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而学生的学习主阵地是课堂。课程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达到学生由决定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的转变的目的,“任务型导学”强调了教师“导”和学生在教师“导”的前提下学的过程,从而使课堂互动更加精彩,更具魅力,焕发生命的活力。“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在自身特有的优势下,初步取得了实践研究成果,彰显了课堂特色。
【关键词】课堂活力 学生互动 教师发展
一、“任务型导学”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而学生的学习主阵地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程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笔者所在学校的课改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改革的: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参与到学生中去进行探索、交流,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观察、思考、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合作、交流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达到学生由决定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的转变的目的。
“任务型导学”突出强调了教师“导”和学生在教师“导”的前提下学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反思学习的意识,教师变身为活动的“设计师”“主持人”,学生变身为“操作员”“参与者”。
“任务型导学”课堂为“4+6”导学,即课堂分成四个模块、六个环节。四个模块是指: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反思提炼、训练提升。六个环节是指:给出任务、自主学习、组内探究、展示交流、反思提炼、训练提升。从课堂结构和内容着手,突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课堂终极目标着手,强化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动更加精彩
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充分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在班主任队伍中成立了“学习小组建设”子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通过进行小组建设方面的理论学习,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初步确定了通过设计任务探究报告的方式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案。有了任务探究报告的实施,小组学习向良性发展,同时不断对组员和小组长进行培训。在不断实施改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开展了以下活动:学习小组长工作职责培训、组员职责培训、小组合作学习反馈、学习小组经验交流、“课改伴我行”征文、“我对课改提建议”征文、“课改手抄报”比赛、“课改我展示”比赛、“学会倾听、合作”主题班会……
三、教师自主发展,课堂焕发深度魅力
以案例为标本,使教师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为了更好地进行“任务型导学”课题研究,一方面各教研组每周进行课改研讨,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对研讨课进行评价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点评交流,互换意见,最后上课教师根据上课情况和交流意见撰写教学反思。另一方面每两周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课改展示课,由课题组先确定一个主题,全校所有教师根据确定的主题参与听课并填写课堂评价表,在展示课之后针对主题进行集中研讨点评,最后每一位教师结合展示课并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撰写课改随笔,上传至校园网再次进行研讨。通过这一系列的研讨,最终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任务型导学”案例。
四、评价研究和过程管理,彰显学校课堂特色
评价研究同行,初步具有校本特色。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评价,我们调研并学习了课改先进学校的相关经验,初步形成了“任务型导学”课堂评价表并定期进行学生、教师问卷调查反馈,从调查中发现了课堂评价表中对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关注不够,缺失听课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不断改进完善,我们初步形成了从六个维度对课堂进行评价的量化表和从五个维度就课堂教学充分交换意见的评价方案,从而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课堂评价表。
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有效落实。为了形成学校“任务型导学”课堂模式创建和管理特色,学校建成了四级课改研究管理网络。第一级是由校级领导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第二级由教科室及各处室组等部门组成,具体负责学校的课题研究规章制度的拟定和组织实施。第三级即各年级组、教研组在学校总的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年级、本学科组的实施方案。各备课组、各教师为第四级,同时也是最为基础、重要的一级,他们负责各项计划、活动的具体实施。“四级课改研究管理网络”使学校的课改研究真正落到了实处,为课改研究得以在全校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实践研究成果,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1.学校2013年以来在扬州市教学竞赛中先后有5位教师获一等奖,4位教师获二等奖;在仪征市教学竞赛中先后有16位教师获一等奖,20位教师获二等奖;在仪征市第三届真州春耘教学比赛中,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13个学科中,有8个获一等奖、5个获二等奖。
2.论文获奖、发表情况:2013年以来学校教师在研究和反思中积极撰写论文,到目前为止,有30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类期刊上,有140多篇论文在省、市、县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3.课题研究情况:2013年以来学校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也积极申报子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申报了6个仪征市级子课题,其中有3个子课题已经顺利结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堂上同学们表现活跃,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阶段,每个小组都派出一名代表“讲课”,声音洪亮,板书端正,有的甚至是妙语连珠。我们细心观察同学们的表情,有激动、有喜悦、有探询,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学生都在动,以前上课时的死气沉沉、冷漠厌学没有了,看得出课堂上确实是学生做主,他们的学习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环视教室一周,墙壁上、黑板上,励志的话语、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看就知道出自于学生的手笔。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怎能不让人生发出拼搏奋进的力量呢?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是切实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实施课堂评价方法改革、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举措,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现实要求。推进“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真正实现教学的“轻负、高效”目标。
