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作文教学难。”这话不假,作文教学没有现成的教材,教学实施难。现在作文教学中一个很大的弊病就是杂乱无章,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一个话题接一个话题地让学生写,写完一篇就讲一篇。发现问题也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至于为什么这样安排、依次要发展学生的哪些写作能力,则是毫无通盘考虑,似乎让学生写尽题海,学生就会自动获得写作能力。其实,这样的教学是十分被动、低效的。因为它实质是一种低水平的“放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慢。
那么,是不是在作文的教学领地上,教师就无所作为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依序列科学合理地实施作文教学,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想境界,它是作文教学事半功倍的“高速公路”。那么,依据什么来确立作文教学的系列呢?本人认为,按年级阶段配合教材阅读教学的读写序列,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途径。本文拟从八年级(上)作文教学整体训练,来实证自己的思考。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围绕“战争”组元,两则新闻较为客观地叙述了历史事件;《芦花荡》写战争故事,渗透了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蜡烛》写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体现的人性的光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控诉战争的罪恶;《亲爱的爸爸妈妈》除了控诉了侵略战争的罪恶,还显示了正义的力量。这些历史事实离学生现在所处的情境很久远,让学生写出真正打动他们自己的文章来恐怕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应进行折中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师对读后感的写法进行专题指导。
怎样写好读后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它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文章篇名、作者、写作年代、原文内容概要。写这部分的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然后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个句子即为文章的观点句(观点句的位置是灵活的,初学者最好放在篇首)。接下来,围绕观点句,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训练的题目范围则为这个单元的课文,上了这个单元之后,对哪篇文章感受最深,把感受最深的内容写出来,自拟一个正标题,然后以“读××有感”的形式拟一个副标题。
第二单元是以人为主的记叙文,通过对普通人平凡事的叙述,体现了“爱”的大主题。基于对学生生活的考虑,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将笔触集中于让学生感受亲情,捕捉亲情中的亮点、美点。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重点则为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可将细节描写作为一个专题来讲。
首先,在教学中,应先抓住《背影》中刻画背影的细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个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通过品味动词,可感受到父亲年迈及步履的艰难,感受到了父亲爱儿子的真情。其中的情感反应,也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怜爱之情。还可将父亲说的五句话也作为细节加以品味。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⑤“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几句简洁朴实的话语把父亲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在《背影》中学会了抓住细节品味。在学习《台阶》一课时,就找到“我跳台阶”、“父亲踩黄泥”、“我和父亲放鞭炮”等细节。通过细节的品味,学生明白细节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一些细微的、能让人心为之所动的一言一行一瞬间,是生活中曾触动自己内心的那些细小的事物或情景。理解了什么是细节,培养关注生活并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的习惯。在写作中让学生仿用《背影》的写法,用细节来表现所感知的亲情。
第三、四单元所选课文均为说明文,第三单元所选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介绍的是事物的特点,要说清楚的也是这一事物的特点。在事物说明文中,大多的段落具有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第一句总说,揭示特征;二是其他句子分说,运用说明方法体现特征,这是段式结构的特点。从篇章来看,事物说明文的共性在哪里呢?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故宫博物院》,可概括出以下几点:①事物说明的总体结构为总分总;②开头的总说部分是对说明文对象的总体介绍,往往要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③介绍的顺序往往以空间为序;④说明语言往往准确但不乏生动,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初中生的见识有限,训练的题目不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既熟悉又喜闻乐见的事物。由此,我想到了图表,通过训练学生写说明性的看图作文也可达到提高说明文写作能力的目的。
看图说明性作文的写作技巧如下:1、认真观察。⑴图画中所涉及到的人、物都不要放过,⑵观察图画内容安排的顺序、层次、主次等。⑶观察主要人、物的特征,通过画中特定言、行,考查其心理特点等。2、顺序合理。说明顺序是由图画本身的布局特点决定的,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顺序:⑴从左到右的顺序;⑵从上到下的顺序;⑶先主后次的顺序;⑷先中间后两边。3、语言简明。⑴语言简洁、明了,通顺。⑵不拒绝生动形象的描述。⑶要能够抓住事物的外在特点,追求以形传神。训练的例题也可以采用学生手头上的教科书封面,例如八年级(上)思想品德、生物的封面,就很有可写性。
第四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及原理。通过对这些课文进行提炼发现事理说明文存在的两个共性:一是从写作顺序上说,往往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进行介绍。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是先介绍大自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的自然现象,然后再引出所要介绍的对象物候。二是在讲述原因时,原因有多方面,怎么一一介绍呢?往往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对“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这一问题介绍的就是由主到次的顺序。《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对“我国石拱桥为什么会有这样光辉成就”这一问题的说明也是采用由主到次的顺序。基于以上分析,我便引导学生分析用眼的科学性包括哪些方面,先看现象,平时我们同学是怎么不注意用眼的。接着,与学生一起探讨用眼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这些常识学生大多清楚,生物课本上也有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由主到次地排列,在介绍每一个原因时,还要有充分的证据,即用说明方法来解说清楚。
第五、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则采用自由写作形式。根据这个时期学生浮躁易动、自由散漫的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通过点面的结合与合理的联想,进行个性化的描绘,写出自己独有的心态。
