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淑敏 为人生找一个意义

来源 :优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nihaob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上,有3门主要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医学、文学、心理学,蒙命运垂青,我一一涉足。”毕淑敏曾说。
  2012年2月,毕淑敏推出新作《花冠病毒》。在这部“软科幻”小说里,她将人性的幽暗之处,喻为“人心的花冠病毒”。
  “人性固然不像我们想象般美好,但也并非无可救药。有心理学家说,做人是有期望的好事,所以我们才留恋这个世界。总体而言,人性总是要善良多一点儿,总是要感念亲情、世间真情。”显然,人之波诡云谲,令她流连忘返。一如小说的收尾——“再见再会再来”。
  雪域高原面对生死
  1987年春,时任《昆仑》杂志编辑的海波,在社内接待一名陌生中年男子的来访。
  男子递上的纸袋里,装有一沓稿纸,标题是“昆仑殇”。
  “他说这部中篇小说是他爱人写的。我追问,她怎么不亲自送来?”事隔多年,海波还记得这件事。
  第二天读完稿,海波被小说“磅礴的气势与沉重的主题所震撼”,希望马上见到作者。
  《昆仑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昆仑边防部队最高指挥官“一号”为挑战严酷的自然条件与军人的意志,也为捍卫作为长官的尊严,执意命令属下一群士兵,在海拔5000多米以上的高原永冻地带,冒着零下40℃的严寒,进行冬季长途野营拉练,徒步穿越无人区。为完成这一自虐式的军事拉练,有人冻伤冻残,更有人付出了年轻宝贵的生命。面对文中描写埋葬战士的新土,读者会追问:这次行动的意义何在?到底值不值?
  “我向来喜欢初露锋芒,来势很猛的作者。”海波想起,第二次见面,毕淑敏与先生一同前来。他们的一番交流,让他“有点儿吃惊”。
  “她说这是她的处女作。过去没发表作品是因为她喜欢写作,只想写得愉快,并不刻意追求结果。从小说刻画人物、把握细节的能力看,她的文学底蕴已较成熟,不像一个初学者。
  “那时很多描写西藏、新疆的作品,多是男作家所写。女作者大多擅长抒发内心感受,描写客观现实,不及男作者特色鲜明。而毕淑敏明显不同,《昆仑殇》展现出一股力量与生命的强悍。这当然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了解毕淑敏的人生过往后,海波反倒不惊讶了。
  1969年,17岁的毕淑敏从北京坐了3天火车,来到乌鲁木齐。在那里,她与另外4名女兵,钻进满载大米的卡车,开始了一连12天的数千公里的长途跋涉,直抵西藏阿里。
  “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像3座银白色的公牛,抵角于茫茫的高原。它们拱起的背脊,簇拥着地球上最宏伟的峰峦。我所在的队伍就驻扎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上。”她在自述中写道。她本想做一名通信兵,不愿当上卫生员,但1973年,她被派往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医。
  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让这位花季少女迅速认识到,“人都会死,我将来也一定会死。”
  入伍两年后,一次行军,“零下40℃的严寒中,我们同男人一样负重几十公斤,徒步行进在皑皑雪原中,每天跋涉几十公里。在攀越壁立的冰坂时,我那么热切地渴望死亡。我真是受够了这种非人的苦难,再也不愿忍受下去了。我想,我可以装作失足,痛快地滑向无底的深渊。没有一个人会发现我是有意的,因为在如此艰苦卓绝的军事活动中,死人的事的确经常发生。这样我就可以被追认为烈士,我的父母就不会因了我的死而受到牵累。”
  “我一定要找到尖利嶙峋的山石,能一摔必死,还不会将他人带落——当时行军队伍跟随特别紧密。”自以为计划周详,可以撒手人寰,“可手就是撒不开。我想死,我的肌体不服从。后来我才明白,这正是青春生命的本能。”
