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的思考:熟人增信已成投资最大的坑

来源 :投资与理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sarm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相似的一幕又出现,善林金融投资者群:诧异,不信,不解,恐慌,愤怒……各种讨论的声音,很多人一夜没闲,如同钱宝网、大大集团出事时一样。
  善林金融被查,董事长投案自首,涉资百亿,投资者数以万计。目前官方没有对事件定性,罪名无非是非法集资、集资诈骗等。各媒体冠以“又一e租宝、血流成河”等大标题进行报道。
  这几年,各类投资群体性事件不断,动辄百亿级,涉投资者数以万计,从泛亚事件、e租宝、大大集团、快鹿、钱宝网,再到善林金融等等。为何各类投资骗局、投资陷阱屡禁不止?是骗子太多,傻子不够用?
  作为一个媒体老司机,我做了无数的新闻报道,其中相当部分是投资维权事件。看着投资者一路上当,一路维权过来,可谓是似曾相似,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而不变的永远都是那些嫩嫩的韭菜。
  有一句名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不幸的背后,又有各方面因素。
  以我个人过去报道的案例来看,投资骗局、庞氏骗局等在与时俱进,其中官商学媒直接或间接的推波助澜,也成为很重要因素。

河南投资担保案


  我现在能搜到比较早的群体性维权报道是河南担保跑路案,门户转载的标题如《河南担保跑路案涉资10亿:老人省下菜钱投资》。这起事件与地方政府有关,当时河南大力支持担保业的发展,但不少担保公司借机大量吸储,大型担保公司有政府、媒体站台。

  再比如《河北多家农村合作社“跑路”村民称利息是银行5倍》,与体制性因素有关。合作社没有吸储的功能,但是资金互助社处在模棱两可状态,信贷员利用农村熟人身份向农民推销,又有工商执照,加上利息比银行高,自然把他人的血汗钱都存到合作社。

起源系8平台跑路案


  比如这个报道,《8家P2P同时爆雷 数万大学生、孕妇、宝妈被卷入》,大概是讲起源系做8个P2P平台,疯狂吸收资金,而且精准定位,精准打击。细究起来,他们营销的渠道是母婴、校园等社区,这使得大学生、孕妇等成为受害群体。
  投资的群体呈现精准化、分层化、部落化等特点,当然如果受骗,也是这类群体,可谓是精准化的打击。
  回到善林金融,为什么投资者相信?善林金融存在时间长,借助各种新概念新模式,再加各种增信手法,从中国女排高级赞助商,再到各大卫视甚至纽约时代广场、伦敦希思罗机场投放广告,这是来自上层意识的增信背书。
  具体到下一个层面,则主要依靠线下门店获客增信。在似是而非的国家政策PPP、互联网金融等宣传下,业务员被洗脑,沦为金融的奴隶,通过“熟人关系”模式向客户推荐理财产品,善林金融的投资者很多就是公司业务员、业务员的家人、亲戚、朋友等。
  从e租宝到现在的钱宝网、善林金融,一个变化是增信渠道由主流传统媒体变成各类新媒体新社群。简单来说,比如e租宝当年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投放大量广告,而e租宝倒下后,主流媒体已不再接受任何这类新金融投资的广告,于是这些投资广告更广泛的来源于各类网络、新媒体等。
  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这几年传统媒体急剧洗牌,媒体公信力缺失,而新型媒体很容易沦为资本的奴婢,社会普遍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投资公信力平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大量来源于微信社群、新媒体等,这和传统熟人社会契合,一个简单的投资收益图,通过熟人朋友等朋友圈模式传播,在熟人的站台背书下,一个很简单的骗局也难以识破。也就是说,投资靠熟人增信,而忽视金融产品本身。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有外汇FOX、钱宝网、巴铁等。通过隐秘的社群传播,可以说,熟人增信无论是业务员还是家人朋友等推荐,已成为投资最大的坑。我曾采访过北京一位投资者,他被九个平台骗,这些来源于熟人,最熟悉的业务员天天与他交流,带他上课、旅游等,熟悉半年一年后才让他投资,可谓是防不胜防。我身边亲人朋友都遇到过这类投资理财的骗局,一旦是熟人,就放松了警惕,而微信朋友圈等熟人模式也提供了机会。

