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无疑问,在那繁复例行的枯燥现实生活之外,网络带给了我们一个巨大、多彩的虚拟空间。十几年间数不尽数的观察家们,不间歇地在讨论着、宣告着这种“虚拟的生活”是如何的全新,如何革命性的不同。
观察家们的眼睛,总是迷恋于网络所带来的各种“新”——新现象、新体验、新革命,生怕看到的不够“火星”,说出去让同行看轻。但这些热情高涨、拥有“火星级”观察视角的新时代观察家们,在我看来却是具有如此高度的“近视”与“盲视”,恰恰透过网络的“虚拟生活”,我们才离现实生活更近呢。
人们时常会惊讶于,那些在网络聊天室内连篇粗口淫语、在网游世界里极度血腥暴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是一位文静而有教养的青年、虚心而友善的白领。网络研究者们凭此来证明“虚拟生活”确实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汤”换了“药”也换了。网络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状态,而且还有力量改变人的性格。
“虚拟的生活”真的很革命、很虚拟吗?真的是“生活在别处”吗?“虚拟生活”里所反映的世界,恰恰比“真实世界”更真实,而我们那个日常的“现实生活”,才真正是经重重“包装”、“编码”后的一团“假象”。在美剧《绝望的主妇》刚播出的第五季里,一位主妇妈妈突发奇想在聊天室里化名小女生同她的儿子网聊,反而心惊肉跳地得知了一直同一屋檐下的未成年儿子的许多真实想法。透过网络的“虚拟生活”,我们反而离“日常现实”的隐秘核心恰恰更近,近得惊心动魄、近得几近赤裸!
在现实生活中,弗大校园里拿枪扫射的Cho Seung-Hui、闸北公安局里举刀点刺的杨佳可能十年出一个,但在网游世界、“第二人生”里,这类面目狰狞的冷血杀将实在是比牛毛还多。
现实生活的变态核心,恰恰只有透过网络,才能有“全尺度”的体察、“不缩水”地触碰,恰恰是在“第二人生”里,你才能看清“第一人生”的许多真相,譬如,“很黄很暴力”。这个日常现实,原来就是那么“虚假”。“虚拟生活”绝非独立,而是生活在它重重“包装”下的腹地核心——一块还没有伪装好的真实丛林。
从这几年来各种关于网络的政策、法规逐渐出台来看,如论坛ID注册之身份核实、博客申请实名登记等等,“虚拟世界”本身正在迅速地“虚假化”。当到了网上动口动手、网下也会吃不了兜着走的那一天,大家只好假装文明,收起亚洲巨炮,换上儒服西装,在和谐友爱的人民共同体中,对着明亮的电脑屏幕,暗暗地狠狠地怀念已风光不再的“虚拟世界”,这个“淫民共同体”。
其后一如既往地,“灵魂工程师”们会很正经地告诉我们的下一代,这个社会95%以上的人,都是有良心的、高尚的、道德感极强的。而今天教育的危机就是,学校里未成年的少年们总是想要听“真相”,所以他们选择上网,到“虚拟世界”里去了解日常现实的真相,去了解老师到底隐瞒了什么。于是,前几年人们还在纷纷惊叹于“80后”如何特立独行,这几年“90后”竟然也大量冒了出来,登上网络舞台,“真实”得让人们不敢相信,老夫子们直叹末世。
“虚拟世界”,只是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而从其意识形态功用来看,今天的网络“虚拟生活”,实质上正是所谓的“现实生活”的一个填充。恰恰是通过这个“虚拟”的填充,“现买生活”实际上变得可以过得下去了。正是通过这种全新的“虚拟生活”,那个陈旧的、枯燥无味的日常“现实生活”及其内在的意识形态结构,反而得到了它自身的空前强化和稳固化,
一个中年丈夫在“触网”后,与其说这种虚拟生活给他日常人生带来新的华彩,还不如说他找到了一个新的释放“中年危机”的渠道(上有老下有小、日常工作的周而复始与琐碎烦闷、性爱生活的无味化等等构成了所谓的“中年危机”),而不必再以婚姻出轨或家庭暴力等“传统模式”发泄。
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观察家们都来不及发明新标语新口号的网络时代,很“新”的东西实际上是很次要的,“真正的目标”倒一向很“传统”很稳定,没有丝毫“革命性”的变化革新。就如美国热门情景喜剧《弗雷泽》中的那一段经典对话——弗雷泽60岁的老爸在赴约会之前问老弗,“我已经30多年没有进‘约会世界’了,外面的变化有多大?”老弗拍着肩膀安慰他老爸,“不用怕,虽然程序、套路上有各种新花样,但我们的最终目标仍然不变。”
这个“网络化生存”的时代,并没有任何真正的革命,除了提供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让人们可以在里面像那些“中年危机”的(准)老头子那样,本色毕露地发泄掉日常生活中的变态压强。
于是,现在留下来的问题是——今天,你“虚拟”了吗?
