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善治之道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辉新近出版的《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一书,以当代中国的城市治理为研究对象,从时间与空间的维度实证分析中国城市治理的变迁与逻辑。通过历时性的纵向视角,分析当代中国城市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变革过程,在此基础上从共时性的横向视角探究中国城市治理的主要特点。纵览该书,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解读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机制、内在规律与发展趋势。作者以问题为导向,将城市基层治理的数据、深描与分析三者间有机结合,建构面向城市真正有效的治理科学,这对于促进城市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大有裨益的。
  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之深刻莫过于1949年以来国家权力相对于基层社会,从“悬浮”转为“嵌入”,以现代化为战略的国家制度建设体现了国家逻辑的形塑。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二十世纪中期最突出的政治成就之一,就是新中國在经过百年的动乱后首次建立了一个真正能治理中国的政府。事实上,蒋廷黻早在1938年认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根本问题在于能否废除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反之则是没有前途的。由于国民党本身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内部派系林立,地方实力派的抵制,终未能建立起一整套严密的组织系统,也不可能将权力有效地延伸至社会的基层。因此,在基层社会,国民党只能寄附于原有的体系之中,没有创造出一个完善的治理结构。蒋介石曾检讨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力量完全流于表面形式,而实际的内容,则是空虚到了极点。我们党和团没有基层组织,没有新生的细胞,党员和团员在群众间发生不了作用,整个党的生存,差不多完全寄托在有形的武力上,这是我们真正的危机,也是我唯一的忧愁。”(易劳逸:《毁灭的种子》)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组织高度严密、纪律高度严明的革命性政党,凭借于此嵌入社会的底层,充分发动群众,经过武装斗争,取得了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后,通过自上而下的街居制进行国家政权建设,城市中下阶层(包括妇女)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从而达至有效地整合城市基层社会,完成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国家建构使命。街居制则成为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框架下城市基层治理的范式,以封闭、同质、固化与非流动性为其基本特征。作者敏锐地发现,1992年以来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改制与单位制解体,通过合约清晰界定市民房屋产权的改革,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由此凸显了市场逻辑的兴起。以“治理结构”为研究视角,探究城市基层社会的演进逻辑与善治的路径选择,如何经由理性、思考、选择与合作构建有效的城市基层治理机制。
  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朗克认为,科学本身是一个内在的整体,但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该书的学术研究的创新点基于三个重要维度:超越分工过细的学科篱笆;植根问题与经验的理论归纳;从现实中提出问题,注重学术综合的跨学科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理路。作者研究发现早期的城市管理在公平与效率两个层面都比较欠缺。在马克思·韦伯看来,需要依照理性原则建立起科层制组织,自上而下的科层制管理有助于整体性公共产品提供,政府有形之手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亦有积极意义,但庞大而臃肿的官僚结构压制了个人自由与活力,阻碍了效率的提升。以市场制为基础的城市新公共管理激发了个人的活力与创造力,有助于组织效率的优化,但政府的缺位无助于整体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市场机制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我国城市社会体制改革需要通过政府培育,促进社会的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与自主治理的能力提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塑国家与社会的权力边界,这是一个有机生长的渐进过程,促进生产技术与生态环境的双重发展。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往往导致城市个性的消亡,欲速则不达。城市社会发展需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将传统文化予以现代性的转换,从而将钢筋、水泥与混凝土的物理世界转变为充满温情、信任与互利互惠的社区共同体。
  该书聚焦于城市基层治理的真实世界,运用案例研究与经验分析,以博弈论的方法探究了基层社会的冲突成因、基层治理的内在机理,以元治理的眼光,思考构建多中心治理秩序的形成机理,破解集体行动的困境,推进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研究以历史纵深与现实分析的“综合性”视角,理解与审视三个问题:基层社会的变迁为何如此?将会如何以及如何构建现代性的国家与社会?作者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基层社会的善治之道:基层治理的稳定性取决于国家在基层社会建立健全有效的组织结构;基层治理的活力取决于市场逻辑与社区自治在基层社会的发展;基层治理的善治取决于国家与市场在基层社会的合理边界与良性互动。作者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实体化”是规避政府失败与市场失灵的路径选择。这需要优化基层社会与中层组织之间制度性协作以及包含信任、责任、互助与尊重要素在内的公共性有机生长,涵养善治的社会资本,在基层社会的活力与秩序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从而形塑美好城市的合作治理网络。
