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对学校道貌岸然的世界观灌输、抑制个性以按准则学习的教育深感厌恶,被学校开除后在社会上屡受重创,他苦闷放纵,过着卑微的生活,以荒唐可笑的行为无力地进行抗争。他愤世嫉俗,又不被理解,在饱受边缘化折磨的痛苦后,成为受凌辱欺压的对象,成为抗争的牺牲品。
关键词:反抗;准则;人物形象
一、引言
“20世纪的多数作品,已不再是对某些价值观念的完整的‘证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刻画往往暗示‘证伪’活动已然完成,”[1](p.112)塞林格(J. D. Salinger)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对主人公霍尔顿的刻画,正表现出作家对小人物卑琐生活的关注。霍尔顿“觉得周围世界的虚伪与丑陋令他无法忍受,他通过愤世嫉俗来保护自己不去经受成人世界的痛苦与失望。”[2](p.20)霍尔顿站在童年世界的悬崖边孤独地抗争着,屡屡碰壁而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被送进疗养院治疗。
二、孤独、软弱的反抗
小说中,霍尔顿因不满学校的教育,学业一无所成而被开除。霍尔顿对学校道貌岸然的世界观灌输、抑制个性以按准则学习的教育深感厌恶,被学校开除后又立刻显得很难堪。他不愿意看到污言秽语在墙上赫然林立,在妹妹菲比的学校,“下楼时,我走的是另外一道楼梯,又看到墙上写有‘操你’两个字。我想把它擦掉,可这次是用小刀什么的刻在墙上,擦不掉,真是没治了。就算你有一百万年时间来擦‘操你’这两个字,可是你连这世界上的一半也擦不完。”[3](p.202)在霍尔顿心中,妹妹菲比是最纯洁可爱的,他不想让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丑陋污染妹妹,他想保护妹妹不受干扰,而这些污言秽语却是永远也擦不完的。正像霍尔顿所面临的障碍矛盾,是永远也消除不了的。
他想消灭墙上的污言秽语,自己却又常在口头上说着“他妈的”一类的粗话。他看不惯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自己却撒谎成性抽烟酗酒招妓。他和妹妹描述潘西中学时脏话连篇,“建国前后从潘西毕业的所有蠢材都会返校,带着老婆孩子什么的在校园里到处走……他所做的,时走进我们宿舍,敲着门问我们介不介意让他用厕所,可厕所是在走廊尽头——我不知道他他妈的干吗要问我们……他所做的,是大约九十年前把他愚不可及的破名字缩写刻在一格厕所门上,看看还在不在。”[3](p.169)霍尔顿想保护妹妹的纯真,却和妹妹用满嘴脏话讲述这个世界的虚伪,“霍尔顿的一系列表里不一的言行表明反英雄分裂的、矛盾的人格出现在文学史的舞台上。”[4](p.16)霍尔顿不受理解、被边缘化的痛苦,只能和妹妹倾诉,而这和他的初衷又是违背的,他不能成功跨越这道鸿沟,导致屡受重创后精神崩溃。面对残酷丑陋虚伪的现实,霍尔顿孤独无力地反抗着,然而在一个异化荒谬的世界,注定霍尔顿成为反抗的牺牲品。
霍尔顿是个懦弱、胆小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他常说他胆子小。正因如此,在平时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总是克制自己,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即使是他的室友——极端自私自利、寡廉鲜耻的斯特拉德莱塔公然与他的女友约会,并且让他代写作业,他虽然痛苦万分,“简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但却没有胆量与勇气惩罚对方。每当他遇到不如意事的时候,他都会想到死。“我简直不想活了”,“我真想自杀——从窗口跳出去”,但这些都是想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道路以表示自己对现存一切的反抗。软弱无能的他注定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当他在遭遇到一系列挫折与打击,发现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并不存在后,他放弃了幻想,不再与“假模假式”的社会进行抗争,而是与之相妥协,甚至于自己也变得“假模假式”起来,因为他意识到“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撒谎、说假话。由此可见,为了不被这个病态的社会所吞噬,有理想但没有力量反抗社会,更没有力量改造社会的霍尔顿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很无奈、很痛苦。否则,他将会在精神病院终其一生。塞林格用这种办法暂时解救了他书中的主人公,表明了他同主人公一样的人生选择,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与主人公同样的个性特征: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时,缺乏抗争的勇气,走与现实相妥协的道路。他之所以孤独、痛苦,就是不愿象多数人那样“卑贱”地活着,而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竟又这样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当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师长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时,他立即寻找借口逃也似的离开了安东里尼的家,偶像在顷刻间轰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绝望。