观察家们的眼睛,总是迷恋于网络所带来的各种“新”——新现象、新体验、新革命,生怕看到的不够“火星”,说出去让同行看轻。但这些热情高涨、拥有“火星级”观察视角的新时代观察家们,在我看来却是具有如此高度的“近视”与“盲视”,恰恰透过网络的“虚拟生活”,我们才离现实生活更近呢。
人们时常会惊讶于,那些在网络聊天室内连篇粗口淫语、在网游世界里极度血腥暴力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是一位文静而有教养的青年、虚心而友善的白领。网络研究者们凭此来证明“虚拟生活”确实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汤”换了“药”也换了。网络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状态,而且还有力量改变人的性格。
“虚拟的生活”真的很革命、很虚拟吗?真的是“生活在别处”吗?“虚拟生活”里所反映的世界,恰恰比“真实世界”更真实,而我们那个日常的“现实生活”,才真正是经重重“包装”、“编码”后的一团“假象”。在美剧《绝望的主妇》刚播出的第五季里,一位主妇妈妈突发奇想在聊天室里化名小女生同她的儿子网聊,反而心惊肉跳地得知了一直同一屋檐下的未成年儿子的许多真实想法。透过网络的“虚拟生活”,我们反而离“日常现实”的隐秘核心恰恰更近,近得惊心动魄、近得几近赤裸!
在现实生活中,弗大校园里拿枪扫射的Cho Seung-Hui、闸北公安局里举刀点刺的杨佳可能十年出一个,但在网游世界、“第二人生”里,这类面目狰狞的冷血杀将实在是比牛毛还多。
现实生活的变态核心,恰恰只有透过网络,才能有“全尺度”的体察、“不缩水”地触碰,恰恰是在“第二人生”里,你才能看清“第一人生”的许多真相,譬如,“很黄很暴力”。这个日常现实,原来就是那么“虚假”。“虚拟生活”绝非独立,而是生活在它重重“包装”下的腹地核心——一块还没有伪装好的真实丛林。
从这几年来各种关于网络的政策、法规逐渐出台来看,如论坛ID注册之身份核实、博客申请实名登记等等,“虚拟世界”本身正在迅速地“虚假化”。当到了网上动口动手、网下也会吃不了兜着走的那一天,大家只好假装文明,收起亚洲巨炮,换上儒服西装,在和谐友爱的人民共同体中,对着明亮的电脑屏幕,暗暗地狠狠地怀念已风光不再的“虚拟世界”,这个“淫民共同体”。
其后一如既往地,“灵魂工程师”们会很正经地告诉我们的下一代,这个社会95%以上的人,都是有良心的、高尚的、道德感极强的。而今天教育的危机就是,学校里未成年的少年们总是想要听“真相”,所以他们选择上网,到“虚拟世界”里去了解日常现实的真相,去了解老师到底隐瞒了什么。于是,前几年人们还在纷纷惊叹于“80后”如何特立独行,这几年“90后”竟然也大量冒了出来,登上网络舞台,“真实”得让人们不敢相信,老夫子们直叹末世。
“虚拟世界”,只是日常现实的变态核心。而从其意识形态功用来看,今天的网络“虚拟生活”,实质上正是所谓的“现实生活”的一个填充。恰恰是通过这个“虚拟”的填充,“现买生活”实际上变得可以过得下去了。正是通过这种全新的“虚拟生活”,那个陈旧的、枯燥无味的日常“现实生活”及其内在的意识形态结构,反而得到了它自身的空前强化和稳固化,
一个中年丈夫在“触网”后,与其说这种虚拟生活给他日常人生带来新的华彩,还不如说他找到了一个新的释放“中年危机”的渠道(上有老下有小、日常工作的周而复始与琐碎烦闷、性爱生活的无味化等等构成了所谓的“中年危机”),而不必再以婚姻出轨或家庭暴力等“传统模式”发泄。
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观察家们都来不及发明新标语新口号的网络时代,很“新”的东西实际上是很次要的,“真正的目标”倒一向很“传统”很稳定,没有丝毫“革命性”的变化革新。就如美国热门情景喜剧《弗雷泽》中的那一段经典对话——弗雷泽60岁的老爸在赴约会之前问老弗,“我已经30多年没有进‘约会世界’了,外面的变化有多大?”老弗拍着肩膀安慰他老爸,“不用怕,虽然程序、套路上有各种新花样,但我们的最终目标仍然不变。”
这个“网络化生存”的时代,并没有任何真正的革命,除了提供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让人们可以在里面像那些“中年危机”的(准)老头子那样,本色毕露地发泄掉日常生活中的变态压强。
于是,现在留下来的问题是——今天,你“虚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