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岁通天帖》是国家一级文物,一睹真容并非易事。2018年3月,《万岁通天帖》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辽宁省博物馆艺术部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董宝厚表示:“《万岁通天帖》历经千年岁月,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万岁通天帖》尚存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七人十通书翰,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迹,表明这件国宝曾历经沧桑。
这件书法作品是唐代钩摹的一组王羲之家族的字迹,可谓这一书法世家的墨宝集成,在唐代称这全组为《宝章集》,因其钩摹于公元697年,即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宋代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这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万岁通天帖》中首推王羲之的《姨母帖》与《初月帖》。
王羲之生前便颇有名气,但他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却是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为获得《兰亭集序》,他甚至不顾帝王体面,命御史萧翼假扮客商,从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的《兰亭集序》骗到手,并将《兰亭集序》作为最重要的陪葬品带入自己的昭陵。唐太宗喜好王羲之书法,朝堂上下一致效仿,王羲之墨宝被炒成天价,民间流传的王羲之真迹日渐稀少。迄今为止,世间已无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了。
其实,《万岁通天帖》不是王羲之一人的书法,而是书法世家琅琊王氏一门28人集体创作的。王羲之的祖父王正,父亲王旷,伯父王导、王敦,岳父郗鉴均为当世权贵,且以书法见长。王羲之早年师从卫夫人学书,其母即卫氏,因此世人怀疑这位卫夫人可能是王羲之母亲的姊妹,乃其姨母。姨母去世时,王羲之悲恸欲绝,留书传世。
王羲之有八个子女,他的七个儿子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均为名垂当世的书法家。王玄之与王肃之参加过父亲主持的兰亭聚会,在那个时代书坛名流同聚一堂的盛会中,工草书与隶书的王玄之有帖传世。王涣之擅草书,自幼模仿父亲书法,以至于达到形似的地步。至于王徽之与王献之,更是堪与其父并列争辉的书坛大家。王羲之唯一的女儿亦擅书法,其孙即王羲之的重外孙乃大名鼎鼎的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的书法据说也有王氏遗风。
王羲之四世孙王僧虔,及其二子王志、王慈都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与王羲之已隔近300年的其七世孙智永禅师,是从晋至唐中国书法转折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上承王氏家学,下启唐人书法,对欧虞颜柳书法有极重要的启发。
此帖中收录的是王氏一门真迹的摹本,因此《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氏一门书翰》,这个摹本的产生与武则天有关。
武则天精通文史,熟谙艺术,尤其爱好书法,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爱如至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有资料介绍,就在武则天苦求王羲之真迹而不得之时,凤阁侍郎王方庆向武则天奏道,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孙,本来有40余幅王羲之的真迹,在贞观十二年(638年)献给了唐太宗。如今自己手中还有一件,因世祖献之和其他几个祖上都擅书法,所以这件书法实则是十卷,愿意一并献上。
武则天得到王氏一门书法真迹,自然喜出望外,为此特别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赏王氏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宝章集》,记录了这件大事。
武则天虽然非常喜爱这件作品,但并没有将之据为己有,而是在万岁通天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双钩填墨法复制摹本,并将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方庆。她还嘱咐王方庆,这是祖先的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
然而,王氏后人未能守护住先祖的真迹。唐代以后,王氏一门书法真品下落不明,史料中也无相关记载,反而是武则天命弘文馆复制的摹本保存下来,并被后人一再临摹和刻拓。
该帖卷尾小楷署“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字样,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钩摹精到,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传承有序。
唐摹《万岁通天帖》曾藏于北宋建隆史馆,历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及南宋韩庄敏家收藏,后为抗金英雄岳飞之孙岳珂收藏,并著录于《宝真斋法书赞》;至元初,此摹本转到大收藏家王芝手中,又转至家住宜兴的岳飞五世孙岳浚之手;后被无锡的华幼武收藏。到明朝,《万岁通天帖》传至华幼武后裔华夏手中,其后被明代著名的收藏家项元汴及其哥哥项笃寿收藏,至清代中期入清内府收藏。
