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眼泪是我人生的救赎

来源 :情感读本·道德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35306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親不赞美我,就是自己在那边哭。我也是百感交集,红着眼眶站在台上想:当时你对我哭,是因为我是不良少年;现在你对我哭,是因为我是博士。
  我终于了解,父亲对我的责骂,都是出自真心的期盼。
   父亲寡言,但很严肃,在同乡与朋友之间深受尊敬、信任。他有很多想法和别人不太一样,一个就是他喜欢人前教子,在别人面前打骂、教导儿子;第二是相信棒头出孝子,因为我爷爷当年就是用打的,而且打得很严重。
   七八岁开始,我每天都挨打。父亲白天工作很忙,晚上才回来吃饭,吃完饭下了桌,就开始问我今天做错什么事。妈妈告状、姐姐告状,他就用皮带抽我,手臂上一条一条的瘀血痕。所以小时候,我一直喜欢穿长袖。
   这造成我10岁开始就不平衡,“你打我,我就去打别人。”那时候住在眷区附近,跟里面的孩子去附近打闹,父亲就越打越重。
   但是“棒头出孝子”不是每个孩子都适用,如果父亲用疏导的方法,或许我就不会误入歧途了。结果就是,我根本没办法念书,一天到晚打架闹事,初三连英文字母都写不全,数学也不会,小太保哪里会念书嘛!于是念到进德中学(感化院)去了,一共待了两年半。
   在进德的头一年,我还是一样跟人家打闹,后来出事了,跟别人打架肚子被划破。过了一周,父亲来看我,我们就坐在花园的石凳上,周边很多人在玩,他却哭起来了。我说:“你干吗哭?不要哭了,不好看。”我没看过他哭,这是第一次。
   他流着忏悔的眼泪对我说:“我不是不爱你,我一定要你的未来好。”我也很难过,说:“你一副我就是坏人的样子,你跟我讲这个不是很奇怪吗?”后来我想一想:对,他一定爱我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从那天起,我就不再打架了,开始好好读书。原本我是全校最后一名,在进德的后一年半,我是全校第一。后来,我插班进成功中学夜间部,感化院能插班进公立学校夜间部,以前没有过的。
   当兵回来后,他给我一万美元,叫我去环游世界,还给我一张去意大利的机票。我把一万美元的支票贴身藏在内衣裤里,怕被偷走,就这样流浪了半年,坐火车、睡火车站,从欧洲跑到中南美洲,再到美国,回来身上只剩下50美元。很有意思吧?
   回来以后,他就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现在你游历了世界,从今天开始劳动。我说:好。于是,就进入润泰纺织,从科长、经理、副总经理一直做到现在。
   26岁时,我创办了润华机械厂,这个厂倒闭了;后来又开个染料工厂,这个工厂爆炸了。这两个工厂加起来花了三四千万元(新台币,下同),那时候这是一笔大钱,我父亲只说了一句话:“衍梁啊!恭喜你得到可贵的失败经验,你以后比别人更不会犯错了。”恭喜我,没有骂我,所以我后来比别人更相信可以在失败中站起来。
   大学毕业那年,爸爸的好朋友郑作恒突然打电话给我,要请我吃饭。他先带我去舞厅跳舞,我那时候不知道有这么漂亮的地方,舞池里那些舞女像热带鱼一样游来游去。
   接着带我到五月花酒家,他就换了一叠10元纸钞,放在桌子上,小姐来敬酒,亲一下就给10元,几十位小姐涌上来亲,我在旁边看,目不暇接!
   结账后,他对我说了几句话:“衍梁啊,我必须跟你说,今天是你爸爸请求我带你出来的,因为他不方便带你出来,而且你父亲也不来这种场合,所以找我带你来见识见识。总之,要我送你几句话:第一,你永远不要赌博,就算你有亿万家财,到明天也可能一无所有;第二,你有没有看到那些小姐,她们不是真的喜欢你,她们爱的是钱,你如果笨到被女人骗,那是活该。”我父亲是很通情达理的人,但他自己很严谨,一开始就用这种震撼式的洗礼,让我了解人生:原来这么美丽的事情,其实是虚假的。
   政大企研所毕业典礼那天,我父母来参加。企研所博士班就我一个毕业,我排在第一个,带领其他班的人领毕业证书。父亲不赞美我,就是自己在那边哭。我也是百感交集,红着眼眶站在台上想:当时你对我哭,是因为我是不良少年;现在你对我哭,是因为我是博士。
   父亲有几句话我是永远记得的,他说:“你记住,你爸爸没有欠任何人的钱,只有人欠你爸爸的债。”爸爸走后即使有找到证据,也只有两个字:宽免。
   他还告诉我:“商人的招牌就是信誉。小商人贩卖的是货品,大商人贩卖的是信誉。”
   我到现在也是和爸爸一样,盖房子不偷工减料,卖东西只卖真东西,这是贩售信用。他叫我把事情做好,不要先想赚钱;把事情做好,钱就会来追你。乍听之下,这个逻辑很奇怪,但这个逻辑是对的。
   另外,就是在我不成器的时候他讲过一句话,他说:“像你这样的孩子,有你不多,没有也不少。”我常常咀嚼这句话,我就想,以后一定要让你不能没有我。
   我没有打过我的孩子,因为我是被打坏的。女儿现在34岁,政大会研所毕业,在会计事务所工作,做事认真负责。儿子28岁,在英国牛津大学读政治经济学博士。打骂教育这招,有些人是不吃的。我都和孩子讲道理,虽然他们会回嘴说:“哎哟!老生常谈啊。”我常会跟孩子说:“你做得很正确、很棒,爸爸鼓励你。”因为我以前没有得到认同,父亲从没有夸奖过我,他只说:“还可以更好嘛。”
  余娟《人生因爱而完满》(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庙里菩萨很多  個个香火旺盛  不像乡下的小庙  这让母亲傻了眼  小心地一一叩拜  生怕得罪了哪一位  欺负她人生地不熟的儿子  念念有词的母亲  每一次弯腰,屈膝  我都能听到母亲倔犟的骨头  在我的心里脱节新生  我一步一步跟着,认亲似的  帮母亲点香烧纸  出庙门的时候,开心的母亲  差点被庙堂的门槛绊倒  我小心地搀扶着  想告诉母亲  您才是我要好好供奉的活菩萨  (摘自《情感读本》)
期刊
很多时候,错过仅仅是因为等待。  约翰和迈克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去郊外游玩。   有一天,天空下着很大的雪。在这样的雪天里,泰晤士河一定更加漂亮。约翰希望能和迈克一起去看看泰晤士河的雪景,但天太冷了,他懒得起床,他心想如果迈克想出去玩的话就一定会来叫他。这时候迈克也睡醒了,他也从窗户里看到了外面的大雪,他也想到了泰晤士河的雪景。但他也怕冷,他也在心里想:“如果约翰想出去玩的话一定会来叫我!
