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最美处,无疑在浙江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q12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都说江南是水乡,而水乡最美处无疑在浙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对水乡最贴切的描述。
  2014年12月5日至10日,一场名为“美丽浙江·水之韵”的摄影作品展在浙江图书馆举行。这些艺术作品,用镜头聚焦美好瞬间—浙江人民在“五水共治”中的生动实践、新人新事,记录了各地群众品水、惜水、亲水、爱水、保水的感人场景。
  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的觉醒
  早在5月初,几十位摄影人以建德为起始站开展了全程采风创作。他们沿钱塘江分作两路,一路顺流而下,将镜头延伸至钱塘江入海口海宁;另一路逆流而上,直溯钱江源头开化。他们用“第三只”眼为我们捕捉平常看不见的关于“水”的感人故事和“治水”的珍贵画面。
  后来,采风活动贯穿了浙江11个地市,持续了半年,汇集起6000余幅摄影作品。这些来自民间的摄影爱好者重新审视了浙江的江河湖海溪,用镜头诠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所思所悟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感受、新向往融入每一件作品。汇集起的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展现了作者的摄影技艺。这次展览从中遴选了143幅(组)作品,作者以艺术的视角、以影像的方式展现大美浙江的水乡风光、风情,不仅是源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多的是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的觉醒,反映了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包括政治行为在内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觉、文化行动、文化方式的意义。
  在浙图展览现场,摄影爱好者周先生告诉笔者:“这次活动是全省摄影人一起合作,用镜头捕捉浙江水系之美、记录生态改善的痕迹。说白了,这也是对老百姓的一种展示,你不展示老百姓可能就不知道。我们用镜头捕捉下美景,然后就能让老百姓看到自己的家园有多么美好,多么需要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而“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生命之源,是否有永恒的美丽,全在人类自己。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几乎每一个浙江人,都留存着美丽水乡的记忆。
  人民群众之所以对“五水共治”热情高涨,是因为内心感情所致。但是无可否认,我们感觉直接表现实现新愿景的火热劳作场面的作品明显稀缺,反映向往生活乐趣与真谛的创作也比较薄淡一些。笔者想,或许摄影人大都希望自己更唯美,便如江南山水的婉约风采一样。
  用艺术的语言来说话
  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不是宣传画,是艺术品,它们用艺术的语言来说话。
  浙江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自古被誉为山水江南、诗画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浙江之美,尤其美在水文化。这次展出的143幅(组)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从6000余幅作品中层层筛选而出,分成“上善若水|品水”“弱水三千|惜水”“沂水舞雩|乐水”“靠水吃水|用水”四个章节呈现,其寓意人类谙水性、惜水福、享水乐、感水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提到水乡,人们就会联想到晨曦朝阳或夕阳余晖中的渔翁,撒网捕捞,满载而归。水乡总是秀丽的,总是柔情的。楠溪江的蓑笠翁(《楠溪蓑笠翁》)与新安江的渔家(《水乡渔家》)被分别摄入作品,两位作者采用了同样的艺术处理方式,人物与背景,渔翁与天地均衡地布置于中景画面中,画面明快通透又不失柔和自然,暖黄色调更显温情。多种因素的结合使两幅画面整体有些柔焦的效果,某种情调便油然而生。静谧的画面中,仿佛能感受到木筏击打水面的韵律、劳动的力量。
  黑白摄影永远有一种无法言说清楚的迷人魅力。我们周围的世界,色彩斑斓、变幻莫测,令人赏心悦目。在这样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黑白摄影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显示了黑白照片的包容力。《西湖淡墨图》这组作品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烙印。这组作品构思纤细,图景精巧,作者只用少量的色彩点缀了整个黑白画面,使大美西湖褪去色泽的干扰,视觉冲击力反而更为强烈,让我们脱离对“形”的专注,从而多层次、多侧面欣赏与众不同的“神”。
  一位慕名而来的台州摄影人在认真品读当地同行拍摄的《气壮山河》,他说:“这作品我之前看过,画面构图和内涵都在圈子里小有名气,想不到能在这里重新看到。”这作品确实感染人,给人以力量。笔者认为,同样出精神的还有一幅出自湖州的名为《围捕》的作品,里面有让人联想“浮萍破处”的韵致。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提供)
