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管理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组织发展规律。信任是社团内部凝聚力、创新力、合作、组织信誉的基础和前提,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的信任建设,创建信任性学生社团有利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 信任型学生社团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21-02
中发〔2004〕16号文件对学生社团是这样定义的:“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1]”大学生社团是校园生活的“晴雨表”[2]。对高校学生社团而言,凝聚力、创新力、合作和信誉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西美尔开启了当代社会学信任研究的先河。社会是由各种关系网络构成的,这些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每个个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依赖来完成,这个过程中信任显得特别关键。[3]也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组织的社会”,组织已经“吸纳了社会”,我们无法逃避组织就像我们无法逃避死亡和各种税一样。[4]信任能够实现社团成员关系的良性互动,增强社团的内部凝聚力,加强社团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合作,提升社团的信誉和品牌影响力,进而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任与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信任可以为学生社团提供一个宽容和谐的气氛,继而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凝聚力往往能够超越组织规章的约束来左右人们的行为,对组织的管理和内部关系产生影响,唤起社团成员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信任为高校学生社团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基础和创新环境,创新是一个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社团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和胸怀,在自身的发展中敢于试错,并对成员的新思想给予尊重,对其失败给予理解。反之,如果在组织中缺乏信任,每个人都将自己固化在狭隘的工作环境中,社团组织的创新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发展离不开合作,合作离不开信任,无论什么样的组织都不能仅仅靠一个人独当一面。有效率的合作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不高,那么在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障碍。信任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建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社团的信誉直接关系着社团在整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直接影响着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任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存在问题
如今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多、规模大、活动丰富多彩,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为高校学生“三自”的实现提供舞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社团人员构成看,总体特征是低年级参与者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一大批学生退出学生社团组织。社团管理方面,社团联合会是管理高校社团的主要机构,社团内部也有一定的层级管理。社团资源方面,高校学生社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拨款、会费收入、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高校学生社团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呈现欣欣向荣的状态,然而,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从信任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团文化底蕴不足
在社团的发展史上,有些社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社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甚至已经发展成一种社团精神。然而,对大部分社团来说,成立发展时间较短使得社团本身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自身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内化于社团成员思想中的社团精神。社团文化是在社团规章制度之上的精神层面的内容,良好社团文化可以从思想上约束成员的行为,自觉遵守社团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亲相爱。社团组织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社团凝聚力不足
当前高校学生几乎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归属感,继而使得社团凝聚力严重不足。造成社团凝聚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参与活动不积极,自我意识较强,不服从社团领导的正常管理,不能正确处理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社团成员之间、社团成员与领导之间沟通交流较少等。总体来说这都是社团成员之间、社团成员与社团领导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造成彼此之间相互不熟悉甚至相互猜疑和排斥,这种情况严重破坏了集体的凝聚力,继而使得社团合作陷入困境。
(三)社团创新力不足
创新能力是一个组织前进的动力,一个组织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保持创新力。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虽然也一直在追寻着各种适合发展自我的契机,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表现出创新力不足。首先,社团普遍“闭门造车”,与外界接触和学习的机会较少,很多社团并不能做到向其他优秀社团或组织学习经验来完善和发展自己。一方面是没有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对其他组织的不信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他人信任的缺失使得社团的发展错失良机。
(四)社团形象差、信誉低
如今,高校学生社团面临很多发展困境,如社团经费不足、场地不足、缺乏指导教师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社团活动次数少、活动质量不高、社团成员活动参与度不高、社团成员对活动的评价不高等。这些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使得社团成员对自己的组织产生不信任感,厌烦和懒惰情绪滋生,另一方面,也破坏了社团在整个高校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给接下来的工作造成很多麻烦。
三、创建高校信任型学生社团的途径
(一)以人为本,树立亲情文化