期刊
面临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时,人们往往能轻松而迅速地作出判断与回应,而一旦与自己的利益或安危产生联系,就不会轻松喊“相信”了。  我曾在科罗拉多大峡谷观看过一场惊人的杂技表演。杂技师表演的是从一根拉在峡谷两端的钢丝上行走。这场演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演出开始后,杂技师走到钢丝的起端,他的眼睛注视着前方,然后他伸开双臂,慢慢地走到了峡谷的对面。顿时,观众给予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杂技师笑笑问观众
期刊
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个称呼,却藏着亲人之间相处的学问。  弟妹从老家来省妇幼保健院生小孩,离预产期还有一个星期,我在电话里对弟弟说:“带你老婆到我家住吧。”弟弟在电话那头吞吞吐吐老半天,最后说:“小靓(我弟妹的小名)想去大姐那住,不好来打扰你。”一听这话,我心里一阵酸涩。大姐家到医院至少比我家远半个小时的路程,再说她家房小,哪有住在我家舒服?可身怀六甲的弟妹情愿挤到她家去,这实在让我不能理解。  
期刊
《水浒传》中有关人性的部分真是经不起考量。比如,为了让秦明上梁山,吴用设计让李逵等人穿秦明的衣服持秦明的兵器到青州城外烧杀。结果,那知府以为秦明已投降了梁山,一怒之下杀了秦明家小。等到秦明不愿意留在梁山,欲回城時,在城门口却看到父亲的人头。于是,他只好重回梁山。还有一个朱仝,入狱后被发配沧州,结果被那知府看中,让他帮着带孩子——这时,又是李逵这厮,抢了那小孩带朱仝上山。在朱仝与李逵争抢孩子时,失手
期刊
我年轻时曾在耶鲁大学担任威廉校长的助理。有一次,我跟随校长和州长一起坐火车去布里奇波特参加活动。那天非常闷热,所有人都汗流浃背。吃饭时,我们来到更加闷热的餐车,厨师和服务员都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州长扯开嗓子喊:“嘿,你们难道不知道要为乘客服务吗?”接着,他对厨师喊:“给我来一份牛排和一份三明治,快点,别抱怨天气,这是你们该干的。”   威廉校长也带着我来到了那个厨师的身边,对他说:“天气这么热,你
期刊
无论如何,我都希望能和哥哥上同一所大学,帮助哥哥完成梦想,相信哥哥一定能活出人生的意义。尽管未来的人生还很漫长,我愿意一直做他的双手,陪着他一直走下去。  480分和404分,是吴建智和哥哥吴建早今年的高考分数。尽管这样的成绩,让兄弟俩都有希望走进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可拿到分数后他们竟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随后,吴建智便在网络上发出了一封求助信:“大家好,我是巧家县第三中学高三的学生吴建智,很荣幸4年
期刊
学者伊拉斯谟曾经这样描述理智与情感永无休止的紛争:众神之王朱庇特赋予人们的激情多于理智——两者的比例大概是24:1。为了制衡理智的单极力量,他还扶植了两个暴君:愤怒和贪婪。  理智与这两股联合力量对抗的胜算如何,看看人类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就一清二楚了。理智只好使出了最后一个招数,不断强调道德规范,直至声音沙哑。而愤怒和贪婪则让理智见鬼,而且越来越吵闹和嚣张,直到最后理智筋疲力尽,放弃,投降。  陈
期刊
一切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和死亡,都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打扰。  动物是怎样看待死亡的呢?大象似乎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有同伴倒下的时候,它们会用鼻子拱它,试图帮它站起来。如果还是不行,它们就知道那头象已经死了。之后它们就会待在死去的同伴身边,久久不肯离去,仿佛是在凭吊。   黑猩猩的孩子死后,就算孩子的身体已经干瘪得像木乃伊一样,妈妈还是会抱着不放。动物多半是懂得死亡的吧?  
期刊
生命是一个不断和过往告别的过程,愿你,珍惜眼前人,走好脚下路,认真地去过好每一天。  1996年,我读高三。临近高考,为放松,班里组织了一场毕业晚会。   我们聚集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舞厅,彩色球形灯在头顶亮起,同学们一个个走上台表演节目。   一个男生说:“我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就给大家念首诗吧。”   “十几年前,一个人对我笑了一笑。我也许不会再见着那笑的人,但是我很感谢,他笑得真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