作文序列化的训练,是解决我们作文杂乱无章现状的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举措。作为教师,需熟悉初中全套教材的体系,每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意义,系统地研究提炼教材,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然后确定每一个阶段应着重训练的内容。总的说来,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七年级重在掌握必要的作文规范;八年级则在此基础上能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并掌握说明文、议论文的一般写法,能够写一些简单的小作文;九年级则对考场作文进行训练,重在最后的规范与高分。只有对初中学段的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安排,作文教学效率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才有可能大面积提升。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
那么,是不是在作文的教学领地上,教师就无所作为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依序列科学合理地实施作文教学,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想境界,它是作文教学事半功倍的“高速公路”。那么,依据什么来确立作文教学的系列呢?本人认为,按年级阶段配合教材阅读教学的读写序列,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途径。本文拟从八年级(上)作文教学整体训练,来实证自己的思考。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所选的课文围绕“战争”组元,两则新闻较为客观地叙述了历史事件;《芦花荡》写战争故事,渗透了浓郁的爱国主义精神;《蜡烛》写反法西斯战争中所体现的人性的光辉;《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控诉战争的罪恶;《亲爱的爸爸妈妈》除了控诉了侵略战争的罪恶,还显示了正义的力量。这些历史事实离学生现在所处的情境很久远,让学生写出真正打动他们自己的文章来恐怕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应进行折中让学生写读后感,教师对读后感的写法进行专题指导。
怎样写好读后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它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文章篇名、作者、写作年代、原文内容概要。写这部分的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为后文的议论做好铺垫。然后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个句子即为文章的观点句(观点句的位置是灵活的,初学者最好放在篇首)。接下来,围绕观点句,联系实际,摆事实,讲道理。训练的题目范围则为这个单元的课文,上了这个单元之后,对哪篇文章感受最深,把感受最深的内容写出来,自拟一个正标题,然后以“读××有感”的形式拟一个副标题。
第二单元是以人为主的记叙文,通过对普通人平凡事的叙述,体现了“爱”的大主题。基于对学生生活的考虑,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将笔触集中于让学生感受亲情,捕捉亲情中的亮点、美点。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重点则为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可将细节描写作为一个专题来讲。
首先,在教学中,应先抓住《背影》中刻画背影的细节:“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个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父亲爬月台的动作,通过品味动词,可感受到父亲年迈及步履的艰难,感受到了父亲爱儿子的真情。其中的情感反应,也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怜爱之情。还可将父亲说的五句话也作为细节加以品味。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⑤“进去吧,里边没人。”这几句简洁朴实的话语把父亲对儿子无限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学生在《背影》中学会了抓住细节品味。在学习《台阶》一课时,就找到“我跳台阶”、“父亲踩黄泥”、“我和父亲放鞭炮”等细节。通过细节的品味,学生明白细节不是什么玄妙的东西,而是一些细微的、能让人心为之所动的一言一行一瞬间,是生活中曾触动自己内心的那些细小的事物或情景。理解了什么是细节,培养关注生活并从生活中捕捉细节的习惯。在写作中让学生仿用《背影》的写法,用细节来表现所感知的亲情。
第三、四单元所选课文均为说明文,第三单元所选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介绍的是事物的特点,要说清楚的也是这一事物的特点。在事物说明文中,大多的段落具有的共同点是什么呢?可概括为两点:一是第一句总说,揭示特征;二是其他句子分说,运用说明方法体现特征,这是段式结构的特点。从篇章来看,事物说明文的共性在哪里呢?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故宫博物院》,可概括出以下几点:①事物说明的总体结构为总分总;②开头的总说部分是对说明文对象的总体介绍,往往要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③介绍的顺序往往以空间为序;④说明语言往往准确但不乏生动,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说明文。初中生的见识有限,训练的题目不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好是学生既熟悉又喜闻乐见的事物。由此,我想到了图表,通过训练学生写说明性的看图作文也可达到提高说明文写作能力的目的。
看图说明性作文的写作技巧如下:1、认真观察。⑴图画中所涉及到的人、物都不要放过,⑵观察图画内容安排的顺序、层次、主次等。⑶观察主要人、物的特征,通过画中特定言、行,考查其心理特点等。2、顺序合理。说明顺序是由图画本身的布局特点决定的,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顺序:⑴从左到右的顺序;⑵从上到下的顺序;⑶先主后次的顺序;⑷先中间后两边。3、语言简明。⑴语言简洁、明了,通顺。⑵不拒绝生动形象的描述。⑶要能够抓住事物的外在特点,追求以形传神。训练的例题也可以采用学生手头上的教科书封面,例如八年级(上)思想品德、生物的封面,就很有可写性。
第四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及原理。通过对这些课文进行提炼发现事理说明文存在的两个共性:一是从写作顺序上说,往往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进行介绍。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是先介绍大自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的自然现象,然后再引出所要介绍的对象物候。二是在讲述原因时,原因有多方面,怎么一一介绍呢?往往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对“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这一问题介绍的就是由主到次的顺序。《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对“我国石拱桥为什么会有这样光辉成就”这一问题的说明也是采用由主到次的顺序。基于以上分析,我便引导学生分析用眼的科学性包括哪些方面,先看现象,平时我们同学是怎么不注意用眼的。接着,与学生一起探讨用眼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这些常识学生大多清楚,生物课本上也有介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由主到次地排列,在介绍每一个原因时,还要有充分的证据,即用说明方法来解说清楚。
第五、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则采用自由写作形式。根据这个时期学生浮躁易动、自由散漫的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通过点面的结合与合理的联想,进行个性化的描绘,写出自己独有的心态。
作文序列化的训练,是解决我们作文杂乱无章现状的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举措。作为教师,需熟悉初中全套教材的体系,每册教材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和意义,系统地研究提炼教材,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然后确定每一个阶段应着重训练的内容。总的说来,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七年级重在掌握必要的作文规范;八年级则在此基础上能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并掌握说明文、议论文的一般写法,能够写一些简单的小作文;九年级则对考场作文进行训练,重在最后的规范与高分。只有对初中学段的作文教学进行序列化安排,作文教学效率才有可能真正得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才有可能大面积提升。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