  凌晨两点多,到达目的地。她一头倒在地上,仰望辽阔星空,摸遍全身,哪儿也没坏,“原来真的坚持一下就可以过来。”
  写出的或未写的,肯定与生命相关
  “1980年转业回来,在一家工厂医务室工作。我的青年时代是在那遥远的昆仑山上度过的。多少年过去了,我的思緒还常常飞往那里……我看过一些描写西部边陲部队生活的作品,令我感动,令我赞赏,但掩卷之余,又生出淡淡的惆怅。它们与我心中那座雄伟奇丽的高山,总不那么相符,像一架尚未调到极佳状态的电视机,有几丝重影……”散文《一起试一试》中,毕淑敏道出了《昆仑殇》的由来。
  “心中的高山”几乎奠定她一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当年,我们以身体为界桩戍守边防,现在想想挺虚幻。那份领土与我们实际生活有多大关系?但我们就是要以生命的代价来守卫这份虚拟的现实。”
  1987年第四期、第五期《昆仑》接连刊登了毕淑敏的《昆仑殇》和《送你一条红地毯》。从此,她正式步入文坛。
  “经济学家茅于轼告诉我,他快到80岁才知道,人活着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幸福最大化。要实现幸福最大化,就要有目标。我在阿里时,已深知生命太脆弱。我要把生命过得有意思,让自己快乐,希望也能帮助别人,这是我秉承不变的目标。”
  从早期作品不难发现,她的创作主题一以贯之——如何生死。
  小说《生生不已》里,小甜因晚期脑瘤,不治身亡。母亲乔先竹伤心至极,最终却以生的代价,换取新生儿的呱呱坠地,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相接”。
  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血玲珑》,传达出对命运无情捉弄的无奈与反抗——商界女强人卜绣文的女儿夏早早患上“渐近性贫血症”。为了挽救女儿性命,这位母亲不得不与女儿生父、当年强奸自己的男人再造一个生命,以完成“血玲珑”计划——骨髓移植造血,从而再度陷入对另一亲生骨肉的生死抉择。
  “在我20多岁,还在野战医院做实习医生时,曾经参加过抢救一个小男孩儿的手术。为救这个孩子,大家真是费了很大气力,但他还是死了。”眼见孩子母亲悲痛欲绝,一位老医生劝慰道,你还可以再生一个。母亲泣诉:“我可以再生,但第二个孩子与这个孩子是不一样的。”
  “但凡我写出的或未写的,肯定与生命相关。我无法不尊重生命,这是我的习惯,深入骨髓。”毕淑敏说。
  女心理师的世界
  1997年,海波偶然从报上读到对《红处方》的书评,那是毕淑敏涉足文坛10年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他在心中为之庆贺,“‘革命英雄主义’本色对她的创作会有一定局限。但这部作品代表她的一只脚已深入到社会问题,她在关注,这本身是一种进步。”
  “在我对生活感受的储存里,有许多材料。这其中有一堆素色的棉花,沉实地裹成一团,我数次因它的滞重而绕过,它又在暗夜的思索中,经纬分明地浮现。这就是我在戒毒医院的感受,也许不仅仅是那数月间的有限体验。也是我从医20余年心灵感触的凝聚与扩散。我又查阅了许多资料,几乎将国内有关戒毒方面的图书读尽。以一位前医生和一位现作家为职业的我,感觉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毕淑敏在小说的跋中写道。
  戒毒所里,她眼中的戒毒者,“表现出言而无信、不通常理,精神结构已出问题”,“吸毒前,他们的人格较脆弱。孤独,极度需要被人认可,渴望出人头地、与众不同。他们常想,为什么别人能上去,我不能上去?”。
  小说中的“庄羽”,一个屡戒屡吸的高干子女,精神世界坍塌后,变态嫉恨女院長简方宁,“我不能变成和她一样的人,她太高尚、太尊贵了……但是我可以把她变成和我一样的人。”为此,她将毒品“七号”融入送给简方宁的巨型油画中,让其不知不觉中上瘾。识破真相已晚的简方宁,选择了平静离去,为自己开下一张赴死的“红处方”。
  “通过庄羽的形象,毕淑敏深刻地表现了人性令人战栗的阴郁,抵达人性冰冷的内核。”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温奉桥在《死亡,尊严,人性》中写道。很久以前,他在毕淑敏的作品中就感到,“她以一个战士的冒险精神和医生的好奇心态,向人性的幽暗处突进……”
