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自然 雪落无痕

来源 :快乐作文(7.8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ongzhao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君:今天很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的团队又多了一名新成员。他便是来自济南市章丘区辛锐中学的魏志强老师,以后我们的三人聊,也就变成四人聊了。
  晓东:欢迎魏老师。在此之前,我与魏老师有过几次接触,魏老师是一个对语文教学比较痴迷的人,在作文教学方面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想他的加入会使我们的聊天儿更加精彩。
  艳平:欢迎魏老师。我知道魏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是下过一番功夫的,也有不少收获,也参加过作文教材的编写。相信魏老师一定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思路、新方法。
  志强:谢谢王君老师的推荐,谢谢晓东老师、艳平老师的表扬。非常荣幸能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这几年我读了一些有关作文教学的书籍,也做了一些作文教学的尝试。但是总觉得自己还是作文教学的门外汉。希望通过聊天儿更好地向王老师和二位老师好好学习。
  王君:下面我们言归正传。上一次我们聊了聊文章的行文节奏,文章情节有起有伏,有详有略,有急有缓,文章才有趣味。但起与伏,详与略,急与缓之间都要有所过渡,这样文章才不突兀。今天我们就聊一聊文章的过渡。
  艳平:是啊。所以在写作时,当一个意思表达完毕以后或者一件事情讲完了,我们就要安排适当的词句或段落,使文章很自然地由这层意思或这件事过渡到下一层意思或另一件事去。这些沟通段与段之间联系的词句或段落,就起到了“桥”或“船”的作用。这就是过渡。
  志强:我想到了一个比喻,如果把相邻的两个段落比作是人体的头部和躯干的话,过渡就应该起到脖子的作用:既使人看起来美观,又使人骨骼、脉络相连。所以必要的过渡可以使文章衔接自然,行文流畅,结构严谨。
  王君:大家都认识到了过渡在文章中的作用。但这里我要提醒的是文章的过渡要简洁、自然,不宜过长,也不宜太明显。就像刚才志强举的例子,过渡是人体的脖子,而不能是四肢或者躯干。那具体的写作过程中什么时候需要使用过渡?过渡又有哪些方法技巧可循呢?
  晓东:首先,我觉得在叙述一件事时,时间或者地点发生改变时,一般要用过渡。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表示时间或者地点改变的词语或句子就可以了。比如莫怀戚的《散步》,首先写到了一家人在田野中散步的温馨场景,然后就用“后来发生了分歧”一句过渡到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中,简单明了。再比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中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两个句子完成了从东京学文到仙台学医的过渡。
  艳平:晓东老师刚才举了《藤野先生》中的例子,我想到了鲁迅的另一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过渡段。鲁迅用这两段话,水到渠成地给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的生活画上了一个句号,并将这些生活与文章后半部分三味书屋书塾生活自然地衔接起来,顺利地完成了前后两个部分内容的切换,真不愧是文学大師啊!
  志强:同样是地点的转移,同样是过渡,但是《藤野先生》用的是两个简单的句子,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是一个长长的过渡段,这里面应该有作者的考量。
  王君:志强发现的这个问题很好。用词语、句子、段落都能起到过渡的作用,到底选择哪一种,应结合文章的实际情况和作者表达情感的需要来定。《藤野先生》中两个句子在起到过渡的作用之外,还表达出他深深的无奈、失望之情。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渡段除承上启下的作用外,还以孩子的口吻表达出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之情,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下面,我们继续讨论。
  艳平:我认为记叙文一般在由叙事转入议论抒情,特别是在记叙完事件谈人生感悟或者抒发情感、点明文章中心时需要过渡。这样的过渡可以用一些表示想或者思考的词语和句子来引领。比如冰心的《荷叶·母亲》,结尾是这样的: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作者用“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这个句子自然地引出了下文情感的抒发。
