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人都说江南是水乡,而水乡最美处无疑在浙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对水乡最贴切的描述。
2014年12月5日至10日,一场名为“美丽浙江·水之韵”的摄影作品展在浙江图书馆举行。这些艺术作品,用镜头聚焦美好瞬间—浙江人民在“五水共治”中的生动实践、新人新事,记录了各地群众品水、惜水、亲水、爱水、保水的感人场景。
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的觉醒
早在5月初,几十位摄影人以建德为起始站开展了全程采风创作。他们沿钱塘江分作两路,一路顺流而下,将镜头延伸至钱塘江入海口海宁;另一路逆流而上,直溯钱江源头开化。他们用“第三只”眼为我们捕捉平常看不见的关于“水”的感人故事和“治水”的珍贵画面。
后来,采风活动贯穿了浙江11个地市,持续了半年,汇集起6000余幅摄影作品。这些来自民间的摄影爱好者重新审视了浙江的江河湖海溪,用镜头诠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所思所悟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感受、新向往融入每一件作品。汇集起的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展现了作者的摄影技艺。这次展览从中遴选了143幅(组)作品,作者以艺术的视角、以影像的方式展现大美浙江的水乡风光、风情,不仅是源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多的是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的觉醒,反映了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包括政治行为在内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觉、文化行动、文化方式的意义。
在浙图展览现场,摄影爱好者周先生告诉笔者:“这次活动是全省摄影人一起合作,用镜头捕捉浙江水系之美、记录生态改善的痕迹。说白了,这也是对老百姓的一种展示,你不展示老百姓可能就不知道。我们用镜头捕捉下美景,然后就能让老百姓看到自己的家园有多么美好,多么需要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而“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生命之源,是否有永恒的美丽,全在人类自己。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几乎每一个浙江人,都留存着美丽水乡的记忆。
人民群众之所以对“五水共治”热情高涨,是因为内心感情所致。但是无可否认,我们感觉直接表现实现新愿景的火热劳作场面的作品明显稀缺,反映向往生活乐趣与真谛的创作也比较薄淡一些。笔者想,或许摄影人大都希望自己更唯美,便如江南山水的婉约风采一样。
用艺术的语言来说话
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不是宣传画,是艺术品,它们用艺术的语言来说话。
浙江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自古被誉为山水江南、诗画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浙江之美,尤其美在水文化。这次展出的143幅(组)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从6000余幅作品中层层筛选而出,分成“上善若水|品水”“弱水三千|惜水”“沂水舞雩|乐水”“靠水吃水|用水”四个章节呈现,其寓意人类谙水性、惜水福、享水乐、感水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提到水乡,人们就会联想到晨曦朝阳或夕阳余晖中的渔翁,撒网捕捞,满载而归。水乡总是秀丽的,总是柔情的。楠溪江的蓑笠翁(《楠溪蓑笠翁》)与新安江的渔家(《水乡渔家》)被分别摄入作品,两位作者采用了同样的艺术处理方式,人物与背景,渔翁与天地均衡地布置于中景画面中,画面明快通透又不失柔和自然,暖黄色调更显温情。多种因素的结合使两幅画面整体有些柔焦的效果,某种情调便油然而生。静谧的画面中,仿佛能感受到木筏击打水面的韵律、劳动的力量。
黑白摄影永远有一种无法言说清楚的迷人魅力。我们周围的世界,色彩斑斓、变幻莫测,令人赏心悦目。在这样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黑白摄影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显示了黑白照片的包容力。《西湖淡墨图》这组作品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烙印。这组作品构思纤细,图景精巧,作者只用少量的色彩点缀了整个黑白画面,使大美西湖褪去色泽的干扰,视觉冲击力反而更为强烈,让我们脱离对“形”的专注,从而多层次、多侧面欣赏与众不同的“神”。
