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feng_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姜琳(1981-),硕士研究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學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吸收文学知识,提高文学水平。然而文学作品应该怎么阅读与鉴赏呢?这是很多大学生希望了解,也是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技能。
  一、探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有极强的文学功能,它能巧妙地应用文字的音、形、意,传达出一种美的感觉。[1]学生们在探究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吸收相关的文学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春江花月夜》这一首诗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听同名的琵琶曲,一边阅读这首诗。学生能从音乐中感受到《春江花月夜》这首音乐的意境就是动静结合、静极思动的感觉。《春江花月夜》这一支曲的旋律非常优雅,它的节奏非常抒缓,让人能感受到春江的波动、香漂海面、明月初升这种和谐的场景,而偶尔急促的琵琶声则像是春江泛起的海潮、像落花在海浪中起伏、像明月的若影若现。[2]这种静极而动的场景极易勾起人的思绪。那么,这首诗又如何形象的描述出曲中的场景呢?学生可以看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一句诗,在这一句诗中,春江——海上、潮水——明月、海平——潮生,形成一组极佳的对偶。春江应是平静的,而海潮却是起伏不定的;明月应是静静的,潮水却是波澜起伏的;海平,描述了海面表静的景象,而潮生则意味着海面将不平静。诗人仅仅用两句对偶,就写出了动静结合之美。其中连、共,这两个字的应用是亮点。诗人用连海平这一句话,就把海的视野打开了;用共这一个字,就把动静结合起来,写出这一夜春江的气势。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本,一边在脑中想象,必要的时候,学生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想象,或一边阅读文本一边绘出场景图来想象,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学生只有理解了文本中汉语语言的艺术,才能够学习及应用这种语言艺术。
  二、探究文学作品的叙事艺术
  叙事艺术,是指应用一种专门的结构来描述一种事件的艺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叙事艺术通常非常独特,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掘文学作品中的叙事艺术,了解这种叙事艺术呈现的文学艺术价值。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部戏剧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百宝箱”在故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学生阅读全文,可以看到“百宝箱”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百宝箱与钱有直接的关系,李甲每一次与杜十娘发展感情,都是因为百宝箱,而不是杜十娘的真情。既然李甲会为钱而纳杜十娘,也必会为了钱卖杜十娘。百宝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应用一件线索道具,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呈现一种价值观的写作手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中的叙事手法。比如这部作品的叙事镜头是如何推动的?故事情节是如何推进的?线索道具是如何设置的?如果学生能够学习这些叙事的艺术,就能深入的理解文本的意思,了解文本的艺术价值。
  三、探究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较深的思想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涵。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这一篇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到,这一部作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鲁迅先生提出了当时主流的观点,即人们认为中国人失去自信了,甚至连鲁迅先生自己都提出了论点,证明中国人似乎失去了处信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此时,鲁迅先生真的认为中国人失去自信了吗?假如是,鲁迅先生又何必驳斥这一观点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来理解,鲁迅先生对于中国人有一种强烈的“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对于这些“求神拜佛”,不肯自立自强的中国人,鲁迅先生有着极强的痛恨。第二部分,鲁迅先生也指出,中国一直也有逆流而上,埋头苦干的人,这些人才是中国人的脊梁,这样的人,从古至今一直也都存在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一段中读出鲁迅先生心中的希望。第三部分,鲁迅先生提出,不能轻易断言中国人就失去了自信力,因为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掩卷思考这一段鲁迅先生传达的感情及他提出的理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阅读文学作品,一边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能从情感的角度理解作者正在赞扬什么、否定什么,这是作者想要传达出来的思想内涵。[3]
  本次研究说明了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语言艺术、叙事艺术、思想内涵三个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深入的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静. 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与阅读审美初探[J]. 语文建设,2013,(36):35-36.
  [2]吴显涛. 如何提高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J]. 文学教育(下),2012,(09):108.
  [3]张华娟. 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J]. 语文建设,2008,(11):39-40.
其他文献
摘 要:叶灵凤作为新文学的第一代海派,其创作无论是在题材还是手法上都对其后的海派具有奠基意义。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其小说创作被人贴上了“性爱”、“肉欲”的标签,人们只局限地看到其小说的“性爱”方面,导致叶灵凤的小说创作价值被低估。本文试图从叶灵凤小说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分析其小说创作的影像化叙事特征,从对其具体作品的分析中揭示叶灵凤从“西化”到回归“中化”的小说创作历程。  关键词:叶灵凤;小说;影像
摘 要:“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三大原则之一,强调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文本意义阐释过程的动态性和循环性。本文以鲁迅作品《孔乙己》为例,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来浅析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视域融合”对文学文本理解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文学文本  作者简介:周璐璐(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与乳腺癌发病的关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分析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女性乳腺癌患者456例及同
摘 要:废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立文学精神的小说家,同时他又是一位非常寂寞的作家。《桥》常被认为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叙述,然而废名并不是不关注现实的作家,本文从文本取材和人物心理的真实这两个层面揭示了《桥》中现实主义的表现,从而打破了《桥》是逃离现实的“乌托邦”叙事的误解。  关键词:废名;现实主义;《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众所周知,在悠久的中日友好交流关系中,文学交流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收到日本文学的影响和启发。在这其中,和日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郁达夫就深受日本文学的影响,而他的文学作品也带有浓郁的日本文学色彩。本论文以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以中国近代文学代表人物郁达夫为研究中心,浅析日本近代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郁达夫;佐藤春夫;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
摘 要:不同的地域催生不同的文化,但是在香港作家李碧华的创作中,除了对香港的书写外,还将大量笔墨倾注于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有着浓厚的京味儿。本文则以她的《霸王别姬》、《生死桥》两部作品为例,发掘她创作中的京味元素,并对这背后隐含的文化倾向进行分析。  關键词:李碧华;京味;文化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李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