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 探究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为今后的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治疗,观察组给予丁咯地尔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结束后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丁咯地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多发病,患者多为脑血管痉挛或动脉硬化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出现障碍,造成桥脑及小脑区缺氧缺血,最终表现出呕吐、眩晕、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该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起病较急,通常在2min内即可出现眩晕,每次眩晕的时间最长可持续15min[1]。临床上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主要以改善供血为主。我院为防止疾病对患者的脑血管造成进一步病变,采用丁咯地尔对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2.6±8.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0.5)年。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1.4±9.2)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0.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選取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2],起病急,眩晕通常发生在2min内,同时合并以下任意一项:①感觉障碍;②运动障碍;③共济失调、复视、眼震、构音不良、吞咽困难。所有患者均经颅脑彩超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行头部CT检查排除出血性梗死、耳源性眩晕。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曲克芦丁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4430)320mg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给予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8163)200mg+250ml的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共治疗20d。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眩晕、眼球震颤、耳鸣、平衡障碍的情况,治疗结束后对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进行复查,同时对患者的VA(椎动脉)、BA(基底动脉)、Vs(收缩血流速度)、Vd(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进行检测。
1.4疗效判定标准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颅脑多普勒彩超进行疗效判定,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经彩超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经彩超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但椎基底动脉血流无变化;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均无改善[3]。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0%。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为脑干、大脑、小脑部位的循环灌流区的血流供应出现不畅,从而引发患者出现一过性的缺血反应,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原因包括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的椎动脉受到压迫后,血流阻力增大,血流对脑组织的灌注减少,引发脑组织缺血;另外动脉硬化也会引发该病的发生,由于动脉管壁出现硬化,血管的弹性下降,管腔出现狭窄,血流因此减少,也会造成脑组织一过性缺血。再加上患者的本身血流粘滞度增高、动脉硬化、血流速度降低等都会造成血小板的凝集,引发血液循环进一步障碍。相关研究发现[4],增生的骨赘会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节或椎动脉外壁的交感神经从造成刺激,从而引发交感胺、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促进椎-基底动脉的痉挛,进一步减少血液的供应。
现阶段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采用的原则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对其进行修复,保护残留的神经功能,避免缺血现象的进一步加重。通常药物治疗主要是营养患者的脑神经,改善局部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丁咯地尔是一种常用的血管扩张剂,能有效的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并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丁咯地尔还具有钙离子拮抗剂的微弱作用[5],能防止血小板的聚集,修复变形的红细胞,并提高微血管的血流灌注量,达到改善微循环的目的。相关研究发现[6],丁咯地尔能明显降低脑缺血及再灌注造成的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并且能减少白细胞及内皮细胞的黏附;能通过改善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组织保护从而达到改善微循环,修复神经功能的目的。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丁咯地尔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8.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0.0%;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复查发现,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的收缩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基底动脉的收缩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喆,黄小宁.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4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65-1666.
[2]任莉,柳志一.丁咯地尔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5):137-138.
[3]王旭东,张均.胞二磷胆碱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1):87-88.
[4]陈迎平,杨林.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丁咯地尔在中老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2):70-71.
[5]姜扬.联合应用丁咯地尔及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7):180.
[6]饶凤英.丁咯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1):86.
关键词:丁咯地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多发病,患者多为脑血管痉挛或动脉硬化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出现障碍,造成桥脑及小脑区缺氧缺血,最终表现出呕吐、眩晕、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该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起病较急,通常在2min内即可出现眩晕,每次眩晕的时间最长可持续15min[1]。临床上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主要以改善供血为主。我院为防止疾病对患者的脑血管造成进一步病变,采用丁咯地尔对5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8~72岁,平均年龄(52.6±8.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2±0.5)年。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1.4±9.2)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3.1±0.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病例選取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2],起病急,眩晕通常发生在2min内,同时合并以下任意一项:①感觉障碍;②运动障碍;③共济失调、复视、眼震、构音不良、吞咽困难。所有患者均经颅脑彩超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行头部CT检查排除出血性梗死、耳源性眩晕。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石家庄四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曲克芦丁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4430)320mg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给予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8163)200mg+250ml的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1次/d。两组患者共治疗20d。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眩晕、眼球震颤、耳鸣、平衡障碍的情况,治疗结束后对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进行复查,同时对患者的VA(椎动脉)、BA(基底动脉)、Vs(收缩血流速度)、Vd(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进行检测。
1.4疗效判定标准
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颅脑多普勒彩超进行疗效判定,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经彩超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经彩超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血流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但椎基底动脉血流无变化;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均无改善[3]。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0%。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为脑干、大脑、小脑部位的循环灌流区的血流供应出现不畅,从而引发患者出现一过性的缺血反应,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原因包括颈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的椎动脉受到压迫后,血流阻力增大,血流对脑组织的灌注减少,引发脑组织缺血;另外动脉硬化也会引发该病的发生,由于动脉管壁出现硬化,血管的弹性下降,管腔出现狭窄,血流因此减少,也会造成脑组织一过性缺血。再加上患者的本身血流粘滞度增高、动脉硬化、血流速度降低等都会造成血小板的凝集,引发血液循环进一步障碍。相关研究发现[4],增生的骨赘会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节或椎动脉外壁的交感神经从造成刺激,从而引发交感胺、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促进椎-基底动脉的痉挛,进一步减少血液的供应。
现阶段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采用的原则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并对其进行修复,保护残留的神经功能,避免缺血现象的进一步加重。通常药物治疗主要是营养患者的脑神经,改善局部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丁咯地尔是一种常用的血管扩张剂,能有效的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并松弛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扩张。丁咯地尔还具有钙离子拮抗剂的微弱作用[5],能防止血小板的聚集,修复变形的红细胞,并提高微血管的血流灌注量,达到改善微循环的目的。相关研究发现[6],丁咯地尔能明显降低脑缺血及再灌注造成的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并且能减少白细胞及内皮细胞的黏附;能通过改善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组织保护从而达到改善微循环,修复神经功能的目的。
本次研究发现,采用丁咯地尔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总有效率高达98.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0.0%;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复查发现,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的收缩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基底动脉的收缩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喆,黄小宁.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4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2):1665-1666.
[2]任莉,柳志一.丁咯地尔注射液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5):137-138.
[3]王旭东,张均.胞二磷胆碱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1):87-88.
[4]陈迎平,杨林.银杏酮酯分散片联合丁咯地尔在中老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08(32):70-71.
[5]姜扬.联合应用丁咯地尔及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7):180.
[6]饶凤英.丁咯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