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水鬼”郭文标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yiyi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国道德模范,郭文标日前去了北京,观礼9·3阅兵式,这可是很高的荣誉。
  郭文标是台州温岭市东南隅石塘半岛上土生土长的渔民。从少年起,他30多年来,不顾个人安危,不计报酬得失,在惊涛恶浪中救回了700多条生命。当地人称他为“平安水鬼”,以示尊敬。
  少年郎救起了大块头老渔民
  郭文标从小在海里翻滚、扑腾,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水性和胆魄。在他少年时,某个台风夜,村里一条大船在进港时被风浪打翻,8个渔民全都丧生,整个石塘沉浸在悲怆之中。这一严酷现实让他暗暗发誓:长大了,一定要去救人!他把爷爷和父亲的嘱咐深深记在心里:急人所急,救人于危难之中,这是做人的本分。
  15岁那年的一个台风天,他和父亲等十几个人在狂风中把一条条小船拖上沙滩,60多岁的渔民章敬喜没有站稳,跌进浪涛。郭文标毫不犹豫地冲进海里。身高刚超过1.4米的郭文标连拖带拽地把章老伯救上岸,自家的船却被冲走了,可他一点也不后悔。
  一个少年郎救起了一个不擅游泳的大块头老渔民,这下子,郭文标名声大振。从那以后,每当发现有人落水,他总是以最快速度向海里游去,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由此被挽回。有人问他,你往汹涌的大海里跳时害不害怕?有没有担心自己再也上不了岸?郭文标只有一句极短的回答:“来不及想。”这句非常简单的话语,却是一句最美的言辞!
  1985年9月的一天,天还没亮,一名警察找到郭文标家。一艘来自福建的运煤船在驶往石塘的途中,因遭遇雷雨狂风,不慎触礁沉没,9名船员爬上桅杆等待救命。接到报警的警察慕名前来郭家求助。遇险船员身处大海之中,必须驾驶大船前去营救。郭文标一路狂奔,跑到码头后“扑嗵”一声直接跳入海里,奋力向他家的大船游去。登船后他启动机器,驶到岸边把他父亲接上,开足马力驶向出事地点。正是因为游泳上船争取了时间,父子俩与风浪搏击,及时救援了已在桅杆上精疲力竭的9名遇险船员。
  一接到求救电话就像听到冲锋号的战士
  郭文标的海上救人行为出于人性善良的本能。随着年龄成长,他对义务救人更为自觉更为积极。
  2003年11月23日,“闽连渔运3511号”在龙鼻头海域触礁,随时可能倾覆。接到石塘边防派出所求援电话后,郭文标立即驾船赶赴出事地点。出事船只已经开始漏水,17名船员挤挤挨挨在一只救生筏上。郭文标把所有船员拉上自己的船只,还凭着丰富的驾驶经验和对这片海域的熟知,从常人不敢涉足的石板门航道拖船返航成功。
  2005年8月,12级“麦莎”台风袭扰石塘,4名正在加固养殖渔排的渔民被困在跨海大桥下方。郭文标冒死驾船前去营救,最终把渔民悉数救回。
  类似的救援故事举不胜举。为了能更有效地救人,郭文标家里的船不断更新换代,从1985年拥有的那条12匹马力的木质机动渔船开始,迄今一共换了9次。如今这艘“浙岭渔22528”号是他的骄傲,船长41.5米,吨位230吨,动力为735匹马力,总投资190多万。“大船上能放一些医疗设备,出海多载几名医务人员,人救起之后可以及时抢救,这样就不用担心在送医途中出事了。”每次换船都得贷款,平时驾船出海的油费、人工费也颇为惊人,但与一条条生命比起来,孰轻孰重,郭文标心里十分清楚。
  除了船只,通讯设备也十分要紧。从1993年起,郭文标拥有过50多部手机手机经常在救人时损坏、丢失。但无论换多少次手机,“135××××1060”这一号码永远不变。身处险境的渔民只要拨通这个号码,郭文标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因此,非但温岭的、台州的渔民知道这个号码,山东、福建等省的渔民在附近海域遇险时,也会千方百计找到这个号码。
  郭文标说:“这个号码是救命号码,给一百万也不卖。”每当接到求救电话,他就像听到冲锋号的战士快速进发。“人命关天,我能不去吗?不去的话,我怎么能心安?”这句朴素的话语他已不知说了多少遍。台州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室主任沈剑波说,只要救援指令一发,郭文标都会马上出发,无论海上的风浪多大,再苦再累再险,他也不取一分酬劳。更厉害的是,郭文标的脑海里有一幅详细的海域图,对方只要报出附近礁石形状,他就能准确找到位置。
  救人于危难是因为拥有一颗博大善心
  郭文标下海救人不图其他,只因一颗博大善心在驱动。
  有人曾经问起他为什么能一次次化险为夷,郭文标不无乐观地笑言:这多亏被救者送来谢恩的一碗碗长寿面啊,吃了这长寿面,海龙王还敢要我吗?
