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我国地方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本文就此为切入点,以衡南县茅市镇为例,概述了茅市镇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茅市镇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探讨了茅市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进行了简要阐明,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城镇建设;现状;特点;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为进一步弄清县域小城镇建设的规律,今年8月,笔者随调研小组一行到了衡南县茅市镇,对该镇的小城镇建设进行了解剖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茅市镇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茅市镇位于衡南西南部,西面与祁东接壤,距衡阳市区50公里。1995年撤区并乡,由原茅市镇、长沙乡、斗山桥乡合并而成。茅市镇与祁东县和本县的柞市镇、硫市镇、近尾洲镇交界,全镇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651亩,辖43个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64600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茅市镇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城镇建设分阶段性逐步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茅市镇城镇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随着农业效益的提高、农村集市的复兴、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小城镇建设迈开步伐。第二阶段是1995年至1997年的“撤区并乡”时期。在政府主导下,大范围“撤乡并镇”重新规划城镇布局,整合城镇资源,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转移和集聚,推动了小城镇的较快发展。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城镇发展机会多于农村,就业门路广于农村,生活条件优于农村,进城镇经商创业、安家落户逐渐成为潮流,导致城镇人口快速增多,城镇规模的加速扩张。
(二)城镇建设政府引导加快发展。在建设发展中十分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道路两厢土地开发,促进城镇发展,目前,茅市镇以规划规范带动城镇发展,在老街基础上,规划了一纵两横的发展格局,加快商贸市场化运作,引导投入建设了一站(客车站)、二场(农贸市场、垃圾场),促进了城镇快速发展。
(三)城镇建设依托优势错位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必须立足特色,错位发展。茅市镇结合人力资源丰富,地处高速路口、交通方便的实际,把小城镇确定为工业加工型小城镇,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企业和工业小区,吸纳了近20多家大小企业落户,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四)城镇建设拉动镇域经济发展。一是拉动投资。小城镇的道路、场站、房屋建设,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冶金、机电、家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二是刺激消费。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茅市镇有各类市场5个,2013年,该镇消费品销售总额达1.5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8780元,比农村居民高19%。三是带动产业。 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转移到城镇,提供了劳动力和耕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每年新增约2000人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6%。“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快了农业规模经营步伐,促进了大豆、优质大米等农产业发展。2013年茅市镇50头以上养殖户达180户,千羽以上家禽养殖户达109户,每年种植大豆7000多亩,为农户增收3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二、茅市镇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茅市镇取得了较好成绩,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为其他的小城镇提供了一定借鉴。
(一)强化规划先行。撤区并乡后,茅市镇立足城镇实际,抓好规划修编。1995年,茅市镇编制了《茅市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规划了“一纵两横”的骨干道路框架及商贸区、居住区、文教区、行政办公区等功能分区,并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思路,注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不随意变更规划。
(二)强化基础建设。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城镇商贸业的逐步繁荣和招商引资的推进,茅市镇大力推进了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近年来,共投入180万元,硬化街道5公里;投资135万元改造了下水道;休闲广场一期投资8.7万元,投入33.4万元购买环卫车2台、垃圾车25辆、果皮箱100个,建设垃圾场2处,新增街区路灯30盏。
(三)强化综合管理。把城镇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深入开展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出台了《城镇综合管理暂行办法》,与经营户签订了《文明经商公约》和《门前三包责任书》,同时,成立专抓领导班子,由一名班子成员牵头,安排6名脱产干部,组建专门的城管队伍,配置了巡逻车,专门负责城镇管理,镇容环境明显好转。
(四)强化产业支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持续发展有力支撑城镇建设。一方面,城镇发展促进了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另一方面,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手工制作、商贸流通进一步向城镇聚集。茅市镇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近1500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约1800人。赶集每天能吸引近万人。
三、茅市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茅市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或瓶颈亟待解决。
从宏观来看,政策缺乏推动力。一是土地政策不活。严格实施保护耕地、基本农田政策,一些投资商在乡镇投资建厂,难以取得土地所有权,影响企业的经营。二是政府投入不足。由于乡镇本身财力有限,仅有的财政收入都可能用于发工资去了,投入到城镇建设资金很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只能逐年消化,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社会投资,造成小城镇建设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严重制约了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三是规划执行不力。茅市镇的城镇规划是10年前制定的,现在已经严重滞后,与城镇的发展不配套。规划修编标准不高,无详规和专业规划,而且规划约束力偏弱。四是管理水平不高。建设管理机构不全、人手不够、业务不强。镇建管所总共8人,在岗3人,都不具备城镇建设的专业知识,对乱停、乱摆、乱搭、乱建、站道经营等行为,只能教育劝导,工作难度很大。
从微观来看,现状缺乏聚集力。一是公共服务差。小城镇品位差、生活条件差、发展机会小,大量农村劳动力还是愿意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买房安家首先考虑的是县城以上的城市,小城镇吸引力太小。二是置业成本高。城镇建房成本相对农村建房较高,一些收费名不副實,由于乡镇离市区远,监管服务难以到位。这些情况使得村民搬到镇里的成本较高,影响了搬迁的积极性。三是生活压力大。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远比什么都要买的城镇生活成本低。调查中,城镇居民对比两种生活成本,普遍反映在城镇再节约每个月也要比在农村多支出400-500元左右。四是保障能力弱。农民到城镇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不够;由于农村和城镇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不同,农民进入城镇后,难以享受到城镇同等政策。
