而废。
2、启发式教学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1)把满堂问当成启发式教学
把满堂问当成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认为,有问有答就是启发,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头到尾地满堂问。当然,启发式教学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但以满堂问代替启发式,则是对后发式教学的曲解。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只能导致一人被问,众人无序或一问齐哄,满堂乱的局面。
(2)形式主义的启发
具体表现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常常在显而易见处或众所周知处设置启发点,从而使启发流于形式,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启发应注重效果,应在学生知识、能力缺陷处设疑,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启迪智慧,否则只能浪费时间。
(3)教师自导自演的启发式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自己的自导自演,一言堂当成了启发式。这一教学,学生听起来头头是道,对老师很佩服。但学生成了毫无作为的观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在从事教学中一旦陷入以上种种误区便会使教学效果降低,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走出以上误区,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认识到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教师选择教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在具体运用时要机动灵活,因人、因时、因环境而确定,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减少盲目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误区解决办法
第一,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名为“启发”,实为“代发”的“启发式教学”,不妨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放映一些有关题材的录像、影片,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英语教师也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激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4、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可供操作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等效果,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适时展开主题,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2)互动参与,启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在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目的只有一个,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3)以人为本,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让下架子,关爱学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
1、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1)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学生“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会学我教你学”,不把学生当主人。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如在启发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发表看法,讨论问题,编题解答等,都是学生主体性的表现。
(2)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上,是教学任务的领导者,教学目标的制订者,教学课程的组织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生求知的启发者,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发展多种可能性、选择性、可变性的调控者,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引航。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内心想法和需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动机水平的实际出发,采用风趣讲解,设疑引思,模拟演示等有效措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进步。在启发式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想象的。正是教师所提出的启发式问题,犹如一个个闪光点,在学生的“头脑库存”中引起碰撞,迸发出火花,把学生现实的“惑”和原有的见闻、体验、知识,认识沟通起来,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可见,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
中国历来比较讲究“师道尊严”。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形式是天经地义。教师高高在上,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其权威性不可动摇,而学生只有处于被接受的状态,很少有自由学习、主动学习的机會。长此以来,学生变得不敢想、不敢说,仿佛学习只要跟着老师就行了,有的甚至到了“唯师命是从”的地步。这种僵化、刻板、拘束的学习氛围无疑成了学生学习的枷锁。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摒弃了“满堂灌”的传统做法,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导,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而且还要了解感受学生对设问、启导的反应,然后根据这些及时给予评价或进一步启导,甚至改变教法。学生从教师的评价和启导中也及时获得了反馈信息,这些反馈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调整情绪,强化正确,改正错误,促进学习。只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认知信息的反馈,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才能成功。
(4)“启发式”教学是一个渗透于教学各个环节的可持续的过程
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既不能超越过程,也不能半途而废。
2、启发式教学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1)把满堂问当成启发式教学
把满堂问当成启发式教学的教师认为,有问有答就是启发,于是在课堂教学中,从头到尾地满堂问。当然,启发式教学可以利用问答的形式来启发学生思考,但以满堂问代替启发式,则是对后发式教学的曲解。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做法只能导致一人被问,众人无序或一问齐哄,满堂乱的局面。
(2)形式主义的启发
具体表现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启发性,常常在显而易见处或众所周知处设置启发点,从而使启发流于形式,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启发应注重效果,应在学生知识、能力缺陷处设疑,启发才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才能启迪智慧,否则只能浪费时间。
(3)教师自导自演的启发式
陷入这种误区的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师自己的自导自演,一言堂当成了启发式。这一教学,学生听起来头头是道,对老师很佩服。但学生成了毫无作为的观众,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能力得不到培养。
教师在从事教学中一旦陷入以上种种误区便会使教学效果降低,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必须走出以上误区,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认识到启发式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教师选择教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教师在具体运用时要机动灵活,因人、因时、因环境而确定,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才能适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减少盲目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误区解决办法
第一,针对“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名为“启发”,实为“代发”的“启发式教学”,不妨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预习,有条件的学校,也可放映一些有关题材的录像、影片,使学生发现弄不懂的问题,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做,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又为实施“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二,“由老师提出问题”可以作为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英语教师也应对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并加以科学引导而提出。所谓科学设计,就是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有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激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4、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可供操作的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
兴趣往往对要学习研究的目标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怎样让学生产生兴趣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可以借用诸如类似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等效果,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适时展开主题,与学生建立起互动的信息反馈渠
(2)互动参与,启发思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问题被教师或学生提出并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诸如提问、鼓励学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提示启发、导引学生思维方向不偏离正确轨道。要意识到,在课堂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的问题上,要慎重选择。但不论是讲授法、问题法、发现法还是观察法、演示法等,目的只有一个,即启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自主能力。启发是着眼点,是启发学生如何探究未知领域,如何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
(3)以人为本,给学生平等与尊重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服从的地位,自主意识被严重束缚,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教师应该蹲下身子,让下架子,关爱学生,成为学生最信任的亲人、最知心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所需要的是更多的素质型人才,需要能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且不断自我提高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培养社会需要的素质型人才的。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客观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启发式教学,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种科学的教学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同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能力,避免了离开课堂就无法提高自己的消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