【关键词】课堂活力 学生互动 教师发展
一、“任务型导学”焕发课堂生命活力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本,而学生的学习主阵地是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课程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笔者所在学校的课改也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改革的: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参与到学生中去进行探索、交流,将课堂还给学生,在观察、思考、质疑、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合作、交流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达到学生由决定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的转变的目的。
“任务型导学”突出强调了教师“导”和学生在教师“导”的前提下学的过程。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反思学习的意识,教师变身为活动的“设计师”“主持人”,学生变身为“操作员”“参与者”。
“任务型导学”课堂为“4+6”导学,即课堂分成四个模块、六个环节。四个模块是指: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反思提炼、训练提升。六个环节是指:给出任务、自主学习、组内探究、展示交流、反思提炼、训练提升。从课堂结构和内容着手,突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课堂终极目标着手,强化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互动更加精彩
为了促使学生能够充分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在班主任队伍中成立了“学习小组建设”子课题研究小组,研究小组通过进行小组建设方面的理论学习,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初步确定了通过设计任务探究报告的方式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案。有了任务探究报告的实施,小组学习向良性发展,同时不断对组员和小组长进行培训。在不断实施改进的过程中,形成了学习小组评价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开展了以下活动:学习小组长工作职责培训、组员职责培训、小组合作学习反馈、学习小组经验交流、“课改伴我行”征文、“我对课改提建议”征文、“课改手抄报”比赛、“课改我展示”比赛、“学会倾听、合作”主题班会……
三、教师自主发展,课堂焕发深度魅力
以案例为标本,使教师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为了更好地进行“任务型导学”课题研究,一方面各教研组每周进行课改研讨,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对研讨课进行评价并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点评交流,互换意见,最后上课教师根据上课情况和交流意见撰写教学反思。另一方面每两周进行一次全校性的课改展示课,由课题组先确定一个主题,全校所有教师根据确定的主题参与听课并填写课堂评价表,在展示课之后针对主题进行集中研讨点评,最后每一位教师结合展示课并根据自己对主题的理解撰写课改随笔,上传至校园网再次进行研讨。通过这一系列的研讨,最终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任务型导学”案例。
四、评价研究和过程管理,彰显学校课堂特色
评价研究同行,初步具有校本特色。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评价,我们调研并学习了课改先进学校的相关经验,初步形成了“任务型导学”课堂评价表并定期进行学生、教师问卷调查反馈,从调查中发现了课堂评价表中对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关注不够,缺失听课教师的自我反思。通过不断改进完善,我们初步形成了从六个维度对课堂进行评价的量化表和从五个维度就课堂教学充分交换意见的评价方案,从而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课堂评价表。
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有效落实。为了形成学校“任务型导学”课堂模式创建和管理特色,学校建成了四级课改研究管理网络。第一级是由校级领导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第二级由教科室及各处室组等部门组成,具体负责学校的课题研究规章制度的拟定和组织实施。第三级即各年级组、教研组在学校总的课题研究工作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本年级、本学科组的实施方案。各备课组、各教师为第四级,同时也是最为基础、重要的一级,他们负责各项计划、活动的具体实施。“四级课改研究管理网络”使学校的课改研究真正落到了实处,为课改研究得以在全校全面开展奠定了基础。
五、实践研究成果,硕果累累成绩喜人
1.学校2013年以来在扬州市教学竞赛中先后有5位教师获一等奖,4位教师获二等奖;在仪征市教学竞赛中先后有16位教师获一等奖,20位教师获二等奖;在仪征市第三届真州春耘教学比赛中,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13个学科中,有8个获一等奖、5个获二等奖。
2.论文获奖、发表情况:2013年以来学校教师在研究和反思中积极撰写论文,到目前为止,有30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类期刊上,有140多篇论文在省、市、县各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得一、二、三等奖。
3.课题研究情况:2013年以来学校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同时也积极申报子课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申报了6个仪征市级子课题,其中有3个子课题已经顺利结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们欣喜地发现,课堂上同学们表现活跃,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展示阶段,每个小组都派出一名代表“讲课”,声音洪亮,板书端正,有的甚至是妙语连珠。我们细心观察同学们的表情,有激动、有喜悦、有探询,最重要的是,所有的学生都在动,以前上课时的死气沉沉、冷漠厌学没有了,看得出课堂上确实是学生做主,他们的学习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环视教室一周,墙壁上、黑板上,励志的话语、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看就知道出自于学生的手笔。在这样的氛围中,又怎能不让人生发出拼搏奋进的力量呢?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是切实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实施课堂评价方法改革、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举措,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现实要求。推进“任务型导学”教学模式的目的就是构建高效课堂,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真正实现教学的“轻负、高效”目标。