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帮父亲开通“乐豆家教”平台之后,作为平台的铁杆粉丝,每天我都在关注着更新。尤其看到家长来信中说到的种种烦恼,总让我会心一笑,因为曾经有许多问题也在我身上发生过。每个人出生以来,便开始学习如何改善自我,而回想起来,孩童时候父母的教育于我尤其重要,在那个无忧无虑的人生宝贵阶段,自己有了很多新的认知,也养成了很多延续至今的好习惯。记得高中时候发表过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而本文,也算是给父亲的感恩吧。
記忆中小的时候,父亲由于职业关系,有着稳定的假期,所以陪伴我的时间很多。平日里对我学习习惯养成、行为缺点改正有关的教育太多太多,父亲在平台上也分享过很多观点,如果将这些都称为“术”的话,那么他在成长过程中教给我的“道”,似乎更加重要。
从有记忆起,父亲在我眼里就像是个大孩子,我就是他的小跟班。小时候觉得他很全能,运动乐器似乎样样会。如今和同龄人比,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得多,回想起来应该也是他的功劳。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物质条件远不如现在,记得那时候我从电视上看到钢琴比赛,十分羡慕,跟父亲说我也想学,他就带我去学校音乐室。那里只有一架很老式的脚踏风琴,他就弹着琴把他会的那些都教给我。后来见我热情不减,他还是奢侈地给我买了一台电子琴。再后来,他也教我口琴、横笛,他只是觉得音乐能为一个人的人生增添很多快乐,这几样乐器比起钢琴更轻便,去哪里也都可以带着,而所有这些都和现在流行的考级无关。运动方面也是如此,记忆尤为深刻的是自己五六岁就跟着他去篮球场,他教我站在罚球线投篮,那么大的球从我小小的手中扔出去,每次都离篮筐还有老远。小学开始跟着他学打乒乓球,练了几年居然也获得了兴化市第二的成绩,而最让人感恩的是,这项运动让我在后来的高中、大学以及工作中结识了许多好友,而那些在大学球队里一起为学院荣誉奋战过的队友至今还是我非常知心的朋友。
对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十分重要,这一点我同样深受他的影响。当年他工作偶有机会出差,我就会是那个黏着他的小不点,后来跟着他,走过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甚至越南。如今我在上海生活,每次经过外滩都还能回想起当年和他一起坐在江边的石凳上,吃着冰淇淋遥望对岸的样子,我想那时候的我眼里一定闪着光。在童年的一次次奇妙旅程之后我也爱上了行走,如离家求学后去美国,再到现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出差。如今看到身边一些年轻朋友初尝为人父母的劳心,也有一些干脆把孩子丢给父母抚养以换取自己的自由时间,我常常会感慨那时候父亲为我付出过的耐心。回想起来,小时候那些辛苦而快乐着的旅程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石子,在人生道路上闪闪发光。
说完这些趣事,“最重要的”,或许是他教会我读和写吧—— 这确实是让人受益一生的事。读和写对应着知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往高了说,也就是人生中的感受和表达。小时候家里有个小书房,那里是父亲看书写作的地方,我也可以捧着本书在里面坐上一整天。书房里除了书,还摆放着他写的一摞又一摞厚厚的草稿,里面是些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生活随笔。所以我小时候看的书除了童话、四大名著,还有他自己写的文章。很多生活中的琐事到他笔下都成了有趣的故事,那些格子稿纸在他一遍遍不厌其烦的修改后留下红红绿绿的符号。值得庆幸的是,他从未有过强迫我读书写作的意思,但看着他自己的坚持并从中获得快乐,我也会自觉地有样学样。他并不告诉我应该看哪本书,而是让我广泛阅读之后自己去辨别,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如今在上海的快节奏生活中,经常还要因为工作各地出差,但我仍然保持着行李箱里要放一本书的习惯。在父亲的影响下,我相信每本书都是一个老师,作者常常花费很多时间,通过一本书来分享自己多年的思考,而我们花几天时间就能够读完它,为什么不呢?父亲也是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想起前阵子看到他在平台上《天才培养,犹太人是怎么做的?》一文中提到弗洛伊德,我还很吃惊,后来才知道原来他读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我又远远落在他之后了呀。
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写完这句话,我想起小学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我跟着父亲第一次去北京。那天我们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凌晨四五点钟的天安门广场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幼小的我站在人群中什么都看不见。然而在第一缕阳光快要照进天安门广场的时候,父亲把我举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清晨的天安门广场,在父亲的肩膀上。
