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解和比较,对云南第三产业就业进行实证分析,较充分论证了云南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吸纳就业的潜力,并指出了就业有效增长的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的选择。研究表明:(1)近10年,云南一、二、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分别为27.8%、2.2%、69.9%,新增就业岗位的69.9%由第三产业提供,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就达1.56万个,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2)云南第三产业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能力,还有很大的就业吸纳空间;(3)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区服务业将是云南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主要行业,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则很难有较大吸纳就业的空间。
关键词:就业贡献率;结构偏离度;就业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1-0080-05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contribution rate and employment growth
——Empirical study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based on Yunnan Province
ZHANG Bao-dong, YANG Bing-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Yunnan Nationality University, Yunnan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composes and compares deviating rat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mak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holds that there is great employment potential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and points out the selection of inner industrie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for effective growth of the employ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employment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is 27.8 percent, 2.2 percent and 69.9 percent respectively, 69.9 percent of new employment is provided by the tertiary industry, when the terti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increases 1 percent, 15.6 thousand new employees are averagely employed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9 thousand more than that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that the employment capability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not sufficiently embodied when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develops and there is a lot of employment space and that the main industrie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for Yunnan to enlarge employment are wholesale, retail, trade,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 but employment space is difficult to be enlarged in traffic, transportation, storage, post and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Key words:employment contribution rate; structural deviation rate; employment growth
世界各国伴随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首先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91)最早注意认识到的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发生转移的规律。克拉克(1940)利用不同国家的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对这一规律做了验证,该规律后来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在此基础上,库兹涅茨(1971),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1970),钱纳里、鲁宾逊和赛尔奎因(1986)又分别进行了国别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长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定律。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了60%,较强就业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成为发达国家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
近几年对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的分析主要有:(1)赵农华(2002)运用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对上海第三产业增长过程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和分析,表明在1993~2000 年间,上海第三产业增长中劳动就业的贡献也尤为明显;(2)何庆光(2005)的研究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大,发展第三产业将对就业的增加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3)魏作磊(2004)分析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保持了较强的吸收能力并且其吸收劳动力的潜力很大,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今后我国的劳动力将主要转向第三产业。
然而,国内研究在分析产业结构与国际代表性模式比较时,都是直接引用代表性模式的标准,而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与代表模式中的人均收入水平不相等,故不能直接比较,所以需要对代表性模式进行分解,使代表性模式的收入水平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一致,这样才能在同一个收入水平上对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代表性模式进行比较。而且,对云南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吸纳能力、是否还有吸纳就业的潜力以及内部各行业的就业空间等问题的实证研究不多见,本文的分析将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一.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的发展
1.产值比重呈稳步增长态势,且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云南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03年的36.2%,26年期间其平均增长水平为0.7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近0.38个百分点(图1)。其产值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表明,改革开放后云南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全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与云南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是一致的,反映出云南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目前云南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相当比例,但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因工业化程度较低,农业向工业化过渡阶段还在进行,所以第二产业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但较全国水平低下;第三产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张宝东,杨兵伟:产业结构、就业贡献率与就业增长
图1:云南和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1、2004年出版)计算整理。
2.就业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平均上升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云南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6.2%,之后以平均每年0.49个百分点的水平递增,到2003年就业比重增加到18.4%。26年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幅低于全国递增水平,使得云南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1978年还低于全国近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发展到目前低于全国10.9个百分点。26年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的态势充分说明云南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征,这将成为今后云南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最主要的领域。
二.第三次产业就业贡献率的分析
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流动规律为:随着产业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先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进而从第二产业再流向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云南的劳动力流动也遵循这种趋势,而且云南的第三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适应这种趋势的要求。经测算,1994~2003年云南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增加量(图2)分别为78.4万人、6.3万人、197.1万人,就业贡献率(某产业就业人数增量与就业总增量之比)分别为27.8%、2.2%、69.9%。
图2:云南三次产业就业增加量和就业贡献率(1994~2003)