钱宝网投资的熟人圈


  再举一例子。去年比较疯狂的钱宝网,我作过一个报道《钱宝网疯狂的投资客:一工厂部门165人投了近2亿》,像工人群体成为受害者,主要也是熟人介绍等。固然,人性本贪是重要因素,但这背后,监管、媒体的缺失、错位等也是重要因素。
  我是做媒体的,很多人会说,你们媒体也是事后诸葛,为什么在出事之前不做报道呢?
  其实原因很多,一方面对于这类社群熟人间的投资骗局,是很难监控预警的,就像你一个北京媒体,无法知道三四线城市,还有很多农村地区上演的各类投资骗局。第二,刚才已有所说,传统媒体这几年急剧萎缩,新媒体又轻易会被资本攻克、买通等,成为资本的宣传工具。第三,这些公司内部如果不出事,媒体很难渗透,报道还会受到各类威胁,比如曾有媒体揭钱宝网,后来遭到张小雷挟众宝粉的公开威胁。第四,即使有报道,但是相对于善林金融這类巨大百亿级的资金盘,其公关的力度空间,也会导致媒体的话语权轻易旁落。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即使有报道,你也不会特别关注,或者你关注的内容早已被冲淡。比如善林金融出事前,从2017年就有媒体报道过自融的问题。按正常情况来说,正规P2P的红线是不能有自融,而善林金融投资者的钱大量流入负责人的账户,还有旗下产业。
  总结一下:金融素养的缺乏,监管的漏洞,信息的不对称,再加上人性贪婪等因素,导致到处都是投资的坑,到处都是投资的雷。当然,有时一味指责投资者贪婪没有意义。说这么多,只是希望任何涉及自己资金的投资时,多调研,切不可盲从。记得e租宝出事后,我们写了一个稿子,说谁是下一个e租宝?答案其实早已揭晓:大大集团、快鹿集团、钱宝网、善林金融等等。当然,还有很多没有引爆的平台。只是我们没有确凿的证据,也不敢轻易报道。这就是投资人的悲剧所在。
其他文献
2015 年的秋天,我的创作思路有了新的变化,开始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我深深地意识到传统文化、东方精神是我们骨子里面深埋的东西,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有了。就像基因一样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血液中,等待着我们日后慢慢去唤醒。就是这些传统文化的源泉与根基,构成了我在创作上为之生发的原点。  如何找到一个传统文化与当下的时代的切合点,从而进入东方精神赋予时代性的表述,就是我现在的艺术所要做的。在我
期刊
在我的财经记者朋友圈里,有两位传奇人物。  第一位是炒房高手。“炒金炒银不如炒套房”是他的口头禅。我10多年前来北京时,据说上班没几年的他已经有两处房产,当然都是贷款买的。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北京房价下跌,他果断把一套120平米房子卖出,用升值的钱当首付,又贷款买了两套房子,其中还有一套是学区房。据说,他目前一共已经有6套房子,其中4套在北京,1套在天津,1套在涿州。房产财富几千万,财务自由
期刊
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只清康熙御制粉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以2.38亿港元成交,打破了碗類瓷器的拍卖价格纪录。此碗直径14.3厘米,以罕见的粉红色釉作底,以五瓣花朵式开光,内绘花卉,色彩艳丽,笔触细腻。底盖粉红色“康熙御制”楷款,加双方框。目前已知的类似作品仅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只,同着粉红为地,绘花相异,但论色调、布局,却能与之匹配。
期刊
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信息管理基础平台已实现全国联网,我国不动产登记体系进入全面运行阶段。这意味着,自2007年“物权法”颁布时提出的“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在经过将近11年的努力后,终于真正实现。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动产登记体系全面运行后房价会不会下跌?有观点认为,不动产登记将成为房价快速下跌的一剂猛药。  就短期看,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出台,对房价的影响没有想象中大,因为不动产登记制
期刊
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33岁的C罗踢嗨了。这位5次金球奖得主在与劲敌西班牙的比赛中独中三元,33岁130天的C罗也成为世界杯舞台上年龄最大的上演帽子戏法的球员,若只看场上的表现,谁能相信C罗已年过三旬?  举世瞩目的世界杯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不仅是一场全世界球迷都为之疯狂的体育盛事,同时“世界杯经济”产生的商业效应极高。据悉,本次俄罗斯世界杯赛事预算200亿美元,32支球队、736名球员,各路明
期刊
在北京上班到底要不要买房?我曾困扰于这个问题很久。买,对于刚刚工作几年时间的我来讲,压力山大;不买,想着婚后的生活还没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家,哪怕蜗居,心有不甘。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和父母及男友(现在是老公啦)商量n遍之后,最终决定要买。  实话讲,在北京大半年的看房经历,如果用两个字总结的话,就是:心累!居高的房价和小小的钱包一次次比较后,咬牙买了小小的二手房。  现在的我们虽然还房贷需要努力工作,但
期刊
2017年,曾经有两个投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一个是准备做多,后来疯涨了1700%;另外一个是准备做空,后来跌去三分之二的市值。  首先讲前面那个忧伤的故事。如果要评选2017年最热词,“比特币”将是大热门“人选”,它在2016年就创造了160%的涨幅,到了2017年,涨幅又不可思议的扩大了10多倍。请注意,是涨幅!  2017年新年刚过的一个周末,俺参加了一个在京的老乡聚会,聚会的召集者
期刊
谈到理财,已然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而谈到记者,很多人对他们生活会感到好奇。对于财经记者理财这样一个话题,你是不是充满期待呢?  据记者了解,大众理财时代,大多投资者已然存在很多困惑:存银行收益率太低,买股票市场风险太大,投资房产更不是普通人的游戏……往往投资了几年之后,发现收益不多甚至亏损。  本期的封面策划,我们邀请了几位财经记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财经历,带来精彩的理财故事。身为“业内人士”,在
期刊
和大部分人一樣,在我没有采访报道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之前,也抱有迟疑的态度,理财的思路也比较传统,除留了一些备用的现金和银行活期,基本上全部的资金都放在银行定期,还买了一部分基金,少量的钱摸索着炒股。  当我逐渐深入了解和接触互联网金融之后,特别是对很多平台的深入采访,理财渠道开始逐渐转移。有的人说,知道得越多就越害怕,因为你知道太多跑路的平台,知道太多的内幕和风险,但我不这么认为。任何事情都有风险
期刊
作为一名财经媒体人,对于理财仅仅是采用银行定期的人恐怕不多,而在半年前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从初入财经媒体圈至今也快两年时间了,有时候不得不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在2018年之前,我的闲置资金基本都在银行,为什么没有进行相应的理财,现在回想主要是有几点原因:首先自身的闲置资金本来就不多,没有必要去折腾;其次就是我“懒”,假如我手里有一万块钱的闲置资金可以投资,投资的目的如果仅仅是在一段时间后可以拿到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