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标,把语文定位在“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这一定位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不再是老师教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语文技能、强化解题方法,而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呼唤新的教学理念的今天,我们应该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通过实践,笔者体会到: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启迪想象,引入意境,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1.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
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敘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以及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拟的。
2.启迪想象、引入意境。“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再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西湖的绿》时,学生往往对西湖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如能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宗璞笔下西湖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当然,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如能掌握教学艺术,来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生动,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
1.教之以情,激起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刘勰在这里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是心灵的产物,鉴赏一篇文章同样也需要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产生了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所以说,在潜移默化上,在情感熏陶上,在对于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上,语文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以及“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以认同并引起共鸣。这就跟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是一样的。那么关键是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新课导入”这一关尤其重要。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实践证明,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或播放一段乐曲,或表演一个小品,或朗诵一首诗等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要求教师的示范朗读。
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过于割裂,而可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如教《木兰诗》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敘事诗,一定要发挥朗读作用,教师先示范一遍,学生在有表情的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再把对诗歌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通过一次次朗读尝试,学生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那时刻,谁不为那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掷地有声的语句以及诗的艺术魅力所折服,谁不为之动情,充满对木兰敬佩之情?“此时无声胜有声”这种效果是任何刻意分析、讲解所不能比拟的。
2.启迪想象、引入意境。“语言艺术是不具备形象的物质形态,欣赏者凭感官直观不到任何形象,而需要通过语言符号在想象中感受艺术形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善于启迪。如果我们教师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想象力,引入意境,激发他们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那么如何引导呢?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提问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愿望,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起码要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在解决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以启发、开启心灵之效果。
其次,要适当设计一些多角度思维练习,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情感升华的效果。
再次,把色彩和画面引入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心入其境。人的感受是一种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它能够令人产生心旷神怡的美感,客观的刺激可以引发我们千变万化的情感产生。教授《西湖的绿》时,学生往往对西湖美景缺少直观感受,如能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加以印证,让学生对画面想象,这样宗璞笔下西湖独特的景便可历历在目,理解背诵也就容易得多了。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丰富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披文以入情”,并进一步做到“讲文以入情”,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良好途径。当然,语文教学情感熏陶实施途径还有很多,如能掌握教学艺术,来加强情感教学,把课上生动,让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心向往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课应该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以达到发展智力,塑造灵魂,净化情感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百花齐放,春满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