云南新增就业岗位的69.9%由第三产业提供,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就达1.56万个,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表1)。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40%,而2003年云南仅为36.2%,可见大力发展云南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扩大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表1:云南三次产业GDP增长1%所增长的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04、2000、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GDP,1999年数据异常波动,故剔除。
三.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的比重之差, β=EmE-GmG。β为结构偏离度系数,Em 为第m次(m=1、2、3)产业的就业人数,E 为整个三次产业总就业人数; Gm为第m次(m=1、2、3)产业的增加值, G为整个国家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也就是整个国家GDP。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也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压力,如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就存在着向其他产业转移劳动力的压力和趋势。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该产业存在着劳动力迁入的压力。由负偏离状态向“0”状态接近,表明该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伴随着吸纳越来越多的人就业,该产业就业空间在缩小;由负偏离状态向“0”状态远离,表明该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伴随着吸纳越来越少的人就业,该产业就业空间在扩张。
国外著名学者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等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均GDP从低到高演进时,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是从较高的负偏离(-22.7~17.8)逐步向“0”偏离度靠拢。总体来看,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都在向0偏离度靠拢,实际上反映了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逐渐趋同的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上升,伴随而来的是第一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从而促使了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渐平衡。
根据2004年《云南统计年鉴》的数据,云南2003年的人均GDP为5634.2元/人(当年价),折算为1958年美元、1964年美元、1980年美元分别为:277.7美元、312.7美元、429.3美元 (其中,2003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取1∶8,1958~2003年美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取2%)。与上述三个模型分解结果相比较,云南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应该分别达到-10.5%、-16.6%、-14.2%,而2003年云南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17.8%。相比之下,云南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分别低了-7.3%、-1.1%、-3.6%,综合来考虑,云南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国际代表性模型理论值相比低了4.0 %左右(见表2),这也表明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相对较大。
表2:云南第三产业偏离度与国际代表性模式比较
资料来源:《各国经济增长》(西蒙.库兹涅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和《云南统计年鉴》(1991、2001、2004年出版,中国统计出版社)计算整理
四.扩大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的选择
1.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比重变化
1993~2002年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最快的行业是社会服务业与房地产业,上升幅度超过了100%(见表3);其次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上升幅度超过了40%;而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则下降幅度达49.13%。到2002年,占全社会就业比重最高的行业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其比重达到4.86%,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教育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比重依次为2.40%、2.15%、1.50%;其余行业的就业比重则不足1%。
表 3:云南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比重变化(%)(1993~2002)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04、2000、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
2.扩大就业的选择:第三产业主要行业的分析
(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这是与市场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云南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其就业比重也从1993年的2.82%上升到了2002年的4.90%(图3),但与全国目前6.74%的就业比重相差甚大,而且与目前发达国家该行业的就业比重相差在20%左右,所以云南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仍然很低。随着加入WTO融入世界大市场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以及商贸餐饮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点,可以预料,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仍然是今后云南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
(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云南到2002年该行业就业的比重为2.40%,全国为2.83%,发达国家一般在6%,相比之下,云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就业比重仍然偏低。但1999年以来该行业的就业比重一直在2.4%左右,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是这类行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资本和技术来推动的,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不高。因此,可以判断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对云南劳动力的需求不会很高。
(3)社区服务业。这类行业专门为居民生活消费提供服务,包括旅游、文化、娱乐、日常生活服务,社区建设等等。它们提供的服务收入弹性都比较大,并且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行业会得到快速发展,其吸收劳动力的比重也会快速提高。在2002年全国该行业就业比重为1.43%,而云南为0.99%,目前发达国家在这类行业的就业比重一般在5%左右,可以看出,目前云南在这类行业的就业比重仍然很低。可以预测,这类行业也是今后云南吸纳就业地一个主要行业。
(4)金融保险业。上世纪4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科技的突飞猛进,商品与生产要素流动尤其是跨国流动的飞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促使了金融保险业的繁荣。目前金融保险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内部的支柱行业之一,其占全社会的就业比重一般也都达到了4%左右。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金融业的严格管制以及资本市场发展迟缓等原因,云南金融保险业长期落后,目前金融保险业的就业比重仅为0.31%。今后,随着对金融保险业管制的放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云南金融保险业必将会获得快速发展,它也将成为今后云南解决就业的一个主要行业。
图3:2002年云南和全国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五.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稳步增长态势,且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平均上升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目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全国10.9个百分点。1994~2003年云南一、二、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分别为27.8%、2.2%、69.9%,表明第三产业具有强劲的吸纳就业的能力。通过与国际代表模式的比较,说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的原因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带动足够的就业,反映了云南第三产业在现有产值规模下也还有吸纳就业的空间,为云南实施在现有第三产业规模下增大就业容量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比中的分析表明,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区服务业将是云南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主要行业,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则很难有较大吸纳就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Simon Appleton, et al. Labor Retrenchment in China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 (13) :252-275 .
[3]陈小琨.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J].新疆财经,2005(3):36-41.
[4]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J].财贸经济,2003(10):69-73.
[5]何庆光.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0):110-112.
[6]蒲艳萍.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2):31-37.
[7]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3):80-85.
[8]赵农华.上海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2):51-53.
[9]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E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0,1995.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5.
