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6月2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00多人齐聚一堂,随着主持人宣布“中国民间国宝评审颁奖典礼”正式开始,整个会场顿时沸腾起来。站在颁奖台一侧的高玉涛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发起人,他心中百感交集,两年来的筹划和努力终于有了圆满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他和他率领的团队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搭建大众收藏的平台
最初产生举办“中国民间国宝评审”活动的想法,应该追溯到高玉涛几年前主办的另外一次活动。高玉涛2002年创办了《收藏界》杂志社,2004年他和中国收藏家协会共同发起主办了“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通过那次活动,他被许多收藏家的执著精神所感动,也发现了一批不仅善于收藏,而且善于研究的人,有的还出身于收藏世家。他们的收藏有规模、有档次、有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专业收藏的翘楚。其中有些人已经建立了博物馆,他们手中的一些高档藏品,即所谓“镇馆之宝”、“镇宅之宝”更是珍罕之至,堪与某些国家级博物馆的重要藏品相媲美。
但是这些国宝级的藏品大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只在个人或极小的圈子内赏玩,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未被充分认识,有的保管条件简陋,正遭受鼠啮虫蛀的侵蚀……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高玉涛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寻找、发现那些尘封在民间的国宝。从那时起,他就产生了一个念头:利用自己刊物的平台,为民间国宝开辟一个光鲜亮相的园地,同时开展一个大型的活动,动用各方力量,去寻找民间国宝,于是“中国民间国宝评审活动”应运而生。
在有了初步的想法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究竟怎样的藏品才能称之为国宝呢?高玉涛并没有草率地来应对这个问题,而是慎重地组织了众多的专家进行了三次研讨会。第三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达成了一致意见:民间国宝评审标准的核心是藏品应达到《国家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之“一级文物”的标准。此外宝物还应具有构思独特、工艺精美、内涵丰富、生动有趣、品相完好、传承有序等特点。
漫漫寻宝之路
活动启动以后,高玉涛和他率领的团队就开始了漫长的寻宝之旅。他们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发布活动启动的消息,面向海内外的藏友征集藏品。一时间,藏友们的信件如雪片般飞到北京组委会办公室。对每一封参选的信件,组委会工作人员都认真地阅读,藏品的真伪、等级请相关专家把关,以期不漏掉一件珍品。然而在众多的信件中,虽然不乏精品,但整体质量偏低,完全能达到“国宝”水准的也屈指可数。
在这种状况下,高玉涛及组委会其他成员只能另辟蹊径。他介绍说,这两年组委会工作人员北上关外,南下粤港,西出陕甘,东临浙闽,跑了20多个省市区,遍访各地有名的藏家,来寻找有价值的国宝。包括来信在内,组委会工作人员过眼藏品达13329件,正是这样细致而不懈地寻找,经过专家们反复讨论,终于圈定了11件入围的“中国民间国宝”藏品,其中有6件被授予首届“中国民间国宝”称号。
精彩纷呈的藏品故事
在这6件入选的藏品中,不仅有从国外回流且被台湾收藏家收藏的精美绝伦的秦公壶,而且还有清代旅日工笔花鸟画家沈铨长达7米的鸿篇巨制《百鸟朝凤图》卷;有颇富传奇色彩的近现代岫岩玉龙床,还有金碧辉煌的清代木雕照壁,更有当代年轻的木雕艺术家精心雕刻的巨型檀香木雕《瑶池集庆》。颁奖典礼上,入围藏品启功草书《千字文》、清石涛《大江红树图卷》、清铁力木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风、清玉雕十八罗汉等也纷纷登台亮相。
高玉涛异常兴奋地向记者逐一介绍这些藏品,其中一部近两个世纪来棋界甚为推崇的对局手写本秘籍——《渊深海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部距今200多年的棋谱手稿,是藏家刘国斌偶然在琉璃厂中国书店发现的。虽然当时这部书已经被预定了,但在刘国斌的努力周旋下,他当掉自己的瑞士菊花牌手表换回了这本珍贵的书籍。好事多磨,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渊深海阔》被刘国斌的朋友佟醒华借走抄写,被抄家的时候,在佟的苦苦哀求下,红卫兵手下留情。然而,命运又一次和刘国斌开了个玩笑,《渊深海阔》还是在刘国斌家中被作为毒草抄走,幸运的是这部书并没有像其他书籍一样被投入焚炉,而是作为“特务密码”阴差阳错地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刘国斌虽然也因此被多次提审,但终究保住了这部稀世棋谱。
活动筹备的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值得一提。活动场地原定在人民大会堂,可后来却辗转到了钓鱼台国宾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这次入围、入选的藏品中,有很多体型巨大的“金刚”,比如来自厦门的清铁力木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风,高度就达3.45 米,宽6.24米,大气磅礴,出于运输、布展的考虑,最后组委会将活动场地改为钓鱼台国宾馆。
宁缺毋滥的谨慎态度
纵观这次活动入围、入选的藏品,不难发现:在参选的6大类藏品中,民间收藏的两个大项瓷器和钱币都是空缺。熟悉收藏圈的人都知道,这两大项恰恰是拥有爱好者最多的。面对记者的疑惑,高玉涛笑着说:“从报名情况看,瓷器和钱币的比例确实较大,瓷器就有明清官窑瓷器、宋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等等,有时一天能接待好几拨,但最后经过我们专家评审委员会一看,东西不对,赝品太多。但这也能从另一方面看出专家们评审时宁缺毋滥的态度,这正是我们活动所推崇的。”
据高玉涛介绍,为了使首届民间国宝评审活动具有权威性,经过广泛协商,组委会选择了鉴定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18位文物专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评审委员会,委员们分为陶瓷、玉器、字画、铜器、杂项、钱币6个小组,其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占6成以上,并聘请文怀沙、孙轶青、耿宝昌、杨伯达、罗哲文、史树青等文物大师担任顾问。
此外,为了使首届民间国宝评审经得起历史考验,评审专家都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非常慎重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利,凡是够不上“国宝”水准的藏品,一律淘汰,宁愿空缺,也不能以次充好,因此瓷器和钱币在这次民间国宝的最终角逐中遗憾落选就不足为怪了。高玉涛说:“我们最后评选出来的这11件藏品,都达到了一级文物的标准,不比博物馆的藏品差,确实都是‘国宝’啊!”
