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需要的创新应该是在制造业发展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且通过创新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而不应该全面否定我们今天的制造业。”
外包制造成就“世界工厂”
在过去的20年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下,地区间、企业间尤其是跨国公司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IBM的沈安石副总裁在本次论坛的演讲中提到三种类型公司名称的术语,一个是international company,一个是multinational company,一个是global company。在这三个英文词的背后,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企业在经营模式上的改变。
当今的世界经济舞台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充分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
跨国企业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业务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合作领域日益广泛、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很多跨国公司正在把它的组织打乱,把它的功能进行分割,放在全世界不同的地区来运营。
如日本建筑公司将结算业务外包给中国企业,路透社将资本市场信息收集、整理、研究、发布等工作外包到印度,美国企业将呼叫中心工作外包到印度等。
“从国际化、到跨国化,再到全球化”的商业模式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走势,影响着全球跨国企业的经营战略,它们纷纷通过重组组织结构,分割业务功能,重组全球产业资源等战略的实施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在新的商业模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这样的变化对于全球每个地区、每个企业而言都是深刻的。中国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至今20多年时间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依托于低成本的土地、人力资源、内在需求快速增长和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制造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的零部件的制造中心、采购中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里,这样的变化仍将深刻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
“办公室”外包催生“世界办公室”
“专注才能专业,专业才能成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组织中的许多功能进行剥离,包括公司的核心业务,如:人力资源的管理,薪酬的管理,信用卡信息的处理,高速公路、电力、通信公司的收费的处理等都外包给专业的外部服务提供商,使自己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更擅长的业务当中。而这样的一种趋势导致了全球业务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格局的变化。
首先,制造业正由全球向中国等具有成本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的国家转移。
中国也是这次全球产业转移的最大的获益者。在过去10年间,由中国制造的上百种产品占到世界份额第一,其中有近十个行业是全球第一,如中国制造的微波炉占全球的60%,洗衣机占全球的30%,冰箱占全球的16%,空调占30%,中国的纺织品、农副产品更是遍布世界。在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全球的时候,全世界都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可以说是制造的压力。
其次,全世界“办公室”的业务正在大规模地向印度、中国转移。
印度有几百万人在从事“办公室”业务,包括芯片的设计,软件的开发,IT的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这就引起了全球对这两个国家特别的关注。
美国《商业周刊》报道:未来世界有三大经济体,中国、美国和印度,中国排第一,美国排第二,印度要排第三。这个分析报告里面所说的一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今天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一种趋势。
世界经济格局为什么会如此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全球产业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中国和印度拥有跨国企业迫切需要的人口储备和高素质人才等决定性因素。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占了全球的45%,两个国家大学毕业生的总数量,已经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大学生的数量,中国的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的数量。
为了降低制造的成本,维持制造的品牌和知识产权,导致了跨国公司开始将大量的办公室业务进行外包,从制造业的工作到“办公室”的工作开始向发展中国家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印度以办公室业务为主。但是最近印度也正在实施一个“世界工厂”的计划,而中国也正在实施“世界办公室”的计划。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中、印两国依托其巨大的人口储备和高素质的人才,会更加快速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
在这个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很多人对“中国制造”这几个字产生了很多的疑虑,特别是近两年,批评之声越来越大。主要集中在:
第一,中国制造的产品里,大约有2/3的产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的,从事“中国制造”的本土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空间很低,高附加价值全部被委托方拿走。
第二,“中国制造”耗费了大量的能源。比如说从2004年的数据来看,全球新增消耗的原材料,中国居第一位。中国消耗了全世界新增量水泥的40%、燃煤的31%、钢铁的27%、铁矿的30%、氧化铝的25%、原油的7.4%。
第三,在这个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制造”在带给国人欣喜的同时,带来的思考也是沉重的,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员工的关爱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中国更好地解决。
中国创造应以制造业为本
客观上来看,我认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最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在过去20年间,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繁荣。
我们所需要的创新应该是在制造业发展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且通过创新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而不应该全面否定我们今天的制造业。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数字看到制造业对过去中国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贡献:GDP的40%是由于制造业来产生的,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而我们城市人口的一半都与这个制造业有关,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里有一半也在城市制造业,外汇收入3/4来自于制造业。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是中国日益强大繁荣的根本保证。因此,“中国创造”应是在制造业的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在这个方面,从我们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我觉得要踏实地进行创新的实践。