从支撑来看,产业缺乏拉动力。茅市镇工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工业用地偏少,市场经济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缺乏特色工业或农业主导产业,工业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除了传统水稻、生猪养殖业外,几乎没有工业企业支撑,导致城镇建设乏力。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研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规划谋镇,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必须抓紧,要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认真搞好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论证,使规划做到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一要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既要借鉴先进经验,把握发展趋势,又要立足自身实际,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把握好一点,防止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二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分区要清楚,综合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步向小城镇集中,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园区集中。三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思路,不随意变更规划。
(二)突出创新立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过程是推进人口聚居、经济产业、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一要壮大小城镇建设规模。根据目前小城镇多、发展不足的现状,应该进一步规划城镇布局,使城镇适度集中,并选择一批传统中心镇、资源特色镇、区位优越镇,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率先发展。以这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镇的发展,促进其它城镇的发展。二要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以繁荣的文化教育、文明的时代风尚引领小城镇建设。通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小城镇文化教育打造载体、提供场所、拓展空间,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传播现代文明、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三要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持乡土建筑的地方特色,保存街巷空间的历史记忆,努力营造小城镇特色,使小城镇建设多一份遗产,少一份遗憾。
(三)突出产业强镇,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带动小城镇建设。产业支撑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产业发展要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使小城镇成为农民与市场最基础的联系点,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城乡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一要培育主导产业。找准切入点,抓住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重点培育。茅市镇要尽快将工业小区的设想付诸实现,不要因为《总规》束缚手脚,留下遗憾。二要推动全民创业。按照现有基础和各自特色,建议县市统一制定促进乡镇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实行能人带动,大力招商引资,引导民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三要做活第三产业。做强乡镇商贸、物流业,搞活乡镇文化、娱乐业,提升乡镇的聚集能力。
(四)突出功能旺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促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要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公共服务。一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改造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主要要解决资金来源,尽快到位项目资金,加快项目进度。二要大力强化城镇管理。小城镇要“三分建七分管”,如果管理不到位,建设越多,乱得越多,发展越快,乱得越快。要整治好脏乱差,搞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做到商铺归店、农贸归市、摊点归区、广告归栏、车辆归站、垃圾归场。使小城镇真正变成小城市,不成为“大农村”。三要大力提升通行能力。随着交通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乡镇應该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开通城镇到乡村的班车;有条件的地方,增加班车的班次,方便城乡居民出行。
(五)突出改革活镇,依靠健全的管理机制、优惠的政策搞好小城镇建设。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落实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户籍、土地、财税、投资等配套措施。一要健全建管机构。各乡镇设立建设管理办公室,建制镇配3-5人,乡2-3人,可以从乡镇脱产干部中选聘。二要下放管理权限。要进一步向小城镇政府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对于被列为示范点的城镇,赋予一定的县级管理权限,特别是城镇管理所需要的行政处罚、公安、税务、环保等权限。三要制定优惠政策。放宽户籍管理,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为农民进镇建房、经商、办工业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加快重点小城镇人口聚集。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民进镇落户,允许其承包的土地以划包、转让、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在集体经济范围内实行流转。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推进和加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六)突出资本兴镇,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改变以往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变为以政策扶持和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各界参与,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运作的多元投资体制。一是财政“投钱”。加大对小城建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小城镇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要适当返还乡镇,用于城镇公共事业和公用设施的维护建设。在示范重点镇辖区内收取的治安营业税、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开发所上交的营业税,市、县分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返办法,留成部分通过支出渠道也全部返还乡镇。二是借地“生钱”。充分利用乡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盘活土地资产,加强对土地的一级垄断,即由政府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强化法制管理,规范土地市场,使小城镇的土地获益更大。三是社会“筹钱”。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挖城镇土地、广告、公交车等公共资源融资潜力,广辟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运用市场机制,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
