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证明引黄灌溉、供水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处理利用好引进灌区的泥沙。本文针对利津县在对引黄泥沙的处理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引黄泥沙的处理及利用进行初步探讨,为各引黄灌区的灌溉、供水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引黄泥沙;处理;利用;思考
利津县地处黄河最下游,年均降水507.2毫米,全县用水主要依靠黄河客水资源,引黄灌溉、供水已经成为该县水利工程建设及水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黄河水中含有大量泥沙,也使得引黄成为了复杂的技术难题。实践证明引黄灌溉、供水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处理利用好引进灌区的泥沙。本文针对利津县在对引黄泥沙的处理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引黄泥沙的处理及利用进行初步探讨,为各引黄灌区的灌溉、供水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利津县引黄泥沙处理及利用情况
1.1引黄灌区设施。利津县现有两大引黄灌区,即王庄引黄灌区和宫家引黄灌区,总控制面积143.06万亩。王庄灌区涉及利津县利津街道、盐窝镇、陈庄镇、汀罗镇,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102.5立方米/秒,引黄闸前泵站设计提水能力30立方米/秒。宫家灌区辖北宋镇、利津街道、凤凰街道、明集乡、盐窝镇,引黄闸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引黄闸前泵站设计提水能力18立方米/秒。
1.2黄河引水含沙量。近年来,由于黄河调水调沙,加上小浪底水库的拦沙作用,黄河含沙量进一步减少。据利津水文站观测数据,近年利津断面含沙量月平均为6千克/立方米,较前几年有所减少。但需注意,若上游水土保持设施没有大幅度减少入河沙量,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上游河床新淤积的泥沙会重新启动,下游河道含沙量将会更高,治理引黄泥沙问题依旧严峻。
1.3引黄泥沙处理方式。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地面高程地、地下矿化度高、埋深浅,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利津县充分利用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通过引黄於改,变废为宝,将许多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存在偏见,泥沙治理力度不够。几十年来,人们大都重引黄效益、轻泥沙治理,造成部分沟渠两侧堆放了大量清淤泥沙,不仅占压了农田,而且长时间没有治理的泥沙容易形成沙化,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
2.2灌区配套设施落后,投入资金不足。利津县2大灌区许多配套设施年久失修,已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尽管近几年实施了多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部分干渠进行了衬砌,渠道的输沙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由于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许多沟渠仍未得到衬砌,淤积情况严重,全县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沟渠进行清淤。
2.3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泥沙处理方式单一。全县泥沙专业领域的技术力量薄弱,科研始终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泥沙处理方式落后单一,仍旧停滞在20年前的於改方式。虽然目前来看,这种方式对全县改良盐碱地发挥了很好的效益,但一味满足于现状,不利于泥沙治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几点思考和建议
3.1增强对泥沙重要性认识,丰富泥沙处理方式。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新治水理念,摒弃过去“重引黄效益、轻泥沙治理” 的偏见思想,树立泥沙资源化的新观念,变害为利,将灌区泥沙处理社会效益最大化。如:以清淤泥沙为原料,烧制各类砖瓦,还可进行淤沙混凝土建材开发,用作垫压宅基地或其他等。同时,要加大泥沙治理力度和资金投入,通过在引黄灌区植草种树,进行全面绿化,根治清淤堆沙造成的水沙流失与风沙运动。
3.2加强灌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渠道输沙能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引黄灌区清淤堆沙危害问题,就要从源头上入手,尽量减少泥沙在渠道的淤积,其根本途径是努力实现泥沙的长距离输送,增大输入田间的泥沙比例。通过灌区渠道衬砌、设计合理的渠道断面和纵比降等,将渠道输沙能力发挥到最大。同时,要加大灌区引水的管理,通过大流量集中引水、避免高含沙量时引水、减少汛期引水等措施优化水沙调度,减轻渠道淤积。
3.3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升专业技术力量。泥沙方面的研究属于社会公益性应用技术研究,科研经费应主要由政府列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安排部分科研项目,根据黄河水沙变化趋势及引黄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深入超前研究,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科研滞后于生产需要的局面。此外,建议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适当引进部分高层次的研究人员,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素质,以适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蒋如琴、彭润泽、黄永健;引黄渠系泥沙利用[M];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2]周振天、刘月;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土地沙漠化研究[J];人民黄河,2005, 27 (10) : 55 ~ 57.
[3]戴清、刘春晶、张治昊;浅谈引黄灌区区域泥沙资源化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水利经济, 2007, 25(111) : 51 ~ 54.