首先,在创新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面对着一种所谓的专利和技术的压力,但是整个中国的制造能力和中国的市场也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举一个东软在数字医疗产业发展的例子。东软实际上是一个做软件的公司,软件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数字医疗产业素以利润高、专利和技术等进入壁垒高等特点而著称,全球的医疗设备过去几乎都是被GE、西门子、飞利浦、东芝、日立等公司所控制。在强大的专利和技术进入壁垒面前,东软通过细致的专业分工和产业链环节间的密切配合,在“制造业与软件业结合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创新尝试。
东软凭借对软件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的专业优势,专注于数字医疗设备内部软件和设备整体的设计与持续创新,而将数字医疗设备的制造环节外包给全世界具有世界一流制造能力的部件制造商,通过产业链条的专业分工和配合,东软的数字医疗业务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东软集团已经创造了几百个专利,在中国有两千多家医院客户,医疗产品大量出口,与世界著名医疗设备制造商飞利浦公司共同建立了东软飞利浦合资公司。
我们应该理解这样一个道理: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单一的技术方面,创新还包括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品牌的创新、流程的创新,创新无所不在。而制造过程中提供了许多这样的机会。
在今天,我们的制造业的许多方面生产效率还是十分低的,我们使用的油、电、煤等能源方面的单位产生的价值远不如一些国际公司。在这些方面,通过方法学以及流程上的不断创新,中国会在制造方面更加具有竞争力,在制造业上我们还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印度在IT产业的创新方面走出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几年前,许多人都认为印度所从事的是一个产业链条的下游,而今天这个下游使之变成了非常强大的竞争能力。许多跨国公司,包括从事IT、制造、金融、医疗等行业的跨国公司,用一根电缆与当地的IQ结合,将原来本地办公室的工作传到印度,经过加工和处理再传回本国或本地,这就叫后台办公室。
一个典型的城市就是印度的班加罗尔。在新的模式下,班加罗尔已经成为世界的IT中心,这个中心不仅仅承接一般的低端软件,包括像波音飞机里的一些关键的软件开发也都在这里进行。
通过上面事实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制造”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制造解决了许许多多中国老百姓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
“中国制造”与印度办公室有相当大的不同。印度是从事软件,使得很多受过教育的人得到工作,但并没有解决广大贫苦大众的问题。而中国的制造使几亿人得到了实惠,今天当我们的制造发展成规模时,也为我们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竞争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壁垒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应该学会或找到我们自己的生存之道,通过一种产业的定位和选择,而不应仅是单纯的技术创新。
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创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一种新的企业生产的方法,创造新的技术使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在全球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地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走出一条扎扎实实的从制造再到创新的道路。我们要先找到机会,优化后再创新,从而使我们自己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责任编辑:邓羊格
外包制造成就“世界工厂”
在过去的20年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推动下,地区间、企业间尤其是跨国公司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企业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IBM的沈安石副总裁在本次论坛的演讲中提到三种类型公司名称的术语,一个是international company,一个是multinational company,一个是global company。在这三个英文词的背后,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很多企业在经营模式上的改变。
当今的世界经济舞台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充分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创造新的商业模式获取最大的商业利润。
跨国企业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业务合作关系日益紧密、合作领域日益广泛、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很多跨国公司正在把它的组织打乱,把它的功能进行分割,放在全世界不同的地区来运营。
如日本建筑公司将结算业务外包给中国企业,路透社将资本市场信息收集、整理、研究、发布等工作外包到印度,美国企业将呼叫中心工作外包到印度等。
“从国际化、到跨国化,再到全球化”的商业模式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走势,影响着全球跨国企业的经营战略,它们纷纷通过重组组织结构,分割业务功能,重组全球产业资源等战略的实施来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和在新的商业模式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这样的变化对于全球每个地区、每个企业而言都是深刻的。中国自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至今20多年时间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依托于低成本的土地、人力资源、内在需求快速增长和潜在的巨大市场空间,成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制造产业的迅猛发展,成为全球的零部件的制造中心、采购中心,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里,这样的变化仍将深刻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
“办公室”外包催生“世界办公室”
“专注才能专业,专业才能成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态势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组织中的许多功能进行剥离,包括公司的核心业务,如:人力资源的管理,薪酬的管理,信用卡信息的处理,高速公路、电力、通信公司的收费的处理等都外包给专业的外部服务提供商,使自己能够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更擅长的业务当中。而这样的一种趋势导致了全球业务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各地经济格局的变化。
首先,制造业正由全球向中国等具有成本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的国家转移。
中国也是这次全球产业转移的最大的获益者。在过去10年间,由中国制造的上百种产品占到世界份额第一,其中有近十个行业是全球第一,如中国制造的微波炉占全球的60%,洗衣机占全球的30%,冰箱占全球的16%,空调占30%,中国的纺织品、农副产品更是遍布世界。在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全球的时候,全世界都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可以说是制造的压力。