(责任编辑:弘 流;责任校对:段文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就业贡献率;结构偏离度;就业增长
中图分类号:F20;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7)01-0080-05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contribution rate and employment growth
——Empirical study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based on Yunnan Province
ZHANG Bao-dong, YANG Bing-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Yunnan Nationality University, Yunnan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composes and compares deviating rat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mak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holds that there is great employment potential in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and points out the selection of inner industrie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for effective growth of the employ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employment contribution rate of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Province is 27.8 percent, 2.2 percent and 69.9 percent respectively, 69.9 percent of new employment is provided by the tertiary industry, when the tertiary industry output value increases 1 percent, 15.6 thousand new employees are averagely employed and the employ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9 thousand more than that of the secondary industry, that the employment capability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not sufficiently embodied when the tertiary industry of Yunnan develops and there is a lot of employment space and that the main industries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for Yunnan to enlarge employment are wholesale, retail, trade, food and beverage industry but employment space is difficult to be enlarged in traffic, transportation, storage, post and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Key words:employment contribution rate; structural deviation rate; employment growth
世界各国伴随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首先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将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这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91)最早注意认识到的劳动力在各产业之间发生转移的规律。克拉克(1940)利用不同国家的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对这一规律做了验证,该规律后来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在此基础上,库兹涅茨(1971),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1970),钱纳里、鲁宾逊和赛尔奎因(1986)又分别进行了国别范围更广,时间跨度更长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定律。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已经超过了60%,较强就业吸纳能力的第三产业成为发达国家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
近几年对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的分析主要有:(1)赵农华(2002)运用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对上海第三产业增长过程中劳动就业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和分析,表明在1993~2000 年间,上海第三产业增长中劳动就业的贡献也尤为明显;(2)何庆光(2005)的研究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大,发展第三产业将对就业的增加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3)魏作磊(2004)分析表明我国第三产业对劳动力保持了较强的吸收能力并且其吸收劳动力的潜力很大,但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今后我国的劳动力将主要转向第三产业。
然而,国内研究在分析产业结构与国际代表性模式比较时,都是直接引用代表性模式的标准,而本文认为由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与代表模式中的人均收入水平不相等,故不能直接比较,所以需要对代表性模式进行分解,使代表性模式的收入水平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一致,这样才能在同一个收入水平上对中国产业结构与国际代表性模式进行比较。而且,对云南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吸纳能力、是否还有吸纳就业的潜力以及内部各行业的就业空间等问题的实证研究不多见,本文的分析将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一.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的发展
1.产值比重呈稳步增长态势,且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云南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7.4%提高到2003年的36.2%,26年期间其平均增长水平为0.7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近0.38个百分点(图1)。其产值比重稳步上升的过程表明,改革开放后云南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大快于全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与云南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是一致的,反映出云南产业结构逐渐优化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云南省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综上所述,目前云南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有相当比例,但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因工业化程度较低,农业向工业化过渡阶段还在进行,所以第二产业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但较全国水平低下;第三产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明显高于全国水平。
张宝东,杨兵伟:产业结构、就业贡献率与就业增长
图1:云南和全国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根据《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1、2004年出版)计算整理。
2.就业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平均上升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978年云南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6.2%,之后以平均每年0.49个百分点的水平递增,到2003年就业比重增加到18.4%。26年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幅低于全国递增水平,使得云南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1978年还低于全国近6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发展到目前低于全国10.9个百分点。26年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步上升的态势充分说明云南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特征,这将成为今后云南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最主要的领域。
二.第三次产业就业贡献率的分析
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的产业结构及劳动力流动规律为:随着产业的发展,导致劳动力先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进而从第二产业再流向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云南的劳动力流动也遵循这种趋势,而且云南的第三产业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适应这种趋势的要求。经测算,1994~2003年云南一、二、三产业的就业增加量(图2)分别为78.4万人、6.3万人、197.1万人,就业贡献率(某产业就业人数增量与就业总增量之比)分别为27.8%、2.2%、69.9%。
图2:云南三次产业就业增加量和就业贡献率(1994~2003)
云南新增就业岗位的69.9%由第三产业提供,第三产业产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平均增加就业岗位就达1.56万个,比第二产业多0.9万个(表1)。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40%,而2003年云南仅为36.2%,可见大力发展云南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扩大有明显的带动作用。
表1:云南三次产业GDP增长1%所增长的就业人数(单位:万人)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04、2000、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GDP,1999年数据异常波动,故剔除。
