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的一朵浪花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la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探究古浪黄河灯会的渊源。
  关键词:黄河文化 古浪黄河灯会 渊源初探
  一、黄河灯会的起源
  黄河灯会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军事战争,最早记载于《三教搜神大全》和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据相关故事记载,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文王起兵伐纣,商纣王这边派闻太师出兵,与周文王聘请的姜子牙队伍交战于岐山脚下。一次作战当中,姜子牙用钉头七箭书射死了对方的大将赵公明。赵公明的三位妹妹(云霄、碧霄、琼霄),为报杀兄之仇,助纣为虐,用六百大汉摆成一个九曲黄河阵。此阵内藏先天之秘密,生死机关,外按九宫八卦,连环进退,井井有条。人虽不过六百,却胜过百万雄师。三位道姑利用黄河阵和混元金斗法器,将姜子牙的十二位真人,全部压入此阵。最后姜子牙只得上昆仑山,请出道教的祖师爷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才破了此阵,打败了三位道姑,救出了十二位真人,这就是黄河阵起源的传说。这些故事不断流传和演绎,在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地广泛流传,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民俗文化,演化为节庆、灯会、社火、戏剧等多种元素集合的文化活动。
  明代开发河西时,陕西、山西的大量移民迁居古浪,同时将这项活动流传下来,在古浪的土门镇王府营村和黄羊川镇的张家墩村专门有举办黄河灯会的习俗,流传有黄河阵图纸。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这项活动还常常举办,近年来,由于熟悉这项活动的一些老人陆续离世,加之受场地、资金、人员等方面的制约,这项活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二、黄河灯会的布局
  黄河灯会主要依托黄河阵图组织实施,图纸呈正方形,外观规则,内设9个方格(古代万字图),各方格有曲折回绕的通道相连,就像一个迷宫,9个方格加上通道,寓意着九曲黄河,如果按照规定的通道路线行走,不会迷失方向,社火队伍和游人进入,曲曲折折,循环往复,即使相互看见,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非常有趣。图纸按照纵横排列,纵19排,横19列,每个交叉点位可安装架设一盏彩灯,共计361盏灯,加上入口和出口4盏灯,总计365盏灯,与一年365天吻合。入口和出口紧邻,一般架设一座较高的彩门。在最中心的九宫格中,树立最高的1盏明灯,其他8个方格中心位置的灯杆低于中心灯杆。这9个灯杆上一般挂八角形大灯笼,灯笼的八面书有隶书,福、禄、寿、喜、富、安、康、祥、顺,其余点位上的灯,分别环绕着9盏大灯,构成了颇为壮观的九曲黄河阵。如果在晚上俯视这些灯,整齐划一,色彩斑斓,较为壮观,不失为一道亮丽的景观。
  三、黄河灯会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近年来,各地围绕黄河灯会打造包装旅游景点的省市较多,特别是一些代代流传、持续举办这项活动的省、市、县,不断研究、发掘和整理、开发黄河灯会,也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品牌。如山西的晋中、吕梁、汾阳,内蒙古的临河,陕西的榆林,都在探索和打造黄河灯会,利用传统的黄河灯会元素,植入现代的声光电等技术,综合运用人工造景不断改造提升。有的原汁原味按照图纸架设灯杆,有的利用花卉树木设置九宫格,有的利用地形增设小桥流水,但无论哪种改造版本,基本都是在原图纸上的变形或调整,文化内涵没有改变,形式和花样各有翻新。
  古浪的黄河灯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作为丝绸之路要冲、古代军事重地,展示和打造黄河灯会,意义重大,需要传承下去。
  (一)专门组建研究黄河灯会的班子
  抽调人员,采访相关人员,查找历史文献,寻觅黄河灯会图纸,编辑撰写与黄河阵有关的故事,形成一套完整的黄河灯会资料。
  (二)编制黄河灯会的建设规划
  结合县城规划和正在计划实施的县城牡丹园建设,建议将黄河灯会的元素植入牡丹园,高起点规划,高创意设计,同时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边塞文化融入其中,将杨家将故事、封神演义故事统筹融合,用花卉带隔离九宫格,将彩灯架设其中,用仿古的辕门充当彩门;充分展现古浪的丝路文化和驿站边塞文化,同时打造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进程,也为城乡群众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三)加强宣传和包装
  结合黄河灯会的相关资料,可将古浪水陆画再进行研究和包装,对水陆画最精华的部分一并融合到牡丹园中。在牡丹园广场利用古浪博物馆保存的《淳化阁帖》打造书法艺术品牌,将其中历代帝王、历代名臣、历代大书法家的作品刻成石碑,打造书法艺术和绘画广场,编制专门的宣传册页,广泛宣传,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黄河阵故事当中的姜子牙、太上老君、赵公明、三霄娘娘历史上都非常有名,故事性强,关联度高,通过演绎和包装,也可提高牡丹园的艺术品位,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参考文献:
  [1]李勇泉,李蕊,阮文奇.大型節庆活动微博用户情感态势的时空规律——以故宫上元灯会为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
  (作者简介:张忠祯,男,本科,甘肃省古浪县文旅局,初级,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葛星星)
其他文献