  志强:《植树的牧羊人》也是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了由叙事向抒情的切换。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学生们应该比较容易掌握。
  晓东:说到这里,我要谈谈我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一点儿收获。原文的结尾是这样的:
  我还惊讶地意识到,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但是编者在将此文编入教材的时候,去掉了“我还惊讶地意识到”,补充上了“此后”一词。我觉得这样的修改是非常必要的。如果用原文的“我还惊讶地意识到”作为过渡,会让读者认为是“我”下了悬崖后对以前的生活进行了思考,显然这与文章的原意是背离的。而用“此后”作为过渡,则说明是一步步走下悬崖对“我”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君:晓东读书越来越仔细了,并且善于思考。在选择过渡语时,我们一定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认真思考,谨慎选择。
  志强:我认为文章运用插叙时,在插叙的起止处需要过渡,这样有利于读者区分主要事件和插叙内容,不至于将两部分内容混淆。比如鲁迅的《故乡》中插入了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在插叙的起止处都有明显的过渡:“我”回到故乡,母亲与“我”谈起闰土,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少年闰土的描写。“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这好极!他,——怎样?……’”这几个句子又自然地将回忆拉回现实,过渡自然,天衣无缝。   艳平:志强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不仅仅是插叙的起止处,我认为由倒叙转入顺叙时也需要注意过渡。要有具体的句子或者段落,将时间点从现在拉回到过去。
  晓东:的确,很多学生在使用插叙和倒叙时会出现叙述混乱的问题,运用好过渡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
  王君:大家说的都很好。我们的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会选取几件事来体现文章的主题,这几件事之间往往需要过渡,大家来讨论一下有哪些方法或者技巧。
  晓东: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采用一些承上启下的句子来完成过渡。比如龙应台在《目送》中用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完成了由写儿子背影到写父亲背影的过渡,将两部分写作重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志强:我觉得这种过渡方法要特别注意事与事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构思时,哪件事在前,哪件事在后应该考虑好,它们在逻辑上应该有一种递进关系。所以过渡句最好能点明这种逻辑关系。
  王君:是的。但对于中学生,我们要求不要太高。我们在写一些理论文章时,各层次之间就需要严密衔接,过渡句的使用要特别慎重。
  艳平:我认为还可以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来进行过渡。比如杨振宁的《邓稼先》一文,作者就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民族感情?友情?”“‘我不能走’”五个小标题为纲贯串起了全文的内容。这五个小标题既对本节内容进行了精要概括,也把主人公邓稼先的人生历程与崇高的精神品质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读者读完一部分,自然进入下一部分的阅读。这种过渡无形胜有形。
  志强:我想到了济南市的一篇中考满分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小作者用“春·折叠伞”“夏·电话”“秋·风铃”“冬·电视”四个小标题串联起了文章的四个故事,春夏秋冬四季故事不断呈现,同学情、师生情、亲情逐层推进。看似并无过渡,实则脉络相连。
  王君:对,小标题式是一种很好的过渡方法。这些小标题,既可以是精练的短语,也可以是一句诗词,还可以是一句提纲挈领的话。在各部分前加小标题,读者心理上会出现连续感,文意自然也就畅通了。
  晓东:我们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相同或者相似的句子来进行过渡。记得以前的教材上有一首诗叫作《周总理,你在哪里》,诗人柯岩就是通过“我们对着××喊”的句式完成了各个诗节的完美过渡。
  艳平:对,这种过渡的方法在诗歌,特别是现代诗中运用非常广泛。其实散文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过渡方法,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就用了“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两个句子分别完成了由写西北原野到写白杨树,由赞美白杨树到赞美北方抗日军民的转换。