  (陈辉:《城市基层治理的演进逻辑与善治路径》,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其他文献
民国初年,在北京活跃着一个由归国华侨和侨生组成的社团——旅京华侨学会。这个学会以交换智识、联络感情、促进教育、提倡实业、灌输祖国文化、宣扬政府德育为宗旨,旅京华侨学会的发起人即为萨君陆。  萨君陆这个名字,今天对于大家而言已经非常陌生了。但在民国初年的侨界和教育界,萨君陆绝对算得上是一个风云人物。他不仅是旅京华侨学会的创始人,而且与蔡元培、张謇等社会名流交往密切。  萨君陆,又名萨福绥,字幼实,生
文坛螃蟹——鲁迅  甲胄虽多味最鲜,  横行文海倩谁怜。  鱼虾细语呶呶过,  不碍挥戈又一年。  杭州大闸蟹味极鲜美,但是吃起来很费工夫,因为螃蟹全身都有壳,要想吃肉,必须先去壳。读鲁迅文章亦如吃杭州大闸蟹,若无足够耐性,也不借助相关工具的话,要品尝到鲁迅文章的精髓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鲁迅文章中的壳包括时代色彩、文字风格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等等。他的杂文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多半与时事相连,倘不能了解
郑延国撰成《“系主任”钱锺书》  研究钱锺书的学问,谓之“钱学”;钱学随着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越来越开放、开展,而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在列举不尽的钱学论著中,有一本书稿名字颇为别致,是为《“系主任”钱锺书》,作者乃长沙的郑延国教授。为什么是这样的书名?请听作者道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我被湖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录取,庆幸之余,亦难免几分‘失落’。后来得知,湖南师范学院的前身是三十年代的‘国立师范学院
西晋大诗人张协(字景阳,生卒年不详)同他的哥哥张载、弟弟张亢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张”,其中以张协的成就最高。钟嵘《诗品》将他列入上品,评语云:“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左思),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词采葱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这是极高的评价。西晋诗人进入《诗品》之上品的只有五位:阮籍、陆机、潘岳、张协、左思。钟嵘认为张协高于潘岳、左思,甚
夏夜,忽然停了电。耐不住酷热时,找出了芭蕉扇,却只一摇,便有一些由远及近的事情,携着一缕清凉,徐徐而来。  芭蕉扇是姥姥的。幼年,晚饭过后,姥姥一手牵我,一手执扇,来到村头的那棵老槐树底下,然后,轻摇芭蕉扇,驱走蚊虫的同时,也为我摇启了夏夜的序幕。  一下,两下……芭蕉扇若有若无地摇着时,我就会伏在姥姥的蓝襟大褂上面,在心里默数着芭蕉扇摇动的次数,或者就去看天幕上的那些星星,再或者,就去聆听地上虫
一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界众说纷纭,究竟是何种力量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始终都在寻找背后的某种神秘力量,长于理论分析和理性概括的哲学家们一般说得比较抽象。比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寻求承认的斗争,人类在本质上存在一种被平等对待的精神需求,奴隶希望得到奴隶主的承认,否则就会反抗奴隶主的压迫,于是,在客观上就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在《
最近一直在读《王阳明全集》。出于个人兴趣,对阳明的文学观和诗学观不免特加留意。我发现,阳明心学并非所谓“立异好奇,漫不省究”的凌空蹈虚之学,而是“求六经之实于吾心”(《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的切身功夫和“实行”学问。阳明最终在诗歌创作上的特殊成就,正是建立在这一种“实学”功夫上。所以,对于阳明而言,所谓“诗学”者,亦可谓之“实学”也。  受宋儒程明道影响,阳明表现出重儒者轻文人、重道统轻文辞的倾向。
1940年3月26日,陈嘉庚以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偕庄西言、李铁民等人从仰光乘飞机抵达重庆,开始了长达八个月的回国慰劳之旅。陈嘉庚一行从西南到西北,从西北到东南,足迹遍布国内十五个省,行程达一点四万里。陈嘉庚此行有两个目的,一是慰问国内坚持抗战的军民;二是考察战时国内状况,以便继续发动南洋华侨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战。  1940年是陈嘉庚第六次回国,距离他上次离开
说来凑巧,我任职的单位去年打算做一个“慕课”在线课程,课程名为“文采风流:近现代闽籍文人与作家”,我被安排准备闽籍诗人这部分。熟悉现当代文學史的人也知道,如果没有闽籍文人,现当代文学史可能会减色几分。仅诗人论,从冰心、到林徽因、郑敏、杨骚、林庚、鲁藜、彭燕郊、蔡其矫、舒婷等,排列下来真不少。有一位诗人,他是一位不可遗漏的,他就是闽籍诗人杜运燮。谈“九叶诗人”,闽籍诗人有郑敏、杜运燮。杜运燮是福建古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立国,安土重迁,历史上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秦汉以降的朝代更迭、平息叛乱,以及数量极少的为抗击外族入侵而采取主动出击等战事之外,所遇战争多为守势,故保卫国土、坚守城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战争形式。守城也为军事家所关注,除了在许多兵书中有这方面的专题论述外,还出现了守城的专著,如《襄阳守城录》、《开禧德安守城录》等,其中以陈规等撰《守城录》较为著名。  陈规(1072—114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