  数十年下海救人,对郭文标的身体损害很大。以前没有潜水设备,下海救人,海水灌入耳朵喉咙,上岸后只感觉喉咙发咸发涩,鼻孔里能流出半杯海水。为了把七窍里的咸涩去除,他每周要去淡水里泡一阵子。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因为如今的他在救人时仍常常来不及穿戴潜水设备,所以耳膜出血、喉部息肉、颈椎劳损、骨裂骨折等疾病始终如影随形。
  不少渔民回忆,当年的郭文标是一条剽悍汉子:一个猛子扎下去,可以在海里闭气5分钟;肩扛100多斤的铁锚,能在海底行走四五十米。如今已是中年的他体力自然有所下降,但一旦跳进海里,仍勇猛不输年轻人,显然坚强的意志赋予他超乎异常的勇气。为了保持体质,他坚持游泳,寒冬腊月也不停顿。脱去衣服的郭文标依然一身肌肉。
  为了能更快更好地救人,郭文标早已养成了一个罕有的生活习惯,即睡觉从不盖被子,而是和衣入眠,手机则放在枕边。“海上救人与陆地上不一样,时间就是生命,一秒都等不起。我能快一点出去、早一点到达,遇险渔民的就多一点生命希望。”他的解释是那样的质朴、真诚。
  郭文标一心做善事,除了下海救活人,也时常帮遇难者家属打捞遇难者遗体,从不收任何报酬。有人问他,你平时只靠抓些小鱼小虾、为他人修渔船、经营“渔家乐”餐馆维持全家生计,他人主动送上来的钱为何不要?他却一笑,我做的是善事,拿了人家的钱,就对不起“善”这个字眼了!
  自己筹资建起海上民间救助站   2008年3月3日,一条渔船在石塘钓浜海域漏水,22名船员生命危在旦夕。郭文标接到求救电话时,正在遥远的海域作业。怎么办?他一边调转船头,开足马力赶往出事地点,一边打开对讲机呼喊渔民同行:“我是郭文标,在钓浜附近作业的渔船请注意,有船遇险,快去救人。”收到消息的船只纷纷从各处向钓浜海域汇集。几十艘渔船围着失事船只,环成一圈又一圈的同心圆,22名船员被顺利救起。
  这一事例让郭文标深感人多力量大、救援靠大家的道理。从那以后,他就在谋划建立海上民间救助站。经温岭市民政局批复,由他多方筹资,在离他家不远的石塘渔港山坡上,建造起5间钢筋混凝土结构、能防御17级台风的房子,以此作为救助站日常用房。2010年5月,该救助站正式启用,4艘渔船、11名渔民成为救助站的“基本配备”。为了这座救助站,郭文标耗尽了心力,连家里准备买商品房的钱都投了进去,而他所“经营”的却又是一个“绝对亏本的买卖”。
  海上民间救助站以开展海上救助为宗旨、目的,帮出事渔船、人员以及货物打捞等提供救援服务。这一公益性项目很快得到了当地渔民的欢迎,温岭市政府对救助站的建设非常支持,决定在建造救助配套码头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海事、海洋与渔业等部门也十分支持,给予多方扶持。对此,郭文标十分感激。尽管维持海上民间救助站每年上百万元的日常经费开支,对他仍然是个极大的考验。但经历大风大浪锻炼的他并不惧怕,他说他愿意继续把自己家庭的全部所得投进去,也相信社会各界会越来越支持他。
  说得也是。海上民间救助站成员刘标就是因为感动于郭文标的爱心善举,而加入了义务救援队伍。“2005年夏天的一个夜里,我的右脚被渔网卷进去,盆骨骨裂,郭文标花了2个多小时赶来救援,把我送去医院,一分钱都没有收,过后还来医院看望我。”刘标说,正是那次亲身经历强烈地触动了他,让他涌起感恩的心,并决意加入日后的海上民间救助站。
  如今的郭文标已经出了大名,作为浙江省渔业互保协会的形象代言人,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中。然而,他深知坚持海上民间救援之难,自己面临的生死考验还有很多。郭文标说,只要还有能力,自己会一直无私地帮助海上遇险的兄弟。因为他认为,传递积德行善的力量,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最好的方法就是付之于实际行动。
  (除署名外,本文照片由周学军拍摄)
其他文献
浙海丝路话古今之一  “天马徕兮从西极,归万里兮降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汉武帝刘彻的这首《蒲梢天马歌》,描绘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丝绸之路后,各国入贡来朝的盛况。  “丝绸之路”是德国学者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首先提出来的,泛指东从长安(今西安)西到罗马之间的交通贸易网络。由于陆海交通在不同朝代兴衰消长各不相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丝绸之路分支,一
期刊
浙江,两三百年来,这里出了戚蓼生、徐曼仙、俞平伯等红学家,因此,冯其庸曾寄愿“德清建构一个‘红学之乡’”,并捐藏品支持。2010年,由德清县图书馆续办的《问红》馆刊面世,既是对此的接续努力,也是对地方文化建设的一种丰富。  戚蓼生与《戚蓼生序本石头记》  德清人与《红楼梦》的密切关系,首先从戚蓼生收藏并序《红楼梦》开始。德清戚家出自余姚,一门七进士。戚蓼生(1730—1792),字念功,号晓堂,乾