亲情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具体行为和精神状态,表达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传递着不同群体与个人的利益要求和情感倾向。在中国倡导“亲情”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组织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信任型学生社团的建设而言,在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入亲情文化,共同为这个家庭的美好明天心甘情愿奉献自己的力量。亲情文化是信任型学生组织文化中比较抽象的内容,组织首先应在政策的高度让组织成员了解本组织这种文化的精神,仅仅是了解还远远不够,在组织一切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还要不断深化这种文化,让这种亲情深入人心,让每个组织成员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为所在组织奉献自己的力量,继而达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二)加强制度规范的一致性建设
制度是一个组织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制度的执行,社团成员才知道组织鼓励做什么,反对做什么。社团的制度和规范一旦建立就一定要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社团成员将会不知所措,对社团的信任度则会大大降低。信任的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破坏信任却很容易,只要失信一两次,别人就会不再信任,而且重建信任要比初建信任困难得多。所以,制度规范的一致性对于信任氛围的建立非常重要。
(三)强化社团责任,树立可信赖的公众形象
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于高校中,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学生组织形式。学生对社团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一个学生社团在学生的眼里是不是值得信赖的社团,主要就是看该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承担了多少责任。如果一个社团不把责任放在重要位置,不管不顾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它就不可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就不能让学生信赖。
(四)提高社团干部素质,带头营造组织信任的良好氛围
信任理论指出,权利与信任是相互矛盾的,权利使得人们的行为符合要求,不会有不确定的危险,但是过度使用权利不但不会增强信任反而会伤害信任。作为学生社团的干部,你不可能强制要求社团成员信任你,只能自己主动深入到成员内部,了解成员心中的愿望,相互理解互相配合。同时,社团干部要以身作则信守承诺,提升自己在社团成员中的信誉度,增强社团成员对自己的信任感。Bromilcy指出,当组织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信任度,则个体可以将更多的个人资源投入于可以给组织带来收益的工作中。[5]
(五)拓展沟通,增强凝聚力
高校学生社团应公开社团组织愿景和目标,让社团成员了解,要做到社团成员和社团本身的期望保持一致。同时,要疏通信息传播的渠道并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以此增强信息的可信性,另外,要及时公布社团组织的信息,如社团活动规划、社团经费信息等一系列社团成员关注的信息。只有疏通社团内部上下沟通渠道才能保证信息快速高校的传播,提高效率,只有做到社团内部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才能让社团成员对社团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社团状况的知情权是每一个社团成员基本的权利。
(六)提升社团成员素质,正确理解信任、实现信任
信任在社团内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信任也存在道德问题。科学合理的信任关系有助于社团内部团队精神的提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是社团内部的润滑剂。然而,对信任的不正确理解容易导致“小团体”宗派主义滋生,导致腐败。信任也是有一定的原则和度的,如果一味没有限制地信任,就会使得组织陷入混乱的状态,会破坏社团内部组织凝聚力,严重破坏组织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陈秀红.透视校园里的“百团大战”[N].中国教育报,2009-10-22(4).
[3]叶瑛,姜彦福.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的信任对双方绩效的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l)
[4](美)霍尔(著),张友星、刘五一、沈勇(译).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
[5]赵西萍,杨扬,辛欣.团队能力、组织信任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
[关键词]高校 信任型学生社团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21-02
中发〔2004〕16号文件对学生社团是这样定义的:“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1]”大学生社团是校园生活的“晴雨表”[2]。对高校学生社团而言,凝聚力、创新力、合作和信誉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西美尔开启了当代社会学信任研究的先河。社会是由各种关系网络构成的,这些复杂的社会活动需要每个个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和依赖来完成,这个过程中信任显得特别关键。[3]也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组织的社会”,组织已经“吸纳了社会”,我们无法逃避组织就像我们无法逃避死亡和各种税一样。[4]信任能够实现社团成员关系的良性互动,增强社团的内部凝聚力,加强社团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合作,提升社团的信誉和品牌影响力,进而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一、信任与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信任可以为学生社团提供一个宽容和谐的气氛,继而增强社团的凝聚力。凝聚力往往能够超越组织规章的约束来左右人们的行为,对组织的管理和内部关系产生影响,唤起社团成员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信任为高校学生社团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基础和创新环境,创新是一个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社团要有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和胸怀,在自身的发展中敢于试错,并对成员的新思想给予尊重,对其失败给予理解。反之,如果在组织中缺乏信任,每个人都将自己固化在狭隘的工作环境中,社团组织的创新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发展离不开合作,合作离不开信任,无论什么样的组织都不能仅仅靠一个人独当一面。有效率的合作建立在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如果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不高,那么在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障碍。信任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社团建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社团的信誉直接关系着社团在整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直接影响着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任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现状及存在问题