我很感恩在孩童的时候有父亲的陪伴和教导,让我成为如今这样一个或许离成功还远,但很容易得到快乐的人。去年父亲节的时候,我开通了公众号平台送给他,希望他能够和更多的家长分享和讨论他的一些思考。他是个热心而有毅力的人,一写就写到了现在。如果这个平台能够给更多的家长带去帮助,哪怕是某一两篇文章带来的会心一笑:噢!原来别人家孩子也都有这个毛病呀。我想哪怕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了。
(钱雯 北京大学经济学、香港大学金融学双硕士)
記忆中小的时候,父亲由于职业关系,有着稳定的假期,所以陪伴我的时间很多。平日里对我学习习惯养成、行为缺点改正有关的教育太多太多,父亲在平台上也分享过很多观点,如果将这些都称为“术”的话,那么他在成长过程中教给我的“道”,似乎更加重要。
从有记忆起,父亲在我眼里就像是个大孩子,我就是他的小跟班。小时候觉得他很全能,运动乐器似乎样样会。如今和同龄人比,我常常觉得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得多,回想起来应该也是他的功劳。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物质条件远不如现在,记得那时候我从电视上看到钢琴比赛,十分羡慕,跟父亲说我也想学,他就带我去学校音乐室。那里只有一架很老式的脚踏风琴,他就弹着琴把他会的那些都教给我。后来见我热情不减,他还是奢侈地给我买了一台电子琴。再后来,他也教我口琴、横笛,他只是觉得音乐能为一个人的人生增添很多快乐,这几样乐器比起钢琴更轻便,去哪里也都可以带着,而所有这些都和现在流行的考级无关。运动方面也是如此,记忆尤为深刻的是自己五六岁就跟着他去篮球场,他教我站在罚球线投篮,那么大的球从我小小的手中扔出去,每次都离篮筐还有老远。小学开始跟着他学打乒乓球,练了几年居然也获得了兴化市第二的成绩,而最让人感恩的是,这项运动让我在后来的高中、大学以及工作中结识了许多好友,而那些在大学球队里一起为学院荣誉奋战过的队友至今还是我非常知心的朋友。
对世界保持一颗好奇心十分重要,这一点我同样深受他的影响。当年他工作偶有机会出差,我就会是那个黏着他的小不点,后来跟着他,走过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甚至越南。如今我在上海生活,每次经过外滩都还能回想起当年和他一起坐在江边的石凳上,吃着冰淇淋遥望对岸的样子,我想那时候的我眼里一定闪着光。在童年的一次次奇妙旅程之后我也爱上了行走,如离家求学后去美国,再到现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出差。如今看到身边一些年轻朋友初尝为人父母的劳心,也有一些干脆把孩子丢给父母抚养以换取自己的自由时间,我常常会感慨那时候父亲为我付出过的耐心。回想起来,小时候那些辛苦而快乐着的旅程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石子,在人生道路上闪闪发光。
说完这些趣事,“最重要的”,或许是他教会我读和写吧—— 这确实是让人受益一生的事。读和写对应着知识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往高了说,也就是人生中的感受和表达。小时候家里有个小书房,那里是父亲看书写作的地方,我也可以捧着本书在里面坐上一整天。书房里除了书,还摆放着他写的一摞又一摞厚厚的草稿,里面是些有趣的童话故事,或者生活随笔。所以我小时候看的书除了童话、四大名著,还有他自己写的文章。很多生活中的琐事到他笔下都成了有趣的故事,那些格子稿纸在他一遍遍不厌其烦的修改后留下红红绿绿的符号。值得庆幸的是,他从未有过强迫我读书写作的意思,但看着他自己的坚持并从中获得快乐,我也会自觉地有样学样。他并不告诉我应该看哪本书,而是让我广泛阅读之后自己去辨别,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如今在上海的快节奏生活中,经常还要因为工作各地出差,但我仍然保持着行李箱里要放一本书的习惯。在父亲的影响下,我相信每本书都是一个老师,作者常常花费很多时间,通过一本书来分享自己多年的思考,而我们花几天时间就能够读完它,为什么不呢?父亲也是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想起前阵子看到他在平台上《天才培养,犹太人是怎么做的?》一文中提到弗洛伊德,我还很吃惊,后来才知道原来他读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我又远远落在他之后了呀。
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写完这句话,我想起小学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我跟着父亲第一次去北京。那天我们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凌晨四五点钟的天安门广场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幼小的我站在人群中什么都看不见。然而在第一缕阳光快要照进天安门广场的时候,父亲把我举了起来。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清晨的天安门广场,在父亲的肩膀上。
我很感恩在孩童的时候有父亲的陪伴和教导,让我成为如今这样一个或许离成功还远,但很容易得到快乐的人。去年父亲节的时候,我开通了公众号平台送给他,希望他能够和更多的家长分享和讨论他的一些思考。他是个热心而有毅力的人,一写就写到了现在。如果这个平台能够给更多的家长带去帮助,哪怕是某一两篇文章带来的会心一笑:噢!原来别人家孩子也都有这个毛病呀。我想哪怕能做到这一点,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了。
(钱雯 北京大学经济学、香港大学金融学双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