一位慕名而来的台州摄影人在认真品读当地同行拍摄的《气壮山河》,他说:“这作品我之前看过,画面构图和内涵都在圈子里小有名气,想不到能在这里重新看到。”这作品确实感染人,给人以力量。笔者认为,同样出精神的还有一幅出自湖州的名为《围捕》的作品,里面有让人联想“浮萍破处”的韵致。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提供)
2014年12月5日至10日,一场名为“美丽浙江·水之韵”的摄影作品展在浙江图书馆举行。这些艺术作品,用镜头聚焦美好瞬间—浙江人民在“五水共治”中的生动实践、新人新事,记录了各地群众品水、惜水、亲水、爱水、保水的感人场景。
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的觉醒
早在5月初,几十位摄影人以建德为起始站开展了全程采风创作。他们沿钱塘江分作两路,一路顺流而下,将镜头延伸至钱塘江入海口海宁;另一路逆流而上,直溯钱江源头开化。他们用“第三只”眼为我们捕捉平常看不见的关于“水”的感人故事和“治水”的珍贵画面。
后来,采风活动贯穿了浙江11个地市,持续了半年,汇集起6000余幅摄影作品。这些来自民间的摄影爱好者重新审视了浙江的江河湖海溪,用镜头诠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所思所悟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感受、新向往融入每一件作品。汇集起的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展现了作者的摄影技艺。这次展览从中遴选了143幅(组)作品,作者以艺术的视角、以影像的方式展现大美浙江的水乡风光、风情,不仅是源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多的是公众意识与社会责任的觉醒,反映了全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包括政治行为在内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觉、文化行动、文化方式的意义。
在浙图展览现场,摄影爱好者周先生告诉笔者:“这次活动是全省摄影人一起合作,用镜头捕捉浙江水系之美、记录生态改善的痕迹。说白了,这也是对老百姓的一种展示,你不展示老百姓可能就不知道。我们用镜头捕捉下美景,然后就能让老百姓看到自己的家园有多么美好,多么需要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直接关系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品质,而“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生命之源,是否有永恒的美丽,全在人类自己。积力之举无不胜,众智之为无不成,几乎每一个浙江人,都留存着美丽水乡的记忆。
人民群众之所以对“五水共治”热情高涨,是因为内心感情所致。但是无可否认,我们感觉直接表现实现新愿景的火热劳作场面的作品明显稀缺,反映向往生活乐趣与真谛的创作也比较薄淡一些。笔者想,或许摄影人大都希望自己更唯美,便如江南山水的婉约风采一样。
用艺术的语言来说话
这次展览展出的作品不是宣传画,是艺术品,它们用艺术的语言来说话。
浙江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自古被誉为山水江南、诗画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浙江之美,尤其美在水文化。这次展出的143幅(组)艺术性、思想性、时代性俱佳的优秀作品,从6000余幅作品中层层筛选而出,分成“上善若水|品水”“弱水三千|惜水”“沂水舞雩|乐水”“靠水吃水|用水”四个章节呈现,其寓意人类谙水性、惜水福、享水乐、感水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提到水乡,人们就会联想到晨曦朝阳或夕阳余晖中的渔翁,撒网捕捞,满载而归。水乡总是秀丽的,总是柔情的。楠溪江的蓑笠翁(《楠溪蓑笠翁》)与新安江的渔家(《水乡渔家》)被分别摄入作品,两位作者采用了同样的艺术处理方式,人物与背景,渔翁与天地均衡地布置于中景画面中,画面明快通透又不失柔和自然,暖黄色调更显温情。多种因素的结合使两幅画面整体有些柔焦的效果,某种情调便油然而生。静谧的画面中,仿佛能感受到木筏击打水面的韵律、劳动的力量。
黑白摄影永远有一种无法言说清楚的迷人魅力。我们周围的世界,色彩斑斓、变幻莫测,令人赏心悦目。在这样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黑白摄影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持久的生命力,显示了黑白照片的包容力。《西湖淡墨图》这组作品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烙印。这组作品构思纤细,图景精巧,作者只用少量的色彩点缀了整个黑白画面,使大美西湖褪去色泽的干扰,视觉冲击力反而更为强烈,让我们脱离对“形”的专注,从而多层次、多侧面欣赏与众不同的“神”。
一位慕名而来的台州摄影人在认真品读当地同行拍摄的《气壮山河》,他说:“这作品我之前看过,画面构图和内涵都在圈子里小有名气,想不到能在这里重新看到。”这作品确实感染人,给人以力量。笔者认为,同样出精神的还有一幅出自湖州的名为《围捕》的作品,里面有让人联想“浮萍破处”的韵致。
(本文照片由作者拍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