  志强: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中,用“雨季的果子,是杨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两句实现了描写对象的转变。简洁,明了。过渡不着痕迹。我觉得这是高明之作。
  晓东:对。好的过渡不一定要有明显的过渡形式,精彩的过渡应该能暗度陈仓,在轻描淡写中达到連接文章的目的。
  艳平:一篇文章段与段、层与层之间不能太刻意过渡,过渡也不能太频繁,否则会造成内容的凌乱,效果适得其反。
  王君:是的,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犹不及的道理大家应该明白。过渡追求的是简洁、明了。要做到这点仅凭我们今天谈的这些技巧和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同学们多写多练。将以上这些方法熟练灵活运用,推陈出新当然更好。好,接下来让我们欣赏孩子们的佳作吧!希望这些佳作也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想你
  河北省乐亭县第一中学陈星
  “看不见你的笑,我怎么睡得着,你的声音这么近我却抱不到……”插上耳机,这唯美的歌声在耳边萦绕,思绪开始凌乱。
  一串串开怀的笑声从记忆深处飘然而至,时间悄悄倒退——回到两年前那个夏天。
  初遇
  “一二一、一二一……”一阵阵的脚步声由远而来,整齐响亮的口号声打破了操场的宁静。没错,这就是我们军训时的场景。烈日炙烤着大地,连鸟儿都热得停下了飞翔的翅膀,销声匿迹了。而挥汗如雨的我们呢?正和烈日搏击,一滴滴的汗珠儿顺着脸颊往下掉,疲惫、眩晕,以至我都没注意到何时鞋带竟放肆地挣脱开来。“同学,你的鞋带散了,系一下。”一阵甜美的声音传来,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动人的微笑。我下意识地弯腰,浸在刚才那似花的微笑中。
  相知
  “嘿,这么巧,咱俩是同桌!”我缓缓抬起头,淡淡凝望着你那熟悉的笑颜,轻轻地附和了一声。“怎么都不笑?你严肃得跟教授似的,笑笑吧!”同桌的你眨巴着好奇的大眼睛,眼神里饱含着关心的意味。我注视着你的笑颜,像微笑城里来的小精灵,不经意间,我有了一些迷离。“笑了,笑了,你笑起来真好看!”我一时错愕,我笑了吗?还很好看?其实我想说你的笑才是阳光,是你在我灰白的世界里投射了一丝斑斓的色彩。
  惜别
  “亲爱的,你转学的话我会想你呢。”一向嘻哈的你眉目中竟然有了一丝忧伤。“嗯。”我眺望窗外,不再言语,我的静默你懂的。“看不见你的笑,我怎么睡得着……”只这一句,就足够让我泣不成声。那么快乐的你给了我坚强,让我不再那么容易受伤。才不到一年就要离开,眼里的泪水证明了我的不舍,只对你说:“我们会幸福,哪怕各自天涯。你的微笑,是我永生不忘的温暖。”
  我知道时间再怎么定格也会泛黄,但你的坚强和“肆无忌惮”的笑容会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永恒。
  想念你的笑容,不仅仅是怀念,也是一种鼓励。
  (指导教师:陈晓东)
  名师微点评
  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鲜活生动。小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写出了“我”和一位朋友由相识到相知的经历,突出了友情的无价。这三个小标题的设置,特别简洁,不仅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作为线索,既巧妙过渡,又贯串了全文,推动了文章的发展。   秋风清,秋月明。
  沙——,萧瑟的秋风吹落了一片枯叶,枯叶打着旋飘落在地上,好似一声叹息。我躺着,皎洁的月光透过半掩的窗帘斜射在我的脸上,我又想起了你的笑容。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秋天哪!艳丽的秋阳,浸染的层林,送爽的秋风,红色的塑胶跑道上有两个瘦小的身影,你的两只羊角辫上下轻舞着,咯咯的笑声好像银铃一般。“我们来玩追赶的游戏吧!”你大声叫道。我们笑着,闹着,嬉戏着。我仿佛觉得时间因你的快乐而凝固,心中升腾起一种幸福。那阳光,那操场,那笑声,深深铭刻在我的心上,令我久久不能忘怀。
  怀念有你的日子
  河北省唐山市第一中学阚润泽
  六年的小学生活,你我相依相伴,一起分享最纯洁的欢笑和泪水,一起跨越过人生最初的沟沟坎坎。你我两双并排的小脚印,在我人生之路的起点上,留下了深深的吻痕。有你陪伴的日子,在酸涩中有甘甜,在平淡中有激昂,令人回味怀念。
  不知是因你的疏忽还是我的懒散,顷刻间,我们仿佛已咫尺天涯。时间如风,吹散了记忆;时间似水,漂白了真情。毕业时你红红的眼圈还历历在目,那句常联系的叮嘱仍声声入耳,三年间,我却没有再给你打过一次电话、发过一次邮件,也许朋友间最可怕的事不是争吵而是疏离。我们如同那落叶寒鸦,既然享受过相逢的快乐相拥的温暖,为什么还要分开,只留下怀念永恒?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沙——,有一片叶子落在了地上,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不禁又吟起“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离曲。朋友,不知你是否知道有一个你可能已经忘记的人,正在怀念你我一同走过的日子;有一个你可能已经忘记的人,正在回想你纯真的笑容;有一个你可能已经忘记的人有着无法排解、无法梳理的离愁。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深夜,我披衣坐起,拿起信笺。