“民间国宝”应用之于民
“民间国宝”,既来源于民间,又是国宝级的藏品。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民间没有国宝、没有真品,这些民间国宝的曲折经历及其传奇色彩,让专家和藏者们开始重新审视民间藏家和藏品,也使得这个观点不攻自破。此外,“藏宝于民”也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高玉涛说,比如这次入选的《百鸟朝凤图》卷,历经了200多年,保存状况非常好。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针对这次活动也向记者表示,我国民间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的珍贵宝物,收集、展示这些民间国宝,宣传、挖掘其历史内涵、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还认为,评审民间国宝对于我们发现文物、保护文物、收藏文物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很有意义。通过权威性的艺术品评审、展示活动,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国宝级文物,如何鉴赏、保护文物,正确引导方兴未艾的民间收藏活动。
眼下,民间收藏热持续升温,不少参与者抱着各种不同的心态进入藏市,有的盼着“捡漏”,幻想一夜暴富,有的投入巨资,狂收所谓的“国宝”,有的面对林林总总的艺术品,充满了茫然。高玉涛指出,民间收藏的确需要鼓励,但藏家也要擦亮眼睛,多多咨询相关的专家,以便理性地进行收藏。
搭建大众收藏的平台
最初产生举办“中国民间国宝评审”活动的想法,应该追溯到高玉涛几年前主办的另外一次活动。高玉涛2002年创办了《收藏界》杂志社,2004年他和中国收藏家协会共同发起主办了“首届中国收藏界年度排行榜”,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通过那次活动,他被许多收藏家的执著精神所感动,也发现了一批不仅善于收藏,而且善于研究的人,有的还出身于收藏世家。他们的收藏有规模、有档次、有研究成果,已经成为专业收藏的翘楚。其中有些人已经建立了博物馆,他们手中的一些高档藏品,即所谓“镇馆之宝”、“镇宅之宝”更是珍罕之至,堪与某些国家级博物馆的重要藏品相媲美。
但是这些国宝级的藏品大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只在个人或极小的圈子内赏玩,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还未被充分认识,有的保管条件简陋,正遭受鼠啮虫蛀的侵蚀……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高玉涛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寻找、发现那些尘封在民间的国宝。从那时起,他就产生了一个念头:利用自己刊物的平台,为民间国宝开辟一个光鲜亮相的园地,同时开展一个大型的活动,动用各方力量,去寻找民间国宝,于是“中国民间国宝评审活动”应运而生。
在有了初步的想法之后,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究竟怎样的藏品才能称之为国宝呢?高玉涛并没有草率地来应对这个问题,而是慎重地组织了众多的专家进行了三次研讨会。第三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达成了一致意见:民间国宝评审标准的核心是藏品应达到《国家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之“一级文物”的标准。此外宝物还应具有构思独特、工艺精美、内涵丰富、生动有趣、品相完好、传承有序等特点。
漫漫寻宝之路
活动启动以后,高玉涛和他率领的团队就开始了漫长的寻宝之旅。他们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体发布活动启动的消息,面向海内外的藏友征集藏品。一时间,藏友们的信件如雪片般飞到北京组委会办公室。对每一封参选的信件,组委会工作人员都认真地阅读,藏品的真伪、等级请相关专家把关,以期不漏掉一件珍品。然而在众多的信件中,虽然不乏精品,但整体质量偏低,完全能达到“国宝”水准的也屈指可数。
在这种状况下,高玉涛及组委会其他成员只能另辟蹊径。他介绍说,这两年组委会工作人员北上关外,南下粤港,西出陕甘,东临浙闽,跑了20多个省市区,遍访各地有名的藏家,来寻找有价值的国宝。包括来信在内,组委会工作人员过眼藏品达13329件,正是这样细致而不懈地寻找,经过专家们反复讨论,终于圈定了11件入围的“中国民间国宝”藏品,其中有6件被授予首届“中国民间国宝”称号。
精彩纷呈的藏品故事
在这6件入选的藏品中,不仅有从国外回流且被台湾收藏家收藏的精美绝伦的秦公壶,而且还有清代旅日工笔花鸟画家沈铨长达7米的鸿篇巨制《百鸟朝凤图》卷;有颇富传奇色彩的近现代岫岩玉龙床,还有金碧辉煌的清代木雕照壁,更有当代年轻的木雕艺术家精心雕刻的巨型檀香木雕《瑶池集庆》。颁奖典礼上,入围藏品启功草书《千字文》、清石涛《大江红树图卷》、清铁力木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风、清玉雕十八罗汉等也纷纷登台亮相。
