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场舞作为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结合“健康中国2030”的理论体系构建,本文对我国广场舞的价值进行探究,本研究表明广场舞具有健身价值、健心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文化价值。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解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是将人们健康摆在优先位置,它旨在让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规避疾病风险的能力,让我国人民的人均素质提高到新的台阶。纲要强调以预防为主,鼓励和推动民间自发的群体性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以积极应对未来医疗人口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人体膳食营养摄入过剩;人均活动量不断减少等健康问题,从而推动“以体育预疾病;以健身代医疗”潜在目标的实现。健康中国行动倡议: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
目前,群众体育和社会环境健身成为缓解健康问题的重要解决手段和方案。例如已形成的群体健身热潮项目——广场舞、无器械健身操、马拉松等。这些运动项目符合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促进参与者的身心愉悦,起到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推广下,群众的参与意识与参与热情上升了新的高度。
2 广场舞多元价值的探究
广场舞是由广大群众自发组织的以健身、娱乐为目的在广场、院坝等空间进行的身体运动形式的集体舞蹈。它融合健身操、民族舞、爵士舞等舞蹈元素,在动感流行音乐伴奏下进行整齐的身体动作练习。针对广场舞覆盖面广、适应群体多样、活动区域简易、健身消费低廉等特点,探究广场舞在“健康中国2030”体系中的多元价值。
2.1 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功能。广场舞是一种有氧舞蹈,练习者运动过程中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运动时间不低于30分钟。动作完成需要力量、速度、四肢协调配合等身体素质,经常进行广场舞锻炼,有利于提高身体各部位协调能力、改善心肺功能。通过练习广场舞,人的精神放松,消除大脑的疲劳、缓解压力。完成广场舞的动作,需要激活人体的记忆能力包括识别、保持、再现、回忆的过程,人们反复记忆,强化动作能够刺激大脑神经,达到健脑的效果。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作用。
2.2 满足心理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由低级需要到高級需要的转换。广场舞参与者参与广场舞的过程,心理需求逐步由低级到高级得到满足。参与者以强健体魄为目的参与其中,初步实现“需求层次”的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满足后,在广场舞这一同质化群体中形成“集体”,获得安全感以满足“安全需求”;在集体中与个体建立联系,从而满足社交需求;参与者进行舞蹈时,得到观赏者的凝视与赞赏,自我认同感增强、满足尊重需求;在这一稳定的社会关系中逐步形成主人翁意识,寻求独立的自我价值,以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从人的心理需求层面来看,广场舞面向广大群众,带给参与者的身心满足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心理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的追求与满足。
2.3 融入审美价值
苏格拉定认为美在于在对的效益与价值。广场舞是自发的群众性舞蹈,其效能作用于人。它是人们对健身、对美的追求的真实表达。广场舞音乐欢快、动作整齐,它促使参与者身心愉悦,促进参与者对舞姿美、形体美、形象美的追求,也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随着广场舞的盛行和发展,参与者更加注重创编舞蹈动作的美育和美学价值,音乐美感与服饰美,使广场舞逐渐融入艺术审美的视域。
2.4 获得娱乐价值
广场舞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不高,参与群体广泛、普及面广。人们在广场上舞蹈,相互学习交流、结交朋友、丰富文化生活;此外,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情感、抒发情绪,能够振奋精神,使观赏者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参与者心情愉悦、乐在其中。
2.5 传承文化价值
广场舞作为人们喜爱的体育文化活动,从舞蹈风格、动作编排到音乐、服饰融合了我国各地域、各民族特色,比如打莲萧、秧歌等,这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推动地方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广大群众的生活,进而使参与者和观赏者产生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广场舞这一健身活动,传达人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是弘扬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体现。
