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内涵
“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指将全班学生分成学力相当的若干学习小组,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制度,在生生、师生的互动合作及生生、组际的多元竞争和谐环境中,通过“预习自学一独立尝试一组内质疑交流一全班评价反馈一教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指导思想体现为:自学在前,上课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独立在前,合作在后;练习在前,评价在后。
二、“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及操作程序
(一)“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操作程序
1.学生质疑,发现问题。
(1)上一节课末,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导学提纲”,引导学生预习自学,并注意记录自学中知道哪些新知识,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利用课始时间,学习小组自行组织,并交流自学情况,解决较简单的问题,选出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的“导”表现在:①帮助学生端正自学态度,督促学生按照科学有序的方法进行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②通过巡视、个别询问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将疑难问题显现出来,并进行梳理归类,为后导做好准备。
2.确立目标,体验情境。
(1)教师从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中选择较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为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确立学习目标。
(2)教师创设情境或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自发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
这一环节,教师的“导”表现在:①明确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或自学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倾向性的疑难问题。②抓准学生的知识起点,从学生的自学交流中明确教学要求。③明确教学方法。
3.独立尝试,合作学习。
(1)通过尝试题、情境题等,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尝试建模。在学生独立尝试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巡视,不断鼓励学生探究,必要时可略作引导。
(2)合作学习分为小组研讨和组际交流。在每个学生独立探究获得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小组内学生对各种问题解决方案及其优劣各抒己见,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再在全班进行组际交流。
这一环节,教师的“导”表现在:①遵循“独立尝试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生生、师生互动。②独立尝试有自读、自思、自练等形式,合作学习有互学、互查、互议、互评等方法,又有同桌、小组、全班等合作方式。③教师参与薄弱小组的讨论交流,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取得一致的看法。
4.自主练习,合作创新。
教师设计练习内容时应体现:①练习内容要有层次性,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学生,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②练习的题型要多样性。③练习的方式要灵活性。
5.总结评价,激励发展。
(1)总结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地说出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使学生知道如何有序重点地重温本课的内容,达到增强记忆和培养学生整理知识能力的目的。
(2)评价激励。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开展自主评价、多元评价,可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尤其要注重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三、“先试后导·合作学习”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
1.引导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科学的组织与引导。学生在教师“导学提纲”的积极引导下展开预习、自学新知,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课始时小组内交流。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不同的学习时间的需要,缩短课间自主学习的差距;另一方面把自学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出来,为课堂学习提供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再者,把小问题解决在课始,为课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做好准备,并赢得了时间。因此,“导学提纲”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问题的发现;要富于操作性、启发性、量力性;要因课而宣,灵活采用“制作学具”、“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课外学习的个性与弹性优势。
2.优化教学资源,构建探究平台。
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必须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优化教学资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或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挖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创造实践创新的机会,为学生构建独立尝试、合作交流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引发内在动机,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把握教学流程,落实自主合作。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教学流程,是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落实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有效避免“独立尝试·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误入歧途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课堂预习是否到位,问题是否已在课始交流中解决,所选的问题是否具有价值。
(2)自主合作时,必须遵循“独立探索→小组讨论交流→择优汇报→总结达成结论”的教学流程,要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防止“一哄而上”;要特别关注学习水平偏低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防止优秀生“包打天下”,中等生“偏听偏信”,学困生“一边侍候”的两极分化现象出现;要强调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修补、不断完善、共同提高的合作交流作用,防止讨论时出现看似热闹却没有任何实质进展的现象。
(3)汇报时要认真倾听他组意见,坚持只补充不同的意见,防止重复汇报现象的出现,耗费时间。
(4)要“集中”也要“民主”,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敢于保留自己意见,防止“一刀切”。
(5)课堂评价要教育学生学会赞赏、宽容等良好品质,逐步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防止学生偏激、自以为是等不当思想滋生。
4.建立评估机制,激发参与热情。
不同的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行为。学习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以规范学习行为,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激情。
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为自己、伙伴、组长等多元参与,评价的内容广涉预习、提问、发言、课堂纪律、讨论交流、习题、作业、测试等活动的全过程,从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准确性、创新性、价值等的定性及完成的量进行立体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按课、周、月、学期等不同阶段,对学习个体和小组进行即时、延时评价,使学生都能得到及时与持久的激励,发挥潜能。