关键词:城镇建设;现状;特点;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为进一步弄清县域小城镇建设的规律,今年8月,笔者随调研小组一行到了衡南县茅市镇,对该镇的小城镇建设进行了解剖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茅市镇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特点
茅市镇位于衡南西南部,西面与祁东接壤,距衡阳市区50公里。1995年撤区并乡,由原茅市镇、长沙乡、斗山桥乡合并而成。茅市镇与祁东县和本县的柞市镇、硫市镇、近尾洲镇交界,全镇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651亩,辖43个村,3个居委会,总人口64600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茅市镇小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一)城镇建设分阶段性逐步发展。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茅市镇城镇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随着农业效益的提高、农村集市的复兴、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小城镇建设迈开步伐。第二阶段是1995年至1997年的“撤区并乡”时期。在政府主导下,大范围“撤乡并镇”重新规划城镇布局,整合城镇资源,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向小城镇转移和集聚,推动了小城镇的较快发展。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城镇发展机会多于农村,就业门路广于农村,生活条件优于农村,进城镇经商创业、安家落户逐渐成为潮流,导致城镇人口快速增多,城镇规模的加速扩张。
(二)城镇建设政府引导加快发展。在建设发展中十分注重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以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带动道路两厢土地开发,促进城镇发展,目前,茅市镇以规划规范带动城镇发展,在老街基础上,规划了一纵两横的发展格局,加快商贸市场化运作,引导投入建设了一站(客车站)、二场(农贸市场、垃圾场),促进了城镇快速发展。
(三)城镇建设依托优势错位发展。加快小城镇发展,必须立足特色,错位发展。茅市镇结合人力资源丰富,地处高速路口、交通方便的实际,把小城镇确定为工业加工型小城镇,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企业和工业小区,吸纳了近20多家大小企业落户,城镇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四)城镇建设拉动镇域经济发展。一是拉动投资。小城镇的道路、场站、房屋建设,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冶金、机电、家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二是刺激消费。小城镇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茅市镇有各类市场5个,2013年,该镇消费品销售总额达1.5亿元,小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8780元,比农村居民高19%。三是带动产业。 小城镇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转移到城镇,提供了劳动力和耕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每年新增约2000人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占农村总人口的6%。“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快了农业规模经营步伐,促进了大豆、优质大米等农产业发展。2013年茅市镇50头以上养殖户达180户,千羽以上家禽养殖户达109户,每年种植大豆7000多亩,为农户增收3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二、茅市镇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茅市镇取得了较好成绩,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为其他的小城镇提供了一定借鉴。
(一)强化规划先行。撤区并乡后,茅市镇立足城镇实际,抓好规划修编。1995年,茅市镇编制了《茅市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规划了“一纵两横”的骨干道路框架及商贸区、居住区、文教区、行政办公区等功能分区,并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思路,注重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不随意变更规划。
(二)强化基础建设。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城镇商贸业的逐步繁荣和招商引资的推进,茅市镇大力推进了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近年来,共投入180万元,硬化街道5公里;投资135万元改造了下水道;休闲广场一期投资8.7万元,投入33.4万元购买环卫车2台、垃圾车25辆、果皮箱100个,建设垃圾场2处,新增街区路灯30盏。
(三)强化综合管理。把城镇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深入开展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出台了《城镇综合管理暂行办法》,与经营户签订了《文明经商公约》和《门前三包责任书》,同时,成立专抓领导班子,由一名班子成员牵头,安排6名脱产干部,组建专门的城管队伍,配置了巡逻车,专门负责城镇管理,镇容环境明显好转。
(四)强化产业支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产业持续发展有力支撑城镇建设。一方面,城镇发展促进了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另一方面,随着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手工制作、商贸流通进一步向城镇聚集。茅市镇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近1500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约1800人。赶集每天能吸引近万人。
三、茅市镇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茅市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或瓶颈亟待解决。
从宏观来看,政策缺乏推动力。一是土地政策不活。严格实施保护耕地、基本农田政策,一些投资商在乡镇投资建厂,难以取得土地所有权,影响企业的经营。二是政府投入不足。由于乡镇本身财力有限,仅有的财政收入都可能用于发工资去了,投入到城镇建设资金很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只能逐年消化,大部分建设资金来自社会投资,造成小城镇建设带有很大的自发性、随意性,严重制约了城镇建设的发展速度。三是规划执行不力。茅市镇的城镇规划是10年前制定的,现在已经严重滞后,与城镇的发展不配套。规划修编标准不高,无详规和专业规划,而且规划约束力偏弱。四是管理水平不高。建设管理机构不全、人手不够、业务不强。镇建管所总共8人,在岗3人,都不具备城镇建设的专业知识,对乱停、乱摆、乱搭、乱建、站道经营等行为,只能教育劝导,工作难度很大。
从微观来看,现状缺乏聚集力。一是公共服务差。小城镇品位差、生活条件差、发展机会小,大量农村劳动力还是愿意流向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条件稍微好点的,买房安家首先考虑的是县城以上的城市,小城镇吸引力太小。二是置业成本高。城镇建房成本相对农村建房较高,一些收费名不副實,由于乡镇离市区远,监管服务难以到位。这些情况使得村民搬到镇里的成本较高,影响了搬迁的积极性。三是生活压力大。自给自足的农村生活远比什么都要买的城镇生活成本低。调查中,城镇居民对比两种生活成本,普遍反映在城镇再节约每个月也要比在农村多支出400-500元左右。四是保障能力弱。农民到城镇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不够;由于农村和城镇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政策不同,农民进入城镇后,难以享受到城镇同等政策。