其次,全世界“办公室”的业务正在大规模地向印度、中国转移。
印度有几百万人在从事“办公室”业务,包括芯片的设计,软件的开发,IT的服务等一系列工作,这就引起了全球对这两个国家特别的关注。
美国《商业周刊》报道:未来世界有三大经济体,中国、美国和印度,中国排第一,美国排第二,印度要排第三。这个分析报告里面所说的一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今天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一种趋势。
世界经济格局为什么会如此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全球产业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中,中国和印度拥有跨国企业迫切需要的人口储备和高素质人才等决定性因素。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人口加在一起,占了全球的45%,两个国家大学毕业生的总数量,已经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大学生的数量,中国的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就已经超过美国的数量。
为了降低制造的成本,维持制造的品牌和知识产权,导致了跨国公司开始将大量的办公室业务进行外包,从制造业的工作到“办公室”的工作开始向发展中国家移动。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印度以办公室业务为主。但是最近印度也正在实施一个“世界工厂”的计划,而中国也正在实施“世界办公室”的计划。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中、印两国依托其巨大的人口储备和高素质的人才,会更加快速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
在这个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很多人对“中国制造”这几个字产生了很多的疑虑,特别是近两年,批评之声越来越大。主要集中在:
第一,中国制造的产品里,大约有2/3的产品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的,从事“中国制造”的本土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空间很低,高附加价值全部被委托方拿走。
第二,“中国制造”耗费了大量的能源。比如说从2004年的数据来看,全球新增消耗的原材料,中国居第一位。中国消耗了全世界新增量水泥的40%、燃煤的31%、钢铁的27%、铁矿的30%、氧化铝的25%、原油的7.4%。
第三,在这个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中国制造”在带给国人欣喜的同时,带来的思考也是沉重的,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恶化、员工的关爱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中国更好地解决。
中国创造应以制造业为本
客观上来看,我认为: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最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在过去20年间,如果没有制造业的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繁荣。
我们所需要的创新应该是在制造业发展基础上进行创新,并且通过创新来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而不应该全面否定我们今天的制造业。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数字看到制造业对过去中国十几年来经济发展的贡献:GDP的40%是由于制造业来产生的,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于制造业,而我们城市人口的一半都与这个制造业有关,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里有一半也在城市制造业,外汇收入3/4来自于制造业。
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是中国日益强大繁荣的根本保证。因此,“中国创造”应是在制造业的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创新。
在这个方面,从我们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我觉得要踏实地进行创新的实践。
首先,在创新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面对着一种所谓的专利和技术的压力,但是整个中国的制造能力和中国的市场也给了中国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举一个东软在数字医疗产业发展的例子。东软实际上是一个做软件的公司,软件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业务。数字医疗产业素以利润高、专利和技术等进入壁垒高等特点而著称,全球的医疗设备过去几乎都是被GE、西门子、飞利浦、东芝、日立等公司所控制。在强大的专利和技术进入壁垒面前,东软通过细致的专业分工和产业链环节间的密切配合,在“制造业与软件业结合方面”进行了很好的创新尝试。
东软凭借对软件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的专业优势,专注于数字医疗设备内部软件和设备整体的设计与持续创新,而将数字医疗设备的制造环节外包给全世界具有世界一流制造能力的部件制造商,通过产业链条的专业分工和配合,东软的数字医疗业务取得了飞速发展。目前,东软集团已经创造了几百个专利,在中国有两千多家医院客户,医疗产品大量出口,与世界著名医疗设备制造商飞利浦公司共同建立了东软飞利浦合资公司。
我们应该理解这样一个道理:创新不仅仅表现在单一的技术方面,创新还包括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品牌的创新、流程的创新,创新无所不在。而制造过程中提供了许多这样的机会。
在今天,我们的制造业的许多方面生产效率还是十分低的,我们使用的油、电、煤等能源方面的单位产生的价值远不如一些国际公司。在这些方面,通过方法学以及流程上的不断创新,中国会在制造方面更加具有竞争力,在制造业上我们还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印度在IT产业的创新方面走出了一个很好的模式。几年前,许多人都认为印度所从事的是一个产业链条的下游,而今天这个下游使之变成了非常强大的竞争能力。许多跨国公司,包括从事IT、制造、金融、医疗等行业的跨国公司,用一根电缆与当地的IQ结合,将原来本地办公室的工作传到印度,经过加工和处理再传回本国或本地,这就叫后台办公室。
一个典型的城市就是印度的班加罗尔。在新的模式下,班加罗尔已经成为世界的IT中心,这个中心不仅仅承接一般的低端软件,包括像波音飞机里的一些关键的软件开发也都在这里进行。
通过上面事实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制造”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中国制造解决了许许多多中国老百姓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
“中国制造”与印度办公室有相当大的不同。印度是从事软件,使得很多受过教育的人得到工作,但并没有解决广大贫苦大众的问题。而中国的制造使几亿人得到了实惠,今天当我们的制造发展成规模时,也为我们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竞争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壁垒的情况下,我们的企业应该学会或找到我们自己的生存之道,通过一种产业的定位和选择,而不应仅是单纯的技术创新。
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机会,创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创新一种新的企业生产的方法,创造新的技术使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在全球更加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地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走出一条扎扎实实的从制造再到创新的道路。我们要先找到机会,优化后再创新,从而使我们自己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责任编辑:邓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