摘要:实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可以合理有效地配置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让总馆的阅读资源通过各个分馆辐射更多的读者,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均衡发展,这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方向。本文以张掖市甘州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为例,探索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思考。通过总分馆建设的有序推进,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发展带来的成果。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 总分馆制
期刊
摘要:“悲剧”这个词语来自西方,这个概念进入中国后,引起了学者的广泛讨论。本文将中国古典戏剧作品《窦娥冤》和古希腊戏剧作品《俄狄浦斯王》进行比较,通过人物的塑造、悲剧的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的不同,来分析中西古典悲剧的差异。  关键词:悲剧 《窦娥冤》 《俄狄浦斯王》  王国维将西方的“悲剧”概念引入中国后,国内很多学者严格用西方悲剧的概念来衡量中国的戏剧,而得出中国自古无悲剧的说法。实质上中国也有自己
期刊
摘要:谢德林通过描写“模范主人”地主普斯托捷洛夫在农奴制下的生存、奋斗、衰亡,揭示了19世纪后期俄罗斯农奴制度的残忍,宣告了农奴制度和地主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  关键词:俄罗斯农奴制 灭亡 赏析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没落走向衰亡的时候,都会产生一些由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精英”。他们的挣扎、不甘,都向人们昭示了这种制度终将腐朽的命运。19世纪中后期,随着农奴制的崩溃,俄罗斯文学中产生了大量描写这一过
期刊
摘要:《智取威虎山》作为一种文化文本,从小说到电影历经数次多形态的艺术改编。作为超级互文本的《智取威虎山》,每次改编均呈现出了不同的逻辑构建和谐社会语境。2015年徐克版《智取威虎山》是一个具有杂糅特色和娱乐效果的“红色经典”文本。这一具有革命传奇化色彩的电影文本蕴含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因素,其中的政治历史文本书写和言语方式对“红色经典”改编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红色经典” 叙事
期刊
摘要:在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人的传统文化意识越来越薄弱,书法、武术、中医、京剧、剪纸、刺绣等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书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十大国粹之首。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书法艺术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馆作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应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引导群众学习书法、热爱书法、弘扬书法。本文以文化馆为传
期刊
摘要: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取代了封建贵族,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导力量。荷兰美术逐渐迈入黄金时期,绘画种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出现了肖像画、风俗画、静物画、风景画等。随着市民购买力的增强,绘画也趋于向商业化发展。在这样人人发现“美”的时代下,有一批善于用画笔记录生活的荷兰画家,其中有一位画家,他创造了一幅幅展现市民淳朴生活的场景。他的画面中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展现了一个个伟大而又静谧的独特生命力。他
期刊
摘要:西班牙内战后,弗朗哥的专制独裁以及严格的书刊审查制度,导致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流亡海外,西班牙文坛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20世纪40年代,西班牙文学逐渐复苏,60年代初《沉寂的年代》的出版打破了以现实主义为主的西班牙小说。本文将分析《沉寂的年代》的写作手法,通过探究人物来了解西班牙战后的历史背景。  关键词:西班牙战后文学 西班牙历史 实验性小说 《沉寂的年代》  20世纪50年代,在西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叙事学理论,着重分析苏童的短篇小说创作,以“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为例,从叙事视角、结构、语言、节奏等方面入手,探讨在中外文学共同影响之下形成的叙事特征,以及在此基础上显示出的主题的多层次性特征。  关键词:苏童 短篇小说 “香椿树街” 叙事特征  米希尔·布托说过:“小说是绝妙的现象学领地,是研究显示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或者可能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绝妙场所,所以小说是叙述
期刊
摘要:色彩是电影艺术风格的重要来源,影片中色彩的呈现形式与效果往往是创作者主观情绪的表达。蒂姆·波顿是好莱坞独树一帜的鬼才导演,他的代表作《剪刀手爱德华》创新使用了两极色彩差异的对比来进行叙事。在以黑色为主的哥特色调下,导演利用明艳饱和的色彩进行叙事,通过控制叙事节奏来烘托影片情感氛圍,在隐喻导演自身情感寄托的同时,达到观众视觉、心理层面上审美效果的统一。  关键词:色彩叙事 蒂姆·波顿 叙事节奏
期刊
摘要:古代写月的诗词不胜枚举,可以思乡,可以怀人,产生了众多的诗人和词人。而苏轼写中秋之月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横空出世,余词尽废。这首古词写尽了千古离人心,写绝了兄弟相思的骨肉之情,明月圆中秋,朗朗照古今,照得无眠人,彻夜难息,辗转反侧,他们举头望明月,起舞弄清影,分不清天上人间。  关键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月兄弟之情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