如今高校学生社团数量多、规模大、活动丰富多彩,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为高校学生“三自”的实现提供舞台。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社团人员构成看,总体特征是低年级参与者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一大批学生退出学生社团组织。社团管理方面,社团联合会是管理高校社团的主要机构,社团内部也有一定的层级管理。社团资源方面,高校学生社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拨款、会费收入、社会支持等几个方面。高校学生社团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呈现欣欣向荣的状态,然而,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从信任的视角来看,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团文化底蕴不足
在社团的发展史上,有些社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社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甚至已经发展成一种社团精神。然而,对大部分社团来说,成立发展时间较短使得社团本身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自身独有的文化传统和内化于社团成员思想中的社团精神。社团文化是在社团规章制度之上的精神层面的内容,良好社团文化可以从思想上约束成员的行为,自觉遵守社团的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亲相爱。社团组织也只有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社团凝聚力不足
当前高校学生几乎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的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归属感,继而使得社团凝聚力严重不足。造成社团凝聚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参与活动不积极,自我意识较强,不服从社团领导的正常管理,不能正确处理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社团成员之间、社团成员与领导之间沟通交流较少等。总体来说这都是社团成员之间、社团成员与社团领导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从而造成彼此之间相互不熟悉甚至相互猜疑和排斥,这种情况严重破坏了集体的凝聚力,继而使得社团合作陷入困境。
(三)社团创新力不足
创新能力是一个组织前进的动力,一个组织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保持创新力。当前高校学生社团虽然也一直在追寻着各种适合发展自我的契机,但是总体来说还是表现出创新力不足。首先,社团普遍“闭门造车”,与外界接触和学习的机会较少,很多社团并不能做到向其他优秀社团或组织学习经验来完善和发展自己。一方面是没有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对其他组织的不信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他人信任的缺失使得社团的发展错失良机。
(四)社团形象差、信誉低
如今,高校学生社团面临很多发展困境,如社团经费不足、场地不足、缺乏指导教师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社团活动次数少、活动质量不高、社团成员活动参与度不高、社团成员对活动的评价不高等。这些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使得社团成员对自己的组织产生不信任感,厌烦和懒惰情绪滋生,另一方面,也破坏了社团在整个高校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给接下来的工作造成很多麻烦。
三、创建高校信任型学生社团的途径
(一)以人为本,树立亲情文化
亲情文化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具体行为和精神状态,表达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则,传递着不同群体与个人的利益要求和情感倾向。在中国倡导“亲情”文化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组织发展的需要。所以,对于信任型学生社团的建设而言,在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引入亲情文化,共同为这个家庭的美好明天心甘情愿奉献自己的力量。亲情文化是信任型学生组织文化中比较抽象的内容,组织首先应在政策的高度让组织成员了解本组织这种文化的精神,仅仅是了解还远远不够,在组织一切工作的进行过程中还要不断深化这种文化,让这种亲情深入人心,让每个组织成员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为所在组织奉献自己的力量,继而达到组织和个人的双赢。 (二)加强制度规范的一致性建设
制度是一个组织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一个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制度的执行,社团成员才知道组织鼓励做什么,反对做什么。社团的制度和规范一旦建立就一定要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社团成员将会不知所措,对社团的信任度则会大大降低。信任的培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破坏信任却很容易,只要失信一两次,别人就会不再信任,而且重建信任要比初建信任困难得多。所以,制度规范的一致性对于信任氛围的建立非常重要。
(三)强化社团责任,树立可信赖的公众形象
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独特的形式存在于高校中,是高校中不可或缺的学生组织形式。学生对社团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一个学生社团在学生的眼里是不是值得信赖的社团,主要就是看该社团在校园文化生活中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承担了多少责任。如果一个社团不把责任放在重要位置,不管不顾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它就不可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就不能让学生信赖。
(四)提高社团干部素质,带头营造组织信任的良好氛围
信任理论指出,权利与信任是相互矛盾的,权利使得人们的行为符合要求,不会有不确定的危险,但是过度使用权利不但不会增强信任反而会伤害信任。作为学生社团的干部,你不可能强制要求社团成员信任你,只能自己主动深入到成员内部,了解成员心中的愿望,相互理解互相配合。同时,社团干部要以身作则信守承诺,提升自己在社团成员中的信誉度,增强社团成员对自己的信任感。Bromilcy指出,当组织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信任度,则个体可以将更多的个人资源投入于可以给组织带来收益的工作中。[5]
(五)拓展沟通,增强凝聚力
高校学生社团应公开社团组织愿景和目标,让社团成员了解,要做到社团成员和社团本身的期望保持一致。同时,要疏通信息传播的渠道并建立有效的沟通管理以此增强信息的可信性,另外,要及时公布社团组织的信息,如社团活动规划、社团经费信息等一系列社团成员关注的信息。只有疏通社团内部上下沟通渠道才能保证信息快速高校的传播,提高效率,只有做到社团内部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才能让社团成员对社团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社团状况的知情权是每一个社团成员基本的权利。
(六)提升社团成员素质,正确理解信任、实现信任
信任在社团内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信任也存在道德问题。科学合理的信任关系有助于社团内部团队精神的提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是社团内部的润滑剂。然而,对信任的不正确理解容易导致“小团体”宗派主义滋生,导致腐败。信任也是有一定的原则和度的,如果一味没有限制地信任,就会使得组织陷入混乱的状态,会破坏社团内部组织凝聚力,严重破坏组织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陈秀红.透视校园里的“百团大战”[N].中国教育报,2009-10-22(4).
[3]叶瑛,姜彦福.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的信任对双方绩效的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l)
[4](美)霍尔(著),张友星、刘五一、沈勇(译).组织:结构、过程及结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4
[5]赵西萍,杨扬,辛欣.团队能力、组织信任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