“健康中国2030”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广场舞这一自发的群众性舞蹈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不高,参与群体广泛、普及面广等,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和精神追求,发扬其特有的健身价值、健心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文化价值,深入落实到群众的个体的日常生活锻炼保健中去,为“健康中国2030”注入新生力量。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解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是将人们健康摆在优先位置,它旨在让群众参与体育运动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规避疾病风险的能力,让我国人民的人均素质提高到新的台阶。纲要强调以预防为主,鼓励和推动民间自发的群体性体育组织、体育活动,以积极应对未来医疗人口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严重、人体膳食营养摄入过剩;人均活动量不断减少等健康问题,从而推动“以体育预疾病;以健身代医疗”潜在目标的实现。健康中国行动倡议: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或者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身体活动。
目前,群众体育和社会环境健身成为缓解健康问题的重要解决手段和方案。例如已形成的群体健身热潮项目——广场舞、无器械健身操、马拉松等。这些运动项目符合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促进参与者的身心愉悦,起到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推广下,群众的参与意识与参与热情上升了新的高度。
2 广场舞多元价值的探究
广场舞是由广大群众自发组织的以健身、娱乐为目的在广场、院坝等空间进行的身体运动形式的集体舞蹈。它融合健身操、民族舞、爵士舞等舞蹈元素,在动感流行音乐伴奏下进行整齐的身体动作练习。针对广场舞覆盖面广、适应群体多样、活动区域简易、健身消费低廉等特点,探究广场舞在“健康中国2030”体系中的多元价值。
2.1 提高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功能。广场舞是一种有氧舞蹈,练习者运动过程中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运动时间不低于30分钟。动作完成需要力量、速度、四肢协调配合等身体素质,经常进行广场舞锻炼,有利于提高身体各部位协调能力、改善心肺功能。通过练习广场舞,人的精神放松,消除大脑的疲劳、缓解压力。完成广场舞的动作,需要激活人体的记忆能力包括识别、保持、再现、回忆的过程,人们反复记忆,强化动作能够刺激大脑神经,达到健脑的效果。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等作用。
2.2 满足心理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由低级需要到高級需要的转换。广场舞参与者参与广场舞的过程,心理需求逐步由低级到高级得到满足。参与者以强健体魄为目的参与其中,初步实现“需求层次”的生理需求;生理需求满足后,在广场舞这一同质化群体中形成“集体”,获得安全感以满足“安全需求”;在集体中与个体建立联系,从而满足社交需求;参与者进行舞蹈时,得到观赏者的凝视与赞赏,自我认同感增强、满足尊重需求;在这一稳定的社会关系中逐步形成主人翁意识,寻求独立的自我价值,以满足自我实现需求。从人的心理需求层面来看,广场舞面向广大群众,带给参与者的身心满足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心理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的追求与满足。
2.3 融入审美价值
苏格拉定认为美在于在对的效益与价值。广场舞是自发的群众性舞蹈,其效能作用于人。它是人们对健身、对美的追求的真实表达。广场舞音乐欢快、动作整齐,它促使参与者身心愉悦,促进参与者对舞姿美、形体美、形象美的追求,也给观赏者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随着广场舞的盛行和发展,参与者更加注重创编舞蹈动作的美育和美学价值,音乐美感与服饰美,使广场舞逐渐融入艺术审美的视域。
2.4 获得娱乐价值
广场舞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不高,参与群体广泛、普及面广。人们在广场上舞蹈,相互学习交流、结交朋友、丰富文化生活;此外,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情感、抒发情绪,能够振奋精神,使观赏者获得视觉享受的同时参与者心情愉悦、乐在其中。
2.5 传承文化价值
广场舞作为人们喜爱的体育文化活动,从舞蹈风格、动作编排到音乐、服饰融合了我国各地域、各民族特色,比如打莲萧、秧歌等,这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推动地方民间艺术文化融入广大群众的生活,进而使参与者和观赏者产生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同时,广场舞这一健身活动,传达人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追求美好生活的行动,是弘扬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体现。
“健康中国2030”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广场舞这一自发的群众性舞蹈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不高,参与群体广泛、普及面广等,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和精神追求,发扬其特有的健身价值、健心价值、审美价值、娱乐价值、文化价值,深入落实到群众的个体的日常生活锻炼保健中去,为“健康中国2030”注入新生力量。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