  1998年,因为一场事故,毕淑敏卧床休养。康复后,她报名参加了北师大心理学的在职研究生班。毕淑敏当年的同学说,作为班长的她很聪明,学习积极,办过内刊。她擅于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医学知识和对人的观察,移植到心理学领域。
  2002年,结束心理学博士课程后,毕淑敏在北京开设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我的咨询室有一扇镶有玻璃的门。每逢那扇门被推开,我都觉得一个非常鲜活、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世界,在面前徐徐展开。”
  2007年,继心理类小说《拯救乳房》发表后,毕淑敏又出版了《女心理师》。
  人生有什么意义
  “过去或现在,总有人说农村民风淳朴。真有那么淳朴?还是同样的人,为什么进城后就不淳朴?既然城区如此恶劣,为什么大家又要进入这个环境?我觉得这里就体现了一种变化——中国30多年的巨大变化,人性人心的变化。我不觉得有什么天生淳朴的地方,那是在狭小的生存环境里,人与人之间需要维持基本的道德约束,一旦跌落,周围人根本不能容忍。现在,人心需要新的约束,社会需要建立新的信任体系,这很重要。
  “我当内科医生时,打开死者的心脏,会发现原来听到血流的杂音,是因这一结构而起。在对人作为客观肉身有所了解后,我既而想听到他内心真实的声音。没学心理学前,我凭靠的是‘将心比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猜测对方的思维轨迹。而心理学也并非万能,凭我的一己推断是非常微小的一部分。人的存在充满奥秘,我想把这种感知用语言表述出来,让人与人之间能有更多的了解,很多问题是因为不了解而起。”
  某次大学演讲中,她碰到了一个犀利的提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请你务必说真话。”
  “今天,在这里,我将非常负责地对大家说,我思索的结果是: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话音刚落,台下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停顿片刻,她又说。“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
其他文献
《甄嬛传》热播,悬念丛生的剧情、考究的台词、精美的布景、感人的爱情吸引了大批观众和职场人追捧。甄嬛这个从小清新披荆斩棘做到心狠手辣CEO级别的宫斗高手被奉为“清代杜拉拉”。《甄嬛传》中宫斗的暗流涌动,也让不少职场人在《甄嬛传》各种不同层级、不同个性、不同斗争方法的女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戏里人生  华妃依靠的是“硬件”。家族背景显赫,是皇上不可或缺的“守业”后盾,自己姿色美艳,于是娇蛮任性,用雷
期刊
“骄傲”与“多言”自古是君子要严戒的,对职场人来说,同样有借鉴意义。基本上,有两种“多言”会为你惹来麻烦:一是说出了潜规则,二是说出了心里话。  两种“多言”  2010年5月,德国总统克勒因说错话而辞职。他说的是:“一个像德国这样依赖外贸的国家应该知道,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用军事手段保证贸易通道的畅通。”克勒说的是实话,不过这句实话是经济侵略的潜规则,一直以来,大家都在做,但却不能说。  克勒事件
期刊
“快下班了又要开会,变相加班,怎么不加工资呢?又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大事,就不能等到明天开吗?”……职场上,这类牢骚几乎每时每刻都能听得到。人在职场,有种种不如意也是常有的,能够自然化解当然是最好的,但实在遇到不公正或不合理的事情,也并非完全不能抱怨发牢骚,只不过,要讲究方式方法,学会聪明地发牢骚。  关于内容  不要每件事情都发牢骚。也许本来你只是对上司的管理方式不满,但是长期抱怨,你的心态会变成