期刊
2014年12月18日,“东方文化论坛·杭州与新丝路”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子湖畔开启。来自国内外丝绸文化、丝绸之路和丝绸经贸界的专家和精英们纷纷就“丝绸文化与人类文明”“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府’杭州与新丝路建设”等话题,发表演讲,阐述观点,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心得。  这次研讨会是由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和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主办的“跨界”活动,融学术研讨、艺术演
期刊
“杜立特突袭者”后代受邀参加阅兵观礼  在受邀参加北京9月3日阅兵观礼的美国老兵代表团中,有一位“杜立特突袭者”后代7号机机械师兼尾炮手戴维·J·撒切尔的儿子杰夫·撒切尔。9月4日至6日,他追寻父亲当年走过的路,来到浙江衢州,并在衢州取了个中文名字叫“石碣赋”。石碣赋告诉大家,若没有中国人的营救,就没有生还的父亲,也就没有了战后出生的他。  来自美国阿肯色州的石碣赋说,他是代表父亲受中国人民对外友
期刊
明代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堪称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壮举,参与、襄理、成就其事者功不可没。  策划者姚广孝  大量史学资料证实:福州府长乐县太平港是郑和船队的开洋起点与驻泊地,至少其船队每次均在这里停泊,停留时间前后累计两年多。探究真正原因,是“大明第一奇人”、荣国公姚广孝向成祖朱棣推荐了自己的老家—长乐。  姚广孝(1335—1418),原名天禧,幼时出家,法号道衍,祖籍长乐,附籍长洲(今江苏苏州)。他
期刊
舟山国家级开发新区的建设日新月异,这不由地让人忆起50余年前郭沫若考察舟山时曾说的:“大陆文明是舟山的基石,海洋文明是舟山的未来……如果好好建设,舟山的前途不可限量。”  舟山群岛以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她的风采。1962年10月下旬,受人尊敬的文化巨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考察舟山。在这里,他为壮伟的风光所惊叹,为厚重的文明所震撼,更为美好的前程所振奋。  “海防官兵是最可爱的人”  “大
期刊
西湖雪意
期刊
过年是一个充分展示包括饮食、起居、服饰、祭祀、娱乐、礼仪、社交等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节庆活动。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县松阳有一些完全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风俗。  水南桥头村:除夕分岁  吃年夜饭是过年的高潮。松阳人把吃年夜饭叫作“分岁”。在“分岁”的餐桌上,糕、米果、山粉丸是永远的大菜,离了这“老三样”,也就不成其为松阳人的年夜饭。  我外公外婆家住水南桥头村,这村做的糕和米果在松阳非常有名。松阳童谚
期刊
唱唱村歌,聊聊民俗,看看表演,写写书法,下下象棋,弹弹民乐,在讲堂书院里听课,在展示馆内欣赏祖先留下的老物件……这是近日笔者在浙江瑞安各地乡村文化礼堂看到的新时尚。  “道德讲堂、文化家园、百姓舞台”。这些乡村文化礼堂充分挖掘、整合乡风民俗和历史名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使之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兼具现代化特色的文化阵地。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乡风民俗  在湖岭镇陈雅山村,村民合力把文化礼堂打造
期刊
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一次晚宴。年夜饭一般在除夕前几日甚至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剖杀鸡鸭、腌制酱品。当主妇们忙忙碌碌的时候,新年的味道就近了。  “吃”出来的年味儿  过年,做些什么菜,怎么吃,其中藏着的是哪个味儿?为此,我特意走访了知名餐饮专家张渭林先生。  张先生很低调,浅淡而谈,各地风俗习惯不同,年夜饭的吃法也不一样:北方人吃饺子面条夹馍,南方人吃米饭汤圆年糕,鱼羊之鲜、贝蟹海味、上中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