三.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潜力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的比重之差, β=EmE-GmG。β为结构偏离度系数,Em 为第m次(m=1、2、3)产业的就业人数,E 为整个三次产业总就业人数; Gm为第m次(m=1、2、3)产业的增加值, G为整个国家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也就是整个国家GDP。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也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着劳动力转移出去的压力,如发展中国家的农业部门由于劳动生产率较低就存在着向其他产业转移劳动力的压力和趋势。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该产业存在着劳动力迁入的压力。由负偏离状态向“0”状态接近,表明该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伴随着吸纳越来越多的人就业,该产业就业空间在缩小;由负偏离状态向“0”状态远离,表明该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伴随着吸纳越来越少的人就业,该产业就业空间在扩张。
国外著名学者库兹涅茨、钱纳里、赛尔奎因等对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均GDP从低到高演进时,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是从较高的负偏离(-22.7~17.8)逐步向“0”偏离度靠拢。总体来看,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都在向0偏离度靠拢,实际上反映了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逐渐趋同的过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上升,伴随而来的是第一产业大量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从而促使了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逐渐平衡。
根据2004年《云南统计年鉴》的数据,云南2003年的人均GDP为5634.2元/人(当年价),折算为1958年美元、1964年美元、1980年美元分别为:277.7美元、312.7美元、429.3美元 (其中,2003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取1∶8,1958~2003年美国的年均通货膨胀率取2%)。与上述三个模型分解结果相比较,云南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应该分别达到-10.5%、-16.6%、-14.2%,而2003年云南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17.8%。相比之下,云南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数值分别低了-7.3%、-1.1%、-3.6%,综合来考虑,云南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与国际代表性模型理论值相比低了4.0 %左右(见表2),这也表明了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空间相对较大。
表2:云南第三产业偏离度与国际代表性模式比较
资料来源:《各国经济增长》(西蒙.库兹涅茨,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和《云南统计年鉴》(1991、2001、2004年出版,中国统计出版社)计算整理
四.扩大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的选择
1.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比重变化
1993~2002年间,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上升速度最快的行业是社会服务业与房地产业,上升幅度超过了100%(见表3);其次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上升幅度超过了40%;而地质勘查水利管理业则下降幅度达49.13%。到2002年,占全社会就业比重最高的行业是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其比重达到4.86%,其次是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教育文化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比重依次为2.40%、2.15%、1.50%;其余行业的就业比重则不足1%。
表 3:云南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比重变化(%)(1993~2002)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04、2000、1995),中国统计出版社。
2.扩大就业的选择:第三产业主要行业的分析
(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这是与市场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发展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云南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其就业比重也从1993年的2.82%上升到了2002年的4.90%(图3),但与全国目前6.74%的就业比重相差甚大,而且与目前发达国家该行业的就业比重相差在20%左右,所以云南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比重仍然很低。随着加入WTO融入世界大市场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以及商贸餐饮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点,可以预料,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仍然是今后云南解决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
(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云南到2002年该行业就业的比重为2.40%,全国为2.83%,发达国家一般在6%,相比之下,云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就业比重仍然偏低。但1999年以来该行业的就业比重一直在2.4%左右,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是这类行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资本和技术来推动的,对新增劳动力的需求不高。因此,可以判断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对云南劳动力的需求不会很高。
(3)社区服务业。这类行业专门为居民生活消费提供服务,包括旅游、文化、娱乐、日常生活服务,社区建设等等。它们提供的服务收入弹性都比较大,并且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行业会得到快速发展,其吸收劳动力的比重也会快速提高。在2002年全国该行业就业比重为1.43%,而云南为0.99%,目前发达国家在这类行业的就业比重一般在5%左右,可以看出,目前云南在这类行业的就业比重仍然很低。可以预测,这类行业也是今后云南吸纳就业地一个主要行业。
(4)金融保险业。上世纪4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科技的突飞猛进,商品与生产要素流动尤其是跨国流动的飞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崛起促使了金融保险业的繁荣。目前金融保险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内部的支柱行业之一,其占全社会的就业比重一般也都达到了4%左右。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金融业的严格管制以及资本市场发展迟缓等原因,云南金融保险业长期落后,目前金融保险业的就业比重仅为0.31%。今后,随着对金融保险业管制的放松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云南金融保险业必将会获得快速发展,它也将成为今后云南解决就业的一个主要行业。
图3:2002年云南和全国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比重(%)
注: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五.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呈稳步增长态势,且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平均上升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目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全国10.9个百分点。1994~2003年云南一、二、三产业的就业贡献率分别为27.8%、2.2%、69.9%,表明第三产业具有强劲的吸纳就业的能力。通过与国际代表模式的比较,说明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的原因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带动足够的就业,反映了云南第三产业在现有产值规模下也还有吸纳就业的空间,为云南实施在现有第三产业规模下增大就业容量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第三产业主要行业就业比中的分析表明,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社区服务业将是云南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主要行业,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则很难有较大吸纳就业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Simon Appleton, et al. Labor Retrenchment in China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J]. 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 (13) :252-275 .
[3]陈小琨.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及启示[J].新疆财经,2005(3):36-41.
[4]李冠霖,任旺兵.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难度加大[J].财贸经济,2003(10):69-73.
[5]何庆光.我国第三产业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10):110-112.
[6]蒲艳萍.第三产业发展带动我国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2):31-37.
[7]魏作磊.对第三产业带动我国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3):80-85.
[8]赵农华.上海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2):51-53.
[9]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E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00,1995.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05.
(责任编辑:弘 流;责任校对:段文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