期刊
按惯常的分类,秦海璐不是一线演员,也不是当红明星,可不少导演在请她时,都是“没有第二人选”的态度,没有档期,他们就等,哪怕推迟开机时间。秦海璐从不拿自己的外貌说事,也不太在意戏里角色的形象。她更喜欢演一些有缺点的角色,因为生动、真实,才会有更自由创作的空间。  年轻的影后之路  从21岁起,秦海璐就经常被人称作“姐”。一开始她气恼别人把她叫老了,后来有人告诉她,“姐”代表江湖地位,并非年龄。  人
期刊
新近看了一档鲁豫采访徐静蕾的节目,那个叫黄立行的男子依旧作陪。整个访谈围绕电影《亲密敌人》展开,随着镜头的转换,老徐和鲁豫谈笑风生好不惬意,而那个看上去瘦瘦小小的黄立行,时而微笑,时而不紧不慢地应和着,那神情,那做派……想去忽略都难。  一直觉得粗犷、稳健是男人的标记,更没有想过如黄立行这样和伟岸、豪气不搭界的男人,会被特立独行、才情横溢的老徐所器重。随着访谈话题的深入,黄立行身上一种难以言说的柔
期刊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艾琳·兰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她召集了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让他们穿上年轻人的衣服,要求他们使用年轻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经过短短5天时间,这些老人的身体状况就有了年轻化的改变。  不得不承认,意识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有研究显示,有正向思维的人比负向思维的人平均寿命要多出7年以上,在容貌上也更年轻化。  其实你也可以借助这种力量改变自己。可以试着设定一个新的年龄,想象自己年轻了5岁~10
期刊
“你的名字在潜意识里,已经决定了你未来的婚姻伴侣是谁,你居住在哪条街道上,还有你在哪家公司上班……”  谁又敢否认,那些一时兴起、并非三思后的决定与我们对自己名字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感触和情绪波动毫无关联呢?  快上小学的侄女,学写自己的名字“静雅”,因为笔画太多向父母申请,希望把名字改成“一一”。小小年纪的她,当然不会了解父母绞尽脑汁后确定的名字所蕴含的意义与期许,更无法预见如果真起名叫“一
期刊
第一次约会,穿什么颜色容易留得住你的白马王子,什么颜色又会吓跑你的梦中女孩儿?确定恋爱关系后,哪种颜色会为你们的爱情加一点儿甜蜜,哪种颜色又可以帮你读懂对方的心语?色彩是门大学问,学点儿恋爱色彩心理学,让颜色帮你在爱情中听到隐藏在衣服里的真心话,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Ta。   恋爱中应该使用的颜色  恋爱时,女性想要吸引异性,应该多穿薰衣草色或紫丁香色等淡紫色的衣服,平时最好也多看这些颜色,淡紫色
期刊
在“除了工资不涨,什么都涨”的年代,美国吉尔特奢侈品折扣网站应运而生。与众多烧钱电商不同的是,它专卖各路设计师的尾货,为了打开销路,还起了一个时髦的名字——“闪购”。它只在每天午夜开放,引得众多潮男潮女夜不能寐,紧盯电脑,狂按F5。5年来,吉尔特集团从“五六个人、七八杆枪”扩张至近千人,号称“时尚界的亚马逊”。  一到午夜闪亮登场  每天,美国东部时间深夜12点的钟声一敲响,全美成千上万的人会准时
期刊
如今最潮的健身方式,竟蕴含着伤身的危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别练瑜伽。”  当你从一个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练习瑜伽、两度荣获普利策奖的科学记者的文章中看到这样的建议,你会怎么想?  接下来,你还会看到,有人在修习瑜伽的过程中遭遇了坐骨神经损伤、下肢神经坏死、肋骨骨折、腰椎骨折、中风……  你会不会马上把家里的瑜伽垫和瑜伽DVD扔到垃圾桶里?  且慢。因为,只要你稍稍耐心一点儿,就会发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