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115°E为例,分析气候变化对秦汉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带来的疆界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候波动与不同历史时期游牧民族人口南迁带来的疆界变化有明显的共振性。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农耕文明 气候变化 人口迁移 同步共振
中图分类号: P4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32-01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迁居到另一地点已达一定时间而改变了永久居住地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数次大的游牧民族南迁。一些学者对于古代气候和人口迁移方面进行了研究。李文雄??指出气候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自然环境因素。彼特生??将人口迁移的原因分为环境推力、迁移政策、个人改善生活的愿望和社会动能。高国荣??指出北方游牧民族南迁有三次高潮。郭子其??指出了古代人口迁移的几种类型,论证了迁移方式。葛剑雄??指出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有气候原因,但并未从气候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对比论证。王成兴??分析了气候对经济的影响,而对人口分布迁移与气候的关系则一笔带过。本文从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向南迁移的历史出发,对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做对比论证,以期系统分析说明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引起的疆界变化之间的关系。
1 秦汉以来中国115°E的气候变化与疆界变化分析
1.1秦汉以来中国115°E的气候变化情况
根据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王育民等《2000年来气候变化》??、郑景云等《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评估》??绘制的数千年来气温情况,提取各历史时期115°E的温度变化。
中国两千年来温度变化有明显的3个温暖期和3个寒冷期。第一个温暖时期,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第一个寒冷期,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第二个温暖期为隋唐时期;第二个寒冷期为五代时期;第三个温暖期为两宋时期;第三个寒冷期为元明清时期,即为“明清小冰期”。
1.2 秦汉历代115°E游牧民族疆界变化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各游牧民族政权南部边界资料,得到中国115°E各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南部疆界图。秦汉到明清时期疆界经历了五次大的变化。(1) 秦汉时期,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两个世界的界线基本上维持在长城一带。秦与匈奴的分界线位于41.6°N,西汉与秦相同。(2) 魏晋南北朝时,前秦疆域南界推进到32°18′N。到南北朝后期,北齐政权的南界甚至扩展30°24′N。 (3) 隋唐时期,隋时,与突厥的分界线为44°N,唐时,与回纥的分界线为43.5°N。(4) 五代到两宋,五代时,契丹与周的分界线为39.24°N,到北宋,宋与辽的分界线为39.1°N,而南宋与金的分界线为32.3°N。(5) 元明清时期,到元,疆界达到中国大陆南缘,位于22.5°N,到明朝,与鞑靼的分界线为42.7°N。到清时位于22.5°N。
1.3气候变化与115°E上不同历史时期疆界变化比较
将秦汉以来的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与农耕政权疆界变化进行对比,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体同步的共振关系。当处在寒冷时期,往往是游牧政权南部边界靠南的的时期,而在温暖时期,游牧民族南部疆界往往更靠北。
在秦及西汉的温暖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政权边界界在41.3°N~41.6°N,在从东汉末到南北朝的寒冷时期,边界从39.1°N~30°24′°N。隋唐时期气候复暖,边界再次北移至44°N~43.5°N。从五代到宋,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边界再次南移至39.24°N~32.3°N。而元明清时期,元清两代,游牧人建立的政权的疆界达到了中国大陆边界的最南部分(22.5°N)。而在明朝时,位于寒冷时期然农耕文明的疆域也很靠北,是由于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气候对经济及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故边界靠北。
2 结论
(1)自秦汉以来,温度变化趋势是:温暖时期(东周到秦汉)―寒冷时期(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温暖时期(隋唐)―寒冷时期(五代)―温暖时期(两宋)―寒冷时期(元明清)。
(2) 最近两千年来,秦汉到明清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政权疆界经历了五次大的变化。秦汉时期比较稳定,魏晋南北朝时期疆界南移,隋唐时期疆界北移,五代两宋疆界南移,元明清时期,元与清时期疆界至2000年来最南端,明朝疆界北移。
(3)气候波动与不同历史时期游牧民族人口南迁带来的疆界变化有明显的共振性。当处在寒冷时期的时候,往往是游牧政权南部边界靠南的的季节,而在温暖时期的时候,游牧民族南部疆界往往更靠北。
注释:
李文雄.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现代人口流动[J].武汉大学学报,1998,4:12-21.
彼特生. 人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9-32.
高国荣.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J].武汉大学学报2000,2:31-38.
郭子其.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与迁移[J].国家地理2004.3:67-68.
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42-150.
王成兴.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J].北京大学学报,1989.6:7-8.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73,7:226-256.
王育民. 2000年来气候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4:34-38.
??郑景云,王绍武.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评估[J].地 理学报,2006.1:21-22.