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霍尔顿式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行为荒唐可笑,滑稽怪诞。他们对抗着荒诞冷漠的世界,努力寻求生命的自由和存在的意义,尽管满怀着抗争的热情,但却往往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最后总是一味的沉浸于无聊琐屑的小事中。”[4](p.22)室友和自己喜欢的女孩约会,在霍尔顿的纠缠追问下,被室友打得瘫倒在地;由于心软而被妓女桑尼和电梯工莫里斯敲诈,无力抵抗而再次被打。无论在精神或是肉体上,霍尔顿一次次遭遇尴尬,欺压凌辱。他不满学校的制度,人人虚伪的嘴脸,性生活的放荡随意,屡受打击和挫折后却又无力抵抗,他对自己的软弱感到不安,时常和其他人一样虚伪吝啬肤浅。在这悲凉的世上,霍尔顿是受凌辱的对象,是牺牲品。然而,“他们的内心里又充满着种种卑琐的欲望,这一点从主观上说,对于现有的生存状态,他们不甘心投降和屈从。”[4](p.23)他只能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武装自己,故作邪恶,在理解力不足、感悟不充分的年纪,孤独地游走,最后被比自己小的妹妹菲比点醒。
霍尔顿对成人世界、对这异化荒谬的世界充满着蔑视,他觉得孤独,是受害者,仿佛整个世界都和他作对。霍尔顿在反抗遭到挫折失败后,在自己周围铸造了愤世嫉俗的心理盔甲以保护自己不受复杂世界的伤害。他觉得这个世界是个冷漠、丑陋的地方,他认为这个世界值得蔑视,在离家出走屡屡碰壁后,他放弃反抗,与世界脱离,落入一种虚空,在卑微琐碎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为反抗的牺牲。
三、结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对学校道貌岸然的世界观灌输、抑制个性以按准则学习的教育深感厌恶,被学校开除后在社会上屡受重创,他苦闷放纵,过着卑微的生活,在反抗遭到挫折失败后,在自己周围铸造了愤世嫉俗的心理盔甲以保护自己不受复杂世界的伤害,以荒唐可笑的行为无力地进行抗争。他愤世嫉俗,又不被理解,在饱受边缘化折磨的痛苦后,精神濒临崩溃,成为受凌辱欺压的对象,成为抗争的牺牲品。(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岚. 反英雄[A]. 赵一凡(编). 西方文论关键词[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103-112.
[2] Brian Phillips & Jon Natchez. 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 麦田守望者[M]. 李晓霞译.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3.
[3] J. D.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M]. 孙仲旭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7.
[4] 秦柏茹. 论“反英雄”及其文化特征[A].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2.
关键词:反抗;准则;人物形象
一、引言
“20世纪的多数作品,已不再是对某些价值观念的完整的‘证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刻画往往暗示‘证伪’活动已然完成,”[1](p.112)塞林格(J. D. Salinger)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对主人公霍尔顿的刻画,正表现出作家对小人物卑琐生活的关注。霍尔顿“觉得周围世界的虚伪与丑陋令他无法忍受,他通过愤世嫉俗来保护自己不去经受成人世界的痛苦与失望。”[2](p.20)霍尔顿站在童年世界的悬崖边孤独地抗争着,屡屡碰壁而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最后被送进疗养院治疗。
二、孤独、软弱的反抗
小说中,霍尔顿因不满学校的教育,学业一无所成而被开除。霍尔顿对学校道貌岸然的世界观灌输、抑制个性以按准则学习的教育深感厌恶,被学校开除后又立刻显得很难堪。他不愿意看到污言秽语在墙上赫然林立,在妹妹菲比的学校,“下楼时,我走的是另外一道楼梯,又看到墙上写有‘操你’两个字。我想把它擦掉,可这次是用小刀什么的刻在墙上,擦不掉,真是没治了。就算你有一百万年时间来擦‘操你’这两个字,可是你连这世界上的一半也擦不完。”[3](p.202)在霍尔顿心中,妹妹菲比是最纯洁可爱的,他不想让成人世界的复杂和丑陋污染妹妹,他想保护妹妹不受干扰,而这些污言秽语却是永远也擦不完的。正像霍尔顿所面临的障碍矛盾,是永远也消除不了的。
他想消灭墙上的污言秽语,自己却又常在口头上说着“他妈的”一类的粗话。他看不惯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自己却撒谎成性抽烟酗酒招妓。他和妹妹描述潘西中学时脏话连篇,“建国前后从潘西毕业的所有蠢材都会返校,带着老婆孩子什么的在校园里到处走……他所做的,时走进我们宿舍,敲着门问我们介不介意让他用厕所,可厕所是在走廊尽头——我不知道他他妈的干吗要问我们……他所做的,是大约九十年前把他愚不可及的破名字缩写刻在一格厕所门上,看看还在不在。”[3](p.169)霍尔顿想保护妹妹的纯真,却和妹妹用满嘴脏话讲述这个世界的虚伪,“霍尔顿的一系列表里不一的言行表明反英雄分裂的、矛盾的人格出现在文学史的舞台上。”[4](p.16)霍尔顿不受理解、被边缘化的痛苦,只能和妹妹倾诉,而这和他的初衷又是违背的,他不能成功跨越这道鸿沟,导致屡受重创后精神崩溃。面对残酷丑陋虚伪的现实,霍尔顿孤独无力地反抗着,然而在一个异化荒谬的世界,注定霍尔顿成为反抗的牺牲品。