清朝灭亡以后,《万岁通天帖》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宫,几经辗转后散佚在外,被找到后由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这一收藏过程中也充满曲折,其经历的最大风险是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遇火灾,一次是明代华夏的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那两次火灾给古代书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少书画在大火中焚烧殆尽。《万岁通天帖》虽幸免于难,但也受到很大的创伤,至今火焚痕迹犹在。
目前,王羲之的墨迹均亡佚不传,该帖从北宋开始即被视为珍品一再临摹和刻拓。从《万岁通天帖》中可以看出王氏家族在书法领域从东晋到南北朝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可以摸清中国书法风格在这一名门望族内的变迁与继承。
选自《辽宁日报》
琅琊王氏一门28人集体创作
《万岁通天帖》尚存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王徽之《新月帖》、王献之《廿九日帖》、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等七人十通书翰,卷幅上尚有火焚痕迹,表明这件国宝曾历经沧桑。
这件书法作品是唐代钩摹的一组王羲之家族的字迹,可谓这一书法世家的墨宝集成,在唐代称这全组为《宝章集》,因其钩摹于公元697年,即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宋代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七著录,称这残存的七人十帖连尾款的一卷为《万岁通天帖》。《万岁通天帖》中首推王羲之的《姨母帖》与《初月帖》。
王羲之生前便颇有名气,但他真正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却是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为获得《兰亭集序》,他甚至不顾帝王体面,命御史萧翼假扮客商,从王羲之七世孫智永禅师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的《兰亭集序》骗到手,并将《兰亭集序》作为最重要的陪葬品带入自己的昭陵。唐太宗喜好王羲之书法,朝堂上下一致效仿,王羲之墨宝被炒成天价,民间流传的王羲之真迹日渐稀少。迄今为止,世间已无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了。
其实,《万岁通天帖》不是王羲之一人的书法,而是书法世家琅琊王氏一门28人集体创作的。王羲之的祖父王正,父亲王旷,伯父王导、王敦,岳父郗鉴均为当世权贵,且以书法见长。王羲之早年师从卫夫人学书,其母即卫氏,因此世人怀疑这位卫夫人可能是王羲之母亲的姊妹,乃其姨母。姨母去世时,王羲之悲恸欲绝,留书传世。
王羲之有八个子女,他的七个儿子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均为名垂当世的书法家。王玄之与王肃之参加过父亲主持的兰亭聚会,在那个时代书坛名流同聚一堂的盛会中,工草书与隶书的王玄之有帖传世。王涣之擅草书,自幼模仿父亲书法,以至于达到形似的地步。至于王徽之与王献之,更是堪与其父并列争辉的书坛大家。王羲之唯一的女儿亦擅书法,其孙即王羲之的重外孙乃大名鼎鼎的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的书法据说也有王氏遗风。
王羲之四世孙王僧虔,及其二子王志、王慈都是当时的大书法家。与王羲之已隔近300年的其七世孙智永禅师,是从晋至唐中国书法转折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上承王氏家学,下启唐人书法,对欧虞颜柳书法有极重要的启发。
武则天命弘文馆复制摹本保存
此帖中收录的是王氏一门真迹的摹本,因此《万岁通天帖》又称《唐摹王氏一门书翰》,这个摹本的产生与武则天有关。
武则天精通文史,熟谙艺术,尤其爱好书法,对于王羲之的字帖,更是爱如至宝,曾遍寻王羲之真迹。有资料介绍,就在武则天苦求王羲之真迹而不得之时,凤阁侍郎王方庆向武则天奏道,自己是王羲之的十世孙,本来有40余幅王羲之的真迹,在贞观十二年(638年)献给了唐太宗。如今自己手中还有一件,因世祖献之和其他几个祖上都擅书法,所以这件书法实则是十卷,愿意一并献上。
武则天得到王氏一门书法真迹,自然喜出望外,为此特别在武成殿召集群臣,共赏王氏书法真迹,并且命中书令崔融作《宝章集》,记录了这件大事。
武则天虽然非常喜爱这件作品,但并没有将之据为己有,而是在万岁通天二年,命内府弘文馆善摹拓者以王氏一门书帖原作为底本,用双钩填墨法复制摹本,并将王方庆进呈的原件加以装裱锦褙,重新赐还给王方庆。她还嘱咐王方庆,这是祖先的手迹,后代子孙应当善加守护。
然而,王氏后人未能守护住先祖的真迹。唐代以后,王氏一门书法真品下落不明,史料中也无相关记载,反而是武则天命弘文馆复制的摹本保存下来,并被后人一再临摹和刻拓。
为书法史提供体系性研究资料
该帖卷尾小楷署“万岁通天二年王方庆进呈原迹”字样,卷后有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俱称钩摹精到,说明其在中国历史上传承有序。
唐摹《万岁通天帖》曾藏于北宋建隆史馆,历经北宋宣和内府、南宋绍兴内府及南宋韩庄敏家收藏,后为抗金英雄岳飞之孙岳珂收藏,并著录于《宝真斋法书赞》;至元初,此摹本转到大收藏家王芝手中,又转至家住宜兴的岳飞五世孙岳浚之手;后被无锡的华幼武收藏。到明朝,《万岁通天帖》传至华幼武后裔华夏手中,其后被明代著名的收藏家项元汴及其哥哥项笃寿收藏,至清代中期入清内府收藏。
清朝灭亡以后,《万岁通天帖》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宫,几经辗转后散佚在外,被找到后由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这一收藏过程中也充满曲折,其经历的最大风险是在流传过程中两次遭遇火灾,一次是明代华夏的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乾清宫大火。那两次火灾给古代书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少书画在大火中焚烧殆尽。《万岁通天帖》虽幸免于难,但也受到很大的创伤,至今火焚痕迹犹在。
目前,王羲之的墨迹均亡佚不传,该帖从北宋开始即被视为珍品一再临摹和刻拓。从《万岁通天帖》中可以看出王氏家族在书法领域从东晋到南北朝不同时期的艺术风貌,可以摸清中国书法风格在这一名门望族内的变迁与继承。
选自《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