高玉涛异常兴奋地向记者逐一介绍这些藏品,其中一部近两个世纪来棋界甚为推崇的对局手写本秘籍——《渊深海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部距今200多年的棋谱手稿,是藏家刘国斌偶然在琉璃厂中国书店发现的。虽然当时这部书已经被预定了,但在刘国斌的努力周旋下,他当掉自己的瑞士菊花牌手表换回了这本珍贵的书籍。好事多磨,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渊深海阔》被刘国斌的朋友佟醒华借走抄写,被抄家的时候,在佟的苦苦哀求下,红卫兵手下留情。然而,命运又一次和刘国斌开了个玩笑,《渊深海阔》还是在刘国斌家中被作为毒草抄走,幸运的是这部书并没有像其他书籍一样被投入焚炉,而是作为“特务密码”阴差阳错地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刘国斌虽然也因此被多次提审,但终究保住了这部稀世棋谱。
活动筹备的过程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值得一提。活动场地原定在人民大会堂,可后来却辗转到了钓鱼台国宾馆,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这次入围、入选的藏品中,有很多体型巨大的“金刚”,比如来自厦门的清铁力木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风,高度就达3.45 米,宽6.24米,大气磅礴,出于运输、布展的考虑,最后组委会将活动场地改为钓鱼台国宾馆。
宁缺毋滥的谨慎态度
纵观这次活动入围、入选的藏品,不难发现:在参选的6大类藏品中,民间收藏的两个大项瓷器和钱币都是空缺。熟悉收藏圈的人都知道,这两大项恰恰是拥有爱好者最多的。面对记者的疑惑,高玉涛笑着说:“从报名情况看,瓷器和钱币的比例确实较大,瓷器就有明清官窑瓷器、宋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等等,有时一天能接待好几拨,但最后经过我们专家评审委员会一看,东西不对,赝品太多。但这也能从另一方面看出专家们评审时宁缺毋滥的态度,这正是我们活动所推崇的。”
据高玉涛介绍,为了使首届民间国宝评审活动具有权威性,经过广泛协商,组委会选择了鉴定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18位文物专家组成了阵容强大的评审委员会,委员们分为陶瓷、玉器、字画、铜器、杂项、钱币6个小组,其中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占6成以上,并聘请文怀沙、孙轶青、耿宝昌、杨伯达、罗哲文、史树青等文物大师担任顾问。
此外,为了使首届民间国宝评审经得起历史考验,评审专家都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非常慎重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利,凡是够不上“国宝”水准的藏品,一律淘汰,宁愿空缺,也不能以次充好,因此瓷器和钱币在这次民间国宝的最终角逐中遗憾落选就不足为怪了。高玉涛说:“我们最后评选出来的这11件藏品,都达到了一级文物的标准,不比博物馆的藏品差,确实都是‘国宝’啊!”
“民间国宝”应用之于民
“民间国宝”,既来源于民间,又是国宝级的藏品。以往有一种观点认为民间没有国宝、没有真品,这些民间国宝的曲折经历及其传奇色彩,让专家和藏者们开始重新审视民间藏家和藏品,也使得这个观点不攻自破。此外,“藏宝于民”也是一个比较正确的选择,高玉涛说,比如这次入选的《百鸟朝凤图》卷,历经了200多年,保存状况非常好。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针对这次活动也向记者表示,我国民间存在着大量未被发现的珍贵宝物,收集、展示这些民间国宝,宣传、挖掘其历史内涵、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它们。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阎振堂还认为,评审民间国宝对于我们发现文物、保护文物、收藏文物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很有意义。通过权威性的艺术品评审、展示活动,让大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国宝级文物,如何鉴赏、保护文物,正确引导方兴未艾的民间收藏活动。
眼下,民间收藏热持续升温,不少参与者抱着各种不同的心态进入藏市,有的盼着“捡漏”,幻想一夜暴富,有的投入巨资,狂收所谓的“国宝”,有的面对林林总总的艺术品,充满了茫然。高玉涛指出,民间收藏的确需要鼓励,但藏家也要擦亮眼睛,多多咨询相关的专家,以便理性地进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