从支撑来看,产业缺乏拉动力。茅市镇工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工业用地偏少,市场经济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缺乏特色工业或农业主导产业,工业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除了传统水稻、生猪养殖业外,几乎没有工业企业支撑,导致城镇建设乏力。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研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突出规划谋镇,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小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必须抓紧,要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认真搞好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和论证,使规划做到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一要注重规划的前瞻性。既要借鉴先进经验,把握发展趋势,又要立足自身实际,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把握好一点,防止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二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分区要清楚,综合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农村人口逐步向小城镇集中,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园区集中。三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思路,不随意变更规划。
(二)突出创新立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过程是推进人口聚居、经济产业、文化教育、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政府服务等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一要壮大小城镇建设规模。根据目前小城镇多、发展不足的现状,应该进一步规划城镇布局,使城镇适度集中,并选择一批传统中心镇、资源特色镇、区位优越镇,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率先发展。以这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城镇的发展,促进其它城镇的发展。二要加大小城镇建设投入。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以繁荣的文化教育、文明的时代风尚引领小城镇建设。通过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小城镇文化教育打造载体、提供场所、拓展空间,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传播现代文明、带动农村文化发展、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节点。三要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保持乡土建筑的地方特色,保存街巷空间的历史记忆,努力营造小城镇特色,使小城镇建设多一份遗产,少一份遗憾。
(三)突出产业强镇,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带动小城镇建设。产业支撑是小城镇建设的灵魂。产业发展要立足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使小城镇成为农民与市场最基础的联系点,农村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城乡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一要培育主导产业。找准切入点,抓住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重点培育。茅市镇要尽快将工业小区的设想付诸实现,不要因为《总规》束缚手脚,留下遗憾。二要推动全民创业。按照现有基础和各自特色,建议县市统一制定促进乡镇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营造宽松环境,实行能人带动,大力招商引资,引导民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三要做活第三产业。做强乡镇商贸、物流业,搞活乡镇文化、娱乐业,提升乡镇的聚集能力。
(四)突出功能旺镇,以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的公共服务促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要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和较好的公共服务。一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和改造小城镇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主要要解决资金来源,尽快到位项目资金,加快项目进度。二要大力强化城镇管理。小城镇要“三分建七分管”,如果管理不到位,建设越多,乱得越多,发展越快,乱得越快。要整治好脏乱差,搞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做到商铺归店、农贸归市、摊点归区、广告归栏、车辆归站、垃圾归场。使小城镇真正变成小城市,不成为“大农村”。三要大力提升通行能力。随着交通基础条件的逐步改善,乡镇應该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开通城镇到乡村的班车;有条件的地方,增加班车的班次,方便城乡居民出行。
(五)突出改革活镇,依靠健全的管理机制、优惠的政策搞好小城镇建设。要把加快小城镇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研究落实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户籍、土地、财税、投资等配套措施。一要健全建管机构。各乡镇设立建设管理办公室,建制镇配3-5人,乡2-3人,可以从乡镇脱产干部中选聘。二要下放管理权限。要进一步向小城镇政府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对于被列为示范点的城镇,赋予一定的县级管理权限,特别是城镇管理所需要的行政处罚、公安、税务、环保等权限。三要制定优惠政策。放宽户籍管理,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登记制度,为农民进镇建房、经商、办工业等方面提供有利条件,加快重点小城镇人口聚集。加快土地流转,鼓励农民进镇落户,允许其承包的土地以划包、转让、互换、入股、租赁等形式,在集体经济范围内实行流转。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推进和加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
(六)突出资本兴镇,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改变以往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变为以政策扶持和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各界参与,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运作的多元投资体制。一是财政“投钱”。加大对小城建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小城镇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和城镇国有土地出让金要适当返还乡镇,用于城镇公共事业和公用设施的维护建设。在示范重点镇辖区内收取的治安营业税、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开发所上交的营业税,市、县分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返办法,留成部分通过支出渠道也全部返还乡镇。二是借地“生钱”。充分利用乡镇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盘活土地资产,加强对土地的一级垄断,即由政府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出让,强化法制管理,规范土地市场,使小城镇的土地获益更大。三是社会“筹钱”。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挖城镇土地、广告、公交车等公共资源融资潜力,广辟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运用市场机制,多方面筹集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