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正> 中国文化以其强有力的辐射功能对东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到人口的发展,她又起到什么作用呢?1991年新年伊始(1月5~7日)。来自美国、法国、葡萄牙、日本、中国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聚首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澳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次题为“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的国际(亚太地区)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中国文化以其强有力的辐射功能对东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具体到人口的发展,她又起到什么作用呢?1991年新年伊始(1月5~7日)。来自美国、法国、葡萄牙、日本、中国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的50余名专家学者,聚首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澳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这次题为“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的国际(亚太地区)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
其他文献
<正> “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以下简称“迁移调查”)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承担,得到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资助,被列为国家‘七五’期间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联合十六省(市)人口研究单位共同合作研究“中国城镇人口迁移与城镇化”课题的组成部分。此项“迁移调查”填补了我国城镇人口迁移资料的空白,提供了我国自1949年以来城镇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结构、原因和后果的主要数据,它们不仅是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学科所需的基本数据资料,也是国家决策部门制定改革
<正> 1987年中国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提供了分地区分年代分年龄分孩次的生育资料,是在中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中分5个层次(城市市区、城市郊区、农林场、镇、农村)抽样取点。为了研究的便利,我们以抽样点是村委会还是居委会为标准划分了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并以此为原则对2‰的调查资料进行了重新汇总。因此,本文所称的“中国农村人口”是指2‰生育调查中以村委会样本点为基础的人口,并以这一样本
<正> 生命史(Life History),是某个人一生中各种特征事件发生的过程。生命史调查,即通过对被调查人的采访,顺次记录下被调查者自进入社会生活到接受采访为止的期间内,各种事件、行为(如婚姻、职业、迁移、生育等)发生的时间(或年龄)。它能从纵向时间序列上完整地提供被调查者各方面的信息,使我们仅用一次问卷调查,便能收集到丰富的数据。因而生命史调查在人口社会调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为人口学研究的一个有力工具,被国内外许多人口学者所应用。由于所获得的信息量大且具有随机性,因此很多学者都致力
<正> 一 人口出生率的适应与不适应 (一)人口出生率的适应。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看,一定的人口出生率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 例如,在非洲赤道地区的社会中严格实行着产后性禁忌,在婴儿两岁左右可能断奶之前,禁止其母亲发生性行为。这种习俗扩大了生育的间隔,从而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产后性禁忌的实施是带强制性的,在当代人看来甚至是极不人道的。但是,这
<正> 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口控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方面,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即便是较低的人口增长率也将给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越来越沉重的负担,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经历了70年代令世人瞩目的迅速下降以后,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进一步降低正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方法和工作体系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并不断趋于完善。人们日益清醒地认识到在保持卓有成效的行政干预的同时,人口控制的成败关
<正> 一、女性生命周期的内容与特点 (一)生命周期。对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过程的某一侧面或区域的追踪研究,便构成了一个序列——生命序列。生命序列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对每一个不同个体是重复出现的,我们称之为“生命周期”。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该周期的理论模型包括出生、婚姻、生育、迁移、丧偶和死亡等若干个阶段。生命周期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周期各阶段出现的时间、内容、模式的研究,用以剖析我们欲研究的对象。
<正> 一 迈向高龄化社会 中国台湾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由于社会发展落后,公用设施欠缺、营养不良、天灾频仍、瘟疫流行,因而人口死亡率高、人口的平均寿命甚短,再加上出生率高,平均年龄低,因之老年人口所占比率很低。但
<正> 近20年来中国生育率的普遍下降,是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避孕知识及方法的普及密切相关的。宣传普及先进的避孕方法,提供使用避孕方法的服务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避孕方法的使用量与生育率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分析现有避孕方法使用模式与生育率之
<正> 国外一些学者分析发展中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在生育率变化中的作用时,划分了两种变化类型:一种是“发展性生育率转变”,另一种是“诱导性生育率转变”。美籍华人学者田心源教授在分析中国生育率转变时引用了这一概念,他认为中国的生育率转变属于比较成功的“诱导性生育率转变”。笔者赞同这种区分,并认为有必要把这种区分引入中国人口转变特征与机制的分析之中。由于一组社
<正> 人工流产作为避孕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讲,对降低生育率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保护妇女健康的角度出发,这种手术不宜多作。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指导站组织的健全及领导的加强,中国各地避孕措施的现用率已大大提高,基本在60%~87%左右,然而人工流产并未随之减少。一些研究表明,从1971~1982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