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通天帖》幸免于两次火灾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l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岁通天帖》是国家一级文物,一睹真容并非易事。2018年3月,《万岁通天帖》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董宝厚表示:“《万岁通天帖》历经千年岁月,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琅琊王氏一门28人集体创作


  《万岁通天帖》尚存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七人十通书翰,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迹,表明这件国宝曾历经沧桑。
  这件书法作品是唐代钩摹的一组王羲之家族的字迹,可谓这一书法世家的墨宝集成,在唐代称这全组为《宝章集》,因其钩摹于公元697年,即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宋代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这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万岁通天帖》中首推王羲之的《姨母帖》与《初月帖》。
  王羲之生前便颇有名气,但他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却是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为获得《兰亭集序》,他甚至不顾帝王体面,命御史萧翼假扮客商,从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的《兰亭集序》骗到手,并将《兰亭集序》作为最重要的陪葬品带入自己的昭陵。唐太宗喜好王羲之书法,朝堂上下一致效仿,王羲之墨宝被炒成天价,民间流传的王羲之真迹日渐稀少。迄今为止,世间已无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了。
  其实,《万岁通天帖》不是王羲之一人的书法,而是书法世家琅琊王氏一门28人集体创作的。王羲之的祖父王正,父亲王旷,伯父王导、王敦,岳父郗鉴均为当世权贵,且以书法见长。王羲之早年师从卫夫人学书,其母即卫氏,因此世人怀疑这位卫夫人可能是王羲之母亲的姊妹,乃其姨母。姨母去世时,王羲之悲恸欲绝,留书传世。
  王羲之有八个子女,他的七个儿子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均为名垂当世的书法家。王玄之与王肃之参加过父亲主持的兰亭聚会,在那个时代书坛名流同聚一堂的盛会中,工草书与隶书的王玄之有帖传世。王涣之擅草书,自幼模仿父亲书法,以至于达到形似的地步。至于王徽之与王献之,更是堪与其父并列争辉的书坛大家。王羲之唯一的女儿亦擅书法,其孙即王羲之的重外孙乃大名鼎鼎的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的书法据说也有王氏遗风。
  王羲之四世孙王僧虔,及其二子王志、王慈都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与王羲之已隔近300年的其七世孙智永禅师,是从晋至唐中国书法转折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上承王氏家学,下启唐人书法,对欧虞颜柳书法有极重要的启发。

武则天命弘文馆复制摹本保存


  此帖中收录的是王氏一门真迹的摹本,因此《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氏一门书翰》,这个摹本的产生与武则天有关。
  武则天精通文史,熟谙艺术,尤其爱好书法,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爱如至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有资料介绍,就在武则天苦求王羲之真迹而不得之时,凤阁侍郎王方庆向武则天奏道,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孙,本来有40余幅王羲之的真迹,在贞观十二年(638年)献给了唐太宗。如今自己手中还有一件,因世祖献之和其他几个祖上都擅书法,所以这件书法实则是十卷,愿意一并献上。
  武则天得到王氏一门书法真迹,自然喜出望外,为此特别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赏王氏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宝章集》,记录了这件大事。
  武则天虽然非常喜爱这件作品,但并没有将之据为己有,而是在万岁通天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双钩填墨法复制摹本,并将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方庆。她还嘱咐王方庆,这是祖先的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
  然而,王氏后人未能守护住先祖的真迹。唐代以后,王氏一门书法真品下落不明,史料中也无相关记载,反而是武则天命弘文馆复制的摹本保存下来,并被后人一再临摹和刻拓。