关键词: 游牧民族 农耕文明 气候变化 人口迁移 同步共振
中图分类号: P4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32-01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迁居到另一地点已达一定时间而改变了永久居住地的现象,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数次大的游牧民族南迁。一些学者对于古代气候和人口迁移方面进行了研究。李文雄??指出气候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自然环境因素。彼特生??将人口迁移的原因分为环境推力、迁移政策、个人改善生活的愿望和社会动能。高国荣??指出北方游牧民族南迁有三次高潮。郭子其??指出了古代人口迁移的几种类型,论证了迁移方式。葛剑雄??指出中国古代的北方游牧民族的南迁有气候原因,但并未从气候与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进行仔细的对比论证。王成兴??分析了气候对经济的影响,而对人口分布迁移与气候的关系则一笔带过。本文从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向南迁移的历史出发,对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做对比论证,以期系统分析说明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引起的疆界变化之间的关系。
1 秦汉以来中国115°E的气候变化与疆界变化分析
1.1秦汉以来中国115°E的气候变化情况
根据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王育民等《2000年来气候变化》??、郑景云等《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评估》??绘制的数千年来气温情况,提取各历史时期115°E的温度变化。
中国两千年来温度变化有明显的3个温暖期和3个寒冷期。第一个温暖时期,即东周到秦汉温暖期;第一个寒冷期,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第二个温暖期为隋唐时期;第二个寒冷期为五代时期;第三个温暖期为两宋时期;第三个寒冷期为元明清时期,即为“明清小冰期”。
1.2 秦汉历代115°E游牧民族疆界变化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各游牧民族政权南部边界资料,得到中国115°E各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南部疆界图。秦汉到明清时期疆界经历了五次大的变化。(1) 秦汉时期,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两个世界的界线基本上维持在长城一带。秦与匈奴的分界线位于41.6°N,西汉与秦相同。(2) 魏晋南北朝时,前秦疆域南界推进到32°18′N。到南北朝后期,北齐政权的南界甚至扩展30°24′N。 (3) 隋唐时期,隋时,与突厥的分界线为44°N,唐时,与回纥的分界线为43.5°N。(4) 五代到两宋,五代时,契丹与周的分界线为39.24°N,到北宋,宋与辽的分界线为39.1°N,而南宋与金的分界线为32.3°N。(5) 元明清时期,到元,疆界达到中国大陆南缘,位于22.5°N,到明朝,与鞑靼的分界线为42.7°N。到清时位于22.5°N。
1.3气候变化与115°E上不同历史时期疆界变化比较
将秦汉以来的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与农耕政权疆界变化进行对比,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体同步的共振关系。当处在寒冷时期,往往是游牧政权南部边界靠南的的时期,而在温暖时期,游牧民族南部疆界往往更靠北。
在秦及西汉的温暖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政权边界界在41.3°N~41.6°N,在从东汉末到南北朝的寒冷时期,边界从39.1°N~30°24′°N。隋唐时期气候复暖,边界再次北移至44°N~43.5°N。从五代到宋,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边界再次南移至39.24°N~32.3°N。而元明清时期,元清两代,游牧人建立的政权的疆界达到了中国大陆边界的最南部分(22.5°N)。而在明朝时,位于寒冷时期然农耕文明的疆域也很靠北,是由于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气候对经济及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小而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故边界靠北。
2 结论
(1)自秦汉以来,温度变化趋势是:温暖时期(东周到秦汉)―寒冷时期(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温暖时期(隋唐)―寒冷时期(五代)―温暖时期(两宋)―寒冷时期(元明清)。
(2) 最近两千年来,秦汉到明清时期游牧民族与农耕政权疆界经历了五次大的变化。秦汉时期比较稳定,魏晋南北朝时期疆界南移,隋唐时期疆界北移,五代两宋疆界南移,元明清时期,元与清时期疆界至2000年来最南端,明朝疆界北移。
(3)气候波动与不同历史时期游牧民族人口南迁带来的疆界变化有明显的共振性。当处在寒冷时期的时候,往往是游牧政权南部边界靠南的的季节,而在温暖时期的时候,游牧民族南部疆界往往更靠北。
注释:
李文雄.中国古代人口迁移与现代人口流动[J].武汉大学学报,1998,4:12-21.
彼特生. 人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9-32.
高国荣.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迁移[J].武汉大学学报2000,2:31-38.
郭子其.中国古代的人口流动与迁移[J].国家地理2004.3:67-68.
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42-150.
王成兴.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J].北京大学学报,1989.6:7-8.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B辑),1973,7:226-256.
王育民. 2000年来气候变化[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4:34-38.
??郑景云,王绍武.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评估[J].地 理学报,2006.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