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员提高素质,以师生的健康发展为本,通过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持续创新发展。
2011年11月原龙口二中、三中、六中并入一中。在学校管理模式上,学校采用双实体管理模式,分A、B、C三个学区,每个学区拥有从高一至高三完整的教学体系,学区教学管理相对独立,学区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行政事务和后勤服务由学校统一管理协调,最大程度保证了学区教学不受干扰。目前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已经凸显出来。
在课程设置,教师坚持从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家长的需求出发,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加强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建设,为各类学生谋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成才渠道。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两主三维四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开设多元发展课、引进国际课程。今年本校首届两名赴美交换生,已经赴美开始了高中一年免费就读生活。第一次选拔了6名同学也将赴美国姊妹学校——盐湖城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学习。
在教学改革上,近年来学校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2013年开始启动了优生小班化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优生培养的瓶颈问题。从今年高考成绩看,结果比较令人满意。高洪基同学以714 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二、摘得烟台市理科状元的桂冠。理科考生共有7人总分超过690分,其中5人跻身全省前200名,高洪基、朱贺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孙景涛同学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另有近百名同学被浙大、复旦、上海交大、人大等名校录取。第二项改革是推进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天,以人为本的课堂转型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更有意识的探索与追求,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转型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革命。用最先进的载体还原最本源的教育,为此,学校于去年启动了教育信息化改革,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一年来先后有十多批考察团来校参观考察。今年3月学校主办了“互联网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各级领导以及全国各地近千名教育专家、校长、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提升教师理论和专业素养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教师队伍建设总是居于核心地位。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效。所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为此,本校首先从强师资入手,打牢改革的人才基础。
思想层面 基于本校的办学传统和长期以来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学校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出发,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开发中心,采取各种措施搭建平台,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单位会员的有利条件,根据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邀请专家到校举办讲座70余场。老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理论素养不断提升,教学视野不断开阔,为教育信息化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技术层面 学校联系新东方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表现和考核结果选拔出实验教师,再由选出的实验教师对高一高二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过程由新东方技术人员全程协助。根据教师对平台使用的熟练程度、个人参与改革的意愿情况在每个学区确定了1个实验班。每个实验班级由4名教师组成了实验团队,其中一人为核心成员,负责本班级改革实践,组织进行日常使用研究。每学区以此实验团队为依托,辐射整个学区,逐步推进改革,现在教育信息化改革已经推广到高一高二两个级部。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使教育信息化改革落到实处,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态,学校在教师层面学校采取了“活动推进”“课题引领”“经验交流”等措施。
开展磨课达标活动 结合2015年龙口市教研室出台的《关于深入落实课标要求,开展“磨课教研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学校将磨课教研活动纳入校本研修体系,同时引进了课堂观察。高一级部突出对智慧教育平台和E学本使用的研究,推出了磨课达标活动。课堂观察也突出了对智慧教育平台和E学本的使用研究,围绕新的课堂教学生态组织教师开发新的课堂观察量表。
课题引领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学校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和各学科的综合改革提供宝贵的实验数据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为此,本校确定了课题引领的策略,邀请了省教育学会和龙口市教科所的专家对教师申报的25个小课题进行了筛选和可行性鉴定,围绕教育信息化改革确定了14个校级小课题。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有祝智庭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的子课题“普通高中学科教学中的智慧型课堂模式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新东方智慧教育平台的高效教与学研究”。
经验交流 每周组织学区负责人、高一年级主任及核心教师召开教育信息化改革研讨会。会议由三个学区轮流主持,从教学管理、师生使用、问题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同时举办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讲座,由实验教师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实际教学案例,交流自己使用智慧教育平台的体会感受及应用创新。
以上措施的持续实施,迅速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部分教师已经走出校门,参与到新东方全国范围的经验交流,在校内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在学生层面,学校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个性化学习。
面向全体,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潜能。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平台上的导学案提前自学、自测,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同时从中发现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平台使知识图形化、图像化、视频化,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的过程游戏化、竞赛化、趣味化,刷题变成了闯关游戏,做题变成了荣誉PK。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可以分组自动推送由易到难的补偿式训练题,做错了系统就自動切换回学习页面,学生进行知识复习,做对了系统就自动增加难度系数再推送一组试题。不同的组别赋予不同的级别,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级别,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级别。这样学生的成绩不断地得到肯定,同时挑战的欲望也不断地被激起,以往枯燥的做题变成了更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的竞赛。后台数据显示,学生周预习人数和复习人数分别由去年11月的平均635人、548.5人,提升到9月份的平均992人和859.5人;周自主刷题人数也从最初的平均308人,提升到现在的平均971.5人。 面向个体,提倡个性化学习 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的丰富的课内、课外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困生可以在课后利用平台上的微课进行反复的补偿式学习,通过随机选择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自我达标检测,甚至可以与教师进行远程互动,寻求帮助。学优生可以点击老师推送的选学内容,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宽度,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利用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培养自己的特长,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做好准备。