为书法史提供体系性研究资料


  该帖卷尾小楷署“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字样,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钩摹精到,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传承有序。
  唐摹《万岁通天帖》曾藏于北宋建隆史馆,历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及南宋韩庄敏家收藏,后为抗金英雄岳飞之孙岳珂收藏,并著录于《宝真斋法书赞》;至元初,此摹本转到大收藏家王芝手中,又转至家住宜兴的岳飞五世孙岳浚之手;后被无锡的华幼武收藏。到明朝,《万岁通天帖》传至华幼武后裔华夏手中,其后被明代著名的收藏家项元汴及其哥哥项笃寿收藏,至清代中期入清内府收藏。
  清朝灭亡以后,《万岁通天帖》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宫,几经辗转后散佚在外,被找到后由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这一收藏过程中也充满曲折,其经历的最大风险是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遇火灾,一次是明代华夏的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那两次火灾给古代书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少书画在大火中焚烧殆尽。《万岁通天帖》虽幸免于难,但也受到很大的创伤,至今火焚痕迹犹在。
  目前,王羲之的墨迹均亡佚不传,该帖从北宋开始即被视为珍品一再临摹和刻拓。从《万岁通天帖》中可以看出王氏家族在书法领域从东晋到南北朝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可以摸清中国书法风格在这一名门望族内的变迁与继承。
  选自《辽宁日报》
其他文献
1559年,人间天堂苏州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扫黑除恶大行动,扫除的对象是当地无恶不作的“打行”,但这一行动却引发了“打行”的大暴动。无恶不作的江南“打行”  明代后期,江南社会发生了诸多变化,各类新兴行业涌出,光怪陆离;诸多故事发生,目眩神迷。江南地方上出现了新的组织,称“打行”,初期让世人赞叹,再让人惊讶,最后让人畏惧厌恶。  “打行”的出现,与明代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造
期刊
疼痛从腹部蔓延到全身,仿佛有两排尖利的牙齿在腹腔里撕咬着五脏六腑,隔着薄薄的皮肤,似乎能听到里面咀嚼肠胃的声音。铁青的面孔汗如雨下,口中不断吐出鲜血。极度痛苦引起声嘶力竭的哭喊,还不时爆出令人恐惧的狂笑。独孤皇后突然发作的怪病,让宫人战栗不已。在隋文帝的审视下,御医报出了诊视的结果──猫鬼疾。  “猫鬼”这两个字,隋文帝并不陌生。此前就有百姓上诉,称自己的母亲被人役使猫鬼杀死了。不过隋文帝根本不信
期刊
在唐宋时代,流行的是女厨师,不但皇宫中有“尚食娘子”,大富大贵之家亦以聘请女厨师烧菜为时尚,市井中经营私房菜的饭店,也颇多手艺高超的厨娘。  相传北宋末年宰相蔡京家有“厨婢数百人,庖子亦十五人”,南宋初年宫廷中也有一位女御厨,“乃上皇(宋孝宗)藩邸人,敏于给侍,每上食,则就案所治脯修,多如上意,宫中呼为‘尚食刘娘子’,乐祸而喜暴人之私。”这位女御厨的厨艺无可挑剔,不过人品却不怎么样,是一个“喜暴人
期刊
宣统二年(1910年)的冬天,傅家甸的鼠疫,从巴音的死拉开序幕,仅仅十天时间,死亡人数竟然攀升至四百多!人们怕死时穿不上寿衣,睡不上棺材,棺材铺和寿衣店的门槛,快被人踏平了。  有没有不怕死的呢?当然有了。一贫如洗的,重病在身的,鳏寡孤独的,他们倾其所有,买酒买肉,狂吃纵饮;买绸买缎,装扮光鲜;买柴买炭,将屋子烧得从未有过的暖和。肉铺、烧锅和柴草铺的生意,因了这些人愈发红火了。  傅百川经营的生意
期刊
相传刘伯温朝中为官多年后辞别皇帝朱元璋,告老还乡回到老家养老。这天他正在家中闭目养神,突然有人来报,说是有自称徐半仙的风水先生上门求见。  闻得风水先生上门,刘伯温心念一动,不由来了劲儿。要知道刘伯温虽是以辅佐朱元璋得江山为己任,但其平生最大的爱好却是研习风水术,如今回到老家,竟然有风水先生上门,觉得正可切磋一番,忙道:“快快有请!”家人得令,忙去门口传唤徐半仙。  不一会儿,只见年岁不大却已呈仙
期刊
一个地界富不富看哪儿?看吃看穿看玩看乐?那都是浮头表面的,要看还得看钱号票庄银楼金店是多是少──顶要紧的是看金店。那些去银行钱号存钱的人未必富,真正的富人是有钱花不了。钱太多了怎么办,存起来藏起来是傻瓜,想一想──要给小偷偷了呢?家里着火烧了呢?受潮烂了呢?虫蛀鼠咬了呢?市面不景气钱毛了呢?顶好的法子还是买金子。金子烂不了、啃不动、烧不坏,金子永远是金子,金子比钱值钱。  买金子的人多金店就多。天
期刊
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海湾在柔柔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是如此美丽。月光下,一位少年站在橡皮艇旁熟练地整理潜水服。他快速地将一只1米长的网袋挂在腰带上,然后抬头笑着对旁边的父亲说:“好了,我们可以去痛痛快快地捉龙虾了。”  他的父亲──乔·梅斯特雷笑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乔是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因为工作关系经常要进行潜水,他的儿子大卫也因此喜欢上了潜水。  父子俩最喜欢的潜水地就是这儿──圣·莫尼卡海湾。
期刊
清朝康熙年间,保定府博野县城出了一件轰动全城的事情:有一个开封来的富商要寻找他失散多年的双胞胎兄弟。他说自己名叫马益文,他的兄弟名叫马益武。他的左脚脚底板上长着一颗黑痣,他兄弟的右脚脚底板上长着一颗黑痣,黑痣上还有一小撮绒毛。他还说由于当年母亲怀着他们的时候兵荒马乱,外出逃难到保定府,并在博野县生下他们,不幸离散。而今母亲病重,愈加思念分离多年的孩子,故而马益文来到此处寻觅。他要找到亲兄弟,并赠送
期刊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然后进攻占据中原的金朝,战乱迭起,生灵涂炭。全真教道长丘处机劝说成吉思汗敬天爱民,被成吉思汗尊为“神仙”,全真教的赋役也得以减免。  佛道兩教向来互争雄长,如今道教捷足先登,佛教自然不甘落后。自唐武宗发动“会昌法难”后,佛教各派大衰,而禅宗一枝独秀,成为佛教主体。禅宗高僧海云法师在向蒙古传教的过程中也见了成吉思汗,被尊为“大长老”,颇受皇室推崇。
期刊
南宋时期,建康府(今南京市)一派繁华,手艺人齐聚于此,特别是北街的磨刀匠张一手,牌子挂着“磨刀王”,更是大家公认的磨刀界第一名,老百姓要磨菜刀,士兵要磨大刀,砍头的要磨鬼头刀,因此,张一手生意好得不得了。  可是,城里又来了一位刘半炷,无论什么样的刀,他都能在半炷香之内磨好。  磨刀界有磨刀界的规矩,那就是比赛,谁磨的刀好谁就是“磨刀王”。比赛当天人山人海,大家都想看看张一手与刘半炷谁的技术高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