[文章编号]1006-7619(2013)03-13-161
[作者简介] 刘晓洁,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黄河河口管理局利津河务局。
【关键词】引黄泥沙;处理;利用;思考
利津县地处黄河最下游,年均降水507.2毫米,全县用水主要依靠黄河客水资源,引黄灌溉、供水已经成为该县水利工程建设及水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黄河水中含有大量泥沙,也使得引黄成为了复杂的技术难题。实践证明引黄灌溉、供水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处理利用好引进灌区的泥沙。本文针对利津县在对引黄泥沙的处理及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引黄泥沙的处理及利用进行初步探讨,为各引黄灌区的灌溉、供水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利津县引黄泥沙处理及利用情况
1.1引黄灌区设施。利津县现有两大引黄灌区,即王庄引黄灌区和宫家引黄灌区,总控制面积143.06万亩。王庄灌区涉及利津县利津街道、盐窝镇、陈庄镇、汀罗镇,引黄闸设计引水能力102.5立方米/秒,引黄闸前泵站设计提水能力30立方米/秒。宫家灌区辖北宋镇、利津街道、凤凰街道、明集乡、盐窝镇,引黄闸设计流量30立方米/秒,引黄闸前泵站设计提水能力18立方米/秒。
1.2黄河引水含沙量。近年来,由于黄河调水调沙,加上小浪底水库的拦沙作用,黄河含沙量进一步减少。据利津水文站观测数据,近年利津断面含沙量月平均为6千克/立方米,较前几年有所减少。但需注意,若上游水土保持设施没有大幅度减少入河沙量,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上游河床新淤积的泥沙会重新启动,下游河道含沙量将会更高,治理引黄泥沙问题依旧严峻。
1.3引黄泥沙处理方式。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地面高程地、地下矿化度高、埋深浅,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利津县充分利用黄河水含沙量大的特点,通过引黄於改,变废为宝,将许多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存在偏见,泥沙治理力度不够。几十年来,人们大都重引黄效益、轻泥沙治理,造成部分沟渠两侧堆放了大量清淤泥沙,不仅占压了农田,而且长时间没有治理的泥沙容易形成沙化,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
2.2灌区配套设施落后,投入资金不足。利津县2大灌区许多配套设施年久失修,已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尽管近几年实施了多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部分干渠进行了衬砌,渠道的输沙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由于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许多沟渠仍未得到衬砌,淤积情况严重,全县每年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沟渠进行清淤。
2.3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泥沙处理方式单一。全县泥沙专业领域的技术力量薄弱,科研始终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泥沙处理方式落后单一,仍旧停滞在20年前的於改方式。虽然目前来看,这种方式对全县改良盐碱地发挥了很好的效益,但一味满足于现状,不利于泥沙治理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几点思考和建议
3.1增强对泥沙重要性认识,丰富泥沙处理方式。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新治水理念,摒弃过去“重引黄效益、轻泥沙治理” 的偏见思想,树立泥沙资源化的新观念,变害为利,将灌区泥沙处理社会效益最大化。如:以清淤泥沙为原料,烧制各类砖瓦,还可进行淤沙混凝土建材开发,用作垫压宅基地或其他等。同时,要加大泥沙治理力度和资金投入,通过在引黄灌区植草种树,进行全面绿化,根治清淤堆沙造成的水沙流失与风沙运动。
3.2加强灌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渠道输沙能力。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引黄灌区清淤堆沙危害问题,就要从源头上入手,尽量减少泥沙在渠道的淤积,其根本途径是努力实现泥沙的长距离输送,增大输入田间的泥沙比例。通过灌区渠道衬砌、设计合理的渠道断面和纵比降等,将渠道输沙能力发挥到最大。同时,要加大灌区引水的管理,通过大流量集中引水、避免高含沙量时引水、减少汛期引水等措施优化水沙调度,减轻渠道淤积。
3.3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升专业技术力量。泥沙方面的研究属于社会公益性应用技术研究,科研经费应主要由政府列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安排部分科研项目,根据黄河水沙变化趋势及引黄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深入超前研究,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科研滞后于生产需要的局面。此外,建议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适当引进部分高层次的研究人员,提高灌区管理人员的素质,以适应水利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蒋如琴、彭润泽、黄永健;引黄渠系泥沙利用[M];黄河水利出版社,1998.
[2]周振天、刘月;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土地沙漠化研究[J];人民黄河,2005, 27 (10) : 55 ~ 57.
[3]戴清、刘春晶、张治昊;浅谈引黄灌区区域泥沙资源化实践中的若干问题[J];水利经济, 2007, 25(111) : 51 ~ 54.
[文章编号]1006-7619(2013)03-13-161
[作者简介] 刘晓洁,职称:工程师,工作单位:黄河河口管理局利津河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