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的朗读能力与学习语文的整体实效紧密相连。为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多一些重视、多一些鼓励,就能收到很好的成效。
【关键词】朗读;目标;习惯;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再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是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入神的情景,并非装腔作势,而是他读书时的最大享受,是他读书时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可见,我国传统的国文教学就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读”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途径。它具有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段、篇章,培养语感,体悟情感的作用。在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带进琅琅的书声里,声情并茂地读呢?又如何放飞心灵,让朗读也成为他们愉悦而难忘的人生历程呢?下面就如何落实朗读训练谈几点看法。
一、紧扣语文“新课标”,明确朗读训练目标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不仅仅是一种能调动人体多种感官机能的综合性活动,更是一种内心丰富、情感细腻的思维活动。根据第四学段(7—9年学生)即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培养其朗读能力的要求:朗读训练就不能只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语句的层面上了,要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意境之美,让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之中去体味,去感悟,达到一种读者与文本交融的境界。如《背影》是一篇感情凄婉凝重的回忆性记叙散文,在教学时,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回家奔丧目睹凄惨家境,车站别离时‘我’对父亲的‘不理解’到‘理解’,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是无法通过老师的讲解,把其间所饱含的情感讲析得简洁明了,只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深入地理解父爱子、子思父的真挚情感。
二、挖掘朗读兴趣点,培养朗读兴趣
我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现象:一些学生对朗读毫无兴趣,问及原因多数人反应文本单调、枯燥无味。可见,我们平时若能多挖掘文本中学生的朗读兴趣点,亦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文章素材是散文诗和写景优美的文章。散文诗形式不一,自由灵活,情感丰富,富含深刻哲理;写景优美的文章则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这两种素材都与他们的情感合拍,是朗读训练的好素材。不妨,我们也可以创设“课前三分钟朗诵(演讲)”“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平台作为兴趣点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当前的测试模式,对学生的实际朗读能力难以测试,即使有,也只能在“文言文语句停顿”这一题型进行简易地解答。因此很多教师干脆考什么就教什么,实际的朗读训练大多被淡化了,更可怕的是被“题海战术”取代了。殊不知他们的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其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点,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更有益于发展学生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朗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对他们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其朗读习惯的养成。古语说得好“滴水穿石”,可见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们老师应从日常的教学中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从长远出发且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去培养。不同年级学生都要有不同的训练目标,不同时间段其目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晚读应让学生自由朗读他们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文章,教师也可精选一些适合他们朗读的精美文章包括课文古诗词、散文、名著片段等。
四、伸手向课外要时间,确保朗读时间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到老,活到老”这是读书的至理名言。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往往因自律性不强,何况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读书是不够自觉的。课堂上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这是一条可取之路。但要读好书,光靠课堂上那些少得可怜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积极向课外要时间,最好能落实些硬性指标任务给学生自觉完成。
基于各种原因,学生在课堂的朗读时间是不足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课外时间加强朗读,最好能落实些硬性指标任务给学生自觉完成。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安排每日“三读”:饭前30至50分钟晨读,早上第一节课前30分钟早读,晚餐后40分钟晚读,这是我们伸手向课外要时间,确保朗读时间的有力措施。
五、选准朗读训练点,强化朗读训练
我们知道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况且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在课堂上做到有声有色的朗读,尤其是以默读为主的自读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若能精选出其中那些侧重于景物描写、侧重于人物内心的剖白、侧重于人物的言行描写、侧重于蕴含人生哲理等关键的语句或语段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则是强化朗读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重点句段,反复朗读
文章的主旨句、重点语段,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对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春》一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
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领悟春天的清新、美丽及强大生命力。
(二)难点句段,引导朗读
有些课文有许多蕴含人生哲理和令人神往的精彩之笔,这本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来体会它的妙处。如《故乡》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希望本是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这段话深刻隽永,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联系前文仔细朗读,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此句中“路”到底有什么含义,鲁迅先生的“希望”即“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品味,学生的理解将会更深入、更透彻。 (三)精彩片断,细心品读
课文中有一些写得非常优美的语段,这些语段语言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背影》一文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朴素平实的语言简简单单勾勒了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这一情景。我们要耐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心品味,学生将会有更深刻的体悟。
六、紧扣朗读训练目标,合理选择朗读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丰富的朗读方法,使朗读训练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至于哪种方法好,应选择哪种方法,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课堂可操控性及学生特点来紧扣训练目标而灵活地加以选择,才能收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七、营造氛围,鼓励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还可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在课前三分钟朗读(演讲)、随堂朗读、分角色朗读完后,我总是要努力营造一种“敢于评、乐于评”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点评。例如,徐颖同学在一次课前3分钟朗诵《祖国,我爱你》后,有个同学评道:“‘我爱你叮咚的驼铃’这句中的‘叮咚’这个拟声词读得传神,使人仿佛听到了驼铃的清脆、丝绸的繁华与历史的凝重。”也有的同学评道:“‘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这两句中的‘昂首高亢’‘冲天腾飞’读出了雄鸡昂首破晓鸣叫的兴奋,巨龙举身腾空飞跃的欢畅,激情四溢,气势雄浑。”还有的同学说:“语速适中,开阖自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总评时,我肯定学生的点评后,接着从断句、重音、情感等角度给予引导点拨。
朗读是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方法。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段、篇章等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实效,其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不可低估。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天就可以养成的,只要我们不急于求成,并在教学实践中多一份信心,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重视,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深信学生的朗读能力将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10).