以制度保障改革持续健康发展
跟进式督导监控 学校利用每周一份基于后台数据分析的E学本使用评价报告,对教师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督导监控。与使用数据不理想的教师进行交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确保课堂教学中E学本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E学本使用率也从最初的10%左右,达到现在的60%以上。
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 学校出台了《课堂教学改革奖励方案》(草案),从课堂教学改革组织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两个层面,即E学本课堂使用情况、“电子资源包”质量情况两个维度进行奖励。每学期举办“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和“微课制作大赛”,对获奖教师进行专项表彰。在教师学习进修、评先选优等方面拿出专门指标用于专项奖励。2015~2016学年度明星教师、先进学科教研室主任、教科研先进个人等各项评选均投放了专用指标。去年推荐校“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各科第一名获得者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优质课展播参评活动,他们全部获得一等奖。中央电教馆今年3月公布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名单中本校两名教师榜上有名。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愈加强烈地发现,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已成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极佳手段,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学校将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创造新知、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心灵沟通的智慧校园。同时,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剂良药,启迪我们对教育观念的颠覆,对教师作用的审视,对学校功能的延伸、对教学模式的革新,对学习效果与人才选拔的全新评价。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学校教与学的原生态,构建了教育教学的新生态;引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拓宽了教师的教研教改平台,使教师的教学更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
教师的教学评价更及时更准确,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环节得到了更好地优化。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觉醒,教师职业幸福感得到提升。教师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逐渐成为积极的自主学习者。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需要教师的理念落地生根,行动抓铁留痕。在行动中持续推进深入研究,研究在新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下,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学习面临的挑战和改变,构建“互联网 ”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新形态。
方兴未艾的信息化发展已经与人类学习、交往、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本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刚刚起步,却显示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和大部分家长的鼎力支持。未来,全体教师将和各地有志于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學校一起开展创新性实践探索,砥砺前行,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改革,实现现代课堂,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全面构建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
2011年11月原龙口二中、三中、六中并入一中。在学校管理模式上,学校采用双实体管理模式,分A、B、C三个学区,每个学区拥有从高一至高三完整的教学体系,学区教学管理相对独立,学区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行政事务和后勤服务由学校统一管理协调,最大程度保证了学区教学不受干扰。目前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已经凸显出来。
在课程设置,教师坚持从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家长的需求出发,开拓创新,多措并举,加强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和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建设,为各类学生谋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成才渠道。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初步形成了“两主三维四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开设多元发展课、引进国际课程。今年本校首届两名赴美交换生,已经赴美开始了高中一年免费就读生活。第一次选拔了6名同学也将赴美国姊妹学校——盐湖城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访问学习。
在教学改革上,近年来学校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2013年开始启动了优生小班化培养模式,重点解决优生培养的瓶颈问题。从今年高考成绩看,结果比较令人满意。高洪基同学以714 分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二、摘得烟台市理科状元的桂冠。理科考生共有7人总分超过690分,其中5人跻身全省前200名,高洪基、朱贺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孙景涛同学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另有近百名同学被浙大、复旦、上海交大、人大等名校录取。第二项改革是推进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天,以人为本的课堂转型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更有意识的探索与追求,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堂正转型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的革命。用最先进的载体还原最本源的教育,为此,学校于去年启动了教育信息化改革,引起了国内同行的关注。一年来先后有十多批考察团来校参观考察。今年3月学校主办了“互联网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研讨会,各级领导以及全国各地近千名教育专家、校长、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对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
提升教师理论和专业素养
在任何一个教育体系中,教师队伍建设总是居于核心地位。他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成效。所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为此,本校首先从强师资入手,打牢改革的人才基础。
思想层面 基于本校的办学传统和长期以来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学校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出发,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成立教师发展中心、课程开发中心,采取各种措施搭建平台,努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学会单位会员的有利条件,根据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邀请专家到校举办讲座70余场。老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理论素养不断提升,教学视野不断开阔,为教育信息化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技术层面 学校联系新东方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表现和考核结果选拔出实验教师,再由选出的实验教师对高一高二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培训过程由新东方技术人员全程协助。根据教师对平台使用的熟练程度、个人参与改革的意愿情况在每个学区确定了1个实验班。每个实验班级由4名教师组成了实验团队,其中一人为核心成员,负责本班级改革实践,组织进行日常使用研究。每学区以此实验团队为依托,辐射整个学区,逐步推进改革,现在教育信息化改革已经推广到高一高二两个级部。