“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指将全班学生分成学力相当的若干学习小组,建立学生课堂学习评价制度,在生生、师生的互动合作及生生、组际的多元竞争和谐环境中,通过“预习自学一独立尝试一组内质疑交流一全班评价反馈一教师引导”的自主学习活动。这种学习方式的指导思想体现为:自学在前,上课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独立在前,合作在后;练习在前,评价在后。
二、“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及操作程序
(一)“先试后导·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操作程序
1.学生质疑,发现问题。
(1)上一节课末,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导学提纲”,引导学生预习自学,并注意记录自学中知道哪些新知识,发现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利用课始时间,学习小组自行组织,并交流自学情况,解决较简单的问题,选出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的“导”表现在:①帮助学生端正自学态度,督促学生按照科学有序的方法进行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②通过巡视、个别询问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将疑难问题显现出来,并进行梳理归类,为后导做好准备。
2.确立目标,体验情境。
(1)教师从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中选择较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为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确立学习目标。
(2)教师创设情境或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自发产生解决问题的心向。
这一环节,教师的“导”表现在:①明确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或自学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倾向性的疑难问题。②抓准学生的知识起点,从学生的自学交流中明确教学要求。③明确教学方法。
3.独立尝试,合作学习。
(1)通过尝试题、情境题等,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尝试建模。在学生独立尝试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巡视,不断鼓励学生探究,必要时可略作引导。
(2)合作学习分为小组研讨和组际交流。在每个学生独立探究获得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小组内学生对各种问题解决方案及其优劣各抒己见,讨论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再在全班进行组际交流。
这一环节,教师的“导”表现在:①遵循“独立尝试在前,合作交流在后,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生生、师生互动。②独立尝试有自读、自思、自练等形式,合作学习有互学、互查、互议、互评等方法,又有同桌、小组、全班等合作方式。③教师参与薄弱小组的讨论交流,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取得一致的看法。
4.自主练习,合作创新。
教师设计练习内容时应体现:①练习内容要有层次性,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个别学生,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②练习的题型要多样性。③练习的方式要灵活性。
5.总结评价,激励发展。
(1)总结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先让学生自由地说出这节课的收获,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使学生知道如何有序重点地重温本课的内容,达到增强记忆和培养学生整理知识能力的目的。
(2)评价激励。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开展自主评价、多元评价,可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发挥评价目标的导向作用,尤其要注重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三、“先试后导·合作学习”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
1.引导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科学的组织与引导。学生在教师“导学提纲”的积极引导下展开预习、自学新知,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课始时小组内交流。这样做,一方面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不同的学习时间的需要,缩短课间自主学习的差距;另一方面把自学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出来,为课堂学习提供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宝贵资源。再者,把小问题解决在课始,为课中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做好准备,并赢得了时间。因此,“导学提纲”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问题的发现;要富于操作性、启发性、量力性;要因课而宣,灵活采用“制作学具”、“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发挥学生课外学习的个性与弹性优势。
2.优化教学资源,构建探究平台。
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必须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观念,优化教学资源,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或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提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资源,挖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创造实践创新的机会,为学生构建独立尝试、合作交流的平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引发内在动机,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把握教学流程,落实自主合作。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教学流程,是课堂教学有序进行、落实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有效避免“独立尝试·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误入歧途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课堂预习是否到位,问题是否已在课始交流中解决,所选的问题是否具有价值。
(2)自主合作时,必须遵循“独立探索→小组讨论交流→择优汇报→总结达成结论”的教学流程,要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防止“一哄而上”;要特别关注学习水平偏低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防止优秀生“包打天下”,中等生“偏听偏信”,学困生“一边侍候”的两极分化现象出现;要强调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修补、不断完善、共同提高的合作交流作用,防止讨论时出现看似热闹却没有任何实质进展的现象。
(3)汇报时要认真倾听他组意见,坚持只补充不同的意见,防止重复汇报现象的出现,耗费时间。
(4)要“集中”也要“民主”,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敢于保留自己意见,防止“一刀切”。
(5)课堂评价要教育学生学会赞赏、宽容等良好品质,逐步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防止学生偏激、自以为是等不当思想滋生。
4.建立评估机制,激发参与热情。
不同的价值取向产生不同的行为。学习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认为,教学中首先要建立学生学习的评价机制,以规范学习行为,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激情。
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转为自己、伙伴、组长等多元参与,评价的内容广涉预习、提问、发言、课堂纪律、讨论交流、习题、作业、测试等活动的全过程,从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准确性、创新性、价值等的定性及完成的量进行立体评价。可采用多种方式,按课、周、月、学期等不同阶段,对学习个体和小组进行即时、延时评价,使学生都能得到及时与持久的激励,发挥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