其他文献
浙江,两三百年来,这里出了戚蓼生、徐曼仙、俞平伯等红学家,因此,冯其庸曾寄愿“德清建构一个‘红学之乡’”,并捐藏品支持。2010年,由德清县图书馆续办的《问红》馆刊面世,既是对此的接续努力,也是对地方文化建设的一种丰富。  戚蓼生与《戚蓼生序本石头记》  德清人与《红楼梦》的密切关系,首先从戚蓼生收藏并序《红楼梦》开始。德清戚家出自余姚,一门七进士。戚蓼生(1730—1792),字念功,号晓堂,乾
期刊
2014年12月18日,“东方文化论坛·杭州与新丝路”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开启。来自国内外丝绸文化、丝绸之路和丝绸经贸界的专家和精英们纷纷就“丝绸文化与人类文明”“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府’杭州与新丝路建设”等话题,发表演讲,阐述观点,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心得。  这次研讨会是由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跨界”活动,融学术研讨、艺术演
期刊
“杜立特突袭者”后代受邀参加阅兵观礼  在受邀参加北京9月3日阅兵观礼的美国老兵代表团中,有一位“杜立特突袭者”后代7号机机械师兼尾炮手戴维·J·撒切尔的儿子杰夫·撒切尔。9月4日至6日,他追寻父亲当年走过的路,来到浙江衢州,并在衢州取了个中文名字叫“石碣赋”。石碣赋告诉大家,若没有中国人的营救,就没有生还的父亲,也就没有了战后出生的他。  来自美国阿肯色州的石碣赋说,他是代表父亲受中国人民对外友
期刊
明代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堪称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参与、襄理、成就其事者功不可没。  策划者姚广孝  大量史学资料证实:福州府长乐县太平港是郑和船队的开洋起点与驻泊地,至少其船队每次均在这里停泊,停留时间前后累计两年多。探究真正原因,是“大明第一奇人”、荣国公姚广孝向成祖朱棣推荐了自己的老家—长乐。  姚广孝(1335—1418),原名天禧,幼时出家,法号道衍,祖籍长乐,附籍长洲(今江苏苏州)。他
期刊
舟山国家级开发新区的建设日新月异,这不由地让人忆起50余年前郭沫若考察舟山时曾说的:“大陆文明是舟山的基石,海洋文明是舟山的未来……如果好好建设,舟山的前途不可限量。”  舟山群岛以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她的风采。1962年10月下旬,受人尊敬的文化巨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考察舟山。在这里,他为壮伟的风光所惊叹,为厚重的文明所震撼,更为美好的前程所振奋。  “海防官兵是最可爱的人”  “大
期刊
西湖雪意
期刊
过年是一个充分展示包括饮食、起居、服饰、祭祀、娱乐、礼仪、社交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节庆活动。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县松阳有一些完全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风俗。  水南桥头村:除夕分岁  吃年夜饭是过年的高潮。松阳人把吃年夜饭叫作“分岁”。在“分岁”的餐桌上,糕、米果、山粉丸是永远的大菜,离了这“老三样”,也就不成其为松阳人的年夜饭。  我外公外婆家住水南桥头村,这村做的糕和米果在松阳非常有名。松阳童谚
期刊
唱唱村歌,聊聊民俗,看看表演,写写书法,下下象棋,弹弹民乐,在讲堂书院里听课,在展示馆内欣赏祖先留下的老物件……这是近日笔者在浙江瑞安各地乡村文化礼堂看到的新时尚。  “道德讲堂、文化家园、百姓舞台”。这些乡村文化礼堂充分挖掘、整合乡风民俗和历史名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使之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兼具现代化特色的文化阵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乡风民俗  在湖岭镇陈雅山村,村民合力把文化礼堂打造
期刊
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一次晚宴。年夜饭一般在除夕前几日甚至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剖杀鸡鸭、腌制酱品。当主妇们忙忙碌碌的时候,新年的味道就近了。  “吃”出来的年味儿  过年,做些什么菜,怎么吃,其中藏着的是哪个味儿?为此,我特意走访了知名餐饮专家张渭林先生。  张先生很低调,浅淡而谈,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年夜饭的吃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吃饺子面条夹馍,南方人吃米饭汤圆年糕,鱼羊之鲜、贝蟹海味、上中下
期刊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日前去了北京,观礼9·3阅兵式,这可是很高的荣誉。  郭文标是台州温岭市东南隅石塘半岛上土生土长的渔民。从少年起,他30多年来,不顾个人安危,不计报酬得失,在惊涛恶浪中救回了700多条生命。当地人称他为“平安水鬼”,以示尊敬。  少年郎救起了大块头老渔民  郭文标从小在海里翻滚、扑腾,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水性和胆魄。在他少年时,某个台风夜,村里一条大船在进港时被风浪打翻,8个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