[3]向尚德.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朗读训练[J].读与写(教育学刊),2009(8).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朗读;目标;习惯;兴趣;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再看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是寿镜吾老先生读书入神的情景,并非装腔作势,而是他读书时的最大享受,是他读书时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可见,我国传统的国文教学就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读”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之一,“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途径。它具有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段、篇章,培养语感,体悟情感的作用。在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带进琅琅的书声里,声情并茂地读呢?又如何放飞心灵,让朗读也成为他们愉悦而难忘的人生历程呢?下面就如何落实朗读训练谈几点看法。
一、紧扣语文“新课标”,明确朗读训练目标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朗读不仅仅是一种能调动人体多种感官机能的综合性活动,更是一种内心丰富、情感细腻的思维活动。根据第四学段(7—9年学生)即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培养其朗读能力的要求:朗读训练就不能只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语句的层面上了,要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文本的意境之美,让学生真正沉浸于文本之中去体味,去感悟,达到一种读者与文本交融的境界。如《背影》是一篇感情凄婉凝重的回忆性记叙散文,在教学时,教师务必要让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回家奔丧目睹凄惨家境,车站别离时‘我’对父亲的‘不理解’到‘理解’,父亲给‘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是无法通过老师的讲解,把其间所饱含的情感讲析得简洁明了,只有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慢慢地、深入地理解父爱子、子思父的真挚情感。
二、挖掘朗读兴趣点,培养朗读兴趣
我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现象:一些学生对朗读毫无兴趣,问及原因多数人反应文本单调、枯燥无味。可见,我们平时若能多挖掘文本中学生的朗读兴趣点,亦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文章素材是散文诗和写景优美的文章。散文诗形式不一,自由灵活,情感丰富,富含深刻哲理;写景优美的文章则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这两种素材都与他们的情感合拍,是朗读训练的好素材。不妨,我们也可以创设“课前三分钟朗诵(演讲)”“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平台作为兴趣点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三、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当前的测试模式,对学生的实际朗读能力难以测试,即使有,也只能在“文言文语句停顿”这一题型进行简易地解答。因此很多教师干脆考什么就教什么,实际的朗读训练大多被淡化了,更可怕的是被“题海战术”取代了。殊不知他们的这种做法恰恰违背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
其实,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点,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更有益于发展学生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朗读能力是最基础的,对他们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其朗读习惯的养成。古语说得好“滴水穿石”,可见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们老师应从日常的教学中摆脱急功近利的思想,从长远出发且要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去培养。不同年级学生都要有不同的训练目标,不同时间段其目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晚读应让学生自由朗读他们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文章,教师也可精选一些适合他们朗读的精美文章包括课文古诗词、散文、名著片段等。
四、伸手向课外要时间,确保朗读时间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到老,活到老”这是读书的至理名言。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他们往往因自律性不强,何况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里读书是不够自觉的。课堂上要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书,这是一条可取之路。但要读好书,光靠课堂上那些少得可怜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积极向课外要时间,最好能落实些硬性指标任务给学生自觉完成。
基于各种原因,学生在课堂的朗读时间是不足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课外时间加强朗读,最好能落实些硬性指标任务给学生自觉完成。由于我们学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安排每日“三读”:饭前30至50分钟晨读,早上第一节课前30分钟早读,晚餐后40分钟晚读,这是我们伸手向课外要时间,确保朗读时间的有力措施。
五、选准朗读训练点,强化朗读训练
我们知道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况且一节课只有45分钟,不可能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在课堂上做到有声有色的朗读,尤其是以默读为主的自读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若能精选出其中那些侧重于景物描写、侧重于人物内心的剖白、侧重于人物的言行描写、侧重于蕴含人生哲理等关键的语句或语段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则是强化朗读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重点句段,反复朗读
文章的主旨句、重点语段,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对重点句段进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春》一文结尾的三个比喻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
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领悟春天的清新、美丽及强大生命力。
(二)难点句段,引导朗读
有些课文有许多蕴含人生哲理和令人神往的精彩之笔,这本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读来体会它的妙处。如《故乡》一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希望本是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这段话深刻隽永,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联系前文仔细朗读,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此句中“路”到底有什么含义,鲁迅先生的“希望”即“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品味,学生的理解将会更深入、更透彻。 (三)精彩片断,细心品读
课文中有一些写得非常优美的语段,这些语段语言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背影》一文里:“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作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用朴素平实的语言简简单单勾勒了父亲攀爬月台买橘子这一情景。我们要耐心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心品味,学生将会有更深刻的体悟。
六、紧扣朗读训练目标,合理选择朗读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丰富的朗读方法,使朗读训练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指名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至于哪种方法好,应选择哪种方法,教师要根据文章体裁,课堂可操控性及学生特点来紧扣训练目标而灵活地加以选择,才能收到朗读的最佳效果。
七、营造氛围,鼓励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作出鼓励性的评价,不仅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还可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在课前三分钟朗读(演讲)、随堂朗读、分角色朗读完后,我总是要努力营造一种“敢于评、乐于评”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点评。例如,徐颖同学在一次课前3分钟朗诵《祖国,我爱你》后,有个同学评道:“‘我爱你叮咚的驼铃’这句中的‘叮咚’这个拟声词读得传神,使人仿佛听到了驼铃的清脆、丝绸的繁华与历史的凝重。”也有的同学评道:“‘你是昂首高亢的雄鸡……’,‘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这两句中的‘昂首高亢’‘冲天腾飞’读出了雄鸡昂首破晓鸣叫的兴奋,巨龙举身腾空飞跃的欢畅,激情四溢,气势雄浑。”还有的同学说:“语速适中,开阖自如,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总评时,我肯定学生的点评后,接着从断句、重音、情感等角度给予引导点拨。
朗读是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方法。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段、篇章等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实效,其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不可低估。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天就可以养成的,只要我们不急于求成,并在教学实践中多一份信心,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重视,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深信学生的朗读能力将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10).
[3]向尚德.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朗读训练[J].读与写(教育学刊),2009(8).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