  (指导教师:陈晓东)
  名师微点评
  秋风清,秋月明,片片落叶添离情。小作者以秋天作为抒写思念的背景,相依相伴时的点点细节成为她心灵的底片,幻化成剪影般的畫面,娓娓述说着那份无法排解、无法梳理、浓得化不开的离愁,令读者动容。
  尤其是小作者过渡语的运用,显得别具匠心,“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巧妙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由景及情,情景交融,自然无痕。
其他文献
我最喜欢的美食不是那皮脆肉嫩的北京烤鸭,也不是那汤汁鲜美的天津小笼包,而是那充满家乡风味的蛎蚜饼。每到过年时,蛎蚜长得又肥又大,正是制作蛎蚜饼的最好时节,因此,浓浓的年味里就总掺着蛎蚜饼的味道。  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妈妈正在忙着贴春联、挂灯笼,爷爷忙碌的身影在厨房里来回地穿梭着,一股浓浓的熟悉的香味从厨房虚掩着的门缝里飘了出来。“啊,是蛎蚜饼!”我嗅了嗅鼻子,惊喜地说道,一个箭步来到爷爷身边。“不
期刊
每当那个花开的初夏,裹着微风,他就会来一次了不起的追逐花期的旅行。  “来,这些都是我这里最好的蜂蜜。”说话的是村中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他是一位养蜂人。因为赶花期,他总是长年在外奔波,待在村子里的时间也只有这短短几天。  我自小就喜欢四处游玩,早就希望像那些诗人一样走遍名山大川,游历五湖四海,现在有这样一个体验养蜂人生活的好机会,我怎么会错过?  恰逢周末,一个背包,一个相机便开始了充满蜂蜜香的旅
期刊
镜片被腾腾上升的白汽所迷蒙,舌尖萦绕着熟悉的味道,胃里暖暖的,心也暖暖的。我最爱的便是外婆做的一道道家常菜,带着地方特有的味道,带着外婆浓浓的亲情。虽然模样不好,但每一口都是给味蕾的无尽享受,我最爱的饭后甜点,便是外婆做的煮荷包蛋。  起了灶,让水在锅中煮一会儿,等到起了水泡,外婆利落地拿起边上一个圆润光滑的鸡蛋,在灶台上敲几下,接着便拿到锅上方,扑通一声,蛋黄蛋清应声而下。拿起筷子,在水中搅几下
期刊
2020年的春节,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都注定是不平凡的春节。  热闹喧嚷的大街变得萧条冷落,张灯结彩的节日变得冷凄落寞。人们因突如其来的疫情而不得不蜗居家中,这样的蜗居,带给我们诸多的不便和无奈,但从中也可以感受别样的生活,别样的情怀。  请拿出你的笔,写下你在这个别样春节里的独特感受吧!  家是永恒的情感归宿  谢浚泽  已是记不起母亲烦琐的话语,记不起父亲大笑时颤动的身躯,记不起家的温暖气息
期刊
习作导航台  智慧是心灵中最灿烂的光,智慧是人生中最燎原的火,智慧是成功里最永恒的传说。走进古人的智慧世界里,汲取无尽的财富。走进我们的智慧生活里,感受神奇的魅力。阅读下面的习作要求,你会成为一个智慧的小作家!  运筹帷幄,是一种智慧;学会低头,是一种智慧;旁敲侧击,是一种智慧;正义凛然,是一种智慧。河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晏子使楚》《草船借箭》《谋攻》《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都是关于
期刊
《小石潭记》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石渠记》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
期刊
只要取法得当,写作能力亦可从优秀走向卓越。  王君:大家好!我们的聊作文又与大家见面啦!上次我们聊的话题是 “如何引导孩子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概括交流了孩子们形成写作风格的几种途径。这一期我们结合清澜山学校写作优秀生李旻翀的作品,进行深入剖析,为优秀生量身定制提升计划,让孩子们在初中这个生命拔节的时候,汲取精神食粮,长成他们理想中的模样。  晓东:李旻翀是一个爱好写作的学生。我们先来欣赏他的两篇
期刊
春风阵阵,带走冬的寒意与寂寥;盎然春意,见证了花之绚丽。  短暂宁静的春日,淡白的阳光被迷蒙细雨笼罩。春雨如丝,缠缠绵绵织起属于春天的柔情,梦里花落知多少。次日清晨,慵困中推开窗,伴着清晨的湿凉扑面而来的還有一股淡淡的花香,飘飞的思绪似被这春雨打湿,隐隐约约,散落了方向。  寻味望去,不远的枝头上几个白色的身影在晨曦中微颤着——梨花!昨夜缠绵的雨丝在花瓣上划过,颗颗水珠更使它铅华散尽,宛如处子初妆
期刊
透过指间的光阴  細品岁月静好  转身,留下微笑  在一朵花开的时间里  追寻那渐远的快乐时光
期刊
“小确幸”一词的意思是微小而确实的幸福,是稍纵即逝的美好。  “小确幸”就是这样一些东西:摸摸旧衣服口袋,发现居然还有钱;电话铃响了,发现是刚才想念的人;运动结束后,朋友递上冰镇的饮料……它们是生活中小小的幸福与快乐,是流淌在生活中的稍纵即逝的美好,是内心的宽容与满足,是对人生的感恩和珍惜。当我们逐一将这些“小确幸”拾起的时候,也就找到了最简单的快乐!  生活中不乏“小确幸”,但也难免“小确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