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使教育信息化改革落到实处,持续推进教学改革,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形态,学校在教师层面学校采取了“活动推进”“课题引领”“经验交流”等措施。
开展磨课达标活动 结合2015年龙口市教研室出台的《关于深入落实课标要求,开展“磨课教研年”活动的实施意见》,学校将磨课教研活动纳入校本研修体系,同时引进了课堂观察。高一级部突出对智慧教育平台和E学本使用的研究,推出了磨课达标活动。课堂观察也突出了对智慧教育平台和E学本的使用研究,围绕新的课堂教学生态组织教师开发新的课堂观察量表。
课题引领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学校课题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学校的科学管理和各学科的综合改革提供宝贵的实验数据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为此,本校确定了课题引领的策略,邀请了省教育学会和龙口市教科所的专家对教师申报的25个小课题进行了筛选和可行性鉴定,围绕教育信息化改革确定了14个校级小课题。现在正在研究的课题有祝智庭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的子课题“普通高中学科教学中的智慧型课堂模式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新东方智慧教育平台的高效教与学研究”。
经验交流 每周组织学区负责人、高一年级主任及核心教师召开教育信息化改革研讨会。会议由三个学区轮流主持,从教学管理、师生使用、问题研究三个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同时举办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讲座,由实验教师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及实际教学案例,交流自己使用智慧教育平台的体会感受及应用创新。
以上措施的持续实施,迅速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部分教师已经走出校门,参与到新东方全国范围的经验交流,在校内起到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在学生层面,学校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个性化学习。
面向全体,激发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潜能。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平台上的导学案提前自学、自测,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首先进行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同时从中发现问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平台使知识图形化、图像化、视频化,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更直观、更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习的过程游戏化、竞赛化、趣味化,刷题变成了闯关游戏,做题变成了荣誉PK。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可以分组自动推送由易到难的补偿式训练题,做错了系统就自動切换回学习页面,学生进行知识复习,做对了系统就自动增加难度系数再推送一组试题。不同的组别赋予不同的级别,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级别,也可以了解其他同学的级别。这样学生的成绩不断地得到肯定,同时挑战的欲望也不断地被激起,以往枯燥的做题变成了更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的竞赛。后台数据显示,学生周预习人数和复习人数分别由去年11月的平均635人、548.5人,提升到9月份的平均992人和859.5人;周自主刷题人数也从最初的平均308人,提升到现在的平均971.5人。 面向个体,提倡个性化学习 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的丰富的课内、课外资源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困生可以在课后利用平台上的微课进行反复的补偿式学习,通过随机选择相关的练习题进行自我达标检测,甚至可以与教师进行远程互动,寻求帮助。学优生可以点击老师推送的选学内容,扩展知识的深度和宽度,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化发展。还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充分利用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培养自己的特长,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做好准备。
以制度保障改革持续健康发展
跟进式督导监控 学校利用每周一份基于后台数据分析的E学本使用评价报告,对教师的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督导监控。与使用数据不理想的教师进行交流,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确保课堂教学中E学本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效果。E学本使用率也从最初的10%左右,达到现在的60%以上。
科学有效的激励评价 学校出台了《课堂教学改革奖励方案》(草案),从课堂教学改革组织和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两个层面,即E学本课堂使用情况、“电子资源包”质量情况两个维度进行奖励。每学期举办“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和“微课制作大赛”,对获奖教师进行专项表彰。在教师学习进修、评先选优等方面拿出专门指标用于专项奖励。2015~2016学年度明星教师、先进学科教研室主任、教科研先进个人等各项评选均投放了专用指标。去年推荐校“课堂教学改革优质课评选”各科第一名获得者参加中国教育电视台优质课展播参评活动,他们全部获得一等奖。中央电教馆今年3月公布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名单中本校两名教师榜上有名。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思考
进入21世纪后,我们愈加强烈地发现,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浪潮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已成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教学的极佳手段,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学校将不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概念,更是创造新知、激发创新潜能、实现心灵沟通的智慧校园。同时,信息化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剂良药,启迪我们对教育观念的颠覆,对教师作用的审视,对学校功能的延伸、对教学模式的革新,对学习效果与人才选拔的全新评价。
教育信息化,改变了学校教与学的原生态,构建了教育教学的新生态;引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拓宽了教师的教研教改平台,使教师的教学更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新形势下的教育规律。
教师的教学评价更及时更准确,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环节得到了更好地优化。教师的课程意识开始觉醒,教师职业幸福感得到提升。教师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学生逐渐成为积极的自主学习者。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需要教师的理念落地生根,行动抓铁留痕。在行动中持续推进深入研究,研究在新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下,学校管理、教师发展、学生学习面临的挑战和改变,构建“互联网 ”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新形态。
方兴未艾的信息化发展已经与人类学习、交往、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并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本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刚刚起步,却显示出了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生命力,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和大部分家长的鼎力支持。未来,全体教师将和各地有志于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學校一起开展创新性实践探索,砥砺前行,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改革,实现现代课堂,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为全面构建智慧校园、实现智慧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龙口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