霍尔顿是个懦弱、胆小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他常说他胆子小。正因如此,在平时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总是克制自己,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即使是他的室友——极端自私自利、寡廉鲜耻的斯特拉德莱塔公然与他的女友约会,并且让他代写作业,他虽然痛苦万分,“简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但却没有胆量与勇气惩罚对方。每当他遇到不如意事的时候,他都会想到死。“我简直不想活了”,“我真想自杀——从窗口跳出去”,但这些都是想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道路以表示自己对现存一切的反抗。软弱无能的他注定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当他在遭遇到一系列挫折与打击,发现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并不存在后,他放弃了幻想,不再与“假模假式”的社会进行抗争,而是与之相妥协,甚至于自己也变得“假模假式”起来,因为他意识到“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撒谎、说假话。由此可见,为了不被这个病态的社会所吞噬,有理想但没有力量反抗社会,更没有力量改造社会的霍尔顿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很无奈、很痛苦。否则,他将会在精神病院终其一生。塞林格用这种办法暂时解救了他书中的主人公,表明了他同主人公一样的人生选择,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与主人公同样的个性特征: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时,缺乏抗争的勇气,走与现实相妥协的道路。他之所以孤独、痛苦,就是不愿象多数人那样“卑贱”地活着,而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竟又这样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当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师长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时,他立即寻找借口逃也似的离开了安东里尼的家,偶像在顷刻间轰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绝望。
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很多霍尔顿式的人物形象,“他们的行为荒唐可笑,滑稽怪诞。他们对抗着荒诞冷漠的世界,努力寻求生命的自由和存在的意义,尽管满怀着抗争的热情,但却往往缺乏信心,缺乏勇气,最后总是一味的沉浸于无聊琐屑的小事中。”[4](p.22)室友和自己喜欢的女孩约会,在霍尔顿的纠缠追问下,被室友打得瘫倒在地;由于心软而被妓女桑尼和电梯工莫里斯敲诈,无力抵抗而再次被打。无论在精神或是肉体上,霍尔顿一次次遭遇尴尬,欺压凌辱。他不满学校的制度,人人虚伪的嘴脸,性生活的放荡随意,屡受打击和挫折后却又无力抵抗,他对自己的软弱感到不安,时常和其他人一样虚伪吝啬肤浅。在这悲凉的世上,霍尔顿是受凌辱的对象,是牺牲品。然而,“他们的内心里又充满着种种卑琐的欲望,这一点从主观上说,对于现有的生存状态,他们不甘心投降和屈从。”[4](p.23)他只能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武装自己,故作邪恶,在理解力不足、感悟不充分的年纪,孤独地游走,最后被比自己小的妹妹菲比点醒。
霍尔顿对成人世界、对这异化荒谬的世界充满着蔑视,他觉得孤独,是受害者,仿佛整个世界都和他作对。霍尔顿在反抗遭到挫折失败后,在自己周围铸造了愤世嫉俗的心理盔甲以保护自己不受复杂世界的伤害。他觉得这个世界是个冷漠、丑陋的地方,他认为这个世界值得蔑视,在离家出走屡屡碰壁后,他放弃反抗,与世界脱离,落入一种虚空,在卑微琐碎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为反抗的牺牲。
三、结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对学校道貌岸然的世界观灌输、抑制个性以按准则学习的教育深感厌恶,被学校开除后在社会上屡受重创,他苦闷放纵,过着卑微的生活,在反抗遭到挫折失败后,在自己周围铸造了愤世嫉俗的心理盔甲以保护自己不受复杂世界的伤害,以荒唐可笑的行为无力地进行抗争。他愤世嫉俗,又不被理解,在饱受边缘化折磨的痛苦后,精神濒临崩溃,成为受凌辱欺压的对象,成为抗争的牺牲品。(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岚. 反英雄[A]. 赵一凡(编). 西方文论关键词[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103-112.
[2] Brian Phillips & Jon Natchez. 哈佛蓝星双语名著导读: 麦田守望者[M]. 李晓霞译. 天津: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2003.
[3] J. D.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M]. 孙仲旭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7.
[4] 秦柏茹. 论“反英雄”及其文化特征[A].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